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双层两车位升降摆动式立体车库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库,具体说是一种双层两车位升降摆动式立体车库。它适合停放各类型的小型车辆,可单独使用,也可做为单元车位成批用于大型停车场。
背景技术:
申请人的前置专利申请“双层两车位简易俯仰式立体车库”(公开号CN2479134Y),是在地面停车位上设置一由四连杆机构支撑载车板而构成的上层活动车位。活动车位由液压装置驱动,可做俯下接车或出车,仰上停车的运动。由于该车库的结构过于简易,故存在着下述缺点1、俯仰幅度大,占地面积大。2、使用时有摆动和振动,稳定性较差。3、液压控制部分不够简洁,使用元件多。4、还存在液压缸“失荷”状态,由于车库俯仰幅度大,四连杆机构运动的升降俯仰过程有拐点,到拐点时,所受重力通过连杆传递完全作用在地面,在液压缸上的作用力为零,过拐点后,液压缸活塞杆受力方向突然改变,由受压力(拉力)变为受拉力(压力),液压缸上(下)腔失去载荷,四连杆机构失控将向运动方向做剧烈加速运动,导致事故。所采取的防范技术措施是在液压控制部分增加由位置电气开关、二位四通电磁阀和减压阀组成的负荷保持回路,因而使液压控制部分复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车库的缺点,申请人在“双层两车位简易俯仰式立体车库”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供了一种双层两车位升降摆动式立体车库。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一种双层两车位升降摆动式立体车库,包括载车板、四连杆机构、液压缸及其控制装置,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部分包括油箱、泵、电机、三位四通电磁阀和防爆阀。所述四连杆机构为复式,它由底座、连杆、液压缸和上横梁组成一个四连杆机构,由下横梁、连杆、拉杆和上横梁组成另一个四连杆机构;其连杆、拉杆的两端分别与上、下横梁活动连接,下横梁的尾端与底座活动连接,液压缸与底座活动连接,液压缸的活塞杆与上横梁活动连接;上、下载车板分别固定在上、下横梁上,底座固定在地坑内。
所述两个四连杆机构共同连接在底座的活销上。
所述拉杆由活塞缸和活塞杆构成,它的活塞杆通过球铰与上横梁连接、活塞缸通过活销与下横梁连接。
所述拉杆带有缓冲器。
所述载车板为双“V”型波纹板拼装式结构。
所述地坑的深度满足使用上车位接车的要求,地坑的底面为沿汽车出库方向向下倾斜的斜面。
所述液压控制部分还包括二位二通电磁阀、单向节流阀和安全阀。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上下两层车位均为活动式,任意使用,互不影响;2、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少;3、摆动和振动都很小,稳定性较俯仰式车库大为提高;4、由于拉杆是由活塞缸---活塞杆式结构,下车位出入口有最大张角,使司机有良好的行车视觉;5、由于复式四连杆机构的升降摆动过程无拐点,液压缸无“失荷”状态,因而使液压控制部分简化;6、功能优越,造价低,且外形美观,故市场前景好。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关系示意图(不含载车板);图3是图1中载车板结构的俯视图;图4是图3中载车板A-A向(放大)的结构图;图5是图3中导向板B-B向(放大)的结构图;图6是图1和图2中拉杆的结构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液压控制部分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因左、右两侧完全对称,只须说明一侧)。
参见图1-图7本车库主要由上、下载车板(5、10)、复式四连杆机构和液压装置组成。复式四连杆机构由连杆2、底座15、液压缸6和上横梁4组成一个四连杆机构,由连杆2、下横梁14、拉杆7和上横梁4组成另一个四连杆机构,两个四连杆机构共同连接在底座15的活销1上。上、下载车板(5、10)是由用薄钢板压制成型的双“V”形波纹板5,扣接拼装并用螺栓分别连接在上、下横梁(4、14)上而构成,这种结构没有焊接点使载车板装卸方便及外形美观,其后端设置有阻车板3、前端设置有导车板8。上、下横梁(4、14)截面为“S”型,因而重量轻而又强度高,且利于与其它部件连接。底座15用地脚螺栓13固定在地坑12底部。在连杆2上还设有加强支架,在上横梁4的前部还经活销连接有挡杆11,该挡杆11固定在底座15的加强支架上。复式四连杆机构通过活动连接支撑上、下载车板(5、10)。连杆2通过活销(1、17)分别与上、下横梁(4、14)连接,拉杆7(由活塞缸20和活塞杆19构成,并带有缓冲器19’,缓冲器19’内有缓冲弹簧)下部的活塞缸20通过活销21与下横梁14连接、上部的活塞杆19通过球铰16与上横梁4连接;上、下车位的载车板(5、10)分别用螺栓固定在上、下横梁(4、14)上,下横梁14的尾端通过活销1与底座15连接,在上、下横梁(4、14)上还安装有护拦9。升降液压缸6通过活销22与底座15连接,它的活塞杆通过活销18与上横梁4连接。这样,通过控制液压缸6内的液体压力,可使液压缸6的活塞杆做伸缩运动,从而带动上、下车位做以活销1为支点的升降摆动。
拉杆7可起到三种作用一是在保证上、下载车板(5、10)运行倾角的同时,使车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保证下车位出入口有最大张角,让司机有最佳行车视觉;二是减缓汽车入库、出库对车库的冲击,球铰16可使任意方向的力被缓冲器19’缓冲,使车库运行更加平稳;三是通过对左、右拉杆7的调节,可保证下车位更准确地到达接车位置F。
地坑12的深度满足使用上车位接、出车的要求。地坑12的底面为沿汽车出库方向向下倾斜的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最好为4°,这样可使在使用下车位时,坡度β为9.5°,在使用上车位时,坡度γ为反向8°,两者比较接近,不会一个太陡,一个太平,给司机带来不便。
控制装置包括电气控制部分(现有技术)、液压控制部分。液压控制部分包括油箱26(油箱内设有电加热器34)、滤油器27、叶片泵24、电机25、二位二通电磁阀30、三位四通电磁阀38、单向节流阀37、分流集流阀36、防爆阀35、安全阀28及压力表(32、33)。三位四通电磁阀38的出口与单向节流阀37连接,单向节流阀37的出口与分流集流阀36入口连接,三位四通电磁阀38的入口分别经接泵24和油箱26,安全阀28接在油箱26和泵24的出口之间构成溢流回路。左右升降液压缸6的进油腔(出油腔)经防爆阀35、分流节流阀36和单向节流阀37后接三位四通电磁阀38。
为使上、下车位能分别准确停在接车位置F,地坑12的相应位置还设有电气限位开关和接近开关(图1未画出)。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启动电机25,泵24运转,油经安全阀28、常开二位二通电磁阀30、单向阀31流回油箱26,液压缸的驱动控制部分处于空载待命状态。
上升过程操作电气开关使二位二通电磁阀30的电磁铁DT1得电后空载回路断开,同时三位四通电磁阀38的电磁铁DT3得电,油经单向阀31、三位四通电磁阀38、单向节流阀37、分流集流阀36、防爆阀35进入液压缸6,液压缸6的活塞杆伸出,带动上车位做以活销1为支点的向上摆动,同时拉杆7的活塞杆伸出,当拉杆7的活塞杆行程完了时,下车位随之向上摆动,直到接车位置F,电气限位开关断开使三位四通电磁阀38的电磁铁DT3断电,上、下车位停止上升,汽车出、入下车位。
下降过程操作电气开关使三位四通电磁阀38的电磁铁DT2得电,液压缸6的活塞杆在所受重力的作用下缩回液压缸,油经防爆阀35、分流集流阀36、单向节流阀37、三位四通电磁阀38流回油箱26;上、下车位下降,下车位下降到底座15上后,上车位继续下降,拉杆7的活塞杆也随之缩回活塞缸;上车位下降到接车位置F时,电气限位开关断开使三位四通电磁阀38的电磁铁DT2断电,上车位停止下降,汽车出、入上车位。
权利要求1.一种双层两车位升降摆动式立体车库,包括载车板、四连杆机构、液压缸及其控制装置,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部分包括油箱、泵、电机、三位四通电磁阀和防爆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四连杆机构为复式四连杆机构,它由底座、连杆、液压缸和上横梁组成一个四连杆机构,由下横梁、连杆、拉杆和上横梁组成另一个四连杆机构,其连杆、拉杆的两端分别与上、下横梁端部活动连接,下横梁的尾端与底座活动连接,液压缸与底座活动连接,液压缸的活塞杆与上横梁活动连接,底座固定在地坑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两车位升降摆动式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四连杆机构共同连接在底座的活销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两车位升降摆动式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由活塞缸和活塞杆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层两车位升降摆动式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带有缓冲器。
5.根据权利要1和3所述的双层两车位升降摆动式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通过球铰与上横梁连接,活塞缸通过活销与下横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两车位升降摆动式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车板为双“V”型波纹板拼装式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两车位升降摆动式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坑的深度满足使用上车位接车的要求,地坑的底面为沿汽车出库方向向下倾斜的斜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两车位升降摆动式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控制部分还包括二位二通电磁阀、单向节流阀和安全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层两车升降摆动式立体车库,是由载车板、复式四连杆机构和液压装置等组成。四连杆机构为复式,它由底座、连杆、液压缸和上横梁组成一个四连杆机构,而由下横梁、连杆、拉杆和上横梁组成另一个四连杆机构。连杆、拉杆的两端分别与上、下横梁活动连接,下横梁的尾端与底座活动连接,液压缸与底座活动连接,它的活塞杆端与上横梁活动连接。上下两层车位均为活动式,任意使用,互不影响。它具有结构简单紧凑,外形整齐美观,运行平稳可靠,使用安全方便,易于操作维修等优点。
文档编号E04H6/06GK2580035SQ0224491
公开日2003年10月15日 申请日期2002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2002年11月26日
发明者叶长华, 陈晓慈, 李斌, 周大云, 邱勇 申请人: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