专利名称:轿车自动折叠车库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叠车库,特别是涉及一种轿车自动折叠车库。
技术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轿车逐渐 的步入家庭,但它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给人们增添了不少的烦恼;比如昂贵的车库,有车族只能望尘莫及,大多数轿车只能停放 在户外的马路边上或空地上,遭受风吹雨淋、烈日暴晒的侵蚀,这样加速了 车身的老化縮短了车的使用寿命。众所周知,现在的轿车车库大多是固定在 马路边或停车位上不能折叠,占地面积大并且影响环境美观,使整个小区的 环境显得很不协调。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不足,设计一种沿路边安 装的结构合理、使用方便、不影响交通、不破坏地面结构、折叠后占地面积 很小的轿车自动折叠车库。本实用新型的轿车自动折叠车库主要包括篷布、两条导轨、两个平台和 行走机构、两组骨架、两个收放机构和多个定位卡,所述两条导轨平行固装 在路边上,两个平台分别经滚轮装在两条导轨之间,定位卡装在滚轮外与导 轨对应位置的平台上,行走机构装在一个平台上并驱动该平台沿导轨移动, 另一个平台用短绳拉拽在导轨一端,两组骨架分别安装在两个平台上,每组 骨架分别由5-20根支撑杆组成,其中l根为固定支撑杆,其它支撑杆为转动 支撑杆,两个收放机构分别装在两个平台上并分别用拉绳与最外侧的活动支 撑杆连接,篷布盖装在两组骨架的支撑杆上。所述导轨优选为卡槽形轨道,定位卡为倒"丁"字形金属卡,上端固定 在平台上,下端插装在导轨的卡槽中;所述行走机构包括行走电机、两个行 走轮和一根驱动轴,两个行走轮分别装在驱动轴的两头,驱动轴经轴承或轴 套安装在平台底部,驱动轴上装有驱动轮与固定在平台上的行走电机相联。所述收放机构包括收放电机、巻筒、拉绳和滑轮,所述收放电机装在固 定支撑杆下端的平台上,收放电机的输出轴与巻筒相联,滑轮装在固定支撑 杆的中上部,拉绳一端固定在巻筒上并能随巻筒转动而排绕在巻筒上,拉绳
另 一端从滑轮经过后与最外侧的活动支撑杆连接。所述骨架上的支撑杆可选为长的整杆式支撑杆或短的伸縮式支撑杆两种 形式。其中的伸縮式支撑杆包括外杆、内杆和控制内杆在外杆中上升和下降 的升降机构。为了简化结构,可利用行走电机的动力使内杆向上升出,再利 用内杆的重力在行走电机反转时下降縮回到外杆内即可,该升降机构包括升 降绳、两根巻轴和一根拉巻绳,所述两根巻轴分别经轴承平行安装在两组骨 架的外侧, 一根拉巻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并反向排绕在两根巻轴上,每根内杆 的下部分别装有一根升降绳,升降绳的另一端经装在外杆上端的滑轮后排绕 并固定在巻轴上,升降绳的排绕方向与拉巻绳的排绕方向相反。本实用新型的轿车自动折叠车库,控制行走电机和收放电机即可方便的 将车库打开或收起,两条导轨可平行固装在待停轿车一侧路边的地面上,轿车可沿路边停靠,不影响道路行车和美观,特别适合小区或路边安装,平时 可以将两个平台收靠在轨道的一端,还可以将折叠后车库存放在较小的箱体 内。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操作方便,成本较低等优点。对于路面很宽的且可 与路边垂直停车的场地,可将支撑杆适当加长后也能使用。能有效防止轿车 受到暴风雨雪的侵蚀,延长了轿车的寿命,绝大多数的有车族都可以接受, 有很广阔的市场前景。还便于进行自动化控制和封闭隐藏,减少了占地面积, 折叠起来美观大方,使整个小区环境显得井然有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展开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行走机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机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展开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收拢状态示意图;图8是收藏入箱体内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非限制性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两个具体实施例,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 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附图中的l是导轨,2是支撑杆,3是平台,4是定位卡,5是滚轮,6行 走轮,7是骨架,8是收放电机,9是巻筒,IO是拉绳,ll是滑轮,12是固 定支撑杆,13是驱动轴,14是行走电机,15是驱动轮,16是轴承或轴套,17是外杆,18是内杆,19是滑轮,20是升降绳,21是滑轮,22是巻轴,23 是拉巻绳。参见附图1,本实用新型的轿车自动折叠车库主要由篷布(未在图中画 出)、两条导轨1、两个平台3和行走机构、两组骨架7、两个收放机构和多 个定位卡4组成,所述两条导轨1平行固装在待停轿车一侧的地面上,两个 平台3分别经滚轮5装在两条导轨之间,定位卡4装在滚轮外与导轨对应位 置的平台上,行走机构装在一个平台上并驱动该平台沿导轨移动,另一个平 台用短绳拉拽在导轨一端,两组骨架7分别安装在两个平台3上,每组骨架 分别由5-20根支撑杆2组成,其中l根为固定支撑杆12,其它支撑杆为转动 支撑杆,两个收放机构分别装在两个平台上并分别用拉绳与最外侧的活动支 撑杆连接,篷布盖装在两组骨架的支撑杆上。所述导轨1优选为卡槽形轨道,定位卡4为倒"丁"字形金属卡,上端 固定在平台上,下端插装在导轨的卡槽中;所述行走机构包括行走电机14、 两个行走轮6和一根驱动轴13,两个行走轮6分别装在驱动轴13的两头,驱 动轴13经轴承或轴套16安装在平台3底部,驱动轴13上装有驱动轮15与 固定在平台上的行走电机14相联。参见图3。所述收放机构包括收放电机8、巻筒9、拉绳10和滑轮11,所述收放电 机8装在固定支撑杆12下端的平台上,收放电机8的输出轴与巻筒9相联, 滑轮11装在固定支撑杆的中上部,拉绳10 —端固定在巻筒9上并能随巻筒 转动而排绕在巻筒上,拉绳10另一端从滑轮11经过后与最外侧的活动支撑 杆连接。参见图1。所述骨架7上的支撑杆12可选为长的整杆式支撑杆或短的伸縮式支撑杆 两种形式。其中的伸縮式支撑杆包括外杆17、内杆18和控制内杆在外杆中上 升和下降的升降机构。为了简化结构,可利用行走电机的动力使内杆向上升 出,再利用内杆的重力在行走电机反转时下降縮回到外杆内即可,该升降机 构包括升降绳20、两根巻轴22和一根拉巻绳23,参见图4,所述两根巻轴 22分别经轴承平行安装在两组骨架的外侧, 一根拉巻绳23的两端分别固定并 反向排绕在两根巻轴22上,每根内杆18的下部分别装有一根升降绳20,升 降绳20的另一端经装在外杆17上端的滑轮19后排绕并固定在巻轴22上, 升降绳20的排绕方向与拉巻绳23的排绕方向相反。伸縮杆式车库结构如图5 所示。所述篷布可用防雨、防晒、防辐射布料作成展开形状呈半扇形的车库 轮廓。行走电机14和收放电机8可选用减速电机。车库收拢后(参见图7) 可进入增设的箱体内存放,如图8所示。
权利要求1. 一种轿车自动折叠车库包括篷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条导轨、两个平台和行走机构、两组骨架、两个收放机构和多个定位卡,所述两条导轨平行固装在路边上,两个平台分别经滚轮装在两条导轨之间,定位卡装在滚轮外与导轨对应位置的平台上,行走机构装在一个平台上并驱动该平台沿导轨移动,另一个平台用短绳拉拽在导轨一端,两组骨架分别安装在两个平台上,每组骨架分别由5-20根支撑杆组成,其中1根为固定支撑杆,其它支撑杆为转动支撑杆,两个收放机构分别装在两个平台上并分别用拉绳与最外侧的活动支撑杆连接,篷布盖装在两组骨架的支撑杆上。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轿车自动折叠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为卡槽 形轨道,定位卡为倒"丁"字形金属卡,上端固定在平台上,下端插装在导 轨的卡槽中;所述行走机构包括行走电机、两个行走轮和一根驱动轴,两个 行走轮分别装在驱动轴的两头,驱动轴经轴承或轴套安装在平台底部,驱动 轴上装有驱动轮与固定在平台上的行走电机相联。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轿车自动折叠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放机 构包括收放电机、巻筒、拉绳和滑轮,所述收放电机装在固定支撑杆下端的 平台上,收放电机的输出轴与巻筒相联,滑轮装在固定支撑杆的中上部,拉 绳一端固定在巻筒上并能随巻筒转动而排绕在巻筒上,拉绳另一端从滑轮经 过后与最外侧的活动支撑杆连接。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轿车自动折叠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上的支 撑杆为长的整杆式支撑耔或短的伸縮式支撑杆。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轿车自动折叠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縮式支撑 杆包括外杆、内杆和控制内杆在外杆中上升和下降的升降机构。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轿车自动折叠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 括升降绳、两根巻轴和一根拉巻绳,所述两根巻轴分别经轴承平行安装在两 组骨架的外侧, 一根拉巻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并反向排绕在两根巻轴上,每根 内杆的下部分别装有一根升降绳,升降绳的另一端经装在外杆上端的滑轮后 排绕并固定在巻轴上,升降绳的排绕方向与拉巻绳的排绕方向相反。
7、 如权利要求1或2或4或5或6所述的轿车自动折叠车库,其特征在 于所述篷布用防雨、防晒、防辐射布料作成展开形状呈半扇形的车库轮廓。
8、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轿车自动折叠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篷布用防雨、 防晒、防辐射的布料作成的展开形状呈半扇形的车库轮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轿车自动折叠车库主要由篷布和两条导轨、两个平台和行走机构、两组骨架、两个收放机构及多个定位卡组成,所述两条导轨平行固装在路边上,两个平台分别经滚轮装在两条导轨之间,行走机构装在一个平台上并驱动该平台沿导轨移动,另一个平台用短绳拉拽在导轨一端,两组骨架分别安装在两个平台上,控制行走电机和收放电机即可方便的将车库打开或收起,轿车可沿路边停靠,不影响道路行车和美观,特别适合小区或路边安装,平时可以将两个平台收靠在轨道的一端,还可以将折叠后车库存放在较小的箱体内。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操作方便,占地面积,折叠起来美观大方和成本较低等优点。适合在路边的固定车位安装使用。
文档编号E04H6/04GK201080712SQ200720041380
公开日2008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07年8月6日 优先权日2007年8月6日
发明者刘宝静 申请人:刘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