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储油库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943163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新型储油库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原油存储装置。
背景技术
石油和各种液体化学品的储存设备---储罐是石油化工装备和储运系统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广泛适用的办法是用储油罐储油,我国一些石油企业就是使用这种方式储备的。按容量来说,一般立体圆筒形储罐的容积大于1万立方米以上称为大型储罐,近四十年来,储罐向大型化迅速发展。1962年美国首先建成了10万立方米大型浮顶原油罐(直径87米,罐高约21米)。1963-1964年间荷兰欧罗巴港建成了4台10万立方米浮顶油罐。1967年委内瑞拉建成了15万立方米的浮顶油罐(直径115米,罐高14.6米)。1971年日本建成了16万立方米的浮顶油罐,其直径达109米,罐高17.8米。接着沙特阿拉伯建成20万立方米的巨型储罐,其直径达110米,高22.5米。我国于1985年从日本引进10万立方米浮顶罐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并在秦皇岛建造了10万立方米单盘浮顶罐,其后十余年间已建造10万立方米大型储罐20多台。
从经济角度分析储罐的大型化可使(1)占地面积减小;(2)节省罐区的(包括管网和配件)的总投资;(3)节省钢材和基地工程材料。因此储罐的大型化对实现石油的大型储备有相当大的经济效益。然而根据目前的技术水平,考虑到罐的经济尺寸,其容量一般稍大于15万立方米,在此情况下,建造更大型化的储油设备成为迫切需要。
然而,诸多的限制条件使储罐的大型化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1)油罐成本不菲,储罐的大型化要求储罐的钢板越来越厚,因此储罐的大型化一定程度受最大板厚的限制。对于大型储罐由于高强度钢的采用与罐壁较厚会对脆性破坏更加敏感。因为①当储罐基础发生不均匀下沉时,储罐的压力大大超过水压时的应力。②由于储罐的尺寸很大,不可能进行整体消除残余应力的热处理。③若建罐地区的最低日平均温度较低(如-20℃),碳钢或低合金钢的使用温度可能低于脆性转变温度时,材料的韧性将急剧下降。大型油罐对罐体材料提出了很高的综合性能要求高强度、高冲击力、低有害杂质硫和磷含量、良好的可焊性和低焊接裂纹敏感性组成(Pcm)。同时,为了保证现场施工的焊接效率,罐体材料在承受大线能量焊接(100kJ/cm)的条件下,焊接热影响区晶粒不过分长大,施焊后仍保持良好的强韧性。对钢材的要求是大型储罐的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2)储罐大型化后,对焊接质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而焊接质量直接关系储罐的防渗问题。对焊接质量的要求必然导致成本的提高。
(3)储罐的大型化对于给定的容量从理论上说存在建设费用(包括罐体和基础的综合造价)合理的尺寸组合问题。罐的高度由于地基耐力或基础的造价以及其他的原因不可能有更大的变化,主要是增加直径。日本《消防法》从消防方面考虑规定罐的高度以24米为限。随着高度的增大对消防方面要求更高,一旦发生火灾,如果事先没有预防措施和技术措施,危害巨大。因此,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技术角度都决定了,单个储罐向大型化发展面临巨大困难。
(4)大型化的储罐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大容量的储存问题。按《国内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2002)的规范,同一个浮顶罐组总容量不应大于60万立方米。在《石油库设计规范》(GBJ74-84)的1995年修订版中,浮顶油罐之间的防火距离为24米。由此可见,单个储罐不仅造价高,而且整个库区需要占用大片的土地,不仅增加了基础的造价和消防监控方面的成本,大面积占地还会造成土地的浪费。
技术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型储油库,实现储油库的大容量,低成本,结构优化,管理高效和高的安全性,克服现有储罐大型化中遇到的钢材焊接、防渗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为大型原油储备困难提供一条可能的解决途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储油库,包括进油管、出油管和浮顶,其特征在于(1)库体为长方体形,其侧壁从内至外依次由钢板层和混凝土浇注层组成,库体底部为混凝土底层;(2)混凝土浇注层外壁与加固体紧相连;(3)中空长方体浮顶单元通过螺栓连接组成浮顶,浮顶四周固连接有弹性密封件,并可沿钢板层内壁上下浮动。
通过螺栓连接的中空长方体浮顶单元之间设置有密封材料。
浮顶上方设置有人孔,便于检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1)地基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与整个库体建造为一体,结构简单。满足承压要求的同时,减弱了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以及地震对整个库体的危害。
(2)侧壁由混凝土浇注层和内侧钢板层组成,有利于防渗和实现浮顶的密封。
(3)整体式的钢筋混凝土浇注主结构,减少了对优质钢材的需求,同时焊接比重以及要求大幅度降低,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整体强度及防渗能力,可以建筑百万立方米油库。
(4)浮顶结构简单,安装、拆卸方便。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构造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库体油管分布方式。
图3为本实用新型储油库俯视图,左上角方块表示部分浮顶剖面图。
图4为浮顶单元连接放大图。
图5为浮顶与库体侧壁连接图。
图6为油库的纵向剖面图。
图中标号说明1——加固体2——混凝土浇注层3——钢板层4——库体 6——进油管 7——混凝土底层9——出油管10——浮顶单元 11——密封材料12——螺栓 13——浮顶 14——弹性密封件15——下游坝 16——人孔 17——上游坝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储油库结构构造如下库体(4)为长方体形,进油管(6)与库体(4)底部设置的进油孔相连接并通向库体(4)外部上方,库体(4)侧壁设置有出油管(9);库体(4)侧壁从内至外依次由钢板层(3)和混凝土浇注层(2)组成,库体(4)底部为混凝土底层(7);混凝土浇注层(2)外壁与加固体(1)紧相连;中空长方体浮顶单元(10)通过螺栓(12)连接组成浮顶(13),浮顶(13)四周固连接有弹性密封件(14),并可沿钢板层(3)内壁上下浮动;通过螺栓(12)连接的中空长方体浮顶单元(10)之间设置有密封材料(11);浮顶(13)上方设置有人孔(16),便于进行检修。
所述的浮顶(13)可沿钢板层(3)内壁上下浮动是指当进油管(6)向库体(4)内进油时,油液面上升,带动浮顶(13)向上浮动;反之,则向下浮动。
如图6所示,设计在天然峡谷中依附山体建造一个500m×68m×60m的以钢筋混为主构架的百万立方米储油库,具体设计方案如下A.在天然峡谷中建筑储油库,以山体为前后加固体(1),以上游坝(17)和下游坝(15)为左右加固体(1)。
B.混凝土底层(7)和混凝土浇注层(2)的处理基于建筑学的理论,建筑长500米,宽68米,厚0.5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地基的内壁采用复合土工膜防渗,以满足承压,抗变形及防渗的要求。
C.混凝土浇注层(2)与加固体(1)的结合方式。加固体(1)在此为左右侧壁的山体,山体用钢筋混凝土浇铸平整,其内壁有钢板通过钢筋与山体连接。钢筋一端与打入山体中的螺钉尾部相焊接,另一端与内壁钢板焊接。
D.库体前后加固体借鉴了水库建造中重力坝的设计思路,在此,其中上游坝(17)采用平板支墩式。坝高58m,支墩中心距5.5m,上游坡度40°,支墩顶部厚度0.46m,底部厚度1.48m,平板顶部厚度0.5m,底部厚度1.9m。下游坝(15)采用重力支墩式。坝高60m,支墩中心距16m,支墩顶部厚度3.0m,底部厚度4.8m,大头厚度13m,底宽44m。坝的两端伸入山体内部,依靠山体的支撑作用,从而增强坝的强度。
E.进油管(6)通过库体(4)侧壁引至山顶上端。
F.浮顶(13)结构由于整个库体内部为一整体,浮顶(13)采用拼装的方式由1428块12m(长)×2m(宽)×0.08m(高)内部有加强筋的中空长方体浮顶单元(10)通过螺栓(12)紧密连接成500m×40m×0.08m的长方体结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材料(11)密封,中部开有人孔(16)。浮顶(13)四周固连接有弹性密封件(14),弹性密封件(14)以聚氯乙烯为芯子,以尼龙织布加强的丁腈橡胶作为覆盖层,以丁腈橡胶作为衬里层,实现密封。
将油库建造在两山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具有更多优点,在峡谷中修建大型油库,避免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减少了占用土地的成本;易于实现整体的管理与监控。侧壁与山体及地基连为一体,侧壁所受的压力大部分由山体承担,因而内壁钢板的材质要求大幅度降低,侧壁的内侧是在混凝土平面上紧贴一层钢板,防渗的同时有利于实现浮顶的密封。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储油库,包括进油管(6)、出油管(9)和浮顶(13),其特征在于库体(4)为长方体形,其侧壁从内至外依次由钢板层(3)和混凝土浇注层(2)组成,库体底部为混凝土底层(7);混凝土浇注层(2)外壁与加固体(1)紧相连;中空长方体浮顶单元(10)通过螺栓(12)连接组成浮顶(13),浮顶(13)四周固连接有弹性密封件(14),并可沿钢板层(3)内壁上下浮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油库,其特征在于通过螺栓(12)连接的中空长方体浮顶单元(10)之间设置有密封材料(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油库,其特征在于浮顶(13)上方设置有人孔(1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储油库,该储油库库体为长方体形,其侧壁从内至外依次由钢板层和混凝土浇注层组成,库体底部为混凝土底层;混凝土浇注层外壁与加固体紧相连;中空长方体浮顶单元通过螺栓连接组成浮顶,浮顶四周固连接有弹性密封件,并可沿钢板层内壁上下浮动。本实用新型地基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与整个库体建造为一体,结构简单,满足承压要求的同时,减弱了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以及地震对整个库体的危害;整体式的钢筋混凝土浇注主结构,减少了对优质钢材的需求,同时焊接比重以及要求大幅度降低,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整体强度及防渗能力,可以建筑百万立方米油库;浮顶结构简单,安装、拆卸方便。
文档编号E04H7/18GK2937361SQ20062007901
公开日2007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06年5月19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19日
发明者王佰文, 王亮, 陈颖琦, 张永芳, 杨博 申请人:西北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