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偏心凸轮机构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776278阅读:12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缝纫机的偏心凸轮机构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缝纫机的偏心凸轮机构。
背景技术
在利用通过电机驱动而旋转的主轴(上轴)的旋转运动来产生下轴的摇摆运动的缝纫机中,已知有一种偏心凸轮机构,其通过介设在上轴和连杆的上端环状部的连接部的偏心凸轮将上轴的旋转运动转换成连杆的上下往复运动。在此种偏心凸轮机构中,有时使用中空的偏心凸轮,以便能够让润滑脂积存在偏心凸轮内部而将润滑脂从偏心凸轮内部供给至偏心凸轮附近的滑动部。图I表示具备中空的偏心凸轮的以往的偏心凸轮机构的一个例子。这个例子中,通过由偏心凸轮2和推力板3夹持连杆I的上端环状部Ic来限制连杆I的推力方向。在·此情况下,润滑脂G不仅供给至连杆内周面Id侧的滚针轴承4的滑动部Al,还供给至连杆端面la、lb侧的滑动部、即凸轮侧连杆端面Ia和偏心凸轮2的滑动部A2及推力板侧连杆端面Ib和推力板3的滑动部A3。更具体而言,将润滑脂G预先填充至偏心凸轮2内部的润滑脂积存部5,在因上轴S的旋转而偏心凸轮2旋转运动时,经由供油孔2a从润滑脂积存部5供给至连杆内周面Id侧的滑动部Al。将供给至滑动部Al的润滑脂G导入至形成在凸轮外周面2b、连杆内周面Id及垫圈6之间的空隙部7,并从该空隙部7供给至连杆端面la、Ib侧的滑动部A2、A3。因为在凸轮连杆端面Ia和偏心凸轮2之间以及推力板侧连杆端面Ib和推力板3之间分别存在微小的间隙(未图示)。这里,空隙部7的位置设在从旋转中心即上轴S远离的位置,所以空隙部7内的润滑脂G因偏心凸轮2的旋转过程中所施加的惯性力(离心力)而通过该间隙飞溅至外部。其结果,如果空隙部7内的润滑脂G枯竭,则对滑动部A2、A3的润滑脂G供给便会中断,从而成为滑动部A2、A3烧损的原因。以往,作为用来防止润滑脂从连杆端面上的间隙向外部飞溅的技术,已知如图2所示,将密封材料8盖住间隙(例如专利文献I)。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特开2009-213695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然而,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使用密封材料的润滑脂飞溅防止方法中,以横跨连杆端面和偏心凸轮或推力板之间的间隙的方式将密封材料截面设为U字状,或者为了密封材料的准确定位而在连杆上形成槽等,零件构成较为复杂。而且,密封材料是以横跨旋转的推力板及偏心凸轮和不旋转的连杆之间的方式配置,因此在推力板及偏心凸轮的旋转过程中,密封材料的模唇被推力板、偏心凸轮或者连杆刮擦。也就是说,在此配置下密封材料的磨损难以避免,因此密封材料的耐久性提高存在一
定限度。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缝纫机的偏心凸轮机构,其无需使用用来防止润滑脂飞溅的追加零件便可减少供给至连杆端面侧滑动部的润滑脂的飞溅。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第一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方案,缝纫机的偏心凸轮机构的特征在于,包括偏心凸轮20,设置在缝纫机10的主轴SI,可随着所述主轴SI的旋转运动而进行旋转运动;板状构件50,固定在所述偏心凸轮20 ;连杆30,具有在突设在所述偏心凸轮的凸缘23和所述板状构件50之间而被限制了推力方向的上端环状部31,并且可随着所述偏心凸轮20的旋转运动而进行往复运动,在所述上端环状部31的内周面31d和所述偏心凸轮20的外周面20c之间,形成有第一滑动部Al,在所述凸缘23和该连杆30的一端面之间以及在所述板状 构件50和该连杆30的其它端面之间,形成有第二滑动部A2、A3 ;第一润滑脂保持部24、40和第二润滑脂保持部25、52、26a、26b、27a、27b、28a、28b、53,分别保持润滑脂,且不相互连通;第一润滑脂供给部,将在所述第一润滑脂保持部24、40中保持的润滑脂供给至所述第一滑动部Al ;以及第二润滑脂供给部25a、52a、29a、29b、53a,将在所述第二润滑脂保持部25、52、26a、26b、27a、27b、28a、28b、53中保持的润滑脂供给至所述第二滑动部A2、A3,该偏心凸轮机构中,所述第二润滑脂供给部25a、52a、29a、29b、53a和所述主轴SI的距离短于所述第一润滑脂供给部24b和所述主轴SI的距离。根据第二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方案,缝纫机的偏心凸轮机构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润滑脂保持部是形成在所述偏心凸轮20的所述凸缘23的偏心凸轮凹陷部25,所述第二润滑脂供给部是形成在所述凸缘23的平面部23a的所述偏心凸轮凹陷部25的偏心凸轮开口部 25a。根据第三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方案,缝纫机的偏心凸轮机构的特征在于还包括附设在所述偏心凸轮20的锤构件22,所述偏心凸轮凹陷部25具有到达所述锤构件22内部的深度。根据第四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方案,缝纫机的偏心凸轮机构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润滑脂保持部是形成在所述板状构件50的凸轮侧平面部50b的推力板凹陷部52,所述第二润滑脂供给部是形成在所述推力板凹陷部52的推力板开口部52a。根据第五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方案,缝纫机的偏心凸轮机构的特征在于所述板状构件50具有可供主轴SI插通的贯通孔51,所述推力板凹陷部52沿着所述贯通孔51的外周形成为圆弧状。根据第六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方案,缝纫机的偏心凸轮机构的特征在于还包括附设在所述偏心凸轮20的锤构件22,所述第二润滑脂保持部由形成在所述锤构件22的第一空腔部26a、26b,与所述第一空腔部26a、26b连通且形成在所述偏心凸轮20内部的第二空腔部27a、27b,以及与所述第一空腔部26a、26b连通且形成在所述凸缘23的第三空腔部28a、28b构成,所述第二润滑脂供给部由形成在所述凸缘23的凸缘平面部23a的所述第三空腔部28a、28b的空腔开口部29a、29b构成。根据第七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方案,缝纫机的偏心凸轮机构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润滑脂保持部由形成在所述偏心凸轮20内部的空腔部27a、27b和形成在所述板状构件50的凸轮侧平面部50b的推力板凹陷部53构成,所述第二润滑脂供给部由形成在所述板状构件50的所述凸轮侧平面部50b的所述推力板凹陷部53的推力板开口部53a构成,所述空腔部27a、27b和所述推力板凹陷部53相互连通。实用新型的效果根据本实用新型,无需使用用来防止润滑脂飞溅的追加零件,便可减少供给至连杆端面侧滑动部的润滑脂的飞溅。

图I是表示以往的偏心凸轮机构的一个例子的图。图2是用来说明以往的偏心凸轮机构中的润滑脂飞溅防止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图。图3是缝纫机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图4是表示图3的缝纫机中的动力传递机构的图。图5A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的偏心凸轮机构的主视图。图5B是本实施方式的偏心凸轮机构的立体图。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偏心凸轮机构中的偏心凸轮的外观图。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偏心凸轮机构中的推力板的外观图。图8是用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偏心凸轮机构的内部结构的图。图9A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偏心凸轮机构的主视图。图9B是本实施方式的偏心凸轮机构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从本实施方式的偏心凸轮机构上拆卸盖构件后的状态的图。图11是本实施方式的偏心凸轮机构中的偏心凸轮的外观图。图12A是用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偏心凸轮机构中的偏心凸轮的内部结构的图,且是从锤构件侧观察偏心凸轮所得的图。图12B是用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偏心凸轮机构中的偏心凸轮的内部结构的图,且是从推力板侧观察偏心凸轮所得的图。图13是用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偏心凸轮机构中的推力板的结构的图。图14是用来说明通过图13所示的推力板的凹陷部实现的润滑脂供给的图。标号说明10缝纫机IOa机座部IOb立柱部IOc 臂部IOd 颚部11缝纫机电机12 针杆12a缝纫针20偏心凸轮20a、22a、50a 螺孔20b推力板侧凸轮端面[0052]20c凸轮外周面20d锤侧凸轮端面21、51 贯通孔22锤构件22b锤端面23 凸缘 23a凸缘平面部24空腔部24a、40a 壁部24b、40b 供油孔25偏心凸轮凹陷部25a偏心凸轮开口部26a,26b 第一空腔部27a、27b 第二空腔部28a、28b第三空腔部29a、29b 空腔开口部30 连杆31上端环状部31a凸轮侧连杆端面31b推力板侧连杆端面3Id连杆内周面32下端环状部33润滑脂补充部40第四空腔部41齿轮轴42、43 齿轮50推力板50b凸轮侧平面部52,53推力板凹陷部52a、53a推力板开口部60滚针轴承71、72 垫圈80盖构件C旋转中心R1、R2、R3、R4、R5、R6、R7 区域SI 上轴S2 下轴Al第一滑动部A2、A3第二滑动部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实施方式I)图3是内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的偏心凸轮机构的缝纫机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另外,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各部件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图中所示的XYZ轴规定各方向,将从立柱部IOb延伸到颚部的臂部IOc的纵向定义为Y方向,将与Y方向正交的缝纫机的宽幅方向方向定义为X方向,将与X方向和Y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定位Z方向。图3的缝纫机10具有如下缝纫机框架,即,包含作为缝纫机10的基部的机座部10a、立设在机座部IOa上的立柱部10b、以及从立柱部IOb的上部水平延设的臂部10c。在臂部IOc内,收纳着上轴SI,S卩,以能够通过缝纫机电机11的驱动而旋转运动的方式被支承的主轴(参照图4等)。下端具有供上线插通的缝纫针12a的针杆12是从臂部IOc前端的 颚部IOd向下方延伸,其以能够随着上轴SI的旋转运动而上下往复运动的方式被支承。在机座部IOa的针杆12正下方的位置设有具备了缠卷底线的梭芯等的旋梭(未图示),该旋梭以能够随着下轴S2(参照图4)的摇摆运动而摇摆运动的方式被支承。此外,下轴S2收纳在机座部IOa中。因为下轴S2经由动力传递机构和上轴SI连结,所以下轴S2的摇摆运动和上轴SI的旋转运动连动。因此,在针杆12上下移动时,旋梭与其同步地摇摆。此时,当缝纟刃针12a上升时,旋梭的梭尖(未图示)穿过上线的线环,从而形成线迹。因为此线迹形成动作众所周知,所以此处省略其详细说明。图4所示的动力传递机构收纳在立柱部IOb中,且包含偏心凸轮20、连杆30及齿轮42、43。偏心凸轮20是以随着主轴SI的旋转运动而旋转的方式固定在主轴SI上。连杆30在上下两端部分别具有环状部(上端环状部31及下端环状部32)。偏心凸轮20松动地嵌合在连杆30的上端环状部31内,以使偏心凸轮20的外周面当偏心凸轮20旋转时相对于上端环状部31的内周面31d滑动。此外,如图8所示,在偏心凸轮20的外周面(凸轮外周面)20c和连杆30的上端环状部31的内周面(连杆内周面)31d之间配置有滚针轴承60。再次参照图4,连杆30的下端环状部32和可相对于齿轮轴41摇摆的齿轮42连结。因此,如果伴随偏心凸轮20的旋转运动而产生连杆30的上下往复运动,那么该往复运动便会传递至齿轮42而使齿轮42摇摆。因为齿轮42和固定在下轴S2上的齿轮43啮合,所以齿轮42的摇摆运动会传递至齿轮43。由此产生下轴S2的摇摆运动。接下来,使用图5 图8对作为所述动力传递机构的主要部分的偏心凸轮机构进行具体说明。图5A是从X方向正面侧观察偏心凸轮机构所得的图,图5B是偏心凸轮机构的立体图,图6及图7分别是偏心凸轮机构内的偏心凸轮及推力板的外观图,图8是用来说明偏心凸轮机构的内部结构的图。本实施方式的偏心凸轮机构包括偏心凸轮20、连杆30及推力板50。在偏心凸轮20及推立板50的偏离偏心凸轮20的中心的位置上,分别形成有可供上轴SI插通的贯通孔21、51,由此可实现偏心凸轮20相对于上轴SI的偏心旋转运动。此外,在偏心凸轮20偏心旋转运动时,连杆30等的质量相应程度的惯性力会施加至偏心凸轮20,因此为了将和该惯性力保持平衡的反向的惯性力施加至偏心凸轮20而在偏心凸轮20上附设了锤构件22。推力板50是具有和突设在偏心凸轮20的左端部的凸缘23大致相同直径的圆形的板状构件,经由推力板50的螺孔50a,用螺钉连接到偏心凸轮20的螺孔20a,从而能够将其固定在偏心凸轮20的推力板侧凸轮端面20b上。当连杆30和偏心凸轮20连结时,可以用凸缘23的平面部(凸缘平面部)23a和推力板50的凸轮侧平面部50b夹持连杆30的上端环状部31,因此可以限制连杆3 0的推力方向。S卩,凸缘23及推力板50的组合构成推力限制部,凸缘凸缘平面部23a及推力板50的凸轮侧平面部50b均构成限制连杆30的推力方向的推力限制面。在偏心凸轮20的内部形成有作为第一润滑脂保持部的空腔部24,在该空腔部24的壁部24a,形成有贯通至偏心凸轮20的凸轮外周面20c为止的作为第一润滑脂供给部的细径的供油孔24b。而且,在偏心凸轮20的凸缘23中,作为未和第一润滑脂保持部连通的第二润滑脂保持部的偏心凸轮凹陷部25形成在上轴SI插通用的贯通孔21的附近位置。偏心凸轮凹陷部25具有到达锤构件22内部为止的深度。由此,即便不扩大偏心凸轮凹陷部25的宽度,也可以确保所期望的润滑脂保持容积。偏心凸轮凹陷部25的偏心凸轮开口部25a作为第二润滑脂供给部形成在凸缘凸缘平面部23a。推力板50上也设置有第二润滑脂保持部及第二润滑脂供给部。具体而言,在推力板50中,作为未和第一润滑脂保持部连通的第二润滑脂保持部的推力板凹陷部52形成在与偏心凸轮20的推力板侧凸轮端免20b相对的面且上轴SI插通用的贯通孔51的附近位置。推力板凹陷部52形成为宽幅,具体而言,沿着推力板50的外周形成为圆弧状。由此,即便推力板凹陷部52的深度较浅,也可以确保所期望的润滑脂保持容积。推力板凹陷部52的推力板开口部52a作为第二润滑脂供给部形成在推力板50的凸轮侧平面部50b。因为偏心凸轮20及推力板50具有上述构造,所以可以在组装上轴SI、偏心凸轮20、连杆30、推力板50、滚针轴承60及垫圈71、72时预先将润滑脂G填充至空腔部24及偏心凸轮凹陷部25、推力板凹陷部52,可以在组装后使空腔部24及偏心凸轮凹陷部25、推力板凹陷部52保持润滑脂G。因为在空腔部24的壁部24a形成有贯通至凸轮外周面20c为止的供油孔24b,所以在偏心凸轮20的旋转过程中,可以使空腔部24内的润滑脂G经由供油孔24b向凸轮外周面20上流出。即,可以对配置在凸轮外周面20和连杆内周面31d之间的滚针轴承60的滑动部Al供给保持在空腔部24内的润滑脂G。而且,因为偏心凸轮凹陷部25具有形成在构成推力限制面的凸缘平面部23a的偏心凸轮开口部25a,所以在偏心凸轮20的旋转过程中,可以使偏心凸轮凹陷部25内的润滑脂G经由偏心凸轮开口部25a向凸缘平面部23a上流出。因为偏心凸轮凹陷部25经由偏心凸轮开口部25a,和凸轮侧连杆端面31a及偏心凸轮20的滑动部A2连通,所以可以对滑动部A2供给保持在偏心凸轮凹陷部25内的润滑脂G。偏心凸轮开口部25a并未遍及凸轮侧连杆端面31a全周而设置,仅设置在上轴SI的旋转中心的附近部分,对滑动部A2的润滑脂G的供给是局部的。然而,因为偏心凸轮20旋转,所以可使局部性供给的润滑脂G伴随该旋转到达凸轮侧连杆端面31a全周。而且,因为推力板凹陷部52具有形成在构成推力限制面的凸轮侧平面部50b的推力板开口部52a,所以在偏心凸轮20的旋转过程中,可以使推力板凹陷部52内的润滑脂G经由推力板开口部52a流出至凸轮侧平面部50b上。因为推力板凹陷部52经由该推力板开口部52a,和推力板侧连杆端面31b及推力板50的滑动部A3连通,所以可以对滑动部A3供给保持在推力板凹陷部52内的润滑脂G。推力板开口部52a也并未遍及推力板侧连杆端面31b全周而设置,仅设置在上轴SI的旋转中心的附近部分,对滑动部A3的润滑脂G的供给是局部的。然而,可以使润滑脂G伴随偏心凸轮20的旋转而到达推力板侧连杆端面31b全周。此处,在偏心凸轮20的旋转过程中,供给至连杆内周面31d侧的滑动部Al的润滑脂G受到的惯性力的大小和供油孔24b距上轴SI的距离成比例。同样,在偏心凸轮20的旋转过程中,供给至连杆端面31a、31b侧的滑动部A2、A3的润滑脂G受到的惯性力的大小和偏心凸轮开口部25a、推力板开口部52a距上轴SI的距离分别成比例。将供油孔24b距上轴SI的旋转中心C的Z轴方向的距离的最大值设为LI,将偏心凸轮开口部25a距旋转
中心C的Z轴方向的距离的最大值、或推力板开口部52a距旋转中心C的Z轴方向的距离的最大值设为L2。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成为LI > L2的方式形成偏心凸轮开口部25a及推力板开口部52a。因此,经由偏心凸轮开口部25a及推力板开口部52a供给至滑动部A2、A3的润滑脂G受到的惯性力小于经由供油孔24b供给至滑动部Al的润滑脂G受到的惯性力。关于此方面,以往例如图I所示那样,保持应供给至连杆端面la、lb侧的滑动部A2、A3的润滑脂G。为该结构,使连杆内周面Id的段部Ie的宽度大,以便在由推力板3和偏心凸轮2夹持连杆I时,即使在凸轮外周面2b和连杆内周面Id之间设置垫圈6也形成足够的间隙,该间隙即空隙部7,具有润滑脂保持部的功能。因此,空隙部7设置在连杆I的内部的全周面。连杆I相对于上轴S偏心,因此在上轴S旋转时,与上轴S旋转中心附近的空隙部7内的润滑脂相比,远离上轴S旋转中心的空隙部7内的润滑脂受到较大的惯性力。其结果,供给至滑动部A2、A3的润滑脂G容易经由凸轮侧连杆端面Ia和偏心凸轮2之间、以及推力板侧连杆端面Ib和推力板3之间的间隙(未图示)而飞溅至外部。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也是在凸轮侧连杆端面31a和偏心凸轮20之间以及推力板侧连杆端面31b和推力板50之间形成间隙(未图示),供给至滑动部A2、A3的润滑脂G经由该间隙而飞溅至外部的结构。即,在这一点上与图I所示的以往的结构相同。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保持应供给至滑动部A2、A3的润滑脂G的间隙(偏心凸轮凹陷部25和推力板凹陷部52)设置在偏心凸轮20和推力板50。因此,不同于以往的连杆I的段部le,可以设定连杆30的段部31c的宽度为窄,以在由偏心凸轮20和推力板50夹持连杆30并设置垫圈6时仅残留微小的间隙。而且,偏心凸轮开口部25a和推力板开口部52a仅设置在上轴SI的旋转中心C的附近部分。也就是说,实际上经由供油孔24b对滑动部Al供给润滑脂G的部分是其位置远离上轴S的旋转中心C的部分,但是该部分未存在可作为润滑脂保持部的间隙。因此,经由偏心凸轮开口部25a及推力板开口部52a供给至滑动部A2、A3的润滑脂G受到的惯性力小于经由供油孔24b供给至滑动部Al的润滑脂G受到的惯性力。如上所述,以往在用于保持供给至滑动部A2、A3的润滑脂G的保持部(空隙部7)中远离上轴S的旋转中心的部分受到的惯性力大。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保持供给至滑动部A2、A3的润滑脂G的部分仅存在于上轴S的旋转中心C的附近(偏心凸轮凹陷部25的偏心凸轮开口部25a),因此润滑脂G受到的惯性力较小。因此,供给至滑动部A2、A3的润滑脂G相比以往不易飞溅。此外,以往经由供油孔2a供给至滑动部Al的润滑脂G经由凸轮外周面Ib和连杆内周面Id之间的空隙部7,由于离心力从凸轮侧连杆端面Ia和偏心凸轮2之间以及推力板侧连杆端面Ib和推力板3之间的间隙飞溅至外部。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凸轮外周面20c和连杆内周面31d之间不存在用于保持润滑脂的空间,因此经由供油孔24b供给至滑动部Al的润滑脂G难以到达上述间隙,不易飞溅至外部。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不使用如密封材料之类用来防止润滑脂飞溅的追加零件,而可减少供给至连杆端面31a、31b侧的滑动部A2、A3的润滑脂G的飞溅。此外,为了可靠地经由偏心凸轮开口部25a和推力板开口部52a对滑动部A2、A3供给润滑脂G,必须将偏心凸轮凹陷部25及推力板凹陷部52配置在在偏心凸轮20的旋转过程中,在偏心凸轮凹陷部25及推力板凹陷部52内的润滑脂G可经由各开口部25a、52a流出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各凹陷部25、52距上轴SI的距离和各开口部25a、52a距上轴·SI的距离相同。因此,能够使各凹陷部25、52内的润滑脂G经由各开口部25a、52a可靠地供给至滑动部A2、A3。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不同于图I所示的以往的结构,无需在垫圈71和凸缘23之间以及垫圈72和推力板50之间设置用于保持润滑脂的空隙部。因此,如图8所示,也可以较以往扩大滚针轴承60的宽度而使垫圈71、72接近凸缘23及推力板50。由此,可以提高供给至滑动部Al的润滑脂G3的密封性,因此可减少从空腔部24供给至滑动部Al的润滑脂G的消耗。在空腔部24内的润滑脂G已枯竭的情况下,可以经由设置在连杆30的上端环状部31的润滑脂补充部33对滑动部Al补充润滑脂,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润滑脂消耗减少,所以可减少用来补充润滑脂的养护工作。(实施方式2)接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在第二润滑脂保持部及第二润滑脂供给部的结构上和上述实施方式I不同。以下,以和实施方式I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和实施方式I中所说明的要素为同一个或对应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标号。如图9A及图9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偏心凸轮机构除了包含偏心凸轮20、连杆30及推力板50以外,还包含盖住附设在偏心凸轮20上的锤构件22而使用的盖构件80。盖构件80是形成有可供上轴SI插通的穿孔的圆板。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第一空腔部26a、26b是以从锤端面22b贯通至锤侧连杆端面20d为止的方式形成在锤构件22上,盖构件80是以覆盖第一空腔部26a、26b的方式盖在锤构件22上,通过用螺钉连接到螺孔22a而固定在锤构件22上。除了形成在锤构件22上的第一空腔部26a、26b以外,在偏心凸轮20内部还如图11所示般形成有第二空腔部27a、27b、第三空腔部28a、28b及第四空腔部40。因此,第四空腔部24同样,在第二空腔部27a、27b和第三空腔部28a、28b中也可以预先填充并保持润滑月旨(未图示)。如图12A及图12B所示,偏心凸轮20内部的第二空腔部27a、27b在区域R1、R2中和锤构件22的第一空腔部26a、26b分别连通。因此,可以使第二空腔部27a、27b内保持着的润滑脂流入至锤构件22的第一空腔部26a、26b内,因此在第一空腔部26a、26b内也可以保持润滑脂。此外,只要拆卸盖构件80,就能够将润滑脂直接填充至第一空腔部26a、26b内。而且,如图12A所示,在和凸轮侧连杆端面31a之间形成滑动部A2(参照图8)的偏心凸轮20的凸缘23上,形成有在区域R3、R4中和第一空腔部26a、26b分别连通的第三空腔部28a、28b。因此,可以使第一空腔部26a、26b内保持着的润滑脂流入至凸缘23的第三空腔部28a、28b内,因此在第三空腔部28a、28b内也可以保持润滑脂。此外,也可以将润滑脂直接填充至第三空腔部28a、28b内。如图12B所示,第三空腔部28a、28b的开口部(空腔开口部)29a、29b作为第二润滑脂供给部形成在凸缘平面部23a。因此,可以使第三空腔部28a、28b内保持着的润滑脂经 由空腔开口部29a、29b向凸缘平面部23a上流出,从而供给至滑动部A2。空腔开口部29a、29b均未遍及凸轮侧连杆端面31a全周而设置,对滑动部A2的润滑脂供给是局部的。然而,因为偏心凸轮20旋转,所以可使局部性供给的润滑脂伴随该旋转到达凸轮侧连杆端面31a全周。S卩,对于滑动部A2,可经由空腔开口部29a供给第一空腔部26a、第二空腔部27a及第三空腔部28a内所保持的润滑脂。同样,可经由空腔开口部29b将第一空腔部26b、第二空腔部27b及第三空腔部28b内所保持的润滑脂供给至滑动部A2。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空腔部26a、第二空腔部27a和第三空腔部28a的组合以及第一空腔部26b、第二空腔部27b和第三空腔部28b的组合分别构成第二润滑脂保持部,该第二润滑脂保持部未和可作为第一润滑脂保持部的第四空腔部40连通。而且,空腔开口部29a、29b分别构成对滑动部A2供给润滑脂的第二润滑脂供给部。此处,在偏心凸轮20的旋转过程中,供给至滑动部A2的润滑脂受到的惯性力的大小和空腔开口部29a、29b距上轴SI的距离成比例。如果将供油孔40b距上轴SI的旋转中心C的Z轴方向的距离的最大值设为LI,空腔开口部29a、29b距上轴SI的旋转中心C的距离的最大值设为L3,那么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以成为LI >L3的方式形成了空腔开口部29a、29b。因此,经由空腔开口部29a、29b供给至滑动部A2的润滑脂受到的惯性力小于经由设置在第四空腔部40的壁部40z的供油孔43b供给至滑动部Al (参照图8)的润滑脂受到的惯性力。因此,和实施方式I同样,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减少供给至滑动部A2的润滑脂的飞溅。推力板50上也设置有第二润滑脂保持部及第二润滑脂供给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U字状的推力板凹陷部53以在贯通孔51的附近位置包围贯通孔51的方式形成在推力板50上。推力板凹陷部53的推力板开口部53a作为第二润滑脂供给部形成在推力板50的凸轮侧平面部50b。若将推力板50组装至偏心凸轮20,则如图14所示,推力板凹陷部53成为在区域R5、R6中经由推力板开口部53a和偏心凸轮20内部的第二空腔部27a、27b连通的状态。因此,可以使第二空腔部27a、27b内保持着的润滑脂经由推力板开口部53a而流入至推力板凹陷部53内,从而在推力板凹陷部53内也可以保持润滑脂。此外,也可以在将推力板50组装至偏心凸轮20之前,直接将润滑脂填充至推力板凹陷部53内。而且,推力板凹陷部53成为在区域R7中经由推力板开口部53a和推力板侧连杆端面31b及推力板50的凸轮侧平面部50b之间的滑动部A3连通的状态。因此,可以使推力板凹陷部53内保持着的润滑脂经由推力板开口部53a而流出至凸轮侧平面部50b上,从而供给至滑动部A3。推力板开口部53a并未遍及推力板侧连杆端面31b全周而设置,对滑动部A3的润滑脂供给是局部的。然而,因为偏心凸轮20旋转,所以可使局部性供给的润滑脂伴随该旋转到达推力板侧连杆端面31b全周。S卩,对于滑动部A3,可经由推力板开口部53a而供给第二空腔部27a、27b及推力板凹陷部53内所保持着的润滑脂。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空腔部27a、27b及推力板凹陷部53的组合也构成第二润滑脂保持部,该第二润滑脂保持部未和作为第四润滑脂保持部的空腔部40连通。而且,推力板开口部53a构成对滑动部A3供给润滑脂的第二润滑脂
供给部。。此处,在偏心凸轮20的旋转过程中,供给至滑动部A3的润滑脂受到的惯性力的大小和从上轴SI到推力板开口部53a的区域R7为止的距离成比例。如果将供油孔40b距上 轴SI的旋转中心C的Z轴方向的距离的最大值设为LI,区域R7距上轴SI的旋转中心C的距离的最大值设为L4,那么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以成为LI > L4的方式形成了推力板开口部53a。因此,经由推力板开口部53a供给至滑动部A3的润滑脂受到的惯性力小于经由供油孔40b供给至滑动部Al的润滑脂受到的惯性力。因此,对于供给至滑动部A3的润滑脂,也可以获得飞溅量减少的效果。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应当了解,本次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全部内容均为例示,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非由上述说明表示,而是由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表示,且旨在包含和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均等的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权利要求1.一种缝纫机的偏心凸轮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偏心凸轮,设置在缝纫机的主轴,可随着所述主轴的旋转运动而进行旋转运动; 板状构件,固定在所述偏心凸轮; 连杆,具有在突设在所述偏心凸轮的凸缘和所述板状构件之间而被限制了推力方向的上端环状部,并且可随着所述偏心凸轮的旋转运动而进行往复运动,在所述上端环状部的内周面和所述偏心凸轮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第一滑动部,在所述凸缘和该连杆的一端面之间以及在所述板状构件和该连杆的其它端面之间,形成有第二滑动部; 第一润滑脂保持部和第二润滑脂保持部,分别保持润滑脂,且不相互连通; 第一润滑脂供给部,将在所述第一润滑脂保持部中保持的润滑脂供给至所述第一滑动部;以及 第二润滑脂供给部,将在所述第二润滑脂保持部中保持的润滑脂供给至所述第二滑动部, 该偏心凸轮机构中,所述第二润滑脂供给部和所述主轴的距离短于所述第一润滑脂供给部和所述主轴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缝细机的偏心凸轮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润滑脂保持部是形成在所述偏心凸轮的所述凸缘的偏心凸轮凹陷部, 所述第二润滑脂供给部是形成在所述凸缘的平面部的、所述偏心凸轮凹陷部的偏心凸轮开口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的偏心凸轮机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附设在所述偏心凸轮的锤构件, 所述偏心凸轮凹陷部具有到达所述锤构件内部的深度。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缝纫机的偏心凸轮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润滑脂保持部是形成在所述板状构件的凸轮侧平面部的推力板凹陷部, 所述第二润滑脂供给部是形成在所述推力板凹陷部的推力板开口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纫机的偏心凸轮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构件具有可供主轴插通的贯通孔, 所述推力板凹陷部沿着所述贯通孔的外周形成为圆弧状。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缝纫机的偏心凸轮机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附设在所述偏心凸轮的锤构件, 所述第二润滑脂保持部由形成在所述锤构件的第一空腔部,与所述第一空腔部连通且形成在所述偏心凸轮内部的第二空腔部,以及与所述第一空腔部连通且形成在所述凸缘的第三空腔部构成, 所述第二润滑脂供给部由形成在所述凸缘的凸缘平面部的、所述第三空腔部的空腔开口部构成。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缝纫机的偏心凸轮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润滑脂保持部由形成在所述偏心凸轮内部的空腔部和形成在所述板状构件的凸轮侧平面部的推力板凹陷部构成, 所述第二润滑脂供给部由形成在所述板状构件的所述凸轮侧平面部的、所述推力板凹陷部的推力板开口部构成,所述空腔部和所述推力 板凹陷部相互连通。
专利摘要一种缝纫机的偏心凸轮机构,无需使用用来防止润滑脂飞溅的追加零件便可减少供给至连杆端面侧滑动部的润滑脂的飞溅。该机构中,在上端环状部的内周面和偏心凸轮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滑动部,该上端环状部在设置于缝纫机主轴的偏心凸轮上突设的凸缘和固定于偏心凸轮的板状构件之间被限制推力方向。在凸缘和连杆的一端面之间以及在板状构件和连杆的其它端面之间,形成有第二滑动部。连杆可随着偏心凸轮的旋转运动而往复运动。第一及第二润滑脂保持部分别保持润滑脂且不相互连通。第一及第二润滑脂供给部分别将在第一及第二润滑脂保持部中保持的润滑脂供给至第一及第二滑动部。第二润滑脂供给部和主轴的距离短于第一润滑脂供给部和主轴的距离。
文档编号D05B71/00GK202786723SQ20122037085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7日
发明者高瀬秀纪, 小川达矢, 薄井徹, 土川义贵 申请人:Juki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