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喂棉箱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787409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压喂棉箱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纺织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压喂棉箱。
背景技术
气压喂棉箱还习惯称为喂棉机或给棉机,在无纺织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由开松 机将各种成份的纤维如涤纶纤维、丙纶纤维、锦纶纤维、腈纶纤维或棉纤维进行开松解 即开松,使纤维块和纤维团离解,同时使各种纤维均勻混合,由开松机开松后的纤维引 入喂棉机,由喂棉机将来自开松机的纤维均勻地输送给铺网机铺网,由铺网机铺网后送 至后道的针刺机或水刺机进行针刺或水刺,得到无纺布或无纺毡。在上述过程中,只有 喂棉机能够确保将纤维均勻地输送给铺网机,才能保障铺网机铺出的棉网的厚薄均勻, 进而保证成品的无纺布的厚薄一致。利用气流即利用气压喂棉是公认的得以使纤维均勻地输送给铺网机的理想的技 术手段,因为传统的喂棉机通常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形,一是输送给铺网机的输网帘上的 无纺织纤维出现两端(两边)多中间少的情形,从而使铺网机铺成的纤维产生元宝效应, 最终使无纺织产品中间薄而两边厚;二是输送给铺网机的输网帘上的无纺织纤维产生两 边少而中间多的情形,于是导致铺网机铺出的纤维呈面包效应,最终使无纺织产品呈中 间厚而两边薄的情形。这两种情形对无纺织产品的质量均会产生严重影响,随着国外特 吕茨斯勒公司(trutzschler)的型号为FBK气流喂棉机的推出,上述问题才有所缓解。FBK 气流喂棉机的原理是由气流输送的原料经管道进入棉箱储棉槽,气流从槽壁上的网孔 中逸出到过滤器,而纤维则沉积在储棉槽内。在储棉槽的底部安装有锯齿给棉罗拉及给 棉板,原料在给棉罗拉及给棉板的握持下,由快速旋转的开松罗拉开松成小而均勻的棉 簇进入分配槽;与此同时,由压缩风机吹出的压缩空气气流被导入分配槽,挟持着棉纤 维,在分配槽内由于压缩空气的作用而形成既密实又均勻的筵棉,筵棉由一对沟槽罗拉 输出,即输送给铺网机的输网帘。利用上述原理的喂棉机的典型的结构可由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号 CN201428046Y公开的气压喂棉机见诸,该专利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由说明书第5页第15 行 第6页第1行作了详细说明。应当说该方案相对于先有技术中的非气流喂棉机而言 无疑具有说明书第3页第10 15行所称的技术效果。但是依然存在以下缺憾一是由 于由输棉管道输入到储棉槽中的松解后的纤维难以由位于储棉槽底部的喂棉罗拉均勻捕 取,也就是说喂棉罗拉在工作过程中很难甚至无法均勻地将纤维过渡给开松罗拉,进而 地,使开松罗拉开松的棉纤维输送给喂槽的量也不尽一致,最终使一对输出罗拉输送给 导网板上的纤维棉网的厚薄的均勻性难以保证;二是开松罗拉(也称梳棉辊,以下同)的 背对气流输送管道的一侧容易出现纤维淤积并且堵塞现象,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形必须停 机清理,影响喂棉效率,并且还殃及前道的开松机和后道的铺网机的工作,即开松机和 铺网机也需停止,针刺机也然;三是由于气流输送通道为单边(单侧)供气,进入喂槽内 的纤维棉网会产生较大的波动,并且向喂槽的一侧槽壁倾贴,影响下部的一对输出罗拉的协同输出效果;四是喂槽的下部并且在对应于一对回风管的进气口部位容易出现纤维 附着现象,因为回风管的进气口部位无疑需要使用网孔辊或滤板阻止纤维进入回风管, 于是当纤维在网孔辊或滤板上积聚时,不仅会堵塞喂槽,输出罗拉失去功用;五是用于 控制气流通道的间隔距离的一组可调节手柄数量众多(5-12个),调节麻烦。因此,已有技术中的气压喂棉箱即气流喂棉机仍有改进的必要,为此本申请人 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偿试,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使由开松机开松后的纤维均勻地引至喂 棉罗拉并且由喂棉罗拉均勻地喂给开松罗拉而藉以确保由开松罗拉开松后的纤维均勻地 引入喂槽、有利于防止纤维淤积并且防止进入喂槽内的纤维在喂槽内出现向喂槽壁的一 侧倾集而藉以保证输出罗拉对纤维的输出效果并且使输出的纤维的厚度均勻、有益于防 止纤维在回气管的进气口部位积聚而藉以保障回气管的进气口畅通使引至输出罗拉的纤 维厚薄一致以及有便于保证气流通道内的气流的一致性而无需对气流通道的间距实施繁 琐调节的气压喂棉箱。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气压喂棉箱,包括由彼此面对面设置 的左、右机架、固设在左、右机架之间的喂槽和固设在左、右机架的顶部的输棉管道构 成的一喂棉箱箱体;一上喂棉机构,该上喂棉机构由第一、第二上吸棉滚筒和用于驱使 第一、第二上吸棉滚筒运动的并且与第一、第二上吸棉滚筒传动连接的上吸棉滚筒动力 传动装置构成,第一、第二上吸棉滚筒彼此平行地转动设置在左、右机架上,并且对应 于所述输棉管道的下方,在第一上吸棉滚筒的滚筒壁上具有第一通气孔,在第二上吸棉 滚筒的滚筒壁上具有第二通气孔,上吸棉滚筒动力传动装置设在左机架或右机架上;一 第一上罗拉和一第二上罗拉,该第一、第二上罗拉彼此平行地设置在左、右机架上,对 应于所述第一、第二上吸棉滚筒的下方,并且与所述的上吸棉滚筒动力传动装置传动连 接;由一梳棉辊和与梳棉辊传动连接的梳棉辊驱动装置构成的一梳棉机构,其中梳棉 辊转动地设置在左、右机架上,对应于所述第一、第二上罗拉的下方,并且还对应于所 述喂槽的上方,梳棉辊驱动装置设在左机架或右机架上;一下喂棉机构,该下喂棉机构 由第一、第二下吸棉滚筒和用于驱使第一、第二下吸棉滚筒运动的并且与第一、第二下 吸棉滚筒传动连接的下吸棉滚筒动力传动装置构成,第一、第二下吸棉滚筒彼此平行地 转动设置在左、右机架上,并且对应于所述喂槽的下方,在第一下吸棉滚筒的滚筒壁上 具有第三通气孔,在第二下吸棉滚筒的滚筒壁上具有第四通气孔,下吸棉滚筒动力传动 装置设在左机架或右机架上;一第一下罗拉和一第二下罗拉,该第一、第二下罗拉彼此 平行地设置在左、右机架上,对应于所述第一、第二下吸棉滚筒的下方,并且与所述的 下吸棉滚筒动力传动装置传动连接;一第一压缩空气供给机构,连接在左机架和右机架 的上部的一侧,并且与所述喂槽相通;一第二压缩空气供给机构,连接在左机架和右机 架的上部的另一侧,同样与所述喂槽相通,并且与第一压缩空气供给机构相对应;所述 的第一上吸棉滚筒的滚筒腔以及第一下吸棉滚筒的滚筒腔均与所述的第一压缩空气供给 机构相通,而所述的第二上吸棉滚筒的滚筒腔以及第二下吸棉滚筒的滚筒腔均与所述的 第二压缩空气供给机构相通。[000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喂槽的对应壁体上并且位于壁体 的下部各开设有进风孔,进风孔与喂槽的槽腔相通。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上吸棉滚筒动力传动装置包括 第一电机、第一减速机、第一传动轮、第一传动带、第一传动带涨紧轮、第二、第三、 第四、第五传动轮、第二传动带和第二传动带涨紧轮,第一电机与第一减速机相配接, 并且由第一减速机携第一电机固定在第一减速机支承架上,而第一减速机支承架固定在 所述的左机架上,第一传动轮固定在第一减速机的减速机输出轴上,第二传动轮固定在 所述第一上吸棉滚筒的第一上吸棉滚筒左轴头上,而第一上吸棉滚筒左轴头枢轴设置在 左机架上,第一上吸棉滚筒的第一上吸棉滚筒右轴头枢轴设置在右机架上,第三传动轮 固定在所述第二上吸棉滚筒的第二上吸棉滚筒左轴头上,而第二上吸棉滚筒左轴头枢轴 设置在左机架上,第二上吸棉滚筒的第二上吸棉滚筒右轴头枢轴设置在右机架上,第四 传动轮固定在所述第一上罗拉的转动地支承于左机架的第一上罗拉左轴头上,第五传动 轮固定在所述第二上罗拉的转动地支承于左机架的第二上罗拉左轴头上,第一传动带涨 紧轮转动地设置在左机架上,第一传动带与第一、第二、第三传动轮和第一传动带涨紧 轮传动连接,第二传动带涨紧轮转动地设置在左机架上,并且对应于所述的第一传动带 涨紧轮的下方,第二传动带与第一、第四、第五传动轮和第二传动带涨紧轮传动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下吸棉滚筒动力传动装置包括 第二电机、第二减速机、第六传动轮、第三传动带、第三传动带涨紧轮、第七、第八、 第九、第十传动轮、第四传动带和第四传动带涨紧轮,第二电机与第二减速机相配接, 并且由第二减速机携第二电机固定在第二减速机支承架上,而第二减速机支承架固定在 所述的左机架上,第六传动轮固定在第二减速机的减速机输出轴上,第七传动轮固定在 第一下吸棉滚筒的滚筒轴上,第八传动轮固定在第二下吸棉滚筒的滚筒轴上,第九传动 轮固定在所述第一下罗拉的轴头上,第十传动轮固定在所述第二下罗拉的轴头上,第 三、第四传动带涨紧轮均转动地设置在左机架上,并且第四传动带涨紧轮对应于第三传 动带涨紧轮的下方,第三传动带与第六、第七、第八传动轮以及第三传动带涨紧轮传动 连接,第四传动带与第六、第九、第十传动轮以及第四传动带涨紧轮传动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当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 第五传动轮、第一传动带涨紧轮和第二传动带涨紧轮均为链轮时,则第一传动带和第二 传动带均为链条,并且第一传动轮为双排链轮;当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 五传动轮、第一传动带涨紧轮和第二传动带涨紧轮均为皮带轮时,则第一传动带和第二 传动带均为皮带,并且第一传动轮为双槽皮带轮。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当所述的第六、第七、第八、第 九、第十传动轮、第三传动带涨紧轮和第四传动带涨紧轮均为链轮时,则第三传动带和 第四传动带均为链条,并且第六传动轮为双排链轮;当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 传动轮、第三传动带涨紧轮和第四传动带涨紧轮均为皮带轮时,则第三传动带和第四传 动带均为皮带,并且第六传动轮为双槽皮带轮。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压缩空气供给机构包括 第一、第二风机和第一风道管,第一风道管的一端与所述左机架的上端的一侧固定,第 一风道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右机架的上端的一侧固定,在第一风道管的长边方向的下方开设有第一出风口,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的喂槽相通,并且与所述的梳棉辊的长度方向的一 侧相对应,在第一出风口的上边沿固定有一第一上挡风板,而在第一出风口的下边沿固 定有一第一下挡风板,第一上挡风板与第一下挡风板彼此配合而藉以使所述的第一出风 口形成喇叭口的形状,第一风机固定在第一风道管的一端,第二风机固定在第一风道管 的另一端,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风机出风口均与所述的第一风道管的管腔相通;所述 的第二压缩空气供给机构包括第三、第四风机和第二风道管,第二风道管的一端与左机 架的上端的另一侧固定,第二风道管的另一端与右机架的上端的另一侧固定,在第二风 道管的长边方向的下方开设有第二出风口,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的喂槽相通,并且与所述 梳棉辊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相对应,在第二出风口的上边沿固定有一第二上挡风板,在 第二出风口的下边沿固定有一第二下挡风板,第二上挡风板与第二下挡风板彼此配合而 藉以使所述的第二出风口形成喇叭口的形状,第三风机固定在第二风道管的一端,第四 风机固定在第二风道管的另一端,第三风机和第四风机的风机出风口均与第二风道管的 管腔相通,其中第三风机与第一风机相对应,而第四风机与第二风机相对应,并且第 一风机的风机进风口与所述的第一下吸棉滚筒的滚筒腔相通,第二风机的风机进风口与 所述第一上吸棉滚筒的滚筒腔相通,第三风机的风机进风口与所述第二上吸棉滚筒的滚 筒腔相通,而第四风机的风机进风口与所述第二下吸棉滚筒的滚筒腔相通。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上吸棉滚筒的滚筒腔内 设有一第一吸风管,在第一吸风管的长边方向的管壁上开设有一第一吸风口,第一吸风 管的左端固定在所述的左机架上,右端固定在所述的右机架上,并且,第一吸风管的左 端端口部位封闭,而右端端口则与所述的第二风机的风机进风口连接;所述的第二上吸 棉滚筒的滚筒腔内设有一第二吸风管,在第二吸风管的长度方向的管壁上开设有一第二 吸风口,第二吸风管的左端固定在左机架上,右端固定在右机架上,并且第二吸风管的 右端端口构成封闭,而左端端口则与所述的第三风机的风机进风口连接;所述的第一下 吸棉滚筒的滚筒腔内设有一第三吸风管,在第三吸风管的长度方向的管壁上开设有一第 三吸风口,第三吸风管的左端固定在左机架上,右端固定在右机架上,并且第三吸风管 的左端端口构成封闭,而右端端口则与所述的第一风机的风机进风口连接;所述的第二 下吸棉滚筒的滚筒腔内设有一第四吸风管,在第四吸风管的长度方向的管壁上开设有第 四吸风口,第四吸风管的左端固定在左机架上,右端固定在右机架上,并且第四吸风管 的右端端口构成封闭,而左端端口则与所述的第四风机的风机进风口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吸风管的外壁与所述 的第一上吸棉滚筒的内壁之间保持有间隙;所述的第二吸风管的外壁与第二上吸棉滚筒 的内壁之间保持有间隙;所述的第三吸风管的外壁与第一下吸棉滚筒的内壁之间保持有 间隙;所述的第四吸风管的外壁与第二下吸棉滚筒的内壁之间保持有间隙,所述的间隙 均为 2.5-3.5mm。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梳棉辊驱动装置包括第三 电机、主、从动轮和传运带,第三电机固定在所述左机架上,主动轮固定在第三电机的 电机轴上,从动轮固定在所述梳棉辊的辊轴轴头上,传运带的一端套置在主动轮上,另 一端套设在从动轮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采用了成对配置的并且得以转动的第一、第二上吸棉滚筒,从而能使由输棉管道引入的纤维均勻地喂送给第一、第二上罗拉,进而均 勻地喂给梳棉辊,由梳棉辊引入喂槽;由于采用了第一、第二压缩空气供给机构,从而 能使由梳棉辊梳取的纤维均衡地驱入喂槽,纤维不会在喂槽内出现向任意一侧倾集, 以保障成对配置的第一、第二下罗拉的输出效果并且保障输出的纤维厚薄一致;由于 第一、第二上吸棉滚筒和第一、第二下吸棉滚筒是运动的,因此不会出现被纤维附着堵 塞,确保所有吸棉滚筒的滚筒腔与压缩空气供给机构相通;由于在成对配置的第一、第 二下罗拉与喂槽的出棉口之间设置了第一、第二下吸棉滚筒,从而更可保证纤维的均勻 输出;由于存在第一、第二压缩空气供给机构,因而气流的平衡性好,从而可摒弃已有 技术需要对气流通道的间距进行繁琐调节的工作。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结构图。图2为图1的剖视图。图3为图1所示的第一上吸棉滚筒的剖视图。图4为下喂棉机构的下吸棉滚筒动力传动装置的传动示意图。图5为图1的右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专利局的审查员尤其是公众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 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将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结合附图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 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 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请见图1和图2以及图3,给出了由左机架11、右机架12、喂槽13和输棉管道 14构成的喂棉箱箱体1,结合到图3的示意可知,左、右机架11、12的形状及构造是相 同的,并且彼此面对面设置,左机架11与右机架12之间的间距取决于下面还要详细说明 的第一、第二上吸棉滚筒21、22、梳棉辊41、第一、第二上罗拉3a、3b、第一、第二下 吸棉滚筒51、52以及第一、第二下罗拉6a、6b的长度,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申请人认为 没有必要对左、右机架11、12之间的实际距离进行限定。更确切地讲,当后道的铺网机 铺置的纤维层的宽度(也或称门幅)大时,那么左、右机架11、12之间的间距增大,反 之亦然,以便得到不同规格的本实用新型的喂棉箱箱体1。前述的喂槽13的一端即图1 和图3所示的左端与左机架11固定,而喂槽13的另一端即图1和图3所示的右端与右机 架12(图3示意)固定。整个喂槽13在左右机架11、12的高度方向上的位置大体上处 于中部,为了使喂槽13获得外界空气,以避免进入喂槽13的纤维挂着于喂槽13的槽壁 上,造成对喂槽堵塞,因此在喂槽13的对应壁体上即图1所示位置状态的前、后壁体上 开设有以密集状态分布的进风孔131。进风孔131的更为重要的作用能使进入喂槽13内 的纤维的量均衡,因为当整个喂槽13的长度方向(左、右机架11、12之间的区间)的任 一处一旦出现纤维少时,则从进风孔131进入的空气多,纤维便补偿到那里,从而可保 障喂槽13内的纤维的均衡效果。前述的输棉管道14为扁平的长条状结构,上部设置接 料管141(图2示),接料管141的作用是用于将由前道工序的开松机开松即离解后的纤维引入到输棉管道腔142中,而输棉管道14的底部构成为输棉管道出料口,用于将输棉 管道腔142中的纤维供应给对应于下方的第一、第二上吸棉滚筒21、22。优选的方案是 将输棉管道14的截面形状设计成由上而下逐渐增大的梯形结构。具体到图1的示意,输 棉管道14的一端即左端与右机架11的顶部固定,而另一端即右端与右机架12的顶部固 定,固定方式优选使用紧固件例如固定螺钉。为了察视前述的喂槽13内的纤维的状况, 因而在左、右机架11、12上均开设透明视窗或者在左、右机架11、12的两者任择其一上 设置透明视窗,申请人在图1中示意了位于左机架11上的透明视窗111。给出的上喂棉机构2由第一、第二上吸棉滚筒21、22和上吸棉滚筒动力传动 装置23构成,在本实施例中,申请人将上吸棉滚筒动力传动装置23设置在了左机架11 上,然而如果将其更换到右机架12上,那么无疑视为等效性的位置替换。第一上吸棉 滚筒21及第二上吸棉滚筒22是以相同的设置方式而转动地设置在左、右机架11、12上 的,并且两者保持平行,第一、第二上吸棉滚筒21、22之间保持有间隙,以便供纤维引 入,即为纤维提供通道,第一、第二上吸棉滚筒21、22与左、右机架11、12固定,在第 一上吸棉滚筒21的壁体上或称筒壁上密集地开设有第一通孔211,在第二上吸棉滚筒22 的壁体上或称滚筒壁上同样密集地开设有第二通气孔221,并且第一、第二上吸棉滚筒 21、22的滚筒腔是中空的。由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第二上吸棉滚筒21、22的下 方具有一第一上罗拉3a和一第二上罗拉3b,第一、第二上罗拉3a、3b彼此在水平方向保 持平行,并且相互之间保持有得以供纤维通过的间距,第一上罗拉3a的第一上罗拉左轴 头3al转动地支承在左机架11上,而第一上罗拉右轴头则转动地支承在右机架12上,同 例,第二上罗拉3b的第二上罗拉左轴头3bl转动地支承在左机架11上,而第二上罗拉右 轴头则转动地支承在右机架12上。此外,通过上罗拉调整轴座3b2可实现对第二上罗拉 3b调整,因为第二上罗拉3b转动地设在上罗拉调整轴座3b2(左、右机架11、12上各有 一个),从而获得与第一上罗拉3a之间的合理间距。吸棉滚筒动力传动装置23的优选而非限于的结构如下包括第一电机231、第 一减速机232、第一传动轮233、第一传动带234、第一传动带涨紧轮234a(也可称张力 轮)、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传动轮235、236、237、238、第二传动带239和第二传动 带涨紧轮239a(也可称张力轮),第一电机231与第一减速机232依据公知的常识相互配 合连接,并且由第一减速机232携第一电机231以卧置状态固定在第一减速机支承架2321 上,而第一减速机支承架2321以焊接或铆接或以其它类似的固定方式如用紧固件固定在 左机架11上,第一传动轮233固定在第一减速机232的减速机动力输出轴上,第二传动 轮235固定在第一上吸棉滚筒21的第一上吸棉滚筒左轴头212上,第一上吸棉滚筒21的 第一上吸棉滚筒右轴头213转动地设置在右机架12上(图3示)。第三传动轮236固定 在第二上吸棉滚筒22的第二上吸棉滚筒左轴头222上,而第二上吸棉滚筒22的第二上吸 棉滚筒右轴头223转动地设置在右机架12上。第四传动轮237固定在前述的第一上罗拉 3a的第一上罗拉左轴头3al上,第五传动轮238固定在前述的第二上罗拉3b的第二上罗 拉左轴头3bl上。第一传动带涨紧轮234a转动地设置在左机架11上,而第二传动带涨紧 轮239a同样转动地设置在左机架11上,并且对应于第一传动带涨紧轮234a的下方。第 一传动带234与第一、第二、第三传动轮233、235、236和第一传动带涨紧轮234a传动 连接,而第二传动带239与第一、第四、第五传动轮233、237、238以及第二传动带涨紧轮239传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申请人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传动轮233、 235、236、237、238、第一传动带涨紧轮234a和第二传动带涨紧轮239a均选用链轮,与 此相适应地,将第一传动带234和第二传动带239均选用链条,并且第一传动轮233选用 双排链轮。如果将前述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传动轮233、235、236、237、 238、和第一、第二传动带涨紧轮234a、239a均改用皮带轮,并且与此相适应地将第一、 第二传动带234、239均改用皮带(即传动皮带),其中,第一传动轮233为双槽道皮带 轮,那么应当视为等效性替换,并且不能因这种形式上的替换而认为有脱本实用新型的 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也就是说不论采用何种形式的传动轮和传动带都应当属于本实用 新型的保护范围。在对应于前述的第一、第二上罗拉3a、3b的下方与喂槽13的入口之间配设梳棉 机构4,梳棉机构4由一梳棉辊41和一梳棉辊驱动装置42构成,梳棉辊41的两端各具有 一辊轴轴头411,图1示出了位于梳棉辊41的左端的辊轴轴头411,该辊轴轴头411转动 地支承在固定于左机架11上的梳棉辊轴头座4111上,梳棉辊41的右端的辊轴轴头411与 右机架12的支承方式同对左端的辊轴轴头411与左机架11支承的支承方式的描述。在梳 棉辊41的辊体的长度方向上以间隔状态固设有梳齿固定条42,每一梳齿固定条42上间隔 设置有梳齿4121。在本实施例中,给出了彼此以等距离分隔的梳齿固定条412的数量为 六根,但显然不应受到限制,前述的梳齿4121朝着梳棉辊41的旋转方向倾斜。梳棉辊 驱动装置42包括第三电机421、主、从动轮422、423和传运带424,第三电机421固定 在左机架11上,主动轮422固定在第三电机421的电机轴上,前述的梳棉辊41的左端的 辊轴轴头411伸展到固设于左机架11上的梳棉辊轴头座4111外,从动轮423固定在该辊 轴轴头411上,传运带424的一端套置在主动轮422上,另一端套置在从动轮423上。当第三电机421工作时,由主动轮422通过传运带424带动从动轮423,由于从 动轮423与梳棉辊41的左端的辊轴轴头411固定,因此由从动轮423带动梳棉辊41运 动,将由前述的第一、第二上罗拉3a、3b挟引而至的纤维梳入位于其下方的喂槽13中, 同时由位于喂槽13下方的下喂棉机构5的工作而使纤维以均勻状态引至位于底部(第 一、第二下罗拉6a、6b下方)的并且周而复始地运动而形成一个连续的传运平面的输棉 帘9,由输棉帘9输送给铺网机铺网。前述的下喂棉机构5的优选而非限于的结构如下包括第一、第二下吸棉滚筒 51、52和下吸棉滚筒动力传动装置53,在本实施例中,申请人同样将下吸棉滚筒动力传 动装置53设置在左机架11上,因此如同对前述的上吸棉滚筒动力传动装置23的说明, 即如果将下吸棉滚筒动力传动装置53转移到右机架12上,则毫无疑问地视为等效性的位 置变换。第一下吸棉滚筒51及第二下吸棉滚筒52是以相同的方式而转动地设置在左、右 机架11、12上的,并且两者保持平行,第一、第二下吸棉滚筒51、52之间保持有间隙, 以便供纤维引入,即,为纤维提供通道。在第一下吸棉滚筒51的壁体上以密集状态开设 第三通气孔511,在第二下吸棉滚筒52的壁体上同样以密集形态开设有第四通气孔521, 第一、第二下吸棉滚筒51、52的滚筒腔同样是中空的。由图1和图2所示,第一、第二 下吸棉滚筒51、52的下方具有一第一下罗拉6a和一第二下罗拉6b,第一、第二下罗拉 6a、6b彼此在水平方向保持相互平行,并且相互之间保持有得以供纤维通过的间距,第 一下罗拉6a的第一下罗拉左轴头转动地支承在左机架11上,而第一下罗拉右轴头则转动地支承在右机架12上,同例,第二下罗拉6b的第二下罗拉左轴头转动地支承在左机架11 上,而第二下罗拉右轴头则转动地支承在右机架12上。请见图4,前述的下吸棉滚筒动力传动装置53的优选而非唯一限定的结构如 下包括第二电机531、第二减速机532、第六传动轮533、第三传动带534、第三传动带 涨紧轮534a、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传动轮535、536、537、538、第四传动带539和 第四传动带涨紧轮239a,第二电机531与第二减速机532按照公知的常识相互配合连接, 并且由第二减速机532携第二电机531以卧置状态固定在第二减速机支承架5321上,而 第二减速机支承架5321以焊接或铆接或其它类似的固定方式例如用紧固件固定在左机架 11上,第六传动轮533固定在第二减速机532的减速机动力输出轴上,第七传动轮535固 定在第一下吸棉滚筒51的滚筒轴上,第八传动轮536固定在第二下吸棉滚筒52的滚筒轴 上,第九传动轮537固定在前述的第一下罗拉6a的左轴头上,第十传动轮538固定在前 述的第二下罗拉6b的左轴头上,第三传动带涨紧轮534a和第四传动带涨紧轮539a转动地 设置在左机架11上,并且,第四传动带涨紧轮539a对应于第三传动带涨紧轮534a的下 方,第三传动带534均与第六、第七、第八传动轮533、535、536以及第三传动带涨紧轮 534a传动连接,而第四传动带539与第六、第九、第十传动轮533、537、538以及第四传 动带涨紧轮539a传动连接。如果将前述的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传动轮533、 535、536、537、538、第三传动带涨紧轮534a和第四传动带涨紧轮539a均选用链轮,那 么第三传动带534和第四传动带539均选用链条,并且第六传动轮533选用双排链轮;如 果将前述的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传动轮533、535、536、537、538、第三传动 带涨紧轮534a和第四传动带涨紧轮539a均选用皮带轮,那么第三传动带534和第四传动 带539均选用传动皮带,并且第六传动轮533选用双槽(双槽道)的皮带轮。本实施例 选择前一种情形。具体参见图3,由于申请人在上面提及的第一、第二上吸棉滚筒21、22和第 一、第二下吸棉滚筒51、52均以相同方式转动地设置在左、右机架11、12上,因此申请 人仅以图3示意了第一上吸棉滚筒21的设置方式,因为按照举一反三之理,完全可以由 第一上吸棉滚筒21的转动设置示意推及第二上吸棉滚筒22和第一、第二下吸棉滚筒51、 52的设置方式。第一上吸棉滚筒21的第一上吸棉滚筒左轴头212转动地支承在第一内 轴承2121和第一外轴承2122之间,第一内轴承2121设在第一吸风管214的吸风管管头 2142上,而第一外承2122设在固定于左机架11的左轴承座21221上,前述的下吸棉滚 筒动力传动装置53的第七传动轮535固定在第一上吸棉滚筒左轴头212上。第一上吸棉 滚筒21的第一上吸棉滚筒右轴头213转动地支承在第二内轴承2131和第二外轴承2132 之间,第二内轴承2131设在第一吸风管214的右端的吸风管管头2142上,而第二外轴承 2132设在固定于右机架12的右轴承座21321上。从而保障第一上吸棉滚筒21在上吸棉 滚筒动力传动装置23的工作下得以旋转,而设在第一上吸棉滚筒21的滚筒腔中的第一吸 风管214保持于静止状态。继续见图1、图2和图3,申请人在上面已提及了第一、第二上吸棉滚筒21、22 的滚筒腔以及第一、第二下吸棉滚筒51、52的滚筒腔均是中空的,以便用来设置相应的 吸风管,申请人在下面详细描述设在各滚筒腔中的吸风管。就设在第一上吸棉滚筒21的 滚筒腔内的第一吸风管214而言,已在上面对图3的说明时作了描述,在第一吸风管214的中部的管壁上即位于第一上吸棉滚筒21的滚筒腔内的第一吸风管214的管体上开设有 一第一吸风口 2141,第一吸风管214的左端固定在左机架11上,而右端固定在右机架12 上。为了防止第一吸风管2141出现圆周方向的游动而导致第一吸风口 2141的位置背离 工艺所要求的位置的情形发生,因此在该第一吸风管2141的吸风管管头21421上设置一 第一吸风管固定夹215 (图1和图3示),并且第一吸风管214的左端端口部位用第一封盖 216封闭,即对前述的一对吸风管管头2142中的左边的一个吸风管管头2142由封盖216 实施封闭(图3示意),而第一吸风管214的右端端口部位即图3所示的右边的吸风管管 头2142与下面还要详细说明的第一压缩空气供给机构7气压管路连接。第二上吸棉滚筒 22的滚筒腔内设置有第二吸风管224,在该第二吸风管224的中部的管壁上即位于第二上 吸棉滚筒22的滚筒腔内的管壁上开设有宽度与前述的第一吸风口 2141相同的第二吸风口 2241。如同对第一吸风管214的描述,该第二吸风管224的左端固定在左机架11上,右 端固定在右机架12上,第二吸风管224的右端端口构成封闭,而左端端口与第二压缩空 气供给机构8气压管路连接,并且第二吸风管224的右端端口部位用等效于前述的第一吸 风管固定夹215的固定夹与右机架12固定。第一下吸棉滚筒51的滚筒腔内设置第三吸 风管512,在第三吸风管512的中部即位于第一下吸棉滚筒51的滚筒腔内的管壁上开设有 一第三吸风口 5121,第三吸风管512的左端固定在左机架11上,而右端固定在右机架12 上,第三吸风管512的左端端口用封片513封闭,而第三吸风管512的右端端口通过气压 管路与第一压缩空气供给机构7气压管路连接,并且在第三吸风管512的左端端口部位用 第二吸风管固定夹514与左机架11固定。第二下吸棉滚筒52的滚筒腔内设置第四吸风 管522,在第四吸风管522的中部即位于第二下吸棉滚筒52的滚筒腔内的管壁上开设有第 四吸风口 5221,第四吸风口 5221的宽度与前述的第三吸风口 2121相等,第四吸风管522 的左端固定在左机架11上,右端则固定在右机架12上,第四吸风管522的右端端口部位 封闭,而左端端口部位通过气压管路与第二压缩空气供给机构8连接,并且在第四吸风 管522的右端端口部位用等效于前述的第一、第二吸风管固定夹215、514的固定夹与右 机架12固定。前述的第一吸风口 2141与第二吸风口 2241相对应,并且彼此形成V形的位置关 系;同例,第三吸风口 5121与第四吸风口 5221相互对应,并且形成V形的位置关系。 第一吸风管214的外壁与第一上吸棉滚筒21的内壁之间、第二吸风管224的外壁与第二 上吸棉滚筒22的内壁之间、第三吸风管512的外壁与第一下吸棉滚筒51的内壁之间以 及第四吸风管522与第二下吸棉滚筒52的内壁之间均构成有相同的间隙,该间隙优选为 2.5-3.5mm,较好地为2.8-3.2mm,最好为3mm,本实施例选择3mm。申请人:虽然在本实施例中未对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吸风管214、224、512、 522与左、右机架11、12的设置方式即固定方式作十分详细的说明,但是由于设置方式 是完全相同的,并且还可通过图3的示意得到充分理解,因此不会给领域内的技术人员 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方案时造成困惑。重点见图1和图2,申请人对前述的第一压缩空气供给机构7的结构详细说明, 该第一压缩空气供给机构7包括第一风机71、第二风机72和第一风道管73,第一风道管 73的一端即左端用螺钉与右机架11的一侧即图1所示位置状态的后侧的上端固定,而另 一端即右端(以图1所示位置为例)用螺钉与右机架12的一侧即图1所示的后侧的上端固定,第一风机71固定在第一风道管73的左端,而第二风机72则固定在第一风道管73 的右端,第一、第二风机71、72的风机出风口均与第一风道管73的管腔相通。第一风机 71的风机进风口(也可称风机回风口)由管路即前述的气压管路与第三吸风管512连接, 从而使第一下吸棉滚筒51的滚筒腔与第一风机71相通;第二风机72的风机进风口由管 路即前述的气压管路与第一吸风管214连接,从而使第一上吸棉滚筒21的滚筒腔与第二 风机72相通。在第一风道管73的长边方向的下方开设有(构成有)第一出风口 731,第 一出风口 731与前述的喂槽13相通,更确切地讲,第一出风口 731对应于前述的梳棉辊 41的一侧,即对应于由图1所示位置状态下的梳棉辊41的后侧,也即对应于由图2所示 位置状态下的梳棉辊41的左侧,由第一出风口 731吹出的压力空气将由梳棉辊41梳取的 纤维吹入喂槽13。在第一出风口 731的上边沿固定有一横截面形状呈半圆状的第一上挡 风板7311,并且在第一出风口 731的下边沿固定有横截面形状同样为半圆状的第一下挡 风板7312,第一上挡风板7311与第一下挡风板7312相互配合而使第一出风口 731形成由 内向外渐渐扩展的喇叭口形状,以便使梳棉辊41侧面被第一出风口 731全部覆盖。请见图5并且依然结合图1和图2,申请人对前述的第二压缩空气供给机构8的 结构详细说明,该第二压缩空气供给机构8包括第三风机81(图1示)、第四风机82(图 5示)和第二风道管83 (图1示),第二风道管83的一端即图1所示的左端用螺钉与左机 架11的一侧即图1所示位置状态的前侧的上端固定,而另一端即右端用螺钉与右机架12 的一侧即图1所示的前侧的上端固定,第三风机81固定在第二风道管83的左端,而第四 风机82则固定在第二风道管83的右端,第三、第四风机81、82的风机出风口均与第二 风道管83的管腔相通。第三风机81的风机进风口(也可称风机回风口)由管路即前述 的气压管路与第二吸风管224连接(图1示意),从而使第二上吸棉滚筒22的滚筒腔与 第三风机81相通;第四风机82的风机进风口由管路即前述的气压管路与第四吸风管522 连接,从而使第二下吸棉滚筒52的滚筒腔与第四风机82相通。在第二风道管83的长边 方向的下方构成有(开设有)第二出风口 831,第二出风口 831与前述的喂槽13相通,更 确切地讲,第二出风口 831对应于前述的梳棉辊41的另一侧,即对应于由图1所示位置 状态下的梳棉辊41的前侧,也即对应由图2所示位置状态下的梳棉辊41的右侧,由第二 出风口 831吹出的压力空气将梳棉辊41梳取的纤维驱入(吹入)喂槽13。在第二出风口 831的上边沿固定有一横截面形状呈半圆状的第二上挡风板8311,并且在第二出风口 831 的下边沿固定有横截面形状同样为半圆状的第二下挡风板8312,第一上挡风板8311与第 二下挡风板8312相互配合而使第二出风口 831构成由内向外逐步扩大的喇叭口形状,以 便使梳棉辊41的侧面被第二出风口 831全面覆盖。由图2的示意可知,第一、第二上挡 风板7311、8311彼此形成八字形的关系,而第一、第二下挡风板7312、8312彼此形成倒 八字关系,由出自第一、第二出风口 731、831的空气压力将梳棉辊41梳取的纤维以气压 方式均勻地压入喂槽13中。申请人:需要声明的是尽管在上面描述了第一风机71的风机回风口与第三吸风 管512相连接;第二风机72的风机回风口与第一吸风管214连接;第三风机81的风机回 风口与第二吸风管224连接;第四风机82的风机回风口与第四吸风管522连接,但是并 不必须按照前述对号入座,只要满足其中一个风机与其中一根吸风管连接的要求即可, 也就是说四只风机与四根吸风管彼此可以作任意选择的连接,只要考虑有助于节约连接管路为前提即可。申请人:结合图1、图2、图3和图5简述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领域内的技 术人员所知之理,既可称为喂棉机也可称为给棉机的本实用新型的气压喂棉箱在成套无 纺织设备生产线中的位置居于开松机与铺网机之间,因此,由前道的开松机开松后的人 造纤维或人造纤维与天然纤维相混合的纤维经连接在输棉管道14的顶部的接料管141引 入到输棉管道14的输棉管道腔142内(引入方式为气流压入)。此时,第一、第二压缩 空气供给机构7、8、上喂棉机构2和下喂棉机构5以及输棉帘9均处于工作状态,第一、 第二上吸棉滚筒21、22在上喂棉机构2的上吸棉滚筒动力传动装置23的工作下旋转,由 于第一上吸棉滚筒21内的第一吸风管214的作用使第一上吸棉滚筒21的滚筒腔处于负压 状态,同时由第二上吸棉滚筒22内的第二吸风管224的作用而使第二上吸棉滚筒22的滚 筒腔也同样处于负压状态,更具体地讲,第一、第二吸风管214、224的管腔俱处于负压 状态,于是当第一上吸棉滚筒21转动到对应于第一吸风管214的第一吸风口 2141的位置 时,便使纤维吸持于第一上吸棉滚筒21的表面,同理,当第二上吸棉滚筒22转动到对应 于第二吸风管224的第二吸风口 2241的位置时,使纤维吸住于第二上吸棉滚筒22的表 面。于是,在第一、第二上吸棉滚筒21、22不断吸取纤维并且不断地将使吸取的纤维交 由位于它们下方的第一、第二上罗拉3a、3b捕取,从而由第一、第二上罗拉3a、3b将纤 维引渡(过渡)给对应于第一、第二上罗拉3a、3b下方的梳棉辊41梳取。由于梳棉辊 41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对应于第一、第二一出风口 731、831,因此由出自第一、第二 出风口 731、831的气流压力使纤维压入喂槽13内,而喂槽13内的纤维则由对应于其下 方的工作原理如同第一、第二上吸棉滚筒21、22的第一、第二下吸棉滚筒51、52吸取。 具体是在第一、第二下吸棉滚筒51、52由下吸棉滚筒动力传动装置53的工作而旋转 的状态下,由于第一下吸棉滚筒51内的第三吸风管512处于负压状态,同时由于第二下 吸棉滚筒52内的第四吸风管522处于负压状态,因此当第一下吸棉滚筒51转动到对应于 第三吸风管512的第三吸风口 5121的位置时,便将出自喂槽13 (由气流压下的或称气流 压出的)的纤维吸附在第一下吸棉滚筒51的表面,同理,当第二下吸棉滚筒52转动到对 应于第四吸风管522的第四吸风口 5221的位置时,使纤维吸住于第二下吸棉滚筒52的表 面。于是,由第一、第二下吸棉滚筒51、52不停地吸取并且不停地将使吸取的纤维供给 位于第一、第二下吸棉滚筒51、52下方的第一、第二下罗拉6a、6b获取,进而由第一、 第二下罗拉6a、6b的协同作用而将纤维不断地即连续地挟出,供给位于第一、第二下罗 拉6a、6b下方的输棉帘9输出,供铺网机铺叠成棉网。在上述工作过程中,由于率先由第一、第二上吸棉滚筒21、22均勻吸取纤维, 因此供给第一、第二上罗拉3a、3b的纤维量得以控制在均勻的不会出现此多彼少或彼多 此少的情形,从而使梳棉辊41均勻梳取。又由于位于(对应于)梳棉辊41两侧的第一、 第二出风口 731、831的均衡的气流作用,使纤维以等量状态气压压入喂槽13。及,由于 第一、第二下吸棉滚筒51、52均勻吸取纤维,从而使供给第一、第二下罗拉6a、6b的纤 维量保障在均勻的状态,最终使引至输棉帘9上的纤维的厚度均一,由铺网机铺叠的纤 维层既不会出现两侧厚而中间薄的情形,也不会产生中间厚两侧薄的面包状现象。在上 述气压喂棉过程中,第一吸风管214与第二风机72形成气流循环,第二吸风管224与第 三风机81形成气流循环,第三吸风管512与第一风机71形成气流循环,第四吸风管82与第四风机82形成气流循环。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克服了已有技术中的例如 申请人:在背景技术栏中所例举的CN201428046Y所存在的欠缺,能够保证最终的即经针 刺或水刺的无纺织产品的厚薄均勻,克重一致。
权利要求1.一种气压喂棉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彼此面对面设置的左、右机架(11、12)、固 设在左、右机架(11、12)之间的喂槽(13)和固设在左、右机架(11、12)的顶部的输棉 管道(14)构成的一喂棉箱箱体(1); 一上喂棉机构(2),该上喂棉机构(2)由第一、第 二上吸棉滚筒(21、22)和用于驱使第一、第二上吸棉滚筒(21、22)运动的并且与第一、 第二上吸棉滚筒(21、22)传动连接的上吸棉滚筒动力传动装置(23)构成,第一、第二上 吸棉滚筒(21、22)彼此平行地转动设置在左、右机架(11、12)上,并且对应于所述输 棉管道(14)的下方,在第一上吸棉滚筒(21)的滚筒壁上具有第一通气孔(211),在第二 上吸棉滚筒(22)的滚筒壁上具有第二通气孔(221),上吸棉滚筒动力传动装置(23)设在 左机架(11)或右机架(12)上;一第一上罗拉(3a)和一第二上罗拉(3b),该第一、第二 上罗拉(3a、3b)彼此平行地设置在左、右机架(11、12)上,对应于所述第一、第二上吸 棉滚筒(21、22)的下方,并且与所述的上吸棉滚筒动力传动装置(23)传动连接;由一 梳棉辊(41)和与梳棉辊(41)传动连接的梳棉辊驱动装置(42)构成的一梳棉机构(4), 其中梳棉辊(41)转动地设置在左、右机架(11、12)上,对应于所述第一、第二上罗 拉(3a、3b)的下方,并且还对应于所述喂槽(13)的上方,梳棉辊驱动装置(42)设在左 机架(11)或右机架(12)上;一下喂棉机构(5),该下喂棉机构(5)由第一、第二下吸棉 滚筒(51、52)和用于驱使第一、第二下吸棉滚筒(51、52)运动的并且与第一、第二下吸 棉滚筒(51、52)传动连接的下吸棉滚筒动力传动装置(53)构成,第一、第二下吸棉滚筒 (51、52)彼此平行地转动设置在左、右机架(11、12)上,并且对应于所述喂槽(13)的下 方,在第一下吸棉滚筒(51)的滚筒壁上具有第三通气孔(511),在第二下吸棉滚筒(52) 的滚筒壁上具有第四通气孔(521),下吸棉滚筒动力传动装置(53)设在左机架(11)或右 机架(12)上;一第一下罗拉(6a)和一第二下罗拉(6b),该第一、第二下罗拉(6a、6b) 彼此平行地设置在左、右机架(11、12)上,对应于所述第一、第二下吸棉滚筒(51、52) 的下方,并且与所述的下吸棉滚筒动力传动装置(53)传动连接;一第一压缩空气供给机 构(7),连接在左机架(11)和右机架(12)的上部的一侧,并且与所述喂槽(13)相通;一 第二压缩空气供给机构(8),连接在左机架(11)和右机架(12)的上部的另一侧,同样与 所述喂槽(13)相通,并且与第一压缩空气供给机构(7)相对应;所述的第一上吸棉滚筒 (21)的滚筒腔以及第一下吸棉滚筒(51)的滚筒腔均与所述的第一压缩空气供给机构(7) 相通,而所述的第二上吸棉滚筒(22)的滚筒腔以及第二下吸棉滚筒(52)的滚筒腔均与所 述的第二压缩空气供给机构(8)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压喂棉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喂槽(13)的对应壁体上并 且位于壁体的下部各开设有进风孔(131),进风孔(131)与喂槽(13)的槽腔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压喂棉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吸棉滚筒动力传动装置 (23)包括第一电机(231)、第一减速机(232)、第一传动轮(233)、第一传动带(234)、第 一传动带涨紧轮(234a)、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传动轮(235、236、237、238)、第二 传动带(239)和第二传动带涨紧轮(239a),第一电机(231)与第一减速机(232)相配接, 并且由第一减速机(232)携第一电机(231)固定在第一减速机支承架(2321)上,而第一 减速机支承架(2321)固定在所述的左机架(11)上,第一传动轮(233)固定在第一减速机 (232)的减速机输出轴上,第二传动轮(235)固定在所述第一上吸棉滚筒(21)的第一上 吸棉滚筒左轴头(212)上,而第一上吸棉滚筒左轴头(212)枢轴设置在左机架(11)上,第一上吸棉滚筒(21)的第一上吸棉滚筒右轴头(213)枢轴设置在右机架(12)上,第三传 动轮(236)固定在所述第二上吸棉滚筒(22)的第二上吸棉滚筒左轴头(222)上,而第二 上吸棉滚筒左轴头(222)枢轴设置在左机架(11)上,第二上吸棉滚筒(22)的第二上吸棉 滚筒右轴头(223)枢轴设置在右机架(12)上,第四传动轮(237)固定在所述第一上罗拉 (3a)的转动地支承于左机架(11)的第一上罗拉左轴头(3al)上,第五传动轮(238)固定 在所述第二上罗拉(3b)的转动地支承于左机架(11)的第二上罗拉左轴头(3bl)上,第 一传动带涨紧轮(234a)转动地设置在左机架(11)上,第一传动带(234)与第一、第二、 第三传动轮(233、235、236)和第一传动带涨紧轮(234a)传动连接,第二传动带涨紧轮 (239a)转动地设置在左机架(11)上,并且对应于所述的第一传动带涨紧轮(234a)的下 方,第二传动带(239)与第一、第四、第五传动轮(233、237、238)和第二传动带涨紧轮 (239a)传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压喂棉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吸棉滚筒动力传动装置 (53)包括第二电机(531)、第二减速机(532)、第六传动轮(533)、第三传动带(534)、第 三传动带涨紧轮(534a)、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传动轮(535、536、537、538)、第四 传动带(539)和第四传动带涨紧轮(539a),第二电机(531)与第二减速机(532)相配接, 并且由第二减速机(532)携第二电机(531)固定在第二减速机支承架(5321)上,而第二 减速机支承架(5321)固定在所述的左机架(11)上,第六传动轮(533)固定在第二减速机 (532)的减速机输出轴上,第七传动轮(535)固定在第一下吸棉滚筒(51)的滚筒轴上,第 八传动轮(536)固定在第二下吸棉滚筒(52)的滚筒轴上,第九传动轮(537)固定在所述 第一下罗拉(6a)的轴头上,第十传动轮(538)固定在所述第二下罗拉(6b)的轴头上,第三、第四传动带涨紧轮(534a、539a)均转动地设置在左机架(11)上,并且第四传动带涨 紧轮(539a)对应于第三传动带涨紧轮(534a)的下方,第三传动带(534)与第六、第七、 第八传动轮(533、535、536)以及第三传动带涨紧轮(534a)传动连接,第四传动带(539) 与第六、第九、第十传动轮(533、537、538)以及第四传动带涨紧轮(539a)传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压喂棉箱,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传动轮(233、235、236、237、238)、第一传动带涨紧轮(234a)和第二传动带 涨紧轮(239a)均为链轮时,则第一传动带(234)和第二传动带(239)均为链条,并且第 一传动轮(233)为双排链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压喂棉箱,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的第六、第七、第八、第 九、第十传动轮(533、535、536、537、538)、第三传动带涨紧轮(534a)和第四传动带 涨紧轮(539a)均为链轮时,则第三传动带(534)和第四传动带(539)均为链条,并且第 六传动轮(533)为双排链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压喂棉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压缩空气供给机构(7) 包括第一、第二风机(71、72)和第一风道管(73),第一风道管(73)的一端与所述左机 架(11)的上端的一侧固定,第一风道管(73)的另一端与所述右机架(12)的上端的一侧 固定,在第一风道管(73)的长边方向的下方开设有第一出风口(731),第一出风口(731) 与所述的喂槽(13)相通,并且与所述的梳棉辊(41)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相对应,在第一 出风口(731)的上边沿固定有一第一上挡风板(7311),而在第一出风口(731)的下边沿 固定有一第一下挡风板(7312),第一上挡风板(7311)与第一下挡风板(7312)彼此配合而藉以使所述的第一出风口(731)形成喇叭口的形状,第一风机(71)固定在第一风道管 (73)的一端,第二风机(72)固定在第一风道管(73)的另一端,第一风机(71)和第二风 机(72)的风机出风口均与所述的第一风道管(73)的管腔相通;所述的第二压缩空气供给 机构(8)包括第三、第四风机(81、82)和第二风道管(83),第二风道管(83)的一端与 左机架(11)的上端的另一侧固定,第二风道管(83)的另一端与右机架(12)的上端的另 一侧固定,在第二风道管(83)的长边方向的下方开设有第二出风口(831),第二出风口 (831)与所述的喂槽(13)相通,并且与所述梳棉辊(4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相对应,在 第二出风口(831)的上边沿固定有一第二上挡风板(8311),在第二出风口(831)的下边 沿固定有一第二下挡风板(8312),第二上挡风板(8311)与第二下挡风板(8312)彼此配 合而藉以使所述的第二出风口(831)形成喇叭口的形状,第三风机(81)固定在第二风道 管(83)的一端,第四风机(82)固定在第二风道管(83)的另一端,第三风机(81)和第四 风机(82)的风机出风口均与第二风道管(83)的管腔相通,其中第三风机(81)与第一 风机(71)相对应,而第四风机(82)与第二风机(72)相对应,并且第一风机(71)的风机 进风口与所述的第一下吸棉滚筒(51)的滚筒腔相通,第二风机(72)的风机进风口与所述 第一上吸棉滚筒(21)的滚筒腔相通,第三风机(81)的风机进风口与所述第二上吸棉滚筒 (22)的滚筒腔相通,而第四风机(82)的风机进风口与所述第二下吸棉滚筒(52)的滚筒腔 相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压喂棉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上吸棉滚筒(21)的滚 筒腔内设有一第一吸风管(214),在第一吸风管(214)的长边方向的管壁上开设有一第一 吸风口(2141),第一吸风管(214)的左端固定在所述的左机架(11)上,右端固定在所述 的右机架(12)上,并且,第一吸风管(214)的左端端口部位封闭,而右端端口则与所述 的第二风机(72)的风机进风口连接;所述的第二上吸棉滚筒(22)的滚筒腔内设有一第 二吸风管(224),在第二吸风管(224)的长度方向的管壁上开设有一第二吸风口(2241), 第二吸风管(224)的左端固定在左机架(11)上,右端固定在右机架(12)上,并且第二 吸风管(224)的右端端口构成封闭,而左端端口则与所述的第三风机(81)的风机进风口 连接;所述的第一下吸棉滚筒(51)的滚筒腔内设有一第三吸风管(512),在第三吸风管 (512)的长度方向的管壁上开设有一第三吸风口(5121),第三吸风管(512)的左端固定 在左机架(11)上,右端固定在右机架(12)上,并且第三吸风管(512)的左端端口构成 封闭,而右端端口则与所述的第一风机(71)的风机进风口连接;所述的第二下吸棉滚筒 (52)的滚筒腔内设有一第四吸风管(522),在第四吸风管(522)的长度方向的管壁上开设 有第四吸风口(5221),第四吸风管(522)的左端固定在左机架(11)上,右端固定在右机 架(12)上,并且第四吸风管(522)的右端端口构成封闭,而左端端口则与所述的第四风 机(82)的风机进风口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压喂棉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吸风管(214)的外壁与 所述的第一上吸棉滚筒(21)的内壁之间保持有间隙;所述的第二吸风管(224)的外壁与 第二上吸棉滚筒(22)的内壁之间保持有间隙;所述的第三吸风管(512)的外壁与第一下 吸棉滚筒(51)的内壁之间保持有间隙;所述的第四吸风管(522)的外壁与第二下吸棉滚 筒(52)的内壁之间保持有间隙,所述的间隙均为2.5-3.5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压喂棉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梳棉辊驱动装置(42)包括第三电机(421)、主、从动轮(422、423)和传运带(424),第三电机(421)固定在所述左 机架(11)上,主动轮(422)固定在第三电机(421)的电机轴上,从动轮(423)固定在所 述梳棉辊(41)的辊轴轴头(411)上,传运带(424)的一端套置在主动轮(422)上,另一 端套设在从动轮(423)上。
专利摘要一种气压喂棉箱,属于无纺织机械。包括左、右机架、喂槽和喂棉箱箱体;上喂棉机构,由第一、第二上吸棉滚筒和上吸棉滚筒动力传动装置构成;第一上罗拉和第二上罗拉,设置在左、右机架上;由一梳棉辊和梳棉辊驱动装置构成的梳棉机构;下喂棉机构,由第一、第二下吸棉滚筒和下吸棉滚筒动力传动装置构成;第一下罗拉和第二下罗拉,设置在左、右机架上;第一压缩空气供给机构,连接在左机架和右机架的上部的一侧;第二压缩空气供给机构,连接在左、右机架的上部的另一侧。能使由输棉管道引入的纤维均匀地喂送给第一、第二上罗拉;保障输出的纤维厚薄一致;确保吸棉滚筒的滚筒腔与压缩空气供给机构相通;保证纤维的均匀输出;气流的平衡性好。
文档编号D01G23/00GK201793828SQ20102024029
公开日2011年4月13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25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5日
发明者王卫成 申请人:常熟市伟成非织造成套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