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穿线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646330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缝纫机的穿线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缝纫机的穿线装置,由针棒(6)、穿线轴部件(8)、引导部件(A)、空气供给部件(B)构成,前述针棒在上下方向上能够滑动地被支承于缝纫机主体,在末端部装配有具有针孔(71)的针(7),前述穿线轴部件与该针棒并列地能够移动地被支承于缝纫机主体,引导部件设置于该穿线轴部件下端,将线引导至针孔,空气供给部件将空气供给至该引导部件,引导部件具备引导通路部(2)和针收纳部(3),引导通路部上表面敞开,引导通路部的通路宽度朝向针孔逐渐变窄,以便将从空气供给部件供给的空气引导至针孔,针收纳部与该引导通路部连续地形成,限定针孔的位置,使穿线后的穿过针孔的线和针经由引导部件的敞开的上表面脱离。
【专利说明】
缝纫机的穿线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缝纫机的穿线装置,其是在缝纫机中对将线插通于针的针孔的作业进行辅助的机材,具有极其简单的构造。
【背景技术】
[0002]以往,为了使线穿过装配于缝纫机的针棒上的针的针孔,提出了各种穿线装置。例如,专利文献I所示的穿线装置具有在末端形成有捕捉线的钩部的穿线钩。该穿线钩捕捉借助线保持件在针的针孔附近以紧绷的状态绷紧的线,并将线从针孔引出,由此进行穿线动作。
[0003]在穿线装置中,被从针孔引出的穿线钩为了更切实地将线从针孔拉出,向针孔的上方移动。在该向上方的移动中,线从钩的钩部脱离,完成穿线动作。作为具有这种机构的缝纫机的一例,存在下述专利文献I。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284588号公报。
[0005]专利文献I中的穿线装置的基本的机构是广为人知的且被广泛利用。但是,在专利文献I等披露的机构中,存在以下所述的缺点。首先,穿过针孔的钩先挂住线,然后进行从前述针孔拉出并返回初始位置的动作,但是这时被钩挂住的线呈对折的状态。
[0006]因此,在进行钩的返回动作时,在针孔中大致同时通过由于曲折状态实质上为2根的线和挂着该线的钩。因此,存在难以在针孔小的针即支数小的针中使用的情况。
[0007]另外,无法使用具有最适于线的粗细的针孔的针即最适于线的粗细的支数的针,进而,对缝纫品质造成影响。另外,为了使这种弊害减轻,钩尽量形成得薄,但是因此就无法确保足够的强度,钩有破损的可能。
[0008]或者,若钩无法获得足够的强度,则容易弯曲,成为引起下述障碍的原因:钩无法进入针的针孔。这样,在像专利文献I那样使用钩的类型中,从强度考虑,存在无论如何都难以克服的特有的缺点。

【发明内容】

[0009]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缝纫机的穿线装置,该缝纫机的穿线装置将缝纫机的用来使线插通于针的针孔的机构设为极其简单的结构。
[0010]因此,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经过再三锐意研究,结果,通过将本发明的第I技术方案设为下述缝纫机的穿线装置,解决上述问题:该缝纫机的穿线装置具备针棒、穿线轴部件、引导部件、空气供给部件,前述针棒在上下方向上能够滑动地被支承于缝纫机主体,在末端部装配有具有针孔的针,前述穿线轴部件与该针棒并列地能够移动地被支承于缝纫机主体,前述引导部件设置于该穿线轴部件下端,将线引导至前述针孔,前述空气供给部件将空气供给至该引导部件,前述引导部件具备引导通路部和针收纳部,前述引导通路部的上表面敞开,前述引导通路部的通路宽度朝向前述针孔逐渐变窄,以便将从前述空气供给部件供给的空气引导至前述针孔,前述针收纳部与该引导通路部连续地形成,限定前述针孔的位置,使穿线后的穿过前述针孔的线和针经前述引导部件的敞开的上表面脱离。
[0011]将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设为下述的缝纫机的穿线装置,解决上述问题:在第I技术方案中,在前述引导部件的引导通路部上形成有直线状的狭小槽部,配备与该狭小槽部连续地形成的前述针收纳部。将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设为下述的缝纫机的穿线装置,解决上述问题:在第I技术方案中,与配置于前述针收纳部的前述针的针孔对置的前述引导部件的引导通路部的开口部的宽度与针的宽度相等,或者小于针的宽度。
[0012]将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设为下述的缝纫机的穿线装置,解决上述问题:在第2技术方案中,与配置于前述针收纳部的前述针的前述针孔对置的前述引导部件的引导通路部的狭小槽部的槽宽度与前述针孔的宽度相等,或者小于前述针孔的宽度。将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设为下述的缝纫机的穿线装置,解决上述问题:在第I或第2技术方案中,前述引导部件的引导通路部的开口部的底的位置与配置于前述针收纳部的前述针的前述针孔的下端一 Sc ο
[0013]在本发明中,构成为,引导部件具备引导通路部和针收纳部,前述引导通路部的上表面敞开,前述引导通路部的通路宽度朝向前述针孔逐渐变窄,以便将从前述空气供给部件供给的空气引导至前述针孔,前述针收纳部与该引导通路部连续地形成,限定前述针孔的位置,使穿线后的穿过前述针孔的线和针经前述引导部件的敞开的上表面脱离。
[0014]由此形成如下结构:使引导部件的终端侧接触或接近针,将缝纫机线从前述引导通路部的始端侧朝终端侧送入,由此,该缝纫机线的末端容易穿过针的针孔。更进一步,将来自空气供给部件的喷嘴的喷射空气吹到缝纫机线的末端上,由此,缝纫机线能够借助喷射空气的压力容易地穿过针孔。
【附图说明】
[0015]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1B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纵剖侧视图,图1C是引导部件的局部切除的立体图,图1D是图1C的Yl-Yl方向剖视图。
[0016]图2A是引导部件的局部切除的俯视图,图2B是图2A的Y2-Y2方向剖视图,图2C是图2A的Y3-Y3方向剖视图,图2D是图2A的Y4-Y4方向剖视图,图2E是图2A的(α)部放大图,图2F是图2Α的(α )部纵剖侧视放大图。
[0017]图3Α是将缝纫机线的末端设置于引导部件的引导通路部的穿线作业的行程的纵剖侧视图,图3Β是将缝纫机线的末端设置于引导部件的引导通路部的穿线作业的行程的俯视图。
[0018]图4Α是开始将空气从空气喷嘴喷射到设置于引导部件的引导通路部的缝纫机线的末端的行程的纵剖侧视图,图4Β是开始将空气从空气喷嘴喷射到设置于引导部件的引导通路部的缝纫机线的末端的行程的俯视图,图4C是图4Β的(β)部放大图。
[0019]图5Α是设置于引导部件的引导通路部的缝纫机线的末端借助空气喷嘴穿过针孔的行程的纵剖侧视图,图5Β是设置于引导部件的引导通路部的缝纫机线的末端借助空气喷嘴穿过针孔的行程的俯视图,图5C是图5Β的(γ )部放大图。
[0020]图6是穿线作业结束、引导部件从针离开的状态的纵剖侧视图。
[0021]图7Α是未形成有狭小槽部的引导部件的俯视图,图7Β是图7Α的(O部放大图。
[0022]图8是本发明的引导部件及空气喷嘴接近针和进行退避的状态的横剖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发明的装置如图1所示,主要具备引导部件A和空气供给部件B。这些部件与缝纫机的针棒6和装配于该针棒6的针7—起被配备于缝纫机主体。前述引导部件A在引导主体部I上具备引导通路部2及针收纳部3。引导部件A由金属或合成树脂等形成。
[0024]引导主体部I构成引导部件A的外形,引导通路部2相对于引导主体部I形成为大致扁平的槽状(参照图1C、图1D、图2A至图2F等)。引导通路部2是起到下述作用的通路:输送缝纫机线n,使得缝纫机线η能够穿过针7的针孔71。引导通路部2是上方敞开的截面凹状的形状(参照图1C、图1D、图2Α至图2D)。
[0025]在引导通路部2上,存在始端侧Af和终端侧Ar,在使缝纫机线η穿过针孔时,缝纫机线η的末端从引导通路部2的始端侧Af朝终端侧Ar移动。即,引导通路部2的始端侧Af是缝纫机线η的末端进入引导通路部2的一侧,所谓的终端侧Ar是缝纫机线η的末端被送入针7的针孔71的一侧(参照图3至图5)。
[0026]引导通路部2由引导底面21和引导侧壁22、22构成。引导通路部2从始端侧Af朝终端侧Ar朝下倾斜,并且引导通路部2的通路宽度形成为从始端侧Af朝终端侧Ar逐渐变窄。
[0027]具体地,引导底面21呈平坦面状,并且从始端侧Af朝终端侧Ar朝下倾斜。在引导底面21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引导侧壁22、22。两个引导侧壁22、22相对于引导底面21大致垂直状地形成(参照图1C、图1D、图2Α至图2D等)。
[0028]两个引导侧壁22、22在始端侧Af间隔最大,在终端侧Ar间隔最小(参照图1C、图1D、图2Α至图2D等)。由此,前述引导底面21从俯视观察呈大致三角形或V字形(参照图2Α)。另夕卜,在引导通路部2的终端侧Ar的开口部23处,设置有狭小槽部23a。该狭小槽部23a为构成引导通路部2的一部分的部位,设为下述通路:呈大致槽状或狭缝形状,并且宽度方向两侧的侧壁面平行地形成(参照图1A、图1C、图2A、图2E等)。该狭小槽部23a连通于后述的针收纳部3。
[0029]狭小槽部23a具有能够通过一根缝纫机线η的宽度,在该缝纫机线η通过狭小槽部23a时,该缝纫机线η沿狭小槽部23a被调整为大致一直线状,就这样,能够获得使前述缝纫机线η容易穿过针孔71的状态(参照图4Α至图4C)。
[0030]还存在下述实施方式:在前述引导通路部2上不设置前述狭小槽部23a(参照图7)。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在引导通路部2的终端侧Ar直接形成两个引导侧壁22、22的间隔最小的开口部23。
[0031]在引导主体部I及引导通路部2的终端侧Ar具备针收纳部3(参照图1C、图1D、图2A、图2E、图2F)。该针收纳部3是收纳装配于针棒的针的空隙部分。针收纳部3是相对于引导主体部I的终端侧Ar的垂直壁面11沿垂直方向形成的槽状的凹陷部分。另外,针收纳部3与引导通路部2的终端侧Ar连通,或者,在具有狭小槽部23a的情况下,与该狭小槽部23a连通(参照图1C、图1D、图2A、图2E、图2F)。
[0032]针7的下端附近被收纳于前述针收纳部3(参照图1A、图1B、图3A、图4A、图5A等)。针收纳部3具有收纳底面31,为上下方向不贯通的结构。但是,并不一定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也可以不具有收纳底面31而上下贯通。针收纳部3的垂直周壁面32在前述狭小槽部23a的边界分别构成为左右对称的大致圆弧状的壁面,正交于针收纳部3的垂直方向的整体的形状为大致半圆或大致正方形(参照图2E )。
[0033]而且,优选地,在针被收纳于引导部件A的针收纳部3的状态下,引导通路部2的终端侧Ar的开口部23的宽度方向尺寸Ha和针7的针孔71的宽度方向尺寸Hb的大小关系为:宽度方向尺寸Ha与宽度方向尺寸Hb相等或者宽度方向尺寸Ha小于宽度方向尺寸Hb。
[0034]S卩,优选地,Ha<Hb(参照图2E)。
[0035]另外,在形成有狭小槽部23a的情况下,引导通路部2的终端侧Ar的宽度方向尺寸Ha为该狭小槽部23a的宽度方向尺寸。引导通路部2的终端侧Ar的开口部23的宽度方向尺寸Ha设定为等于针孔71的宽度方向尺寸Hb或小于针孔71的宽度方向尺寸Hb,由此,能够构成下述构造:借助从后述的空气喷嘴5喷射的空气的压力,缝纫机线η的末端不会向针孔71的外侧偏离,容易被引导至针孔71内。但是,在本发明中,并不一定需要设为下述构造:将引导通路部2的终端侧Ar的开口部23的宽度方向尺寸Ha设定为等于或小于针孔71的宽度方向尺寸Hb ο
[0036]在前述引导主体部I的宽度方向的某一侧的侧面设置有臂状部4,该臂状部4为轴状,连结于与针棒6并列配置的穿线轴部件8(参照图1Α、图8)。将穿线轴部件8的轴芯作为摆动中心,引导部件A与臂状部4 一起在水平面上摆动,该引导部件A的终端侧Ar从针7的针孔71离开及接近(参照图8)。
[0037]引导通路部2的终端侧Ar处的引导底面21的位置设定为,安置于在针7被收纳于引导部件A的针收纳部3的状态下的针孔71的上下方向范围内(参照图1Β、图2F、图5Α等)。进而,优选地,构成为,相对于引导通路部2的终端侧Ar的开口部23处的引导底面21的位置,针孔71的下端位置一致(也包括大致一致)或位于略微下方的位置。由此,缝纽机线η在针孔71的上下方向的范围内容易穿过,能够切实地使缝纫机线η插通于针孔71(参照图1Β、图5Α)。另外,在引导通路部2上设置有狭小槽部23a的情况下,狭小槽部23a的宽度方向尺寸设为与针孔71的宽度方向尺寸相等或小于针孔71的宽度方向尺寸。
[0038]空气供给部件B具体来说具备空气喷嘴5,该空气喷嘴5配置为喷射口51位于引导通路部2的始端侧Af和终端侧Ar的中间位置(参照图1A、图1B、图1D)。另外,空气喷嘴5的喷射方向为从始端侧Af朝向终端侧Ar的方向,并且为朝下倾斜的方向。另外,优选地,引导通路部2的引导底面21和空气喷嘴5的喷射方向构成的角度为小的角度,具体地优选为45度以下(参照图1D)。
[0039]空气喷嘴5被从未图示的空气栗等输送空气,大致瞬间地从喷射口 51喷射空气。空气栗的动作借助手动或电动等操作。空气喷嘴5和空气栗经由软管52连结。另外,空气供给部件B(空气喷嘴5)和引导部件A构成为,经由从前述臂状部4分叉的未图示的支承部件等来维持空气喷嘴5的和引导部件A的位置关系。
[0040]引导部件A的引导通路部2还有下述情况:正交于从始端侧Af朝向终端侧Ar的方向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半圆或碗形。另外,作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还有下述情况:形成为,两个引导侧壁22、22彼此朝向外侧圆弧状地膨出(参照图5B)。
[0041]进而,作为引导部件A的第3实施方式,引导通路部2将正交于从始端侧Af朝向终端侧Ar的方向的截面形状设为大致半圆形(参照图5C)。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引导通路部2的引导底面21和两个引导侧壁22、22为截面弧形。而且引导底面21和两个引导侧壁22、22构成截面大致半圆形。
[0042]另外,作为引导部件A的第4实施方式,将引导通路部2的正交于从始端侧Af朝向终端侧Ar的方向的截面形状设为大致V字形或倒三角形(参照图5B)。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引导通路部2的两个引导侧壁22、22倾斜形成为在下方交叉。引导底面21为在两个引导侧壁22、22的下方交叉的角部。
[0043]引导部件A及空气喷嘴5装配于与针棒6并列设置的穿线轴部件8。该穿线轴部件8进行垂直方向上的上下移动和周向上的转动。转动角度为小角度,优选为90度以下。穿线轴部件8平时位于上方,但在向针7的针孔71进行穿线时,使穿线轴部件8下降,与该下降同时,引导部件A转动,使得针收纳部3接近针7(参照图8)。
[0044]然后,在穿线轴部件8停止下降时,针7被收纳于针收纳部3(参照图1A、图1B)。这里,针7的针孔71面向引导通路部2的终端侧Ar的开口部23(参照图1A、图1B、图2E、图2F)。或者,在形成有狭小槽部23a的情况下,针7的针孔71面向该狭小槽部23a。在该状态下,缝纫机线η的末端部分被配置于引导通路部2(参照图3A、图3B)。
[0045]然后,从空气喷嘴5的喷射口51喷射空气,被喷射的空气的压力施加于缝纫机线η的末端。这里,从空气喷嘴5的喷射口 51喷射的空气碰撞于引导通路部2的引导底面21和两个引导侧壁22、22(参照图4Β、图5Β等)。因此,即使喷射空气从喷射口 51扩散,也会碰撞于两个引导侧壁22、22,同时,扩散的空气在收敛的同时被输送,向引导通路部2的终端侧Ar的开口部23喷射的空气集中(参照图4Β、图4C、图5Β、图5C)。
[0046]由此,缝纫机线η的末端就这样受到喷射空气的压力而从始端侧Af朝终端侧Ar被送出,穿过狭小槽部23a,能够使缝纫机线η穿过针7的针孔71。特别地,在狭小槽部23a的作用下,缝纫机线η的末端被调整为大致直线状,能够更切实地进行向针7的针孔71的穿线。
[0047]若向前述针7的针孔71的缝纫机线η的穿线操作结束,则引导部件A及空气喷嘴5从针7脱离,退避至不影响缝纫操作的位置。在该退避动作的过程中,针7和缝纫机线η经由引导部件A的上表面的敞开部分脱离,完成穿线动作(操作图6)。
[0048]在第2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引导部件的引导通路部上形成有直线状的狭小槽部,具备与该狭小槽部连续地形成的前述针收纳部的机构,由此,构成向引导通路部、狭小槽部及针收纳部的线道。由此,能够使缝纫机线大致切实地插通于针的针孔。
[0049]在第3实施方式中,与配置于针收纳部的针的针孔对置的引导部件的引导通路部的开口部设为与前述针孔的宽度相等或者小于前述针孔的宽度,由此,能够使缝纫机线容易插通于针的针孔。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中,与配置于前述针收纳部的前述针的针孔对置的前述引导部件的引导通路部的狭小槽部的槽宽度设为与针的宽度相等或小于前述针的宽度,由此,能够使缝纫机线容易插通于针的针孔。在第5实施方式中,前述引导部件的引导通路部的开口部的底的位置与配置于前述针收纳部的前述针的前述针孔的下端一致,由此,能够使缝纫机线容易插通于针的针孔。
[0050]附图标记说明
A引导部件;2引导通路部;23开口部;23a狭小槽部;3针收纳部;B空气供给部件;5空气喷嘴;6针棒;71针孔;7针;8穿线轴部件。
【主权项】
1.一种缝纫机的穿线装置,具备针棒、穿线轴部件、引导部件、空气供给部件,前述针棒在上下方向上能够滑动地被支承于缝纫机主体,在末端部装配有具有针孔的针,前述穿线轴部件与该针棒并列地能够移动地被支承于缝纫机主体,前述引导部件设置于该穿线轴部件下端,将线引导至前述针孔,前述空气供给部件将空气供给至该引导部件,其特征在于, 前述引导部件具备引导通路部和针收纳部,前述引导通路部的上表面敞开,前述引导通路部的通路宽度朝向前述针孔逐渐变窄,以便将从前述空气供给部件供给的空气引导至前述针孔,前述针收纳部与该引导通路部连续地形成,限定前述针孔的位置, 使穿线后的穿过前述针孔的线和针经前述引导部件的敞开的上表面脱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穿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引导部件的引导通路部上形成有直线状的狭小槽部,配备与该狭小槽部连续地形成的前述针收纳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穿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与配置于前述针收纳部的前述针的针孔对置的前述引导部件的引导通路部的开口部的宽度与前述针孔的宽度相等,或者小于前述针孔的宽度。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的穿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与配置于前述针收纳部的前述针的针孔对置的前述引导部件的引导通路部的狭小槽部的槽宽度与前述针孔的宽度相等,或者小于前述针孔的宽度。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纫机的穿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引导部件的引导通路部的开口部的底的位置与配置于前述针收纳部的前述针的前述针孔的下端一致。
【文档编号】D05B87/02GK106012354SQ201610106228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2月26日
【发明人】江端美和, 二宫正司
【申请人】蛇之目缝纫机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