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文档序号:1731459阅读:6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通过内放针或内收针编织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在横机上编织针织套衫及背心等针织品的情况下,与期望的形状对应而进行编织。这是所谓的成型针织物。例如利用内收针形成成型针织物时,使用针织物侧端的线圈群。利用通过该线圈群的移圈而形成重叠线圈的收针的线圈横列和编织编织宽度整体的线圈横列的组合,调整倾斜的线圈的角度。但是,由直角三角形中的一边和斜边的关系可知,若倾斜的线圈和不倾斜的线圈为相同大小的线圈,则倾斜的线圈的大小中,线圈的长度不足,针织物张紧。本申请人公开了如下的编织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使仅编织进行针织物侧端的收针的线圈群的工序和编织包括进行收针的线圈群的更大范围的工序组合,相对于编织宽度的方向以任意的角度进行收针,以在内收针部不产生变形。(参照专利文献I)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美国专利5,826,445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编织方法,其使用不同于专利文献I的方法,通过与文献I同样的内收针或内放针编织,能够不使编织效率下降而缓和针织物的侧端线圈群的张紧(拉伸)。本发明提供一种编织方法,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FB、BB)和向在各针床上排列设置的织针供给针织纱的给纱口(9)的横机,编织针织物,并通过反复进行内收针或内放针来使编织宽度减少或增大,所述内收针通过使由针织物侧端的多个线圈构成的侧端线圈群(2)向针织物内方移动来减少编织宽度,所述内放针通过使侧端线圈群(2)向针织物外方移动来增大编织宽度,该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在即将开始内收针或内放针之前,在所述侧端线圈群(2)中位于针织物的最外侧的线圈(3)和与该线圈相邻的内侧的线圈(4)之间设置用于使编织后的针织物中的针织物侧端部的张紧得以缓和的空针
(6);在反复进行内收针或内放针的期间,在设有所述空针(6)的状态下进行针织物的线圈列的形成和侧端线圈群(2)的移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侧端线圈群由5个以上的线圈构成且在I次的移动中通过2个线圈以上的重叠线圈形成收针线圈的情况下,在与收针线圈相邻的侧端线圈群的线圈的外侧为了缓和针织物的张紧还设有空针。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设所述侧端线圈群的移动间距为X、线圈横列数为Y、X和Y的比率f■为f = X/Y时,f> 1.3。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侧端线圈群中位于针织物的最外侧的线圈和与该线圈相邻的内侧的线圈之间,在即将开始内收针或内放针之前设有用于使编织后的针织物中的针织物侧端部的张紧得以缓和的空针。而且在反复进行内收针或内放针的期间,在设有空针的状态下进行针织物的线圈列的形成和侧端线圈群的移动。因此能够加长最容易张紧的最外端的线圈的沉降弧,能够吸收该沉降弧而加大编织后的线圈,从而使张紧得以缓和。
并且根据本发明,进一步设置的空针的位置不设于与线圈具有分散(离开)倾向的收针线圈的最外侧的线圈相邻的位置,而是设于与分散倾向少的线圈隔着I个线圈的外侧的位置。因此在线圈之间不形成孔,能够形成美丽的外观。并且根据本发明,也能够应对在编织3个线圈横列时实施2次2个线圈的收针(f=I. 33)、在编织2个线圈横列时实施I次3个线圈的收针(f = I. 5)、在编织I个线圈横列时实施I次2个线圈的收针(f = 2)等,能够进行比率f超过I. 3这样的急剧的收针。


图I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使用了内收针的针织物的概略图。图2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使用了内收针的针织物的概略图。图3是与图2接续的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使用了内收针的针织物的概略图。标号说明I针织物2侧端线圈群3、4、5 线圈8收针线圈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在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由内收针形成的针织物中,关于由7个线圈构成的侧端线圈群2的内收针编织,根据图2、图3进行说明。这里,说明使用急剧的收针而形成袖山头等需要的缓和的角度的方法。此外,编织中使用的横机是具备前后一对针床的两针床横机,后针床BB能够相对于前针床FB横移,在齿口的上方具有能够移动的给纱口 9。另夕卜,为了说明方便,使针数比实际的编织少,设为全部由平针进行编织的针织物。对于伴随横移的移圈,在编织图中省略横移的动作。实施例图I是使用了内收针的针织物I的概略图。每次沿纵行方向编织2个线圈横列时,反复进行使侧端线圈群2向针织物内侧移动而在针织物的内侧使线圈减少3个的编织。图中所示的斜线部分上,进行基于移圈进行的收针,在针织物侧端倾斜。图2是使用了图I所示的内收针的针织物I的编织图。编织图中,图中左侧的数字表示编织步骤(S),左右方向的箭头表示编织方向或给纱口 9的移动方向,FB、BB分别表示前针床、后针床。大写字母A P表示FB的织针,小写字母a p表示BB的织针。圆符号表示利用上述编织步骤形成的新线圈或进行移圈的线圈,双层圆圈表示重叠线圈。此外,对于与该编织步骤的编织无关的、钩挂于织针的线圈省略图示。SI中,使给纱口 9从图的左方向向右方向移动,利用织针A P形成新线圈列。S2中向左方向利用织针P A形成新线圈列。S2表示即将开始内收针前的线圈横列编织,至此为止的线圈列的形成如SI和S2所示使用针A P的全部而进行。S3和S4表示内收针中的侧端线圈群2的初次的移动。初次移动中,钩挂于织针A G的侧端线圈群2的各线圈分别向织针B、织针D E、织针G J移动。该移动中,在即将开始内放针之前,在侧端线圈群2中位于针织物的最外侧的线圈3和与该线圈相邻的内侧的线圈4之间,设有用于使编织后的针织物中的针织物侧端部的张紧得以缓和的空针6。并且侧端线圈群2由7个线圈构成,且在I次移动中形成基于3个线圈的重叠线圈的收针线圈8,因此在与收针线圈8相邻的侧端线圈群2的线圈5的外侧设有用于进一步使张紧得以缓和的空针7。侧端线圈群2在例如使空针6和空针7夹在中间的状态下钩挂于织针,一直维持这种钩挂状态而进行以后的内收针编织。另外,若观察SI S4,则移动的侧端线圈群2的线圈横列方向的移动间距X为3,编织的线圈横列数Y为2。倾斜的侧端线圈群2中的比率f (f = X/Y)成为I. 5,成为急剧的收针。作为其他例子,也能够应对在编织3个线圈横列时实施2次2个线圈的收针(f =1.33)、或在编织I个线圈横列时实施I次2个线圈的收针(f = 2)等,能够进行比率f超过I. 3这样的急剧的收针。优选的是,比率f 为1.3 <f< 2. O。f为低于I. 3的值时,针织物的张紧难以看到。S5、S6中,利用除了空针6的织针C和空针7的织针F以外的织针B P形成新线圈列。S7中,使侧端线圈群2移圈到对置的织针。S8中,进行向内侧移动3个线圈的内收针。上述S7、S8中一直确保2个空针而进行。即,在反复进行内收针的期间,在设有所述空针6的状态下进行针织物的线圈列的形成和侧端线圈群2的移动。S9中使给纱口 9从左方向向右方向移动,利用除了空针6的织针F和空针7的织针I以外的织针E P形成新线圈列。若以例如S5 S8为I个单位而反复进行,则能够形成规则的直线线条。在形成急剧的倾斜的情况下,也如公知的成型编织那样,能够通过改变收针的线圈数量、纵行方向的编织线圈横列,调整线条的角度、接近曲线的线条等。本实施例中,将空针7设于与收针线圈相邻的线圈5的紧邻处,但也可以为两个相邻处。另外,在形成侧端线圈群2的线圈的数量更多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三个相邻处设置空针。在所有情况下,通过在与施加有较强负荷的线圈接近的位置进行浮线编织,产生加长了施加有负荷的线圈的沉降弧的效果。在编织时,不需要使用使指定的线圈的引入量增多的机构而加大线圈,也不需要分割编织线圈横列而使线圈横列数增加、加大线圈。图3是与图2接续的编织图。SlO和Sll表示内收针编织结束后的线圈的移动。内收针编织结束时,针织物的侧端部不会张紧,因此,通过进行S10、Sll所示的线圈的移动而填补在内收针时形成的空针。SlO中,对于钩挂于织针E和织针G、H的线圈,使空针6的织针F保持原样,移圈到BB的织针e和织针g、h。Sll中,钩挂于织针e的侧端线圈群2的位于最外侧的线圈3移圈到织针G,钩挂于织针g、h的线圈分别移圈到织针H、I。此外,在内收针编织结束而针织物编织结束的情况下,当然不需要填补空针。S12中,使给纱口 9向左方向移动,利用织针P G形成新线圈。进而在S13中,使给纱口 9向右方向移动,利用织针G P形成新线圈。通过SlO和S11,消除空针,因此即使反复编织S12和S13,线圈的大小也不改变,外观良好。此外,本实施例中,示出急剧的内收针的编织。对于通过向针织物外方移动而使编织宽度增大的内放针编织,也与上述内收针的编织同样,在侧端线圈群2倾斜时,侧端线圈群2的张紧变强。因此,通过在移动的侧端线圈群2的最外侧的线圈和该相邻的内侧的线圈之间设置空针,可得到加长沉降弧的效果,与内收针的编织同样,能够抑制张紧。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虽然利用基于平针进行的编织进行了说明,但对于基于罗纹或其他组织编织的针织物也能够应用本发明的方法。另外,在公知的四针床横机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本发明的方法,不仅对于单一的衣服,对于筒状针织物的编织也能够应用本发明的方法。
权利要求
1.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FB、BB)和向在各针床上排列设置的织针供给针织纱的给纱口(9)的横机,编织针织物,并通过反复进行内收针或内放针来使编织宽度减少或增大,所述内收针通过使由针织物侧端的多个线圈构成的侧端线圈群(2)向针织物内方移动来减少编织宽度,所述内放针通过使侧端线圈群(2)向针织物外方移动来增大编织宽度,该编织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在即将开始内收针或内放针之前,在所述侧端线圈群(2)中位于针织物的最外侧的线圈(3)和与该线圈相邻的内侧的线圈(4)之间设置用于使编织后的针织物中的针织物侧端部的张紧得以缓和的空针(6); 在反复进行内收针或内放针的期间,在设有所述空针¢)的状态下进行针织物的线圈列的形成和侧端线圈群(2)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端线圈群⑵由5个以上的线圈构成且在I次的移动中通过2个线圈以上的重叠线圈形成收针线圈(8)的情况下,在与收针线圈(8)相邻的侧端线圈群(2)的线圈的外侧为了缓和针织物的张紧还设有空针(7)。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设所述侧端线圈群⑵的移动间距为X、线圈横列数为Y、X和Y的比率f为f = X/Y时,f > I. 3。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能够不降低编织效率而使由于内收针或内放针造成的针织物侧端的侧端线圈群的张紧得以缓和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在即将开始内收针或内放针之前,在所述侧端线圈群(2)中位于针织物的最外侧的线圈(3)和与该线圈相邻的内侧的线圈(4)之间设有用于使编织后的针织物中的针织物侧端部的张紧得以缓和的空针(6)。
文档编号D04B1/24GK102619008SQ20121001642
公开日2012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28日
发明者井上雅晶, 加来美弥子, 由井学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