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纺布内循环热轧辊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纺布内循环热轧辊,包括IO组线、轧辊轴组件、下双螺旋进管、花纹辊层、辊筒本体、下双螺旋层、双螺旋回流管、磁力双向泵、电磁绕组、热油置换口、上双螺旋进管、上双螺旋层、泵浆叶、导热油仓、温度传感器和导热油输出管;所述辊筒本体主轴中心设置有磁力双向泵,所述磁力双向泵沿主轴二侧方向设置有导热油输出管,所述导热油输出管靠近磁力双向泵泵浆叶处对称设置有电磁绕组,所述电磁绕组嵌套于氧磁铁内部,所述电磁绕组外对称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辊筒本体一端为IO组线端,另一端为导热油置换口;本新型将电磁加热与导热油技术相结合,热轧辊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温度控制精确,辊筒表面温度均匀。
【专利说明】 一种无纺布内循环热轧辊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纺布制造技术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纺布内循环热轧辊。
【背景技术】
[0002]无纺布生产过程中,加固是使纤网具有一定强力而形成无纺布结构的一个重要工序。加固作用可以通过机械、化学或者热等方法达到,其中热加固主要通过纤维与纤维在热的作用下发生熔融而粘合在一起。
[0003]热辊加热式一般利用蒸气、导热油、电热管及电感应等方式加热钢辊,钢辊一般为上下两个轧辊,其中上辊有刻花,称为热轧花辊,下辊为光滑面,称为光辊。两辊均带有加热系统。当纤网进入两轧辊间,与上下辊接触而受热传导作用升温,同时纤网中的空气也迅速受热,帮助热量的扩散,此时纤网中热熔纤维部分高分子聚合物产生了粘流态,同时轧辊的巨大的线压力使纤维产生变形热进一步升温,促进了部分高分子材料的流动,因而使纤网中纤维之间产生了热粘合作用,当经过轧辊后,纤网迅速降温(空气降温或冷水辊降温),因而纤网获得了热粘合加固。
[0004]加热线圈作为电磁加热设备的主要部件,其结构设计直接影响到设备的加热效果,现有电磁加热辊使用的电磁加热线圈多是空心缠绕线圈,有少数中间加有铁芯。在小直径的热辊基本可满足加热装置对于电感的要求,热轧辊的直径一般比较大,这时采用简单的空心加热线圈结构不能起到良好的加热效果。
[0005]无纺布热轧辊一般为大型辊,幅宽在米级范围,热轧辊直径一般在米级以上,普通热轧机轧辊多采用电加热方法或者导热油加热法,所述电加热轧辊,由于电加热对轧辊筒体的热传递均匀性较差,难以产生均匀的辊筒表面温度分布;所述导热油加热方法,是将导热油加热系统与输送系统设置在外部,通过轴流方式将导热油输送进热轧辊内进行循环加热,使得该方法操作不方便、结构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纺布内循环热轧辊,充分利用电磁加热和导热油加热的优点,采用热轧辊内部电磁加热和导热油加热结合方法,将导热油系统置于热轧辊内,并设置电磁绕组加热导热油,内置磁力双向泵在热轧辊内部进行导热油的内循环,因此解决了电加热和普通外置式导热油加热的缺点和不足,制造出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温度控制精确无纺布热轧辊。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无纺布内循环热轧辊,包括IO组线、轧辊轴组件、下双螺旋进管、花纹辊层、辊筒本体、下双螺旋层、双螺旋回流管、磁力双向泵、电磁绕组、热油置换口、上双螺旋进管、上双螺旋层、泵浆叶、导热油仓、温度传感器和导热油输出管,其特征在于:
[0008]所述无纺布内循环热轧辊由辊筒本体、轧辊轴组件、内加热循环系统和外层花纹辊层构成,所述内循环热轧辊为热轧花辊和光辊,均设置有内加热循环系统结构,所述热轧花辊和光辊内层为双向上双螺旋层和下双螺旋层,是导热油与辊筒表面的热交换层;所述热轧花辊和光辊上下设置,固定于无纺布生产线上,对无纺布进行加热粘合加固。
[0009]所述棍筒本体主轴中心设置有磁力双向泵,所述磁力双向泵沿主轴二侧方向设置有导热油输出管,所述导热油输出管靠近磁力双向泵泵浆叶处设置有电磁绕组,所述电磁绕组嵌套于氧磁铁内部,用于对导热油输出管内的导热油进行加热,所述电磁绕组外对称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用于时实监测导热油输出管道中导热油的温度信号。
[0010]辊筒本体主轴一端设置为电源和控制信号输入与输出的IO组线端,辊筒本体的另一端设置为整体内循环系统维修或导热油置换端口 ;所述内循环加热系统由外置的控制监测部分进行控制,对内循环系统中导热油的温度进行时实控制。
[0011]所述导热油在磁力双向泵驱动下,经过磁力双向泵泵浆叶驱动送入导热油输出管,在电磁绕组高频电场作用下,被加热升温,经过温度传感器监测,将温度信号送至外控制监测部分,反馈回调电磁绕组的频率强度,进而调节导热油的温度,经过导热油输出管后,经过双螺旋进管进入到辊筒本体表面的双螺旋层,所述双螺旋层为对称结构,进入双螺旋层后,导热油与辊筒本体表面发生热交换,将热量传递到辊筒本体表面,进而将热量传递到花纹层。经过热交换之后的导热油,经过回流管进入磁力双向泵的导热油仓,进行内循环流动。
[0012]所述内循环装置与辊筒本体焊接固定,所述双螺旋进管与双螺旋回流管均采用耐高温耐压橡胶管道连接,所述辊筒本体表面双螺旋层对称设置有二组,从辊筒本体端部为双螺旋层进口,辊筒本体中间设置为双螺旋层出口,所述双螺旋进口与双螺旋进管相连接,所述双螺旋出口与双螺旋回流管相连接,所述双螺旋进管与磁力双向泵导热油输出管相连通,所述双螺旋回流管与导热油仓相连接。
[0013]环形电磁绕组加热器,中间为热介质(导热油)输出管,微型磁力双向导热油泵为主体,设置于辊筒本体主轴的中心位置,所述磁力双向导热油泵为二极输出式,中间回流入泵,沿轴向二端输出导热油,并经过环形电磁绕组加热器加热后,进入到双螺旋循环通道内,被输送到热轧辊的表面,并经过热交换后,从中间位置回流到磁力双向泵中的导热油仓。
[0014]由于热轧辊两端温度低中间温度高,特别是大型宽幅生产线热轧制无纺布时,热轧辊直径与长度均较大,如:2.4米或者3.0米无纺布生产线。因此采用双向双螺旋加热系统,中间回流式内循环导热油结构。
[00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内置式电磁加热绕组和内置式磁力双向泵结构,实现了热轧花棍和光棍的内部电磁加热与导热油循环一体轧辊,从根本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单纯孤电加热方法,或者单纯的导热油加热方法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实现了无纺布热轧辊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温度控制精确,辊筒表面温度均匀的目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无纺布内循环热轧辊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无纺布内循环热轧辊A-A示意图。
[0019]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
[0020]1.1O组线 2.轧辊轴组件 3.下双螺旋进管 4.花纹辊层
[0021]5.辊筒本体6.下双螺旋层 ?.双螺旋回流管 8.磁力双向泵
[0022]9.电磁绕组10.热油置换口 11.上双螺旋进管12.上双螺旋层
[0023]13.泵浆叶 14.导热油仓 15.温度传感器 16.导热油输出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5]根据图1和 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纺布内循环热轧辊,包括IO组线1、轧辊轴组件2、下双螺旋进管3、花纹辊层4、辊筒本体5、下双螺旋层6、双螺旋回流管7、磁力双向泵8、电磁绕组9、热油置换口 10、上双螺旋进管11、上双螺旋层12、泵浆叶13、导热油仓14、温度传感器15和导热油输出管16,其特征在于:
[0026]所述无纺布内循环热轧辊由辊筒本体5、轧辊轴组件2、内加热循环系统和外层花纹辊层4构成,所述内循环热轧辊为热轧花辊和光辊,均设置有内加热循环系统结构,所述热轧花棍和光棍内层为双向上双螺旋层12和下双螺旋层6,是导热油与棍筒表面的热交换层;所述热轧花辊和光辊上下设置,固定于无纺布生产线上,对无纺布进行加热粘合加固。
[0027]所述棍筒本体5主轴中心设置有磁力双向泵8,所述磁力双向泵8沿主轴二侧方向设置有导热油输出管16,所述导热油输出管16靠近磁力双向泵8的泵浆叶13处设置有电磁绕组9,所述电磁绕组9嵌套于氧磁铁内部,用于对导热油输出管16内的导热油进行加热,所述电磁绕组9外对称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5,用于时实监测导热油输出管16道中导热油的温度信号。
[0028]辊筒本体5主轴一端设置为电源和控制信号输入与输出的IO组线I端,辊筒本体5的另一端设置为整体内循环系统维修或导热油置换端口 ;所述内循环加热系统由外置的控制监测部分进行控制,对内循环系统中导热油的温度进行时实控制。
[0029]所述导热油在磁力双向泵8驱动下,经过磁力双向泵8的泵浆叶13驱动送入导热油输出管16,在电磁绕组9高频电场作用下,被加热升温,经过温度传感器15监测,将温度信号送至外控制监测部分,反馈回调电磁绕组9的频率强度,进而调节导热油的温度,经过导热油输出16后,经过上、下双螺旋进管(3、11)进入到辊筒本体5表面的上、下双螺旋层(6、12),所述上、下双螺旋层为对称结构,进入双螺旋层后,导热油与辊筒本体5表面发生热交换,将热量传递到辊筒本体5表面,进而将热量传递到花纹辊层4。经过热交换之后的导热油,经过双螺旋回流管7进入磁力双向泵8的导热油仓14,进行内循环流动。
[0030]所述内循环装置与辊筒本体5焊接固定,所述上、下双螺旋进管(3、11)与双螺旋回流管7均采用耐高温耐压橡胶管道连接,所述辊筒本体5表面上、下双螺旋层(6、12)对称设置有二组,从辊筒本体5端部为双螺旋层进口,辊筒本体5中间设置为双螺旋层出口,所述双螺旋进口与上、下双螺旋进管(3、11)相连接,所述双螺旋出口与双螺旋回流管7相连接,所述上、下双螺旋进管(3、11)与磁力双向泵8的导热油输出管16相连通,所述双螺旋回流管7与导热油仓14相连接。
[0031]环形电磁绕组9加热器中间为导热油输出管16,微型磁力双向泵8为主体,设置于棍筒本体5主轴的中心位置,所述磁力双向泵8为二极输出式,中间回流入泵,沿轴向二端输出导热油,并经过环形电磁绕组9加热器加热后,进入到双螺旋循环通道内,被输送到热轧辊的表面,并经过热交换后,从中间位置回流到磁力双向泵8中的导热油仓14。
[0032]由于热轧辊两端温度低中间温度高,特别是大型宽幅生产线热轧制无纺布时,热轧辊直径与长度均较大,如:2.4米或者3.0米以上无纺布生产线。因此采用双向双螺旋加热系统,中间回流式内循环导热油结构。
[0033]通过上述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内置式电磁加热绕组和内置式磁力双向泵结构,实现了热轧花棍和光棍的内部电磁加热与导热油循环一体轧棍,从根本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单纯孤电加热方法,或者单纯的导热油加热方法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实现了无纺布热轧辊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温度控制精确,辊筒表面温度均匀的目标。
[0034]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无纺布内循环热轧辊,其特征在于,包括IO组线、轧辊轴组件、下双螺旋进管、花纹辊层、辊筒本体、下双螺旋层、双螺旋回流管、磁力双向泵、电磁绕组、热油置换口、上双螺旋进管、上双螺旋层、泵浆叶、导热油仓、温度传感器和导热油输出管;所述辊筒本体主轴中心设置有磁力双向泵,所述磁力双向泵沿主轴二侧方向设置有导热油输出管,所述导热油输出管靠近磁力双向泵泵浆叶处对称设置有电磁绕组,所述电磁绕组嵌套于氧磁铁内部,所述电磁绕组外对称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辊筒本体主轴一端设置为电源和控制信号输入与输出的IO组线端,辊筒本体的另一端设置为整体内循环系统维修或导热油置换端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纺布内循环热轧辊,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力双向泵、导热油输出管与辊筒本体焊接固定,所述上、下双螺旋进管与双螺旋回流管均采用耐高温耐压橡胶管道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纺布内循环热轧辊,其特征在于,所述辊筒本体表面上、下双螺旋层对称设置有二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纺布内循环热轧辊,其特征在于,所述辊筒本体端部设置有上、下双螺旋层进口,辊筒本体中间设置为双螺旋层出口,所述双螺旋进口与上、下双螺旋进管相连接,所述双螺旋出口与双螺旋回流管相连接,所述上、下双螺旋进管与磁力双向泵导热油输出管相连通,所述双螺旋回流管与导热油仓相连接。
【文档编号】D04H17/12GK203715869SQ201420068877
【公开日】2014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18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18日
【发明者】朱克峰, 周成喜 申请人:昆山市三羊无纺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