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的缓冲空间构造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963920阅读:30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建筑物的缓冲空间构造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建筑领域。特别是一种以建筑物缓冲空间为核心所形成的构造体系。建筑物缓冲空间是指处于建筑内部空间与建筑物外部之间的具有建筑物理环境过渡的空间。本发明运用系统学原理,以建筑构造技术为基础,在研究了建筑物的各种缓冲空间作用的基础上,结合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加上本人的理解认识,从而形成了缓冲空间构造理论。将该理论用在技术上,就是行之有效的建筑物缓冲空间构造的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解决结构与使用功能的矛盾,使建筑的用途更为灵活与广泛;而且也很容易解决长期使人困惑的建筑难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化建筑如何与艺术结合的问题,如山形建筑及山水城市。
如果将建筑比作人(或动物),那么建筑的“皮肤”就是建筑内部空间与建筑外部之间的空间(或区域),即缓冲空间。作为现有的实例,封阳台、在建筑南立面设置大玻璃面“阳光室”的缓冲空间,以及本人的在先申请“建筑物的缓冲空间单元”都是建筑物的“皮肤”。建筑“皮肤”具有缓冲空间的使用功能、建筑物理的调节功能、建筑外观的艺术功能。
如同人的皮肤是由小的细胞组成的一样,建筑物的“皮肤”也可以由许多小的具有各种不同功能的建筑空间所组成。建筑物的“皮肤”这一区域存在于所有建筑物中,按常理它应该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现有的建筑观念及其建筑是不分“皮肤”与“外衣”的,对一些现象的认识也是模糊的,从而产生许多建筑外观与建筑内部的矛盾冲突。一方面,建筑物的基础与结构作为建筑物内部空间的基本要素是十分明确的,即内部空间形态的力的传递要素,这是现代科学技术所研究应用的重点领域。而另一方面,人们对建筑的“皮肤”认识与重视却被前者所埋没了。要么只是注重建筑的外观造型,但内部大量空间被用于“气氛”而空置,或由于外观的需要而使内部空间无法使用;要么采用各种装饰材料,或者就用简单的材料分隔(如自然而原始的土、砖、木等),造成外观像“一个个灰盒子”千篇一律、毫无生气。
本发明创造主要是围绕建筑物“皮肤”这一核心进行的,如果要给出一个特定的名字,就是建筑物的缓冲空间构造。这种构造包括缓冲空间的材料与构件的使用,空间组织与作用,以及建筑艺术与文化等三个方面。它是以现有技术为基础所发展起来的,目的是用新的理念来构造新的建筑,而本发明是能比现有技术更好地实现这一新的建筑的技术或方法。
建筑物的“皮肤”与现有技术的区别在于它具有一个建筑“小宇宙”的思想观念;它丰富了缓冲空间形式;它是建立在缓冲空间构造中心理论上的。缓冲空间构造是具体实施各种缓冲空间的技术方法,它虽然也是由空间与材料结合成的,但是空间的用途不仅是为自身的,如厨房、卫生间、阳台等,还要为其它空间服务,如让阳光透过,让空气流过,传递热能等等,并为建筑的外观艺术造型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技术平台。
背景技术
本人在先申请“建筑物的缓冲空间单元”(申请号为02111749.7,
公开日为2002年11月27日),围绕缓冲空间(如阳台)的组合形式,进行了多方位的说明。特别是对有凸出阳台的“缓冲空间单元”的原理、方法、构造等方面,以及采用该种单元的建筑都作了公开说明。然而缓冲空间及其“单元”还有许多形式,它们都包含在本发明的缓冲空间构造之内。
由于涉及本发明的现有技术有许多,但都不是整体性的,因此将在具体涉及某一部分时再提及相关的现有技术。此外,在现有资料中,对本发明具有影响或具有参考价值的书籍,可以列出以下部分鲍世行、顾孟潮主编,《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城市学与山水城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9月)。该书以著名科学家从宏观角度对城市发展提出的“设城市学与建山水城市”的思想理论为核心,同时收录了国内外专家的相关论述与技术思想。社会的发展,往往以城市发展为代表,以城市学为主线对城市诸因素的综合研究,目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人文景观,如山水城市。提出“城市学”、“山水城市”,以及“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是大科学家以敏锐的目光,洞察了建筑中“建筑与艺术”这对根本矛盾后所作出的战略动员与部署,这也是本发明所能得到的最直接、最根本的理论支柱。就技术而言,书中收录的“城市空间的利用——分层建造”、“明天的超级城市”以及“三山五岳搬来上海滩——对申城风景园林的构想”等篇章。对本发明的有参考价值。
段进著,《城市空间发展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城市的产生与发展通常是社会的需要,体现了地区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实力。该书从对城市空间发展的研究中,总结出规模门槛律、区位择优律、自组织演化律等规律。一个城镇的产生与发展,至少可能有二条途径,一是从小到大缓慢地自然生长形成;另一种是按一个主题建设(油田、钢城、车城,以及商品市场、体育中心、会展中心等)。前者投资省但发展慢,后者投资大但发展也快。但它们都可以用以上的规律来解释。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是采用后者的方法。而在先申请中的实施例采用的是前者的方法,但它是采取积极主动地寻找发展主题的方法。
刘觉先著,《建筑艺术世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该书从专业建筑的视角,在阐明建筑学意义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西方、东方和中国建筑的精粹,并对当代建筑的特点进行了客观的评介,同时也对建筑的发展趋向作了科学的分析。虽然是科普读物,却极为准确而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有关建筑文化的知识、理论和最新动向。然而一个严肃的问题是,这些建筑能发展成为建筑的主流吗?什么才是可大众化的建筑艺术。该书在结尾处也指出了方向建筑是需要理论的。
姜晓萍著,《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该书从民间艺术的角度,汇集了大量资料,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了分类描述。这些传统的建筑,特别是民居建筑,它们的技术虽然是简单的,但其蕴涵的历史与文化却极为丰富。在技术发展的今天,如何让这些传统建筑发出新的活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赵效群著,《风格迥异的民居》,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以一系列短文方式,记录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起居方式。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包含世界各地在不同气候、地理、环境条件下的风上人情,以及不同的文化差异所产生的生活画面。着重描述了人们在生活中所创造出的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的建筑(包括逢帐等)美。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虽然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无缺的统一的生活方式,但是现代人在其一生中都离不开建筑也是事实。建筑是现代人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选择,不仅要考虑居住、工作和学习,也希望建筑能带给人们艺术享受。那么,是否存在一种全世界各地都能接受的建筑艺术,以及与之相应的建筑技术呢?本发明试图用理论指导技术的方法来破解这一难题。
沈福煦著,《建筑设计手法》,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从古今中外的建筑精粹中,归纳总结出如何使建筑即能施工,又具有艺术美感的建筑设计方法。该书结构清晰而风格严谨,从多方面、各层次对建筑设计的创作方法都作了分类论述。采用本发明技术的建筑物,由于外观尺寸比例的变化,以及具有更多的外观形式,也需要在参考的基础上摸索、总结出于之相适应的建筑设计手法。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所编著,《建筑专业设计技术措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从国家、部门标准,到地区规定,以至行业性的措施。随着条款的细化,建筑的设计工作趋向简化,加上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人们可以快速且廉价地设计出多种方案,进行比较与修改。这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极为有利,具有很大的参考与运用价值。
东方、乐嘉龙编著,《跨世纪住宅设计图集》,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8月)。该书在概述中对跨世纪住宅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如住宅设计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的十个方面;跨世纪住宅功能结构;跨世纪的住宅模式;居住小区与汽车停放;小康住宅物业管理等方面。其中的许多思想反映了目前科技人员所关注,并需要努力的方向。在许多方面本发明都是能够容易地解决,然而,其差异部分(如由建筑日照的地方规定所产生的差异)则是本发明的核心所在,即本发明是以合理地使用日照作为技术核心的。
以上这些书籍分别从宏观到局部,从不同的视角对建筑进行了归纳、分析与研究。为本发明技术提供了方法参考与借鉴。之所以将以上书籍放在一起,也说明了在目前的建筑思想体系(包括理论的与实践的)中,建筑的艺术要求与建筑的技术规定是一对十分尖锐的矛盾,一些艺术造型好的建筑往往是高价的,并且内部空间浪费是严重的。然而,如果将建筑视作园艺中的盆景,则是将建筑技术的内在规律视同可以随意堆砌常规知识,这是不切合实际的。但是,建筑技术中的一些条条框框,特别是那些并非由理论与实践所证实的规定,确实也成了建筑艺术发展中的最大限制因素。
建筑物的“皮肤”是解决这对矛盾的有效方法。因为在“皮肤”的外表面,可以配上各种“外衣”,其艺术效果自然就会比现有的建筑艺术表现方法更好。在这里,“皮肤”是用建筑边缘来解决建筑内部的使用功能问题,也就是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协调与缓冲;而“外衣”则是建筑的艺术表现,它可以是硬性的物质如薄壳结构,也可以是软性的物质如颜色涂料、篷帐,还可以用植物来表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从一些现象中总结出理论,并以该理论为指导完成本发明的技术创造。因此,在叙述上本部分内容主要结合附图来加以阐述。首先说明缓冲空间的分类及各种形式,包括本发明的基本技术特征在内;其次说明建筑的“缓冲体系”及缓冲空间构造;然后总结出缓冲空间构造的基本论据,从而提出缓冲空间构造中心理论;接着说明缓冲空间构造中心理论下的技术及应用细节,并对具体的发明技术阐述其有益的效果;最后是一些相关事项的补充说明,如权利要求的总结性说明。
图1为本技术中的基本形式之一。空间1与空间2可以看成为在一个空间中,被分割成上下二个空间。该形式的特征是,室内空间3同时与它们都相连,空间1或空间2为空间3服务,这三者的总和7就成为本发明技术特征的基本形式。
图2为带有阳台4的一个简化了的普通立面剖视图,其中5为室内的采光窗(也包括在门上的窗)。
图3是阳台4被窗6封闭后形成一个空间,该空间成为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过渡空间,因此被称为缓冲空间。但缓冲空间并不仅此一种,只要是处在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空间,都可称为缓冲空间。更广义地说未封闭的各种阳台或平台,它们都有一个“虚”空间,只要需要,可以用材料(如帐篷)将空间变成“实”的空间,因此也是属于缓冲空间形式。
图4和图5说明可以用分隔材料(如板)将阳台分为上和下二个空间,其特征为一个是大的可以供人进入而正常使用的空间,另一个是小的可作为储存物品等用途的空间。
图6表示当上下空间都是大到可以供人进入使用的高度,但上和下空间的高度可以是不等的。此时空间1、空间2和空间3就组成了与图1相同的形式。与图6相比,图7中多出了板9,当板9满足特定条件时,如可透光、通风等,可以将其归入为图1的形式。
图8和图9是在先申请的二种基本形式,其特征是上下二个空间的进深是不相同的(具有外挑的阳台或称为凸出阳台),并且是外立面不同的。这是与图1的主要区别特征。
图10表示一层的类似封阳台所形成的缓冲空间8,而图11是三层共用一个缓冲空间8的情况,它的特征是缓冲空间8可以为二层或二层以上所共享。封阳台和多层共享阳光室都是已知的形式。但将厨房、卫生间、通道等建筑辅助空间也理解为缓冲空间(这些空间有一面是建筑的外墙),却是本发明与在先申请的思想基础。而将各种缓冲空间组合成一个“单元”则是在先发明与本发明的创造核心之一。
虽然缓冲空间是为建筑整体服务的,但从以上的这些缓冲空间可以看出都是局部的,它们的作用也是局部的,它们对内服务的对象就是与之相连的室内空间。在考察缓冲空间的功能与作用时,就假设缓冲空间是为一户服务的,而该户因为有了缓冲空间就具备了不同程度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功能转换。但该户是否真正存在并不重要,或者说在可能的一户区域内该户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分隔的以及变换的都不重要。本发明的任务是规划缓冲空间或区域的构造,时刻准备为任何真实的户服务。
图12、图13和图14表示,缓冲空间8中的上下空间所组成的高度,与室内高度可以是不相同的,因此也会产生大、小或相等九种组合情况。
图15表示,可在室内空间的上或下分隔出空间10,它们同时存在也是可以的。它们即可以在建筑施工分隔,也可以在装修时分隔。这些通常是用于储藏物品小空间。
图16表示缓冲空间被分割成三个空间11。但只要是有一个空间为小空间,而另二个为大空间,可以将小空间视作一个复合的板,这样的三个空间就转化为二个空间。这一概念还可用于缓冲空间被分割成更多数量的空间11。
图17表示缓冲空间8被楼板或复合板分割成多个可供人进入使用的空间,则空间3就成为内部共享空间。但与通常的内部共享空间不同的是,室内空间3是通过缓冲空间8来采光、通风的,而且这些缓冲空间是可以让人使用的。当可供人使用的空间只有二个时,就是图1的形式。
图18为一户二层的情况,可以用上下打通室内空间3的方法(如图19);也可以开一个通风、采光的槽或井12(如图20);也可采用加大的楼梯井来实现(如图21)。由于室内空间是通过缓冲空间来采光、通风的,当确实必须将户内完全分割成上下二层时,还可以采用透光或导光材料作楼板,使光线可上下穿过(图22)。此外,缓冲空间中的夹层,可用来将室外光导入,用于通风或对空气调节。
图23表示本技术的变化之一,其缓冲空间的内部上下立面是不在同一立面上的,同样同层的左右也可以不在一个与墙面垂直的面上。图中空间1的内立面避开了梁13;突出的角14也可以采用透光的材料。但是,从成本的角度考虑,还是采用窗或带窗的门15较为好些。
图24、图25和图26表示,二层的室内空间与缓冲空间也有九种位置变化关系。并且,其室内中间层(图中为9)的位置可以不同于缓冲空间中间层的位置。若计算中间层位置关系则不止九种。
以上是对各种基本缓冲空间进行了分类描述。同时,还以户或开间为“单元”,从空间的大小以及板(包括复合板)的形式,以及通风、采光的基本方法等方面作了描述和说明。但为了说明的方便,大都是将各种因素几个一组地描述的,实际上还可对这些因素进行各个拆开,并进行交叉组合与合并,这样就会产生更多种的变化。之所以是基本分类,主要是由于涉及缓冲空间与“单元”的因素还有许多,如柱、梁、板等构件的形状、材料、颜色等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交叉组合与合并,都会产生更多的变化。一般说来,只要是现有的与建筑有关的技术,都可以成为组合因素之一。本说明将尽力列出这些因素关键点,并提供一些组合方法与思路,以及说明举例组合或合并后的形式与用途,以启发使用人组合成新的形式以满足不同的要求。
即使这样,以上大部分只是从形式上对缓冲空间进行了描述与说明。就使用效果而言,在先申请“缓冲空间单元”的基本形式(图8和图9),并且配以内部为共享空间的这种形式较好。但建筑形式从来就没有惟一的标准。假如用户不需要凸出阳台,这种形式就会失效。本发明的一个特征就是没有凸出阳台的,它可以归纳为用板或复合板分隔成的上下空间处于建筑物的室内与室外之间,这二个空间上下一致,没有向外挑出的阳台,并且这二个空间都是可以供人进入使用的(如图1)。
就这部分涉及“单元”的技术而言,本发明与在先申请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凸出的阳台。下面结合


现有的缓冲空间除封阳台、有大玻璃面的数层缓冲空间外,还有其它哪些形式。
图27是常见的屋面架空层16,其作用是起保温隔热的缓冲效果。这种方法在建筑外墙面也可使用,但由于架空层的垂直结构问题,通常采用导热性能低的材料贴附在外墙上17(也可以在墙壁的内侧18)。这种方法也用于屋面,有的用在屋面的保温材料还起到防水的作用。而以上这些方法也出现在斜屋面上。
这种架空或紧贴的“缓冲体”,由于只是起单纯的功能作用,而不考虑自身的用途,并且通常是不考虑让人进入使用的。保温材料也是具有缓冲作用的,更广泛些,反射热量或吸收热量的涂料也是具有缓冲功能的。
图28、图29、图30表示,“缓冲空间单元”在平面图与室内空间也有九种位置关系,这在在先申请也已有说明。推而广之,“缓冲空间单元”可以以任意的立体的形状,镶嵌在建筑的室内空间上。再推而广之,非目前所见的各种形状的缓冲空间,都是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既各种不同于现有形状的“缓冲体”都是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如同数字1和2是可以数的,而1和2之间的数是不可数的一样,“缓冲体”、缓冲空间及“缓冲空间单元”都是无法数清的。因而它们都是复杂的系统。
图31表示一个六边形的“缓冲体”19。它内部分隔20也可以不是铁板一块(面)的。由此不难发现,建筑物的“缓冲”是如此之多,无论是材料、形状、方法,还是功能组合,都可以引伸出复杂的系统。
由此,还是以数字作比喻,本发明如同在自然数n中发明了小数点,这样自然数n也被认为是具有小数点后m个零的数。也就是说,用材料构成的“缓冲体”是建筑物的“小数点”,或称之为建筑的“小宇宙”,这是由于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引出的“小宇宙”。就常见阳台而言,可以有多种形状及装饰,但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阳台,运用建筑的“小宇宙”的思想,都可以结合材料、形状、方法,以及功能组合的变化创造出无穷的“新阳台”。这种思想并非是无意义的,用此方法可以拼出建筑各种各样的艺术造型。
用材料构成的“缓冲体”可以是图32中长短不一的“缓冲线”21与室内点状22接触(如排气管、导光管);图33中各种“缓冲板”23(如复合板、夹层极)与室内线状24接触;图34中不同厚度的“缓冲体”25与室内面状26接触。也可以是它们的变形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等形式,如图35中植物叶片的造型27,几何体的组合28。这看起来似乎脱离了建筑的本意,但由于它们是可建造或可实施的,通常也是有目的的,用建筑的术语表示,它们也是具有自身的“构造”特点的。
图36表示了上述各种缓冲形式的相互位置关系,以及“缓冲体系”的基本分类等。“缓冲体系”是由缓冲材料和缓冲空间所组成。一般而自,下面的可以包容上面的,如缓冲空间可以使用缓冲体的材料,可进人的缓冲空间可以包含不可进人的缓冲空间,但反之则不行。由此也可看出可进人的缓冲空间是缓冲体系中的高级形式,它是由各种功能(如结构的、功能的、装饰的等)材料所构成的。即使在缓冲材料的分类中,也可以找出像空心砖、空斗墙、发泡材料以及蜂窝结构等材料,它们利用微小空间达到增加材料强度、减轻自身重量、保温隔热功能等性能。与建筑整体相比,缓冲体系中的构件通常都是小的,但这些小的局部的构造,为建筑的艺术创造提供了创作自由度。用这些构造元素创作的艺术,相对于大型的文化建筑的艺术而言,它们就是廉价的、大众化的艺术。
而缓冲空间构造是指在建筑物中结合结构材料和装饰材料,运用多种组合的方法将“缓冲体系”中的各种“缓冲体”组合成为建筑物的“皮肤”的方法。但主要是运用缓冲空间中的各种“缓冲体”。作为建筑物“皮肤”的缓冲空间构造将各种材料、各种构件、各种空间进行组合,目的是使建筑物室内空间布置更合理,建筑外观丰富多彩,满足各种不同的需要。图中的缓冲体系,大部分是人们所熟知的,然而要认识缓冲空间构造的各种变化及其作用,即上升到“小宇宙”的层面,则必须要进行思想观念上的转变才行。
缓冲空间与缓冲空间构造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现有的概念,其形式是有限的;而后者是新的大于前者的概念。图36还指明了本发明的一些新技术所处的位置,它们是无凸出采光室(阳台)的缓冲空间单元;可以防灾避难的缓冲空间,以及缓冲板或夹层的通风、空调。此外,还有缓冲空间的“外衣”等。
说明事理的方法有多种,如理论说明、教程说明等,它们的目的与出发点不同,因而文体结构安排也不同。本发明技术的说明方法是采取从一点出发,用发散的创造性思维方法逐步推进的。目的是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受本说明的影响而具备简单的创造能力。也就是说,本说明采用大量的文字与附图具有将所要说明的内容从数量上升到质量的变化过程。但这种叙述方法并不意味着内容严格的前后顺序关系,一个内容,可能分散在全文的多个部分提到,因而需要结合起来看。
有了建筑的“小宇宙”,即使普通的建筑物也会变得活泼可爱,它既可以展示建筑“皮肤”的自然美,也可以为建筑披红挂绿地打扮。更为重要的是,建筑进深增加(可节地)、建筑体量增加(使用成本下降)、室内布置灵活可变(多用途)等。
图37表示在地球上任何地点在一年中会出现的情况太阳垂直照射地面29,发生在夏季的中午,这通常正是人们想要逃避太阳的时候;当太阳光变成水平31时,通常在地球上是清晨或傍晚的时候,平行的阳光给事物留下长长的阴影;同样,地球上的人也很少留意到水平线以下的阳光。对人而言,这三类阳光的直射一般都是不重要的,在这三个时段内有用的却是散射光使人们分清了白天和黑夜。而有用的直射太阳光30通常是在这二者之间,这是可以直射击进入建筑内部的光。
原来人在建筑物中所接受到的太阳直射仅仅是一个不满90度的区域而已!图38是在外墙上设一个不影响室内采光的物体32,如果是多层的建筑,该物体要考虑不影响下层的采光。图中的形式看起来就像一把锯的齿,而建筑就变成一块可变幻的魔板,从下往上看与从上往下看是完全不同的。在角度33区域内只能看到凸出物的上面,在角度34区域内太阳可以直接射入室内3,在角度35区域内主要是散射光对室内3作用,而在角度区域36内只能看到该物体32的下部。
人们习惯于在住房中建一外挑的阳台,却忽略了阳台下部区域的作用。减少角度33,则角度34增加,有利于采光;减少角度35,则增加了角度36,这是个看不到窗的角度,也是人们通常看建筑的角度。这就为艺术提供了空间,可以有各种造型、彩绘,也可以做广告、搞绿化。这个凸出的物体32将建筑功能与建筑的外观巧妙地分离开来,既建筑功能放在上部,建筑主要外观放在下部。
图39是本人在先申请“缓冲空间单元”的基本形式之一,室内空间3的高度接近二层,单元的下空间37内收,上空间为外挑的阳台38,此外,还有窗台下的可种植三角体39,窗台上、阳台下的储存空间40,以及阳台外的可种植三角体41。这种形式不减少直射角,并利用阳台的反射作用,可增加室内的自然采光量;同时增加了角度36,可混合种植灌木和爬藤类植物,使建筑在不影响采光的条件下,得到了通体垂直绿化的视觉效果,可作为山形建筑的基本构成因素。
建筑就是建筑。决不能把建筑当成缩小的盆景,左看右看、上看都景,而盆景与建筑相比恰恰是不能从下往上看的。建筑就是建筑。在基本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用部分空间来营造自然的或抽象的视觉效果是完全有可能的。图39的形式也是符合客观自然规律的,太阳在上,热空气向上流动,而且人看建筑通常是从下往上看的。如果配合阳台绿化,即使水平观看建筑也是“自然”的绿色。这种形式就是建筑“外衣”中的一个“小星系”——绿化外衣。
图40是建筑立面示意图,以传统的建筑审美观点来看,窗应该按照左边一列排列布置。而右边那些任意的开窗处理,破坏了建筑外立面的美观。然而各个单独的室内设计却可能正需要这种效果,并且这种效果还会随着不同时期的室内需要而改变。
如图41在建筑外设一个简单的框架42,它起到了一个虚拟的建筑外形,减弱了原来立面的混乱。在这里,框架虚构了一个空间,从位置来看是与缓冲空间重叠的。而图39的“缓冲空间单元”形式,它也可满足外观的统一,且内立面的随意。可以将这个框架42改造成缓冲空间单元形式43(见图42右侧放大图),其特点是框架有一个斜向的开口44,这样就增加了下层的采光,从而提高了综合效率并节约了成本。就这一点来看,缓冲空间是可以虚构的,或者说建筑物存在缓冲空间或区域。但这仅仅是虚构外观的缓冲空间的一种方法。还可以举出一些其它形式的虚构的缓冲空间,它们是向内虚构空间(如台阶45、门厅46及屏风47),见图43;功能虚构空间(如有规律的遮阳板48、排气管、或采光管形成一个虚构空间),见图44。未封闭的阳台也是虚的空间(见图2、3)。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第一是虚实可以互换;第二是它们变为实体时,空间位置趋于相同。
当本发明能够公开的时候,本人的在先申请已经公开,若对本技术感兴趣,建议查阅该申请原文。但严格地讲,本发明申请时它还不是公知技术。在本说明中只是根据需要而引用,如有差异,并不表明已对原申请作了修改或默认。“建筑的外墙、窗都是与外界接触的,它们室内一侧的建筑环境(隔热、保温、采光、通风以及隔音),与建筑室内的其他位置是不同的。即使最简易的建筑,也存在温度传递的时间差。由此也不难发现目前许多包括住宅在内的建筑,片面追求明室的同时,就将人在室内的各项活动更多地置于过渡区域内。”这个过渡区域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用适当的空间来包容使用这个过渡区域,就是缓冲空间的任务之一。
结合前面的空间虚实概念,就可得出无论是否构建了缓冲空间,缓冲空间或区域确实存在于任何建筑物中。而且,前面那些可虚构的空间告诉我们,缓冲空间是可分离与重组的,它可以将结构、功能和装饰三者分离开来,又将它们重新组合与排列。以图38为例,由上下缓冲空间组成的“缓冲空间单元”,其结构可以依附在建筑主体结构上,它可以作如下的功能安排,下层空间37可以是采光要求不高的公共通道、厨房、卫生间等;上层空间38可以是一个接受较多阳光的阳台(可封闭),并且还承担着室内空间3的通风与采光(这时阳台就变成了室内的高窗)。而该“缓冲空间单元”的外侧,可以不影响(或少影响)其他功能的情况下,做出多种的装饰变化(植物绿化也可视为一种装饰)。同时,建筑内部空间得到了简化(各种管线可以不在空间内上下左右穿过),采用可灵活布置的框架结构,尤其是采用轻工业标准厂房结构,可使建筑物满足生产、经营、居住等多种使用功能的要求。
可以用弹簧来形容这种建筑空间布置原理,一个松开的弹簧使弹簧与空间全都混在一起,使它们较难分开;而一个压紧的弹簧,其占用的空间就紧凑,并留出了较大的自由空间。在建筑中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建筑的主体结构可以简单而高效;建筑的空间分隔方便灵活。而且缓冲空间内部的折换不会影响建筑结构(就像换取一根弹簧简单)。同时,处于弹簧顶端的建筑外观变化对其它部位的影响就更小。
我们知道公共通道、厨房、卫生间等空间,它们不是单独孤立的,连续的走廊空间及管道左右相连、上下串通,使它们经过的某个局部区域很难改变位置或用途,它们对自然采光的要求不高,但需要良好的自然通风。将它们放在建筑物的缓冲区域是理想的做法,但必须将它们紧凑安排,还要留出一部分空间来保证建筑内部的有效采光与通风。建筑内部的有效采光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将靠近外墙的空间全部做成玻璃采光面,就会因为光线太强而不得不加装挡光的材料,也就是说采光窗不必做得太大,有效或够用就可以了。缓冲空间单元就能同时达到这些目标的构想。
建筑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其结构的永久性,它还包括建筑内部使用功能的可变性(建筑物的可持续性)、建筑外观的艺术性,以及建筑的社会性与经济性。缓冲空间处于建筑物的外围,它合理地解决了建筑内部的灵活布置问题,也解决了建筑物外观艺术的大众化普及问题,并合理地调解了建筑功能与建筑艺术两者之间的矛盾。而且技术简单、易于推广,为建筑增加艺术感的投资也小。
任何建筑都存在缓冲区域。通常阳光是建筑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在地球上的绝大部分地方阳光是来自于上方。窗,处于建筑的缓冲区域并用于采光的。各种各样的窗使建筑的外形发生了变化,可以说古今中外的建筑艺术精粹绝大多数都有着对窗的特殊的处理方法,然而大众化的建筑由于必须有大量的窗,因而只能在窗的形状、排列、颜色等方面进行选择,即使在一些高档的住宅建筑中,窗台、阳台、及外墙装饰也成了建筑艺术仅有的调节手段。当人们远看的时候,各种建筑,特别是数量极大的住宅建筑是没有多大差别的。缓冲空间单元的思想是将建筑采光分解为单元采光。在此基础上,使我们认识到采光与建筑的外形是可以分离的,建筑的整体外形也可以分解为单元大小的外形。当这个单元的外形视觉将窗淡化了的时候,那么我们就能观看到千变万化的建筑外形。
以上是在先申请“缓冲空间单元”的思想,它采用凸出阳台的目的还包括增强采光效果、增加阳台面积。但没有凸出阳台的“缓冲空间单元”同样是一种有效的建筑方法,只要能保证有一部分空间让光穿过进入室内,就能达到上述的效果。而且,结合“小宇宙”组合变化的思想,就便各种缓冲空间上升到缓冲空间构造这种形式多样、易于变化、容易实施的更高层次。
由此就会发现缓冲空间已脱离了现有的各种建筑理论与思想的束缚,也突破了现有建筑的“传统”造型,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体系,即缓冲空间构造体系。如果总结一下上述各种建筑的缓冲空间,开将它们提升到缓冲空间构造层次,不难得出如下的论据一、任何建筑都存在缓冲空间构造或缓冲区域,二者只是虚实的差别;二、构成缓冲空间构造的材料主要是由结构材料、功能材料与装饰材料所组成;三、缓冲空间构造的形状可以是任意的;四、缓冲空间构造可以将自身的结构、功能、外形三者分离与重组;五、缓冲空间构造是可以改变的;六、缓冲空间构造实现了建筑物的结构、功能、外形三者的有效组合。
这些观点看起来似乎有点单调与枯燥,但它们就是缓冲空间构造理论的依据。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一方面,缓冲区域是客观存在的,由封阳台而产生缓冲空间也已习以为常;但要将缓冲空间与建成山水城市联系在一起时,似乎成了风马牛不相及的天方夜谭。为加深印象,下面用因简单概括而有点偏激的观点,来描述缓冲空间构造在建筑中的位置,并引出缓冲空间构造中心理论。
建筑,从“挖穴筑巢”的原始内核开始,被不断加入的各种理论与技术所包围,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的整体就像大爆炸的宇宙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向外扩张。但随之而来的众多建筑理念,使我们迷失了建筑的方向,如果能够找到建筑的另一面,一个真正的建筑的对立面,也许就会找回建筑的方向。我们只知道结构,是建筑的骨骼,也是建筑的核心;功能,是建筑的付出,也是建筑生存的根本;外形,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却被各种“口舌”点化的光环所浸透。当我们回顾那些“被凝固了的音乐”时,就能够轻易地感受到它们所发出的强烈的“表达”,这种“表达”居高临下,散发出强烈的“人类创造世界的音符”。这种“表达”旗帜鲜明,只取艺术(表现与表达)的一半!艺术的另一半也许就是建筑的对立面,或者是建筑的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看清建筑的真面目。从古至今,产生了大量的建筑,但那些“美妙的音乐”却只是偶尔响起,更多的不是“宁静”就是“噪音”。为什么会这样?不难看出这些“声音”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建筑的“外壳”。
地球上有骨的动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骨包肉动物,如蟹、虾等,大都是未进化的低等动物;另一类是皮包骨动物,人类也在其中。缓冲空间构造,将建筑的外壳进化成“有血有肉的皮肤”,它不是简单地加入建筑的技术行列,它伸出多能的手,使建筑物有条有理,使建筑发生了革命性的“进化”。这是一个极其微妙的时刻,承认缓冲空间构造将意味着建筑艺术“表现”的到来,一个可以不断变化的“化妆舞会”到来;拒绝缓冲空间构造则意味着可笑地想要逃避一场无需任何外力、水到渠成式的“进化”。
不管怎样,缓冲空间构造思想,为当今社会的各种力量进入建筑领域开启了一扇大门,它们是政治力量、经济力量、文化艺术力量等。当我们用缓冲空间构造的思想来透视建筑历史的发展,建筑只剩下“结构”这唯一值得人们称颂的领域。数千年来,社会各种力量倾其所有的物质财富给了建筑,但却只能听命于建筑的发号司令。而建筑结构的核心却是可怜的“力学理论”。建筑踩在力学的身上,心里计算着财富的份量,嘴上却唱着“天哪,我怎么能满足你们这么多的要求,我是多么的艰难,请谁也不要再对我要求什么了,我做你们看”。众口难调,又不得不调,归根到底还是底气不足,功力不够。优秀的建筑只有极少数训练有成的大师才能偶尔为之。
当社会需要大量的建筑时,人们不会仅满足于学点建筑ABC来画饼充饥。做得多了就懂得点门道,做得熟练了就会有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人人心中自有一杆秤。这一秤,可怜的建筑就失去了往日的中心地位,在经济、信息的大潮中被冲得四分五裂,建筑要重整旗鼓,就需要统一思想,需要新的理论来演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缓冲空间构造目前虽然没有已实施的建筑造型,但它的思想与方法却可以让人们建造出更多种、更新式、更实用的建筑来。它是一个通向丰富多彩的建筑世界的公共平台。缓冲空间构造也打破了建筑的现有格局。事实上,建筑室内装潢与设计,分走了建筑结构以后的一大块。它们之间的默契使人看不清其中的异样,要知道建筑装潢毕竟是可变部分。缓冲空间构造打破了这种一唱一和的格局,这种格局往往使人们为得到同一件东西而付出双份的价钱。缓冲空间构造居于建筑物的周边,统筹安排建筑的大部分辅助功能,并为社会力量的能力施展提供了一个几乎是仅有的舞台。
这个舞台可以让我们把整个建筑物看得更加清楚些建筑只要一个简洁而高效的结构体系;一个灵活而多变的室内装饰;一个有新意的建筑外形;剩下事交给缓冲空间构造来协调。这就是三合一理论,简而言之,就是缓冲空间构造中心论。问题是今后是社会力量通过缓冲空间构造来统领建筑,还是继续由建筑来完成“建筑”。首先,必须确立这样一个事实建筑物的缓冲空间构造不可能脱离建筑而独立存在。其次,建筑也从未停止过发展的脚步,无论是管理体制、建筑实践,还是教育体系或广大建筑从业人员,都在为建筑这一人类生活的基础而努力开拓。缓冲空间构造也应该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施展的舞台。
缓冲空间构造中心论的实质是什么呢?它就是地球人在地球上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阳光的技术理论。首先,是人需要阳光,而不是建筑需要阳光。其次,人不会时刻都需要阳光,阳光也不会时刻停留在一个最佳位置。第三,目前住宅中的建筑间距、建筑高度、建筑外形、平面布置、建筑进深、建筑容积率等关键因素,都是主要围绕阳光来考虑的。缓冲空间处于建筑物中处理阳光问题的最佳地位,而缓冲空间构造是处理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有效方法,因此,以缓冲空间构造为中心就是顺理成章的。但缓冲空间构造中心论是需要人们改变现有观念的理论,还要改变现有的生活习惯。
图45给出了缓冲空间构造理论的结构框图,可以基本归纳为四大基础、六点依据,从而形成一个中心论及缓冲空间构造体系。由于本说明是以技术为主的,因此将通过后面的技术说明来进一步加以阐述这一理论,而目的也是要说明虽然本发明的技术原理是简单的,但它是依据新建的理论体系而提出的,因此是一项改变思想观念后的技术创新。
以缓冲空间构造为中心的建筑思想,构成了包括建筑、管理、技术等因素在内的“缓冲空间构造系统”,以本发明技术运用范围划分,它可分为局部技术子系统、单体建筑子系统、管理技术子系统、社会模式子系统(见图46)等四个主要子系统。结合前面的叙述就不难得出,该系统与其周围的环境有物质的交换、能量的交换、和信息的交换,所以是“开放的”;以现有的观点来看,其子系统是有限的,但其目前不能表达的或隐含的子系统更多,所以也是“巨系统”;虽然现有子系统的种类有限,但它包含了现有的所有各种类建筑,并产生了众多新建筑,所以是“复杂的”;该系统有许多层次。按照大科学家钱学森的系统学原理,这就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它有许多层次。
在图46中,将这一系统作为城市学研究的一个对象,这是由于缓冲空间构造通常用于进深较大的建筑。如果采用框架结构,并配以走廊式的平面分隔形式,可以使建筑平面灵活布置,并可满足不同的建筑功能需要。这样的建筑往往体量大,可供许多户使用,既可居住生活,也可学习生产,还可以服务管理。这种建筑不论是人数还是资产,不论投入还是产出,都相当于一个村庄。它是一个城市或社会的缩影,而其它形式的建筑较难达到多功能的要求。将这类的建筑组团后,就成为一个小的城镇,这是一个除了人的因素外,大部分已知因素都可控制的城镇系统,这对研究“城市问题”无凝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如果从城镇外看城镇是一片自然的绿色山丘,而进入城镇则是繁华的都市景象,这也可以称为山水城市的一种。到了漆黑的夜晚,山丘上星光闪烁,山丘上的天空被城镇的灯火照亮,这样的情景一定很美。人是城市的主人,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但又是一个难以控制的因素。作为一个新的城市系统可以有一个双向的选择过程。人可以选择城市作为自己生活、学习、工作的场所,城市也可以用守法、诚信来吸纳或规范、限制以及选择人。作为市场经济下的城市,建筑物的资产为私人所有,为防止建筑为少数人或某个利益团体所控制,建筑必须接受公共监督,特别是私人建筑,在其上层必须划出部分区域向公众开放。
由于缓冲空间构造的可变性,有必要加强两方面的管理,技术资源的管理和变更行为的管理。就技术而言,任何施工企业都可以按照业主的要求找到相应的缓冲空间构造技术资源,并且可无偿的使用,但应该将施工的结果反馈给资源中心,既可以让别人参考,同时也可以获得一个合同纠纷中是否采取了正当措施的证明。此外单个业主的室内变更行为,必须要同建筑物的内其业主相协调,也要符合周边或地区的规定,还应该同各地的同类建筑相一致,这就需要有理有据的变更行为管理。。
这样的要求也许过于苛刻,但也会有一些好处。现代的互联网技术,可以使缓冲空间构造这种资源得到充分的共享与有效的管理。同时也使相互间有了一个可信的交易平台,一个诚实可信的人,可以得到相当于一个建筑物资产的担保,使小企业用很短的时间得到相当于中大型企业的资信,尤其是那些具有创造力的个人及小企业,可以更加快速、更加容易地将其技术转化为实际的成果。这也许是城市或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就缓冲空间构造的局部技术而言,保持缓冲空间构造整体的完整与统一,既可以满足不同的使用功能要求,也可以降低使用成本。如果以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的“技术”或“艺术”变动,就可获得不同寻常的收益,不仅是破坏整体的完整,也是为社会丑恶现象提供了温床。因此“缓冲空间构造系统”需要一个有效的管理运作机制,而且这个机制应该是能够让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够接受的。
我们的城市与建筑的未来会怎样?又会如何发展?是将环境全部变成建筑,还是建筑与环境共存。我们将生活在怎样的建筑中?由于现在的建筑施工完成就再难改变,若让用户在设计时参与进来,由于用户的能力原因,往往是形式多于实质。而一个已建成的建筑,当用户感受到问题的时候,却已不能再改了,否则有可能会破坏建筑结构,降低建筑的安全性能,也增加了用户的费用,这对社会资源也是一种浪费。而采用缓冲空间构造的建筑方法可以先建造主体结构,并用临时材料在建成的结构上模拟缓冲空间构造及室内环境,可让用户得到真实现场的感受,并且还可以再次改动。即使建筑完成后已交付使用,只要用户不满意,还可以进行修改,从而确保用户正真能参与建筑的设计制造,由于不涉及建筑的结构,即使有修改也是局部小的修改,而目费用也不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房地产开发的企业来讲,首要关心的事是项目是否具有经济效益,这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缓冲空间构造是建立在现有的建筑技术上,是否采用该技术可以在同其它具有同等功能的建筑类型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决定,如先计算各类建筑的成本,然后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评比。由于缓冲空间构造是新的建筑类型,因此要考虑到潜在用户的心理接受能力,必要的解释与指导可以缓解不必要的用户顾虑。但对任何产品进行宣传时应该是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并且必须分清引导与误导,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正真理性地思索、研究城市与建筑未来的是那些哲学家、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建筑师、规划师、建筑理论家等。但由于他们是分散的,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的,因此需要有一个可供共同分析研究的平台或容器。缓冲空间构造理论从应用角度揭示了一些被忽视的建筑内在规律,采用缓冲空间构造的建筑是一个动态的、可变的人类活动场所,以这类建筑为主可以构成一个小区、一个村庄,它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简化了的小城镇模型,因而是一个较为理想的研究对象。所以缓冲空间构造及其体系为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共同参与城市与建筑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可研究的平台。
采用缓冲空间构造的建筑是能使用、可实现、易研究的建筑。此外,缓冲空间构造理论与建筑的发展趋向也是一致的,采用国际化的结构体系(如框架结构)、融入了的生态体系(如利用自然资源,山形建筑,山水城市)、可以满足不同艺术风格的设计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建筑(如采用地方材料做出具有地区风格建筑外形)。使环境技术、环境艺术与建筑技术、建筑艺术达到有机的相结合。
此外,提出缓冲空间构造中心论,是由于在建筑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缓冲空间构造都能发挥其积极主动的作用,它能统筹兼顾地减少重复环节;灵活而有限度地满足各方要求,它决不会让人们为得到一件东西而付出双份或三份的价钱。或许目前的缓冲空间构造还不够清晰,然而坚冰可以融化,融化的清水将浇灌出一片美丽的建筑世界。正因为缓冲空间构造为所有人提供了一个舞台,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一个丰富多彩的崭新的建筑世界将会展现在人们面前,当我们投入其中,后人就会看到我们所凑响的那些“可以变幻的美妙音乐”。
至此,现有的阳台已不再是简单的缓冲空间,就技术而言,阳台是缓冲空间构造中一种特殊的缓冲空间形式。缓冲空间构造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建筑物的缓冲空间构造,它是由建立在缓冲空间构造理论上的与现有技术不同的可供人进入使用的缓冲空间构造。
每个具有建筑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都熟悉房屋的建筑构造,如高等学校教学用书《房屋建筑构造》(第二版),杨金铎、房志勇编著,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缓冲空间构造是建筑的局部构造,在大多数情况下其技术与房屋建筑构造是一致的。而缓冲空间构造特有的部分可以理解为房屋建筑构造的新形式,将其视同相应的建筑构件并加以充分运用。
图47表示有凸出阳台的缓冲空间单元绿化方法,可以种植灌木49,用网50帮助藤类植物生长。网可以是硬的或软的;采用双层网51可以增强立体感;采用在多点设置钢筋52等构件将网固定在各种建筑外表面,可以使网不会因重力下坠而改变预期的外形;悬挂空盒53引鸟筑巢。这样从建筑外的地面看,建筑就几乎变成绿色了。
此外,如果将网改成灯箱广告布,就可在上面作画、写字,它可以是较长时间的,也可以是短期的。由于广告布可以透射光,因此,里面还是有光线的。如果将布料的局部做成透明的(如将字或字的周边制作成透明的),采光效果将会更好。到了夜晚,里面的灯光又将布面照亮,可以一举二得。
图48表示窗下三角体的一种绿化方法斜向种植可控制的灌木。压枝条的根部使其前倾,在中上部用绳子54吊拉枝条(或用横杆55托住枝条)使其保持合适的角度。经常修剪枝叶,并清理掉枯老的枝叶。从正面看,当枝条长到一个楼层的高度时,由于立体感强且真实,绿化效果将会好于用网的形式。
也可以铁条仿照枝条的形状(见图49,或者用枯死的枝条等物体)用绳扎制,让藤类植物顺势生长。这种方法生长快,但需要经常将下垂的藤叶回在绕枝条上,维护量较大。此外,枝条的顶端固定藤叶较难,可扎一些绢制的人造树叶。当然在整个枝条上扎一些绢花也会使绿色丰有新意,方法如同插花一样,这就为艺术家发挥其才智提供了一个广扩的天地。此外,完全采用人造花木的方法,也可以达到美化环境的效果。
如果在竹管(或具它管子)上挖孔或开槽(见图50),放入泥土及养料后插入幼苗,既可以防止水的过快蒸发起到节水效果,又能控制植物的生长方向,并由于根部的空间有限,就限制了植物的过分生长。
图51表示在图41的框架上种植物56,使人们的注意力放在植物上,其背后的窗或墙就被淡化了。更进一步,图52表示在框架上放置各种动物标本或塑像,也可悬挂飞鸟在空中摆动;也可以将报废的汽车放在框架上;或用轿车做成可让人进入“小阳台”;还可以竖立石碑或雕塑以示纪念(可考虑摆放骨灰,如在梁中留孔)。由于框架的定格作用,将上述这内容放在一个框架上并不会显得零乱。
此外,还可以有更多的样式,如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门窗装饰、牌楼、竹楼等,既有装饰性又有使用性(阳台);也可以做成玻璃墙;还可以放置可分离的物品,如在洪涝地区放置一条船以备急需。由于框架是整体的、有规律的,而那些框内的变化是局部的,如果框内不是全部塞满,就如同中国象形文字一样具有留白的想象。同时,也就如同中国书法一样具有艺术价值,也就会具有无穷的艺术的创作流派与手法。由此,虚的空间框架有了无穷的生命力,因为它与地方民族传统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并且这种结合几乎是无限止的,也是大众可以凭直觉可以理解明白的。同时,与其它艺术也有了更多的共同特点或共同语言。那么这样的框架是不是一个“小数点”,是不是一个“小宇宙”呢。
由于框架具有承重的能力,框架内的各种设计可以采用地方的经济材料,如竹、木、土、石等。
图53表示二件物品,一件是在室外的排气管57(或板状),它可调节上下角度,作用是过滤掉气体中的油烟及灰尘,板状的排气管还可以起到遮阳的作用。但无论是排气功能,还是图48的绿化功能,它们都应尊从建筑采光的法则。
另一件58也是用于空气过滤的。其位置就是缓冲空间中的不可进人的夹层,当然夹层还可以有其它有多种用途通,如蓄水(可以是雨水、吸收太阳能的热水)等。在此是将室外空气净化后再进入室内,它可以起到过滤空气中的灰尘、阻止飞虫进入、杀死细菌等净化功能,它还可以同时具有排气功能。将进气与排气进行有效的热交换,就可以节约能源。
以上二件物品的位置与内容是可以互换的。一般而言,前者用于炎热地区,后者用于寒冷地区。但第二种的物品特点在于,过滤材料便于清理、更换;可连接其它地方的探测器进行程序化运行,如探测室内外空气的温差、压差,以及室内空气的新鲜程度决定进风量及某一区域的送风量。这与通常的家用分体空调的作用是有区别的,它可以增加进分体空调的功能,而分体空调通常是不能吸入室外新鲜空气的。
理论上第二件物品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家用电器进行工业化生产,在城市住宅中的普遍使用既可以提高室内的生活环境质量,也可以过滤掉大气中的颗粒物。这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环保型高智能化的家用电器。但与现有的家电产品(如脱排油烟机、分体空调等)不同的是,服务区域涉及整个室内空间或产;所占空间体积较大;具有模块化的工作结构;便于清洗、维修与更换。
所谓模块化的工作结构就是,将空气粉尘过滤与油烟清除(功能如同脱排油烟机)的管道部分设计成一个可折的单元,便于日常清洗;而吸排空气的机电部分两端分别接在上述的管道上,由专业人员清洁、维修;有毒气体过滤的管道与上述管道并联,平时不用,在紧急状态时切换;程序化的控制部分具有多点信号接收及多点控制输出功能,核心是可编程控制器或微处理器,安装时由技术人员调试,还可考虑上网修改程序的方法。
以上技术由于是采用现有的技术进行整合而成的,并不需要高深的技术,但将这些技术整合在一起,并置于缓冲区域是本技术的创造。
图54表示虚框架可以不按建筑的外形布置。但必须说明的是,框的大小尽量与建筑的开间及层高保持一致,连接建筑的短梁要固定在建筑的结构上。从艺术角度来说,变化的框架会限制框内艺术的自由发挥,但同时也会使整体艺术得到强化。
图55表示用三个5米高的有凸出阳台的缓冲空间单元外加二层各3米高的普通层所形成的绿化山形建筑。在建筑前面的地面上种植5~10米高的植物,上层运用缓冲空间单元的退层及其外表绿化方法,联接各层绿化,就形成了20多米高的山形视觉效果。
并非只有长树的山才能算成是山,通常自然的山是由石头堆成的,只不过在一些石上有泥土、有冰雪或者长满了树,才有了溪流,才有了洞穴包括瀑布。可以按山石的纹理、形态等自然现象中的规律对建筑物外观中不能用植物遮挡的部分进行装饰与仿制。由于山形建筑是向上立体发展的,所造山的视距效果较适合于采用中国江南园林艺术中的假山造景的手法。如将图55中的绿化看成为奇峰异石的人工假山也是一种山形建筑。
图56表示凸出的缓冲空间单元绿化方法还可以是用混凝土薄壳制作成树叶的形状。这就成了一种抽象的表达植物方法。如果是圆周形的建筑平面,从上看就像莲花一样,远看又像一座边缘倒置的宝塔。窗下三角体也可以抽象成各种艺术形状(见放大的三视图)。此外,树叶的形状还可以如图57所表示的双叶,叶尖的方向也可变换。还可做成多叶、重叶等等。
这类艺术表现方法与框架式有所不同,它是部分地贴在外墙面(如斜面)上,人们看不到框架,如同穿了一件“外衣”一样。在这个外墙斜面上,也可以像框架那样布置各种艺术品,但要求有整体的、协调的艺术考虑,图47和图48也是属于此类。这也应该是算一个“小数点”,一个“小宇宙”。
至此,已在三处提到了“小数点”和“小宇宙”。它们的性质与作用是有所区别的。如尺寸变化的“小数点”造成空间形态的“小宇宙”;框架“小数点”造成展示各种各样局部物品或艺术的“小宇宙”;以及现在百叶窗式的“小数点”所造成的“小宇宙”,它综合了前面的各种特点,同时让人可进入缓冲空间(阳台)充分地使用,其效率及经济性应该是最高的。可以用几何学中的点、线、面来分别形容这三个“小数点”和“小宇宙”。我们知道几何学中有许多分枝,如解析几何、拓朴几何等,几何学中的成果也许也会帮助我们找到更多的建筑设计方法。实际上,建筑可以理解为力学加上立体几何学。
山形建筑的结构形状有多种,图57表示层高为5米的框架结构,第二层做成箱形,它承担上部的垂直重量,向下传递力时则变为两点(线)。此外,顶部并不一定要用绿化来掩盖,可以露出部分框架或建筑墙面。即使这样,这种形式的建筑退层总是有限的,也往往造成建筑底层进深过大的问题。
图58表示用不同高度的二幢建筑组合来解决退层与进深的矛盾。由于建筑间距并不是按日照要求控制及设计的,因此可在二幢建筑的中间设停车库等一些对光要求不高的建筑。这种用建筑之间的空间来表现建筑的外观效果,也许就是第四种“小数点”和“小宇宙”,它是立体的。所谓“小数点”和“小宇宙”,其实质就是固定某一特征“小数点”,去寻求无穷无尽的变化“小宇宙”。
就如同自然界中的山峰一样,既互相联系,又相互独立。中国的盆景艺术、造园艺术以及风水思想对此都有极深的研究,它们各自都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很高超的技术手法。本发明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借鉴其它艺术方法进行创作,但在此过程中,要着重注意视角、视距及细节的差异,以此总结出一系列适合本技术的设计手法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
图59表示一开间或二开间的建筑平面,其缓冲区域的几种可能布置形式。由于空气的流动往往是热上冷下,因此平面布置并不能较好地利用这一现象。图60是一种上下组合的没有凸出阳台的缓冲空间单元布置方法。下层为厨房59和一间加强的空间60,上层小半是卫生间61,其余大部分是二面透光的室内阳台62,开窗面积约占整个立面的三分之一左右。这是本发明技术的基本形式之一。
从室内采光的角度来看,这种双面透光的阳台就是一个有大的窗套的高窗,人可以用梯进入阳台活动,而阳台又可以像反光镜一样将阳台内的光引入室内。此外下层加固过的空间60可以作为避难场所,发生火灾或地震时人在其中可以防火、隔热、防有毒气体、防重物压伤,等待求援人员的帮助。家中的贵重物品也可以保存在其中。如果这一防灾的方法得到防灾试验的证实,那么采用长内走廊(中间走廊)的一梯多户形式就有更多的选择优势。而中国专利(居民住宅通顶柱式多功能避险生存空间CN1272584A)也公开了一种在建筑内快速救生的方法,但它过于谨慎,忽视了建筑主体的抗震性能。
本发明中的避难空间主要方法是,将该空间与建筑主体结构连成一体进行综合有效的加固。主要是从该空间内的六面进行加固,如按照高级的人防工事进行加固(六级人防设计是公开技术),尤其是门窗等开孔要做成圆角,要有较好的密闭性能。该空间的使用功能主要为防高温、防烟、防毒气、防止暴力及武力袭击,并兼有储藏贵重物品功能。由于与厨房相连,在紧急进入避难空间后,从小的可封闭的开孔将厨房中的水和食品转入避难空间。这样可减少平时不必要的物资储备,而内部空间平时可用于储存不常用的占空间的物品,如棉被等。一旦启用避难功能,只需向建筑外抛弃不必要的物品增大内部空间,同时也可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
该避难空间应配有生存必须品,如食品(食物及水)、药品、防化用品、呼救设备(蜂鸣器、扩音机)、逃生用品(绳、梯),以及法律允许的自卫武器等。避难空间内开孔的墙面必须不少于二个(如与室内相关的墙及与室外相关的墙);每个墙面至少有一个可供人进入的带有安全门的孔;每个墙面至少有一个人不能通过的孔。
将避难空间设在建筑物的缓冲区域,还可防止外来的攻击,如果将建筑物的缓冲区域都照此标准加固,该建筑就如同一座城堡。有关避难空间的材料及结构,可采用在混凝土中加入加密的钢筋网或在钢筋混凝土一边加钢板的方法增加避难空间体的六面结构强度与硬度;在避难空间内贴无毒隔热材料如玻璃丝棉及加气混凝土薄板等达到隔热效果。此外,避难空间本身可形成独立的技术,有关避难空间技术进一步的材料结构等细节在另外申请时提出。将避难空间与缓冲空间结合是本发明的创新。
图61是另一种没有凸出阳台的缓冲空间单元布置方法。下层为外走廊63形式,进入室内有一半是厨房,上层不变。厨房采光原则上不在走廊墙上开窗,可利用局部开顶窗64的方法采光,这样也能实现使用空间的紧凑高效。
图62表示如何确定缓冲区的深度。首先,计算部位应该是人可以有效使用的,如斜面采光棚,就应该计算小的部位(见上图),该处是否可以站人并不重要。其次,与没有缓冲空间室内相比,缓冲区是在增加高度后延伸了阳光照射深度所得到的那部分。通常采用开窗面积比计算开窗面积的方法,其阳光入射角都是低于45度的。又因为全球各地的实际情况的不同,如朝向、海拔高度等因素。先预设一个45度角,在具体的建设项目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及用途要求进行调整。在本例中下层就是总层高,上层的高度就是其缓冲区的进深。
图63表示没有凸出阳台并不意味着外立面必须是平面,可以是曲折的,或左右深度不等的。采用异型截面的立柱有时效果更好。
一般而言,不论缓冲空间构造是由一层的、二层的,或是多层的缓冲空间组合,其结构都可视作为相应层数的阳台上下组合而成。图64表示阳台可分为内阳台65、外阳台66及介于两者之间的阳台67,阳台通常也是一种较为经济的结构形式。从正面能够看到出墙阳台结构的形式可以是采取外挑牛腿68或下斜撑的方法;采取楼板69整体外挑的方法;或采取侧墙70或上斜杆拉吊的方法。这些都是考虑将重量传给建筑主体的方法,缓冲区也可以用自身的结构来承重,此时建筑主体只是起水平稳定的作用。采用整体制作阳台的方法用于那些确定不变的部位。
图65表示将两个层高小于缓冲空间单元的楼层进行合并的情况,并且合并后少了一个缓冲空间,当中间是公共走廊时这种合并是可以的,这种形式中国专利已有公开(双层共廊式微型住宅CN1071991A),但由于认识观念上的差异,该专利将层高设定为小于3.15米,在本技术看来,一户的总层高不小于3.5米,如中国专利(跃层住宅的房间隔层CN2392852Y)那样布置。但本图的这种合并形式容易引起二户气流经公共走廊而上下串扰。
图66表示采用两种有凸出阳台的上下组合情况,下层的下阳台被庭园取代,从而使庭园显得更大一些,但室内的采光并不好。底层采用上层采光室可以使室内得到更多的阳光直射。在图中中间二个空间如果也是通道,也是可以合并的。
图67为有凸出阳台的缓冲空间单元所组成的二层建筑剖面示意图。中间夹层楼板71可以用木料等轻质材料在室内装饰时制作,楼板可以固定在四周的梁或墙上,也可以用垂钓72方法固定,在户内架设小梯73联接各空间。划出缓冲空间74,可以缓和建筑内外物理环境的变化,这里可以设一些小的空间如卫生间,其垂直管道可沿外墙而下。楼板也可以采取柱或墙75在下面支撑的方法,由于是同楼板71相同的制作,这样的楼板也可考虑能上下升降。例如安排上层为休息区下层为工作区,在工作时就可将楼板升高,而在休息时则将楼板下降。这种上下升降的行程不宜太大,至少保证压缩后的高度能够让人弯着进入取物,室内的家具高度也控制在这一高度,如高度1.5米。可以采用多点同步控制方法自动化操作。还可以采用液压或气压支撑的方法,使楼板产生车船的动感。室内楼层过道76可以支撑或垂吊,过道可以制作成硬性的,也可以是软性的(如索道),还可以是活动的(如吊桥)。
图68表示缓冲空间构造可用于单元建筑、走廊建筑,在圆塔形建筑中使用,它就是圆的周边区域。缓冲空间构造虽然有一定的方向性(如主面朝阳),但其它朝向也是可以使用缓冲空间构造的。图69表示建筑东西朝向,并且在一个建筑中或同一户内可以同时有二个缓冲空间构造,通常是在一户内的进深方向的两端。
需要指出的是走廊建筑有许多种类型,如建筑内走廊、外走廊,可以是低层、多层及高层,用于居住时有跃层式、跃廊式等形式。用途有旅馆客房、商务办公、老年建筑、单身公寓等。一般而言,大都数大型建筑均采用走廊来连接各个专用的小空间,这样布置方便、经济。
建筑平面可以是曲折的(见图70),或用几幢建筑连成一个环状(见图71),这样容易形成一个内部广场空间。用组合的方法将各种不同高度的建筑组合成具有山脉走势特征(见图72)的建筑群。也可在环状建筑群中建一点状建筑(见图73)。
图74为国外研究的分层建造技术(引自参考书《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城市学与山水城市》),其特点为采用巨型钢管做斜杆,有十种空间单元系统,主要目的是节约土地。然而该技术有二个主要问题将以户为单位的空间单元过多地暴露在外部;斜杆承载空间单元的效率不如垂直框架结构。然而该技术也有二个有价值的方面,结构构件是可折装更换的;斜杆可造成退层的山形效果。
图75表示将预制的空间单元(户)安装到已完成的框架结构内,这样就很容易对受损的结构进行维修与更换。并且所有的结构、空间单元等构件,都可以在工厂制作后再运到工地安装,可以节约成本,加快建造速度。这种空间单元也可运用缓冲空间构造技术,为使结构体系的持久使用,维修与更换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将空间单元做成不同的长度,并且按下长上短叠置,虽然上部会有框架暴露出来,但总体上可造成山形的效果。图76表示还可以加强空间单元的结构强度,直接将空间单元叠置。
图77为中国专利变层高跃层式居住空间CN1062185A中的说明书附图4示意图,图中圈出部分与本专利十分相似,但这份1991年专利申请目的并不在此,而是在圈外的中间层高度的变化上,此后也未见与圈内相似的专利申请公开过,可见人们对缓冲区域及空间的意识是淡薄的。
图78表示在虚框架上可以做各种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图案,图案可大可小,并且框架既可成为图案的一部分,也可不要框架,关键是图案的同定方法以及图案是否打算将来要改变。
图79为本发明基本特征示意图。为一开间二层的单元构造,下层为通道,进门的边上为厨房;上层为阳台,用梯从厨房顶上进入。可以看到阳台内侧大玻璃窗,以及外墙上有三角体及虚框图架。
综上所述,缓冲空间构造的空间使用功能可以是厨房、卫生间、阳台、过道、走廊、储藏室、空间夹层、避难空间等。缓冲空间构造的空间物理功能可以是采光、隔热保温、通风、隔音以及其它功能如心理视觉、集热散热等。采用单元式缓冲空间构造的建筑,其室内空间可灵活分隔,楼层可以做成活动的包括结构楼层。缓冲空间构造的外形除了已有的采用空间造型来表达艺术外,还可以做到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如动植物造型、绿化等。缓冲空间构造可以采取虚(框上车、动物)实(抽象、现实)等手法。缓冲空间构造的结构可暴露也可不暴露。采用缓冲空间构造的建筑平面可以是单元式、走廊式或点状的塔楼等形式,可以是直线、折线或曲线形状,以及由这些建筑与其它各类建筑混合组成的建筑群或建筑小区。由于采用缓冲空间构造技术可以组成山形建筑,因此这些建筑群可以形成群山效果,有突起的山峰,有走向自然的山脉,以及从建筑上飞落的瀑布、建筑间的湖泊。采用缓冲空间构造的建筑周成环状时,可以外边是用植物绿化的生态形式,而内侧则是现代化的都市繁华景象。
缓冲空间构造技术可以用于大型可供居住的商务型建筑,因为采用缓冲空间构造具有可按照需求的转变而灵活变换室内空间,满足多种使用功能的要求,从而使大型建筑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采用缓冲空间构造的建筑小区是开放的建成区,虽然小区一旦建成就不会再有大的变动,但它会顺应时态而变化,它可以向周边辐射以求得发展与完善。缓冲空间构造技术还可用于改建现有建筑。缓冲空间构造技术也可以采用活动房的制造方法建造简易建筑。
就建筑外形选择向言,缓冲空间构造中的框架形式侧重于外观与艺术,而单元式缓冲空间构造均衡了使用功能及外观艺术,因此建筑物的结构选型应该以此为主。
缓冲空间构造使房地产开发方法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可以在先确定了结构后,将建筑只完成到结构,即半成品(或称为中间体,它还不具备使用条件),然后根据市场信息,与用户进行现场交易,就像切蛋糕一样方便。由于这一过程周期短,投资小,市场变化不大也容易调整控制,因此风险就小。可节约由设计与使用差异所造成的未使用就改建浪费;由于风险降低可使开发利润率下降,从而使最终用户受益,节约了购置成本;由于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所以,缓冲空间构造影响到了房地产过程中的土地开发、资金筹措、施工技术。
前面多次提到了“小宇宙”及观念,而且每出现一次,其形式就有很大的不同。那么为什么是“小宇宙”?因为现在已有一个大而无边的宇宙。为什么是观念?因为只有人的大脑才能看见,它既是非客观的,也是非唯心的。但它是辩证的,是可以物化的,即辩证唯物的。大宇宙是现实的、客观存在的,而小宇宙在人类的大脑中。用“小宇宙”改变或推动大宇宙,应该是人类发展的最大目标。
如此,“小宇宙”就不会仅仅存在于缓冲空间构造中。验证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将与缓冲空间构造相关的内容去除,看“小宇宙”是否还在。可用前面说到的点、线、面及立体来说明。点本身就是缓冲空间构造,去除了就什么也没有了;线去除了可留下一些;面、立体就留下更多了。是否还有其它小宇宙呢?当然有,试举几例刚提到的建筑的中间体就是一个“小数点”,也存在着一个“小宇宙”。这个中间体本身与缓冲空间构造毫无瓜葛,但采用了缓冲空间构造就产生了房地产开发过程的革命。这样就会自然想到物业管理,就会想到网络。网络还可以用于学习、交易,它们可以与缓冲空间构造无关。网络在建筑中只是一个“小数点”,但说网络是一个“小宇宙”,不会有任何异议的。就缓冲空间构造范畴而言,使用网络技术可实现技术交流与资源共享,可实现任何人权利力都可以公开地获得、平等地使用缓冲空间构造技术,网络在此领域作用也是无穷的。“小宇宙”是连接各学科的桥梁。
在图45中提到了建筑观,其实就是像金字塔一样“持久”的建筑结构。建筑结构提供了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好的建筑结构,就可以提高地区资源的利用。脱离了结构,建筑什么也不是;破坏结构就永无宁目。只有建筑结构的稳定,才会使建筑文化得以延续,才会有经济的稳定发展。将这一建筑观放入缓冲空间理论体系是自然而朴素的。
关于权利要求中独立权项的说明。
虽然图36描述了缓冲空间的位置及其分类,事实上还可作如下的细分一个缓冲空间只有一层的就如同阳台;有二层或二层以上的共享阳光暖房或称为共享空间(在建筑的边上),其结构的基本形式是框架的,如同在图41的虚框架42上安装玻璃,框架是钢铁、铝合金或钢筋混凝土。
二个缓冲空间如果是互不相关的二个空间,就如同单个阳台。若是相关的,水平布置与目前的建筑设计思想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新增的许多具体形式;而上下布置的方法,则与目前的建筑设计思想是不同的,本发明与在先申请都将其称之为单元式空间。单元式空间通常是为一户服务的,其形式是二层空间给成单元为一层或二层的室内空间服务,但这一户的室内空间是可以变换的,因此户在此时是一种便于表达的形式。
多个缓冲空间当一户有三层或更多层室内空间,而缓冲空间不为一层时,是不同于上述任何一种形式的。反之也可以三空间一户、三空间二户(如图65)、三空间三户、三空间四户等;还可以四空间一户,等等。如果将室内空间数和缓冲空间数组合情况用表格列出,就可看出已知的或现在下在使用的只是基中的一小部分。虽然其中有许多只是一种形式上、或理论上具有可实施性,但缓冲空间的实用性最终还是要靠局部功能比普通形式更加有效才能推广应用。
此外,人不可以进入的小空间或夹层如图53是有意义的,它是虚空间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图44是不同于图41中的虚框架)。这种小空间除了水平之外还可以是垂直的、斜的、曲折状的等等(如图32、33、34、35)。
单元式空间是这些空间中目前已知综合性能较好的缓冲空间的组合使用方式。本发明人将单元分为有凸出阳台(就是在先申请)和无凸出阳台二类,其中有凸出阳台又分为上阳台和下阳台二种。
总之,具有现实意义的缓冲空间的形式是有限的,而且由于认识上的差异,目前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形式在简易地使用,单元式缓冲空间是扩展了现有形式,并且本发明中通过缓冲空间构造理论的建立,极大地丰富了这些形式。因此在总体上无法采用个别描述的方法而只能运用排除法,而在局部描述中是采用有针对性的、个别的方法,但个别的是无法代替整体的,这就是权利要求中的结构形式。
关于中间体权利要求,本人的在先申请也有提及。在现代社会,投资建房通常是需要向管理当局提出申请或备案的。此外,至今还没有一种先只建造一半,而后面的设计待定的建筑方法。本发明缓冲空间构造是用于建筑结构之后的方法,它包含了建筑中的厨房、卫生等功能及其管线,这些功能都是可以后做的,而且缓冲空间构造适用于各种建筑类型。因此在缓冲空间构造技术中采用中间体的建设方法是独创的,也是可识别的。
由于中间体本身不涉及缓冲空间构造技术,因此本发明提出该技术的另一层意义在于,中间体是由本技术最先公开,况且任何民用建筑项目都应该按照惯例向有关当局提出完整的申请或备案。若仅仅提出使用中间体而不说明其实际用途的,这不仅破坏了现有的建设程序及制度,也是无法掩盖事实真相的。
关于在先申请。本发明是覆盖了在先申请的所有内容,它有二层含义包含有在先申请所没有的其它并列技术;而在在先申请的技术领域内,本发明更加完整、完善。因此在先申请中已作说明但未要求权利的,或说明不完整而未获得批准的,只要是在本发明用新的理论和观点所述的范围内,由本发明申请。此外,本申请是在在先申请批准公开前申请的,该申请技术因而是未公开技术,并且本人具有修改及再申请的权力,任何以其它方式在公开之日前获知本人再先申请内容的,应该视同已接受只能在
公开日后才能提出与此相关的、新的技术申请。例如,只要在本人的在先申请中将独立权利中的阳台改成不凸出的就可以成为不同的申请,但是很显然这是本人的思想(见在先申请说明书附图1)。
本发明的目的,首先是在合适的场合第一时间将技术公开;其次是提倡公平合理地使用技术;让技术为人类的发展和正义事业服务。最后,只有本技术为社会所接受、为人们所使用,才是获取劳动报酬的时候。
从本说明的过程中不难看出,理论与技术是同步发展的,理论的形成支撑了技术体系的形成。理论是否完整有可能会影响技术的完整,但只要理论具有创新性,理论是否完整并不会破坏新技术的存在性。有关发明内容的其它部分放在实施方法中一并说明。有益效果 采用缓冲空间构造可以不分地理位置,不分建筑类型,不分建筑方法,适用于各类新旧建筑。由于建筑是现代社会的基础,因此建筑除了涉及纯建筑技术外,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客家土楼的群居生活,就是最好的例证。缓冲空间技术,其根本的目的就是要用现代思想观念以及包括建筑技术在内的技术方法,研究和解决群居(或称为集居)生活的形式、特点及方法。缓冲空间构造体系的建立,是在这个核心问题上取得了突破,并且可以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动力,从而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及人文素质的提高。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任何作用必然存在其反作用,当社会进入建筑,或建筑融入社会时,一方面建筑已不再可能处于绝对领导地位,而另一方面,建筑融入社会时也可以选择其发展的方向,那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积极向上的社会,民主的社会,全球一家的社会,环保健康的社会。
以缓冲空间为核心的建筑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建筑布置与功能的灵活性,既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也会成为各种不正当行为的隐身之处。建筑是社会发展的象征,人类应该且必然会走向光明的未来。但正义与邪恶都可能在各种建筑内发生。以缓冲空间为核心的建筑体系,作为技术它必须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让其为正义事业服务。又因为它是新生的事物,因此有理由从一开始就置于一个公平、公开、合理的框架体系中。这个体系应该是不分地区,不分贫富,不分地位。
建筑的社会需求在于满足社会运行的结构合理性,不正确的方法及高额利润是导致周期性波动的主要负面因素。由于社会经济各因素之间还不稳定,也必然会使建筑受到相应的影响。以缓冲空间为核心的建筑体系虽然可以打破上地与建筑开发建设中的各种壁垒,同时也会产生新的问题与矛盾,因此,建立有效的矛盾化解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就可以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各行各业对建筑的需要,它们也会积极参与进去,成为建筑队伍中的一员。以缓冲空间为核心的体系恰好为此提供了机会。然而,必须反对暴利,反对结帮,反对恶意操纵与控制。这就要从源头做起,建立起以建筑为核心的产业参与者自愿参加的市场经济下的协调机制,也要让建筑的财产所有者及使用者共同参与,建立起网络化的以建筑技术为中心的管理体系。只有人、建筑、运行机制的协调统一,才能保证城市社会自然而有序地发展。
总之,以本技术为核心,建立会员制的有偿管理机制,就可以明确与加强建筑的主线,有效排除外界的干扰,使各类参与建筑的因素能够协调、互助地共同发展,使缓冲空间构造技术成为建筑发展的新生力量。

本说明的所有附图都在发明内容与实施方案中加以说明了,在此不再重复。
具体实施方式
通常城镇的形式有多种,如主题核心镇、地理交通镇、经济义化镇等,大都是由一些具有各种不同功能的建筑所组成的。由于采用缓冲空间构造的建筑可以实现在一幢大建筑内同时具有各种不同功能,就形成了独特的“村庄大楼”,如在先申请中的“创业大楼”,它是以技术开发为主的。在本发明中将说明一种“职业大楼”的实施方法,它主要是以小型生产为主、并具有商业服务及居住等功能。此外还说明“博览城镇”和“运动城镇”二种实施方法。这三种方法都运用了本发明的思想与技术。
实施方式一职业大楼中国专利(用于居住和工作的混合型建筑物CN1214100A)公开了一种边廊式办公居住型建筑方法。国外还有车辆可直接开到楼层的建筑设计构想。它们的特点是建筑体量大,建筑管理运行效率高,居住与办公一体。这些建筑的主要功能明确,体现出集中的优势。
在中国目前普遍建造的一种市场建筑,将楼层面积分割成一些小的摊位出租给个体业主。其问题是形式普通,经营方式单一,主要是商品展示、批发和销售等流通功能,因各自渠道的不同存在着质量问题及知识产权侵权的隐患。由于建设投资量大,项目组织者又要有较高的短期投资回报,往往放松了对经营业主的监督管理。并且由于个体经营者的能力有限,经营失败时有发生,确实造成了人员流动性大、管理困难的局面。
另一方面,人们购置了房产后,在居住之余想到了出租、在家办公、开公司等经营活动,与原先的纯居住设计产生了矛盾,由于居住建筑大都是单元式一梯二户或三户,只要一户经商,原来的平静就被破坏,居住与经营变得相互干扰了。就纯粹的商业办公楼来说,按照劳动法规职员是不能连续工作的,一般也只使用一个白天,因此建筑及设备的使用效率是低的。尤其是当设备折旧大于建筑折旧时,采取24小时运行的方法就可以降低设备折旧的资源浪费。
采用缓冲空间构造可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导致了建筑成本的折旧费分摊下降,从而造成以户为单位的使用面积加大,户内的使用功能也随之增加。由于卧室的需求必毕竟有限的,因此主要增加了非居住的面积。而且建筑并不是仅用于消费,它也可以产生收益。这样,就会形成大量以户为单位,从事经营服务活动的单位,它们为吸引更多的客户,相似行业或相关职业开始聚集在一起,相互之间既有协作也有分工,这就是大体量的建筑,也就是本实施方案的“职业大楼”。其宗旨是“以优质、特色服务吸引更多的客户”。而让全家住入大楼,进行生活、学习、工作全天及全方位的捆绑,从而促进效益与素质同步提高,这是本技术的创造性运用。
图80为职业大楼一户横向剖面图。层高为5米,中间通道将生活区与生产区分开。通风设备80将新风送到自然通风难以到达的区域。生产排气视需要加装过滤清洁装置81。外来生产工人安排在生产区的上部夹层82休息,由于整个大楼统一作息时间,工人的休息质量是有保障的,若轮班连续工作,工人可到生活区休息。
图81、82分别为图80的下和上二层平面图。采用单元式缓冲空间构造,下层为厨房83及卫生间84,上层为采光阳台85,这样居住的基本辅助功能就具备了。在生产工作的情况下,对居住的采光要求就成为次要地位。如果业务好的话,生活区还可以改成办公用途。进一步的发展是二开间合并,将隔墙打通使生产场地加大。
从以上三图可看到二端都向外挑出框架形成了虚空间86。在生活区的框架上可作广告宣传,在生产区的框架还可用于隔音、绿化等用途。中问通道上部的空间可作为布置公共管道用,如消防喷淋;也可作为该户的储藏空间。
生产区的夹层楼板88还可用悬吊的方法,利用分隔板89将楼板的力传向天花板。这样楼板可以做得轻巧些,进一步还可以将楼板做成可上下活动的。现代文明包括生产的文明,工人的生产环境与产品的质量密切相关,而好的生产环境标准与人的居住环境相关,就是说这样安排工人休息是可接受的。为节省场地,工人用安装在墙上的踏板上下。
图83、84为职业大楼标准层下、上二层平面图。建筑四周布置空(虚)的框架,既可以作为广告的结构,也是紧急逃生时的有效途径。建筑主体承重结构按照轻工业标准厂房设计。为叙述方便,将各种布置形式按区变换,在实际使用时不必对号入座。
a区表示职业大楼的基本梁柱结构。楼层高为5米,下层楼板为主要承重结构,层高的一半设连系梁。采用4米×5米的柱网(应该按建筑模数设计,如4.2米、5.1米,此处为说明方便而取整数)及无梁板结构。由于只考虑生活及小规模生产,因此采用小的柱网尺寸,可降低梁高或采用无梁板。但柱网过密会降低框架的经济性,也会造成今后几个开间合并时,仍然不能产生大的空间。因此最好不用层间的连系梁,或优先考虑取消纵向连系梁。
b区的左侧与图80、81、82相似;但右侧为全高的生产区,其生活区用于产品展示与办公。
c区柱网尺寸为8米×10米,中间是一个全高的大空间。二端加密柱网,可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虽然这个空间有四个缓冲空间单元,但可以将它们只看作为两端各一个缓冲空间单元。如果中间二个大空间从建筑底层至屋顶都没有楼板,就成为一个中空的井,其形式就如同火箭装配车间。
d区表示中间通道加宽到一个柱网尺寸,这样可以采用电动车搬运货物。而在另一端,设置了避难空间。采用复合材料的组合使结构强度增加,使防灾能力也提高了。
如果沿虚线取消通道一侧的楼板,用小通道连接生活区,使建筑在形式上分成了南北二段;如果沿虚线将结构也分开(可按需要保留梁的连接),并拉开数米相互距离,但同时它们都通向同一电梯间。这样可以改善原来建筑内的空气及采光状况,但增加了原来的通道路程。
一般建筑的中间位置安排电梯及楼梯厅,这样可兼顾二端。利用夹层可安排大楼的控制、管理等,用于公共厕所及淋浴,洗澡水经集中简单处理后可再利用。如果一个是电梯厅不能满足消防要求,可在平面上增加楼梯厅可室外梯。
e区左为一户二的梯形式,北面向外扩,且下层与右边打通。可完全用于居住,或居住加办公。右为采用有凸阳台的缓冲空间单元。左右室内空间互补成为一个完整建筑结构空间,它们还可以随意分割,但设计或选用的分户墙或楼板应该有足够的强度,并且能互不干扰。
f为商业加居住的模式,底层左边可作为柜台出租的方式经营,右边单间展示,采用小门加卷门的形式。其特点是与居住在一起,经营者还可以储存商品,使经营者有归属感,从而降低了经营者流动。大楼的信誉涉及每户切身利益,出租人、经营者都会更自发地加以维护,从而增加了经营无信用商品的难度。而且,由于经营者的形象是全方位的,很容易识别经营不善及行为不轨的人,便于及时作出调整。
g为用于娱乐的边走廊布置,连系梁保留着。通常建筑建成初期周围的消费设施较为缺乏,楼内也并不完全住满,由大楼管理部门适当提供娱乐场所,可丰富业余生活,增进相互了解,也会吸引更多人加入,在达到理想的收支平衡后,再将经营权有偿出让。同理,还适用于餐厅、理发、健身等。
h为不在同一层的双边走廊布置,左边为全进深上下平面分隔,容易产生管线与居室的冲突;右边是中间垂直分隔,自然通风较差。
以上说明主要体现职业大楼的各种布置及用途,并且与许多其它建筑房型相通,它的特点在于整体变换组合的优势。只要大楼有较大的规模,如10层每层20户,加工人等每户平均为6人,共有1200人,再加上各类流动人员,每天大楼的进出人员将会超出二千,如同一个小区或村庄。他们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互为补充,主要生存途径是生产加工外部需要的产品,如食品、半手工制品等,成为城镇、都市居民安居乐业的一种模式。从生产角度看这种大楼如同工厂,家庭或一户则是生产中的一个部门,这是一种大楼集约化的社会生产方式。
然而所有相关建筑都会面临一些问题,如消防问题、环保卫生、生产质量、监督管理等,本建筑由于将各类建筑功能集为一体,必然会暴露出更多的各类问题。因此必须加强有效的管理,这种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它不同于企业、不同于政府、也不同于居委或村委。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是业主管理下的职业经理负责制。首先是经营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其次是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然后是能力考核机制。这种考核必须是在同业人员的行为比较后才能得出。采取较为紧密的会员制形式管理、培训管理人员,让大楼以会员身份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人员,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
缓冲空间构造可用于世界各地的建筑,职业大楼为各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模式;由于缓冲空间构造用于建筑的各个阶段,技术资源的全球共享为大楼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同时,在缓冲空间构造这一全球共同语言下,为进行信用交易提供了平台。作为大楼内的家庭,其能力是有限的,但合成大楼的潜在力量是巨大的,这就是整体信用,要安全而有效地利用这一资源,自然会参与共同的经济体系,从而分享联合资源优势这一大蛋糕。
实施方式二博览城镇。
博览建筑涉及文化教育、增加就业、旅游观光、城市景观、科学研究等方面。在城市中建设博览建筑可以提高城市影响力,可以说博览业也是城市应该发掘的潜在资源。但是如果只建设一些小的、分散的博览建筑,或者是较为简单的、冷僻的、深奥的博览主题,人们的重视与认同感就低。而大型综合的博览建筑投资大、周期短,成本与风险很大,并非是一般中小城市所能承受的。
究其原因,主要是成本与收益的比例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往往需要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助。更进一步的分析,就可发现大量的投资都被不实用的建筑消耗掉了,而这些建筑在博览高峰之后并不能改作其它用途,因此一些建筑就是临时的,由此可见成本高的原因了,而且这建、拆行为本身也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缓冲空间构造具有廉价、大众艺术的特点,而且采用缓冲空间构造的建筑物具有多种使用功能的特性,针对上述博览建筑的弱点,在此提出博览城镇的方案。为一个博览会建设一个主题城镇,在会展期间,建筑满足展会的功能要求;在展会之后,除小部分保留外,大部分建筑改建成适合居住、商业、服务、旅游及与博览相关的产业的使用功能,进行出售或出租。这样通过博览会一方面可以降低门票吸引更多的观光者,但同时提高博览建筑的知名度,也可带动地区总体旅游业的繁荣;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建筑提前出售或出租,以达到成本与收益的比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从而使政府从出资者转变为管理者,即使免去城镇数年的税收,对国家而言,各方面都是有利的。
如图85,为建在水边的博览建筑群,其造型外侧着重山体与绿化,半封闭的环状内侧为建筑墙面,从各角度都会有建在山顶上的建筑感受,如果装饰恰当还有把山挖空的感觉。这种建筑是否能实现呢?首先要考虑这种建筑方法是否可行。该建筑是采用等高线来构筑建筑层,并将不同的断面层层叠加所形成的。由于建筑的可行性主要在于结构是否可靠,因此,问题转化为每层结构及力的上下传递是否可行。这一方面可以通过计算机简化计算,另一方面还可以进行模型试验。通常一个大型的建筑项目由于结构复杂,通过模型试验可以获得更多的可靠信息,并且在经济上也是可接受的。其次要看是否能满足使用功能的需要,其关键是构造的层高与柱网尺寸。可采取6~7米的层高,用吊顶夹层的方法,保持5米的自由净空且不受上层的干扰。横向力采剪力墙抵抗,二堵墙之间的建筑面积要满足使用要求;在纵向增加钢管混凝土空心圆柱,里面布置管、线;采用局部箱体来增加悬挑距离;用外围的短桩保护里面的长桩;所有建筑都在三个平台上;在建筑内用悬空长廊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并可用于交通通道;用三个内部广场取代展会的大厅功能。
这样大部分建筑尤其是上部建筑可以出租或出售,由于环境条件及建筑的知名度,用户的高价格认同度高。这样分散的小投资汇成了大的知名建筑。这是否是一举多得的方案呢。当你要分隔建筑的时候,缓冲空间构造就可以为你服务。管道沿着外墙而下,淹没在绿草之中,不必担心管道的倾斜,管道本来就该是斜放的。
实施方式三运动城镇。
可以说,所有大型建筑及大型建筑群都有一个主题,这一主题及建设规模也可采用本技术来实施。比如,娱乐主题、表演主题、动物主题、植物主题等。在此再以运动为主题举一例如图86所示,本方案的基本思想是建造既能够举行奥运会,又能够居住、生产具有城市功能的城镇。
整体方案整个城市呈长方形,内部被二条东西向大道分成三块,北面为运动员村和官员村,配绿化场地;南为记者及贵宾村,配运动员练习场地;中间以运动竞赛为主,拥有约十万人的中心体育场和边上二个体育场馆。两条内城墙由安全人员、管理人员或住军使用。外城墙是连续的建筑群,用于普通旅馆、饭店、旅游公司等。
整个布局类似古代京城,亦可看作四合院,而城内水体则体现南方园林格调。高低不同的塔楼群,被垂直绿化成具桂林的风味。数排蜿蜒曲折的建筑,被装点成错落的群山。六座拱桥既是装饰,也起到城内交通减速作用。
城外的环城道路与“城墙”之间保持20米的绿化及通道用地。城内构筑一圈水障,所有人员只能从城门经桥入内。在城东北设水处理设施,负责水的进出处理,并将水位提升使水按顺时针方向流动。
局部构思中间地块主体建筑群被控制在一斜面为45度的金字塔形的造型之内,采取外框内建筑的形式。四条棱边采用钢结构在顶点相交,分别由四根薄壁圆柱支撑,圆柱与相邻建筑连接,既保持水平稳定,又可用于建筑疏散,柱与棱边交点位用水平桁架相连,上部为空,下部采用广告布(或薄膜)临时覆盖,其上作画如富士山、布达拉宫等;或做成垂直条形,造成金字塔的台阶效果(设计成可调整角度)。
东、南、西三边都有高低建筑各一幢(在长度方向设三缝分段建设)。其中在东西向建筑之间(二处),设标准游泳池(北边加设跳水池)、篮球场,设置临时的看台,就是一种广场竞技场;当用作为室内正式比赛时,可用活动的构件临时盖顶封边。场地中心为具有三层看台的运动场。北边为奥林匹克纪念馆,其上为火炬台,在面向运动场的上部墙面安装大型屏幕。
用2~5米高的圆周围墙将整个区域包围,作用是检票与稳定人流。中心运动场与二个小的运动场不安排同时使用,这样在紧急状态时可互为临时疏散缓冲区。圆围墙外侧四角用于植树绿化,并作为停车场及公共汽车站。
环城河除了美化环境、进行水上竞赛及游玩的作用外,还可起到城内消防用水,吸收或减小地震能量等作用。
建筑思想首先是要体现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它不仅是在竞技场上,还在于平时的训练中,运动城的目的就是将生活、学习、训练、比赛结合在一起,并带动科研、旅游、广告、体育用品生产以及经纪服务等相关产业的整体发展。
虽然城市的土地规模及基本形式与古代的京城、寺院有相似这处,但从城市服务的主体对象及其内容来看,却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过去为贵族、宗教以及战争服务,转变到居住生活以及生产、商业、发展体育上。
此外,在建筑文化思想上,体现出历史建筑(如金字塔、长城)、地方民俗(客家土楼)以及民族文化(中国园林)、人造景观(山水城市)等有机的结合;展示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及现代技术(如建筑材料、建筑思想、建造方法)的成果;也预示着将来城市建设的新思路,主题城市——一个新生的综合产业。
建筑手法城墙的墙身取客家土楼的思想,用于居住等功能,其外侧运用缓冲空间构造仿造山体的造型,并配以绿化;城墙的上部及城顶仿照长城,并做成屋顶环形观光通道,在内外八个城门处都做成凯旋门,门上建大的城楼,而各分段“城墙”的垂直电梯出屋顶处建小城楼。
城市功能定位运动场馆通常是占地大、投资大、使用率低。采用解构金字塔的造型,并运用缓冲空间构造技术,使运动场馆与居住建筑得到有效结合,从而可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进行项目运行。一方面降低了为开奥运会而投入的成本;另一方面降低了为建城镇所必须的投资,使综合效益得到提升。
即使在运动会之后,可在竞赛区设立体育研究与训练、体育设备研究与试制、购物中心;在运动村设立运动疾病治疗与康复;在记者区设立体育投资与经纪;二条内城墙为管理及商务;在“城墙”开展旅游与观摩,等等,由此产生了许多职业及就业岗位,足以支撑起城镇所必须的经济运行结构。
总之,以上这一切似乎与本发明技术相去很远,但确实是在本技术思想的启发下所形成的,特别是在后二个实施方案中还可采用“创业大楼”与“职业大楼”的个体建筑形式。可以说,一个城镇应该具有可持续的建筑结构,以满足不同的建筑功能要求,同时具有市场经济下的可行方案,以及依靠必要的国家经济实力,从而使整体经济运行在更高层次的水平上,并可得到高效率、高回报的经济效益。所有这一切都是从加入一点“缓冲空间构造”作为“润滑剂”开始的。
同时,也不难理解,城镇生存的根本在于信誉。没有了诚信,人气将会尽失。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不断吸引优秀的,去除危害整体利益的,去粗存精,使城镇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这仅仅靠法律法规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法律性的约定。例如,建筑的处置权约定,建筑内的某一户出租、出售、出借、转让、继承的行为;建筑的财产权约定,公有权与私有权、室外部位(外墙)使用与保养的约定;公共意识的约定,公共部位的清洁卫生、安全使用以及室内的使用不干扰周边的约定;建筑的无形资产权约定,信用、担保、抵押等约定;其它还有不同于别人的识别权、为大楼争光的承认权、个人信息保密权,以及个人在建筑内的信用评估等等约定。违反共同约定,则劝其退出,公告示众,限制使用本技术。没有“润滑剂”的机器很快就会报费。
以上三个方案可能并无特别之处,但决无对其他方案说长道短的含义。可以说这三个方案基本说明了本技术的运用方法与运用范围,也是本发明内容的延伸。特别是中间体建筑方法,使建筑可适应不同用途的需要,包括短期的和长期的。
本技术体系除了用于新旧建筑、主题城镇外,还可运用于对旧城的改造上。由此可见,缓冲空间构造体系从思想理论上、方法技术上都是与城市学的目标、方向相吻合的。缓冲空间构造体系为人们认识城镇、管理城镇以及改造城镇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与手段。更为重要的是本技术为建筑与城市的发展与运用开拓了更为广扩的领域。如人类在宇宙中的太空飞船也可运用本技术(这时阳光不是主要因素了),一个整体的稳定结构,可随意分割的内部空间,采用缓冲空间保护和维持内部空间适合人类生活;这个飞船由许多小的投资者所组合而成,整个飞船就如同一个小社会,使人类以社会的形态去开拓宇宙新疆界;在地球上可以建造海上浮动的人工岛;还有空中及水下世界等等,凡是常人不能单独生存的地方,采用缓冲空间构造方法,组成一个大的适合人生存的空间,该空间构成了一个人类的小社会,从而得以长期生存下去。相对而言,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缓冲空间构造体系和方法主要是为大建筑和建筑群使用的,缓冲空间通常需要占用较为固定的空间,建筑小则意味着占用的比例就大。现有的技术要么是大空间,可灵活分隔,但辅助功能完备性较差;还有更多的建筑其平面形式根本就不能再改变了;加之建筑发展初期短期行为较多,各种观念的变化极快。在这种情况下大建筑就不会有竞争的优势,人们就自然地趋向采用独立的小建筑,依靠网络来连接世界。然而在现在社会中,个人的力量是极为薄弱的,集中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城市也是如此,它是人类发展产物。由此问题的焦点在于如何集中,上述的内容就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缓冲空间构造。
但并非缓冲空间构造就能解决一切。人的心理及行为活动总是千差万别的,当我们共集在一起的时候,就应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与行为规范。这就不应该以个人的喜好而定,而且即使有集体认同的规章制度也未必有效,最为关键的是诚信。诚信存在于个人、集体(家庭、企业、管理部门等)中,没有诚信,什么规章制度或约定都可以破坏。尤其是网络交易中,如何来确定对方的诚信,是靠一、二次的守信?采用缓冲空间构造的大建筑,其内部人员相互熟悉,容易理解对方的行为,并加以探讨,大家可对一致的看法采取统一的行动,能够产生小户成大户的简单跨跃效应,这是靠的是对诚信的认同,住在独立小建筑里的人是不会得到这样的机会的。当我们想有所发展,就该问一下自己,这是诚信的事吗?可以肯定的是,任何失信的事都不会长久的。
缓冲空间构造就像一层膜,将分散的户包容在一起形成一个小社会细胞。创业大楼是在周边落后或其专业能力超过周边时,采取互助的形式进行创新发展;职业大楼是在周边经济发达或同等的情况下,以一个大的产品或一个产品系列为全楼的生存根本,将大楼与社会融合在一起。它们的能量是巨大的,但要产生效益则还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而主题城镇是紧紧抓住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利用信息媒介的无形资源快速建设发展的方法。
所有这一切都是要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否则,就如同是一个衰老的细胞行将灭亡;如果是一个有毒的细胞,一旦扩散开来还会危及全人类。建立一个同类会员机构加以监督管理是很必要的,它可以以专业的眼光从机构内部及时发展错误与危险,并及时地加以纠正或将其公示于众。该机构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自身还会有能力发展建设新的细胞,就像细胞再生一样。如此认识社会或理解社会的未来发展,若是可行的话也许是本发明的一个重大贡献。
权利要求
1.建筑物的缓冲空间构造,它是由建筑结构材料、建筑装饰材料、建筑功能材料按照缓冲空间理论组合而成的,并且是不同于现有建筑物的缓冲空间构造。它是处于建筑内部空间与建筑物外部之间并与建筑物合为整体的空间。其特征包括它自身具有结构及可使用功能;至少具有缓冲及调节室内物理环境、提供自身使用功能的优化组合、提供外观装饰的技术平台三者中的一种;具有在尺寸造型上、空间组合上、使用功能上、室外装饰及艺术上、与室内空间组合上,以及这些因素的组合上,不同于现有缓冲空间形式。
2.根据权利1所述的建筑物的缓冲空间构造,一种采用缓冲空间单元的构造方法。其特征为它是由上下二个可供人进入使用的空间所组成的单元构造;有一个不向外挑出的封闭的采光室或半封闭的采光平台。
3.根据权利1所述的建筑物的缓冲空间构造,一种建筑外观艺术化的方法。该建筑外观艺术化的具体方法是,建立一个可以借鉴其它艺术如雕塑、绘画、书法、园艺、园林等艺术的平台,其特征为它是采取贴在建筑外墙或者采用离开建筑外墙的框架进行艺术创造,或者将装饰品、艺术品的一部分固定在建筑上进行艺术创造的方法。
4.根据权利1所述的建筑物的缓冲空间构造,一种用于避难的缓冲空间。它是在充分利用建筑主体结构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固及配置成具有防高温、防烟、防毒气、防止暴力及武力袭击,并兼有储藏贵重物品的功能空间,该空间能够在火灾、地震或在暴力及武力袭击时保护生命及财产的安全。该避难空间应配有生存必须品,如食品(食物及水)、药品、防化用品、呼救设备(蜂鸣器、扩音机)、逃生用品(绳、梯),以及法律允许的自卫武器等。其特征为采用加密的钢筋或钢板增加避难空间体的六面结构强度与硬度;避难空间内开孔的墙面必须不少于二个(如与室内相关的墙及与室外相关的墙);每个墙面至少有一个可供人进入的带有安全门的孔;每个开孔的墙面至少另有一个人不能通过的孔。
5.根据权利1所述的建筑物的缓冲空间构造,一种室内空间分隔的方法。它是与缓冲空间构造相连的建筑室内空间,采用可上下活动的楼板将该空间全部或部分分隔成上下二个空间的方法。其特征为该室内空间层的总高度大于3.5米;活动楼板变动后的小空间高度不小于1.4米。
6.根据权利1所述的建筑物的缓冲空间构造,一种安置空气调节装置的方法。其缓冲空间中的部分空间用于安装一种调节室内外空气的装置,它可过滤空气中的粉尘、油烟及有毒气体;多点传感与程序化控制,运用自然通风或强制通风的方法,使室内保持良好的环境;该装置的特征为具有除尘模块、防毒模块、机电模块和控制模块;这些模块可独立装卸维护,具有遥控功能。
7.根据权利1所述的建筑物的缓冲空间构造,一种采用缓冲空间构造建造房屋的房地产项目开发方法(中间体项目法),其建设程序是由中小投资人及用户向投资基金会或者投资基金会本身提出建造意愿;由房地产企业申请建造采用缓冲空间构造的建筑;由建筑项目所在地的管理部门提出控制参数;由设计单位做出适合采用缓冲空间构造的建筑结构体方案并加以实施;最后,根据明确的投资人及用户需要统筹兼顾地进行建筑内部的分隔与装修。其特征为没有落实用户的部分只完成建筑结构;落实用户部分建筑的使用功能不受影响。
8.根据权利1所述的建筑物的缓冲空间构造,一种采用缓冲空间构造建造职业大楼的方法。采用标准轻工业厂房结构,具有生产与居住功能的大楼建筑。其特征为采用可灵活分隔内部空间的框架结构;采用中间通道将一户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办公区。
9.根据权利1所述的建筑物的缓冲空间构造,一种采用缓冲空间构造建造主题城镇的方法。当为某一特定的主题而需要建设大型建筑时,将该大型建筑设计成是由一些相对小些的建筑组合而成的,而每个建筑又是由一些小的户组成,这些建筑中的一些户采用了缓冲空间构造技术。这样大型建筑被分解为有许多小户组成的建筑群,这些由小户组成的建筑具有生产、办公、居住、服务、管理等各种使用功能,由此具备了城镇的特点。其特征为具有明确的主题特色;大型建筑被分隔成可供许多小户家庭使用。
10.根据权利1所述的建筑物的缓冲空间构造,一种采用缓冲空间构造技术的建筑模块化的网络管理方法。具有技术资源管理模块,网络信用管理模块,建筑物管理模块,以及同类建筑的组织管理模块。其特征为各种采用缓冲空间构造、可供居住的建筑之间保持必要的距离,但相互联网与连络,实现全方位的经济、信息及物资交流;建筑间实行统一的规范标准,不分地理气候条件、不分国藉文化差异,以市场为纽带实行平等交易;在多个建筑之间形成交通(道路、铁路、水运、航空、航天)、管线(水、电、气、物质等)交织的网络;设立建筑规模标准以及信用级别标准;实行会员制,建立以质量认证体系为标准的互助机制。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建筑领域。特别是一种以建筑物缓冲空间为核心所形成的构造体系。建筑物缓冲空间是指处于建筑内部空间与建筑物外部之间的具有建筑物理环境过渡的空间。本发明运用系统学原理,以建筑构造技术为基础,在研究了建筑物的各种缓冲空间作用的基础上,结合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从而形成了缓冲空间构造理论。将该理论用在技术上,就是建筑物缓冲空间构造的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解决结构与使用功能的矛盾,使建筑的用途更为灵活与广泛,包括用于各种建筑类型,以及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从而体现建筑物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而且也很容易解决长期使人困惑的建筑难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化建筑如何与艺术结合的问题,如山形建筑及山水城市。
文档编号E04H1/00GK1415829SQ0214536
公开日2003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02年11月25日 优先权日2002年11月25日
发明者徐永生 申请人:徐永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