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缝纫机大支架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缝纫机的装置,尤其是一种缝纫机的大支架。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传统的缝纫机大支架一是塑料注塑成型制成、塑料结构存在刚性 不足造成机器质量稳定性差的问题;二是铝合金压铸加工的结构形式,铝合金压铸加工机 构存在后续钻孔攻牙的效率慢,成本高,以及废品率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缝纫机大支架,它保持金属制成的产品的刚性,又 具有塑料材料制成的易加工性,成本低,效率高,合格率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缝纫机大支架,包括底座和设置在底座上的若干 支座,其特殊之处在于由铝合金压铸制成的底座上有若干支座安装孔;支座安装孔位于 底座下端面的下开口端、其径向外侧有与支座安装孔相连通的环形腔;支座安装孔位于底 座上端面的上开口端上、有与支座安装孔相通的筒体;采用注塑方式制成的支座与底座注塑连接成一体,支座底部覆盖环形腔,支座位 于底座上端面上的部位包裹筒体,支座上有自攻孔。所述的一种缝纫机大支架,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筒体的外表面上有沿径向的加 强筋,所述支座与加强筋连接成一体。所述的一种缝纫机大支架,其特殊之处在于相邻二个支座安装孔的下端开口上 的环形腔相连通,支座的下端连成一体。本实用新型一种缝纫机大支架,底座由铝合金压铸制成,支座由塑料材料注塑制 成,支座与底座通过注塑的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由于采用这样的结构,克服了现有技术 中,一是底座与支座用铝合金一次成型制成,存在的效率低、成本高、废品率高的缺陷;二是 底座与支座注塑一次成型制成,存在的刚性不足,而造成机器稳定性差的缺陷;它既保持了 铝合金制成的产口的刚性,又具有了塑料材料易加工,效率高,成品率的优点。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A-A局部剖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图2所示,一种缝纫机大支架包括底座1和设置在底座1上的若干支座2。如图2、图3所示,由铝合金压铸制成的底座1上有若干支座安装孔3 ;支座安装孔3位于底座1下端面的下开口端、其径向外侧有与支座安装孔3相连通的环形腔4 ;支座安 装孔3位于底座上端面的上开口端上、有与支座安装孔3相通的筒体5 ;采用注塑方式制成的支座2与底座1注塑连接成一体,支座2底部覆盖环形腔4, 支座2位于底座1上端面上的部位包裹筒体5,支座2上有自攻孔21。环形腔4、筒体5的 设置可防止支座2的轴向移动。如图2所示,所述筒体5的外表面上有沿径向的加强筋,所述支座2与加强筋连接 成一体。加强筋的设置可防止支座2相对于底座1的支座安装孔21转动。如图3所示,相邻二个支座安装孔3的下端开口上的环形腔4相连通,支座2的下 端连成一体。本实用新型在制造时,先将底座1用铝合金压铸加工的方法制作完成,然后将底 座1放在相应的塑料模具里面在注塑机上进行二次成型,在制成支座的同时,支座2与底座 1固定连接在一起,利用塑料熔体冷却后对铝合金支架主体的抱紧力,将二者可靠的连接在一起。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先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 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也视为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缝纫机大支架,包括底座和设置在底座上的若干支座,其特征在于由铝合金压铸制成的底座上有若干支座安装孔;支座安装孔位于底座下端面的下开口端、其径向外侧有与支座安装孔相连通的环形腔;支座安装孔位于底座上端面的上开口端上、有与支座安装孔相通的筒体;采用注塑方式制成的支座与底座注塑连接成一体,支座底部覆盖环形腔,支座位于底座上端面上的部位包裹筒体,支座上有自攻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缝纫机大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外表面上有沿 径向的加强筋,所述支座与加强筋连接成一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缝纫机大支架,其特征在于相邻二个支座安装孔 的下端开口上的环形腔相连通,支座的下端连成一体。
专利摘要一种缝纫机大支架包括底座和设置在底座上的若干支座,其特殊之处在于由铝合金压铸制成的底座上有若干支座安装孔;支座安装孔位于底座下端面的下开口端有与支座安装孔相连通的环形腔;支座安装孔位于底座上端面的上开口端上有筒体;采用注塑方式制成的支座与底座注塑连接成一体,支座底部覆盖环形腔,支座位于底座上端面上的部位包裹筒体,支座上有自攻孔。由于采用这样的结构,克服了现有技术中,一是底座与支座用铝合金一次成型制成,存在的效率低、成本高、废品率高的缺陷;二是底座与支座注塑一次成型制成,存在的刚性不足,而造成机器稳定性差的缺陷;它既保持了铝合金制成的产口的刚性,又具有了塑料材料易加工,效率高,成品率的优点。
文档编号D05B75/00GK201713671SQ201020103188
公开日2011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26日
发明者朱厚林 申请人:朱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