纬线触件及纬线探测方法

文档序号:1725928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纬线触件及纬线探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喷丝头室般的无梭织机中的纬线触件及纬线探测方法。
背景技术
至今为止,在使用薄板状的所谓的布条状纬线(扁纱也即扁线),生产布条状的织布(基布)时,多使用剑带式织机。但是剑带式织机在提高织布的生产力上有其限制。目前,已对投纬喷嘴或纬线触件等投纬构件进行改良,而逐渐可利用喷水式织机来织制布条状织布。
作为可探测喷射织机的纬线的纬线触件中,有一种纬线触件是以滞留部分投纬用压力水的方式将随着穿筘(打纬,beating)使纬线得以通过的缝隙(slit),设于触件主体,并在该触件主体中形成有探测纬线用的光线的光轴,使该光线得以朝上下方向通过缝隙(特公昭57-13653号)。
根据该现有技术,当纬线通过缝隙时,通过穿过缝隙内的纬线探测用光线的光路,使朝向受光组件的光线产生光量变化,并根据该光量变化探测是否有无纬线通过。
但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当布条状的纬线为半透明的纬线时,该纬线一经浸水就会变成无色透明状,其结果将导致即使纬线通过缝隙,也无法获得受光组件的光量(受光量)变化,而无法探测纬线。
此外,在喷水织机方面,为避免使投纬用喷射水进入缝隙内的技术上,虽已提出各种纬线触件(例如,特开平6-184880号、特开平10-168712号)。但不论上述何种现有技术均未考虑到布条状纬线的探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发明一种具有缝隙的纬线触件能使伴随穿筘的纬线得以通过,特别是可确实探测纬线的方法。
与本发明相关的纬线触件,是包含具有缝隙的触件主体,该缝隙是一种可使纬线探测用光线通过上下方向的缝隙,且在一端设有纬线入口;以及具有引导面的纬线引导装置,该引导面是配置在该触件主体侧方而用以引导纬线,前述引导面,是以可容许纬线通过的角度,在朝着与前述缝隙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于前述缝隙的上下方向的位置附近。
在此,“缝隙位置的附近”,是包含即使通过缝隙的纬线与引导构件的引导面相接触,该引导面也不会阻碍纬线通过的缝隙的上下方向的位置。
在上述纬线触件中,纬线是在通过缝隙途中由引导面引导行进,借此以变更状态,并变更缝隙内的纬线部分的状态。借此,纬线是一面搓捻排开滞留在缝隙内的水分一面通过缝隙内部,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较,会在缝隙内的水中产生较大的晃动。
根据上述结果,本发明的纬线触件,与先前现比,会在通过缝隙的光线中确实出现因水的晃动而产生的明显的光量变化,并使受光组件的受光量讯号产生确实而明显的变化,而得以确实探测纬线。
与本发明相关的其它纬线触件,是包含具有缝隙的触件主体,该缝隙是一种可使纬线探测用光线通过上下方向的缝隙,且在一端设有纬线入口;以及具有引导面的纬线引导装置,该引导面配置于该触件主体的侧方,用以引导纬线,前述缝隙以及前述引导面的至少其中一方,是在前述缝隙位置的上下方向中,并在往前述缝隙延伸方向延伸的端面上具有朝上下方向陷入的多个凹部以及朝上下方向突出的多个凸部。
在其它纬线触件中,纬线是在通过缝隙的途中,沿着引导面的凹部或凸部行进,而在产生振动的同时通过缝隙内部。借此,与过去相比较,会在缝隙内部的水中产生较大的晃动。
根据上述结果,其它纬线触件,与最初的纬线触件相同,较诸于过去的纬线触件,会在通过缝隙的光线中确实产生明显的光量变化,并使受光组件的受光量讯号产生确实而明显的变化,而得以确实探测纬线。
前述引导面,可由上下方向的任一方侧往另一方侧穿过与前述缝隙对应的高度位置区域,或也可配置在至少较前述光轴更接近前述纬线入口侧之处。
前述引导装置,是可对应前述引导面而在与前述触件主体的相反侧隔开形成有用以将纬线押入前述引导面的补助引导面。如此一来,可使纬线确实沿着引导面移动,而导致水的晃动明显变大。
前述引导面也可对应前述触件主体而形成于配置在投纬方向上流侧的引导构件。如此一来,引导构件可发挥做为触件主体的防水板的作用,因此无须专程个别设置防水用构件,而得以简化构造。
与本发明相关的另一其它纬线触件,是包含具有缝隙的触件主体,该缝隙是一种可使纬线探测用光线通过上下方向的缝隙,且在一端设有纬线入口;以及往上下方向延伸于前述缝隙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的具可挠性的多数线材,前述线材,是配置在前述缝隙,与配置在前述触件主体侧方的构件的至少一方。
在另一其它纬线触件中,纬线,会在通过缝隙的途中与线材相互扣合并通过缝隙内部,而借由线材的可挠性变更状态,并改变缝隙内的纬线部分的状态。借此,与过去相比较,将使缝隙内的水产生更大的晃动。
根据上述结果,另一其它纬线触件,与上述2种纬线触件相同,较诸于过去的纬线触件,会在通过缝隙的光线中确实产生水的晃动所致的明显的光量变化,并使受光组件的受光量讯号产生确实而明显的变化,而得以确实探测纬线。
此外,另一其它纬线触件,尚包含有具有引导面的纬线引导装置,该引导面是配置在前述触件主体侧方用以引导纬线,而前述线材也可形成于前述引导面上。
与本发明相关的纬线探测方法,是包含有具有缝隙的触件主体,该缝隙是一种可滞留水分并可使纬线探测用光线通过上下方向的缝隙,且在一端设有纬线入口;以及具有引导部的纬线引导装置,该引导部是往前述缝隙的延伸方向延伸到至少包含较前述光轴更接近前述纬线入口侧的区域范围的一对引导部,是以与前述缝隙重叠的方式,朝投纬方向隔开配置在前述触件主体的侧方,该纬线探测方法包含有使所投入的布条状纬线,在随着穿筘而扣合于前述引导部的状态下通过前述缝隙间以进行探测的步骤。
在纬线探测方法,纬线,是在较光轴接近纬线入口侧处与两引导部接触而形成弯曲并通过缝隙。借此,因纬线产生振动,而使滞留在缝隙内的水产生晃动,且通过缝隙的光量也产生变化。其结果导致,受光组件的受光量讯号产生明显且确实的变化,而得以确实探测纬线。
在前述两引导部的上下方向的重叠量以及前述两引导内部的间隔的至少一方,也可设定在纬线通过前述缝隙时可产生振动且可使纬线通过的范围。如此一来,因纬线振动变大,导致水的晃动也随之变大,而得以更确实探测纬线。
前述纬线可根据当该纬线通过之际由前述振动所产生的受光量讯号来进行探测。
前述两引导部可对应前述触件主体形成于配置在投纬方向上流侧的引导构件上。如此一来,引导构件可发挥做为触件主体的防水板的作用,因此无须专程个别设置防水用构件,而得以简化构造。


图1是具备与本发明相关的纬线触件的织机的要部的一实施例的侧视图;图2(A)、图2(B)是由投纬方向观察图1的织机所使用的纬线触件的图标;
图3是纬线触件的电性电路的一实施例的方块图;图4是通过使用一个引导装置的实验所获得的电性讯号的波形图;图5是通过使用其它引导装置的实验所获得的电性讯号的波形图;图6是通过使用又一引导装置的实验所获得的电性讯号的波形图;图7是纬线触件的第2实施例图;图8是图7的纬线触件中的纬线状态变化图,(A)为位于图7的A点上的状态、(B)为位于图7的B点上的状态、(C)为位于图7的C点上的状态、(D)为位于图7的D点上的状态;图9是纬线触件的第3实施例图;图10是纬线触件的第4实施例图;图11是纬线触件的第5实施例图;图12是纬线触件的第6实施例图;图13是纬线触件的第7实施例图;图14是纬线触件的第8实施例图,(A)为由纬线的移动方向所观察到的图、(B)为凹部的一实施例图、(C)为凹部的其它实施例图;图15(A)、图15(B)是纬线触件的第9实施例图;图16(A)、图16(B)是纬线触件的第10实施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照图1,纬线触件10,是使用在将布条状的扁线做为纬线12及经线14使用,并用以织制布条状(带状)的基布也即织布16的喷水式织机上。也可使用在将扁线仅做为纬线12用的织机上。
纬线12,与投纬用的压力水同时由无图标的投纬喷嘴中喷射而出,并在以厚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的状态下投纬在以厚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的经线14的开口内,通过筘18将纬线打入刚织到的地方,以织为织布16。
纬线触件10是包含在基部及前端部的边界弯曲而由平面观察时形成L字型的触件主体20;以及由触件主体20朝投纬方向隔开而组装在触件主体20的前端部,作为纬线12的引导装置使用的一对引导构件22、24。更详细而言,触件主体20,较诸于反投纬侧织端,是在投纬侧具有探测区域,并设置成借由织端端侧延伸的上、下构件34、36从上下方向来夹住织布。
纬线触件10,为使引导构件22、24对应触件主体20而变为投纬方向中的上流侧,而在触件主体20的基部借由安装构件26以可调整投纬方向及上下方向位置的方式组装在边撑杆28上。
如图2所示,触件主体20,除了在前端部具有随着穿筘而使纬线12通过的缝隙30外,还具有让已通过缝隙30并完成穿筘的纬线12待命的开放空间32。
缝隙30是作为纬线12的探测通路使用,具有较开放空间32为小的一定宽度,并以略平行方式朝纬线12的移动方向58延伸。缝隙30的宽度(上下方向的尺寸)是设定为所喷射的部分水滴可沿着触件主体20表面进入缝隙30,且水可经常滞留在缝隙30内的值,例如可设定为数mm。
开放空间32是由基部往前端部延伸,并与缝隙30连接。触件主体20的至少其前端部,是借由缝隙30及开放空间32分割为可容许纬线12通过的上下构件34、36。
换言之,上及下的构件34及36,是分别以引导纬线12由构件34及36的前端部往构件34及36的下端面及上端面引导的方式,在前端部形成往纬线进入方向延伸的引导面,除此之外,又借由以一定的间隔使构件34及36的下端面及上端面中,连接诱导面的第1面区域朝上下方向分开并呈平行延伸而形成缝隙30,同时也借由使连接第1面区域的第2面区域,较第1面区域进一步往上下方向分开并平行延伸的方式形成开放空间32。
触件主体20,具备有将无图标的投光组件所产生的纬线探测用光线引导至缝隙30的光纤38;以及接收通过缝隙30的光线并将该光线引导至无图标的受光组件的光纤40。借此,可在缝隙30中形成通过缝隙30的光线的光路及其光轴。
在图标例中,将连接投光组件的光纤38配置在上构件34上,而将连接受光组件的光纤40配置在下构件36上,但两光纤的位置关系也可上下倒反,而将光纤38配置在下构件36,光纤40配置在上构件34上。
为了能够在投纬侧同时覆盖缝隙30,以及为了使引导构件24对应引导构件22而形成于反投纬侧(触件主体20侧),而分别借由图1所示的间隔件42与44以及未示于图中的螺丝构件,朝投纬方向(在图2(A)中为与纸面垂直的方向)并以间隔D2的距离将引导构件22及24组装在触件主体20上。
引导构件22的前端部的下端区域与引导构件24的前端部的上端区域,是与上下方向的缝隙30的高度位置位于相同的高度位置,并仅以重叠量D1与缝隙30重叠。借此,引导构件22的前端部的下端区域与引导构件24的前端部的上端区域,可分别发挥做为引导纬线12的引导部的作用,而两引导部的下面及上面是分别做为与缝隙30平行延伸的引导面46及48而发挥作用。
为了接收随着穿筘而移动的纬线12并将其引导至所对应的引导构件22及24间以及构件34及36间,除了将引导构件22及24以及构件34及36的前端面是分别形成弧状的引导面外,并分别共同形成纬线入口50及52。
引导构件22、24,共同形成与触件主体20的开放空间32具相同意义的开放空间54。开放空间54,是与引导构件22、24的引导面46、48间的缝隙连通。
投纬时,纬线12与压力水共同自未图标的投纬喷嘴中喷射而出。此时,引导构件22、24是作为触件主体20的防水板使用。因此可阻止压力水直接进入缝隙30之中,而无须专程另行设置防水用的各个构件,而得以简化纬线触件的构造。
投入经线14开口的纬线12在进行穿筘时,纬线12,随着穿筘,会在图2所示的箭号的高度位置朝该箭号方向移动。借此,纬线12,先会与引导装置的引导构件24的前端的弧状引导面抵接,然后才与引导构件22的前端的弧状诱导面抵接。借此,纬线12可经由两弧状引导面引导,而自纬线接收入口50进入引导构件22、24之间。
接着,纬线12,与触件主体20的构件34、36的前端弧状引导面抵接,再经由两弧状引导面引导,而自纬线接收入口52流入构件34、36之间的缝隙30。
接着,纬线12,在引导构件22、24之间及缝隙内移动,并于最后移动至开放空间32、54。当纬线在缝隙30中移动时会遮蔽通过缝隙30的光线。借此会使受光组件的受光量产生变化,并使受光量讯号变化。但是,当纬线为半透明的扁线时,该种纬线,因投纬而浸水后,会形成无色透明状态,其结果将导致即使纬线通过缝隙(光路),也无法获得受光量的变化。
纬线12因形成引导面46、48的引导部重叠,因此当纬线移动于引导构件22、24之间时,如图2(A)、(B)所示一般,会在借由引导构件22的引导面46押压引导构件24的引导面48的同时,在较纬线探测用光线的光轴更接近纬线入口50侧,与两引导面46、48接触,并呈弯曲状而通过缝隙30。
换言之,纬线12,借由穿筘运动接触两引导面46、48而逐渐形成弯曲状,换言之是一面扭捋一面通过两引导面46、48。借此,在通过两引导面46、48的纬线部分产生较大的振动,且该振动也传导至通过缝隙30内部的纬线部分,故使纬线12产生更大的振动。其结果导致,滞留在缝隙30内的水产生大的晃动,而使得通过缝隙30的光量也有明显变化。其结果导致,受光组件的受光量讯号产生明显且确实的变化,而得以确实探测纬线12。
引导构件22、24的引导部的重叠量D1及间隔D2,是边观察受光组件的实际受光量讯号的产生状况,而边设定适边当的值。重叠量D1及间隔D2,可依照纬线12的种类(特别是宽度)而设定为例如重叠量D1=0.7mm至3mm、间隔D2=0.7mm至2mm。
若增大重叠量D1,或缩小间隔D2时,将使纬线通过缝隙30,特别是通过较光轴更接近纬线入口侧的区域时,加大纬线的震动。但是最好是将重叠量D1及间隔D2设定在不妨碍纬线通过的范围内。特别是,重叠量D1及间隔D2的至少一方,最好设定在纬线通过缝隙30时会产生振动并能使纬线通过的范围内。
触件主体20与引导构件24的间隔,最好设定为两者间不会滞留水的值,例如以设定在2mm至5mm程度的值为佳。
参照图3,纬线触件10,还包含有作为光源的投光器60;接收由投光器60通过缝隙30的光线的受光器62;用以放大受光器62的探测讯号也即受光量讯号的交流放大电路64;设定纬线探测用阈(临界)值的阈值设定器66;利用放大器64的输出讯号及阈值以判断纬线的有无的判别电路68。
投光器60使纬线探测用的光线指向图2的光纤38,受光器62接收来自光纤40的光线,并产生对应受光量的电性讯号(换言之,受光量讯号)。
交流放大电路64,在图3所示例中,是将耦合电容器70及电阻器72串联连接在受光器62的输出与运算放大器74的负侧输入间,而将回授用的可变电阻器76并联连接在运算放大器74,最后使运算放大器74的正侧输入与地连接。
换言之,交流放大电路64,是构成倒相放大器,使受光器62所输出的探测讯号通过耦合电容器70,并将其交流成分输入到运算放大器74,交流成分的讯号在运算放大器74中根据可变电阻器76所决定的放大度进行相位判定后,再输出相位倒转的讯号。
判别电路68,是在输入具有预定的探测期间的时间讯号时,判断此时的受光量讯号的位准是否超过阈值设定器66所设定的阈值,超过阈值时是将有丝线讯号,而未超过阈值时是将无丝线讯号逻辑分别输出至端子80。无丝线讯号可做为使织机停止的异常讯号使用。
线探测用的时间讯号,是借由利用近接感应器86检测出安装于织机主轴82、并可与该主轴82同时旋转的轧头84而产生。做为该种时间讯号,可使用具有主轴82的旋转角度为315度至345度的探测期间的讯号。
使用图2所示的形状的触件主体20及引导构件22、24,在变更引导构件22、24的重叠量D1及间隔D2时,由示波器所得的讯号波形是如图4及图5所示。测定条件(1)将纬线设定为厚0.02mm及宽4.2mm的聚乙烯膜。(2)将织机的旋转数设定为600rpm。(3)触件主体20与引导构件24的间隔是设定为3mm。(4)引导构件22、24的间隔D2是设定为1mm。(5)线探测用时间讯号FT是在图3中的检测感应器86的输出点A检出。不论是图4或图5的任一种情况,均具有旋转角度为315°至345°的探测期间。(6)线讯号FSIG,是在图3的交流放大器64的输出点B中检出。
就引导构件22、24的重叠量D1方面,图4所示波形为0.5mm,图5所示波形为2mm。
作为参考之用,在图6中显示一般纬线投纬时所出现的讯号波形。在本例中,除了使用尼龙50d的纬线,并以650rpm的旋转数旋转织机之外,其余均与图4所示波形时的条件相同。
由图4的波形可清楚得知,当引导构件22、24的重叠量D1过少时,半透明的纬线一受到水浸湿,将进一步呈现出无色透明状态,即使纬线通过触件主体的缝隙及引导装置的引导构件间,也无法获得通过缝隙时因纬线振动而导致受光讯号产生变化的线讯号。
相对地,在图5例中,当纬线通过引导装置的引导构件间时,因纬线振动而使受光讯号产生明显变化,借此可确实获得较大的线讯号。
此外,由图6所示例中可清楚得知,较容易探测的一般纬线,即使其重叠量D1与图4所示例相同,受光讯号变化明显,因此乃产生一次位准较大的线讯号。该线讯号的产生时期,大致与纬线借由穿筘而通过缝隙内的光轴的时期相同。
相对的,在图5所示例,借由增大重叠量D1,其位准虽较图6所示例低,但却可在较长期间内产生线讯号。因此,有关4.2mm的宽幅的纬线探测,可借由图5所示例确实进行。
借由频内观测器发光观察纬线的通过状态时,由图5所示例中可确认,在通过引导构件22、24的引导面46、48时,纬线是以朝宽边方向弯曲的状态通过。因此,根据图5之例,纬线的振动会在较安定状态下产生,借此可在较长期间内产生线讯号。
另一方面,也可确认到当纬线的宽度变小时,线讯号的位准也会变小。为确认原因而与上述同样借由频内观测器发光观察纬线的通过状态时,可确认到宽度较小的纬线,是在未弯曲的状态下通过引导构件22、24的引导面46、48。
接着,针对即使是宽度较小的纬线,也在纬线朝宽边方向弯曲的状态下通过引导构件22、24的引导面46、48的引导装置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参照图7,引导装置的引导构件92的前端部的下端区域,与引导构件94的前端部的上端区域,是在与上下方向中的缝隙30的高度位置相同的高度位置,仅以重叠量D1重叠于缝隙30。借此,引导构件22的前端部的下端区域,与引导构件24的前端部的上端区域是做为引导纬线12的引导部进行作用,而两引导部的下面及上面则分别做为引导面96及98而发挥作用。
引导构件92的引导面96,是对应纬线12的移动面或缝隙30而由纬线入口50朝开放空间54倾斜至斜下方,而成为以倾斜方式穿过与缝隙30的高度位置对应的区域的倾斜引导面。而引导构件94的引导面98,是对应纬线12的移动面或缝隙30而由纬线入口50朝开放空间54倾斜至斜上方,而成为以倾斜方式穿过与缝隙30的高度位置对应的区域的倾斜引导面。不论是哪一倾斜引导面,由水平方向观察时,均是以倾斜方式穿过缝隙而朝上下方向延伸。
穿筘时,纬线12是随着穿筘于箭号的高度位置往该箭号方向移动。借此,纬线12先与引导装置的引导构件94的弧状引导面抵接,再与引导构件92的弧状引导面抵接。借此,纬线12,是借由引导构件92、94的弧状引导面所引导,而由纬线接收入口50进入引导构件92、94之间。
接着,纬线12,与触件主体20的引导构件94、96的前端弧状面抵接,借由该弧状引导面的引导,缓缓形成弯曲状而由纬线接收入口52进入引导构件94、96之间的缝隙30。
接着,纬线12,在引导构件92、94的间以及缝隙30内部移动,最后再移动至开放空间32、54。在此期间,纬线12与引导构件92的引导面96及引导构件94的引导面98双方抵接且边形成弯曲边朝穿筘方向行进。
换言之,引导构件92,是对应引导构件94而隔开设置在触件主体20的相反侧也即投纬侧的侧方,引导构件92的引导面96是做为补助引导面使用,用以将纬线12押入设在触件侧的引导构件94的引导面98。
纬线12,在缝隙30中移动时,会遮蔽通过缝隙30的光线。借此,使受光组件的受光量产生变化,且因受光量讯号产生变化之故,而得以根据受光量讯号的变化探测纬线12的存在与否。
由于纬线12是由倾斜的引导面96、98押压逐渐形成弯曲状,而在引导构件92、94之间移动,因此只要在移动途中变更状态,缝隙30内的纬线部分的状态也会随之改变。借此,由于纬线是以排开滞留于缝隙30内的水的方式行进于缝隙30内部,故较诸于先前技术,反而会在缝隙30内的水中产生更大的晃动。
图8显示纬线12在引导构件92、94中移动时的状态。
纬线12,是先以箭号所示的高度位置与引导构件94抵接并借由该引导面98往上推而与缝隙30的上面抵接,然后再与引导构件92抵接并借由该引导面96推向下方并形成弯曲状。
接着,纬线12,借由引导面96、98的重叠动作,当移动至图7的8A点时,如图8(A)所示,进一步形成弯曲状。
接着,当纬线12,移动至图7的8B点时,如图8(B)所示,纬线会借由引导构件94的进一步往上推的动作,大幅弯曲,并拉近供线侧。
接着,当纬线12,移动至光轴56位置的图7的8C点时,如图8(C)所示,纬线是弯曲成反转状态。
接着,当纬线12,移动至图7的8D点时,如图8(D)所示,纬线是借由引导构件92的进一部下推的动作,自缝隙30的高度位置下压至下方,并与缝隙30的下面接触。
如上述一般,若使用具有以可容许纬线12通过的角度,并朝着缝隙30的延伸方向及与上下方向两者交叉的方向延伸于上下方向的缝隙30的位置的附近的倾斜引导面96、98的引导构件92、94时,因纬线12会变更状态而移动于引导构件92、94之间,故也会改变缝隙30内的纬线部分的状态。
借此,纬线12会随着穿筘运动一面改变状态,一面排开滞留于缝隙30的水而行进于缝隙30内,因此,较诸于过去,反而会在缝隙30内的水中产生更大的晃动。其结果导致,较诸于过去,通过缝隙30的光线会因水的晃动而产生明显的光量变化,进而使受光组件的受光量讯号产生明显且确实的变化,而得以确实探测纬线。
如图7所示,最好在具有其高度位置处于下方的引导面96(反触件主体20侧的)的引导构件92中,形成由引导面96朝下方呈弧状突出的突出部100。突出部100,是形成于与缝隙30内的光轴56位置对应之处。
该种突出部100,也可形成为在具有高度位置处于上方的引导面98(触件主体侧20的)的引导构件94中,由引导面98朝下方呈弧状突出的突出部100。
当该种突出部100形成于引导面96(或98)时,在图7的C点,(如图8(C)所示一般)纬线12,是在引导面96及突出部100的边界附近抵接,并以该抵接点为支点而一面反转状态一面越过突出部100。借此,因纬线12会产生大幅弯曲,而使缝隙30内的水中产生更大的晃动,并使受光量讯号产生明显且确实的变化,而得以确实探测纬线。
除了使引导面96、98往纬线12的移动方向前方更下方的位置倾斜外,也可如图9所示,使引导面96、98往纬线12的移动方向前方(开放空间54侧)的更上方的位置倾斜。
图2所示的引导构件22、24是如图10所示,而图7所示的引导构件92、94则如图11所示,可将1个以上的凹部102形成于触件主体20侧的引导构件24、94的引导面48、98,或代之以该种凹部102而将1个以上的凹部102形成于反触件主体20侧的引导构件22、92的引导面46、96。
换言之,图10的引导构件24的凹部102,可形成为以可容许纬线通过的角度,并朝着缝隙30的延伸方向及与上下方向两者交叉的方向延伸于上下方向的缝隙位置的附近的引导面。此外由图11中的引导构件94的凹部102所形成的引导面,也可形成与前述相同的引导面。
若进一步详述前例,则是图10的引导构件22的引导面46以及凸部所形成的引导面,可做为将纬线12推压至引导构件22的前述引导面的补助引导面而发挥机能。
代之以上述凹部100,如前述一般,也可将1个以上的凸部100形成于触件主体20侧的引导构件24、94的引导面48、98,或将该种凸部100形成于反触件主体20侧的引导构件22、92的引导面46、96。
此外,如图10及图11所示,也可将凸部100及凹部102分别形成于反触件主体20侧的引导构件22、92的引导面46、96以及触件主体20侧的引导构件24、94侧的引导面48、98,或与前述相反地,将凸部100及凹部102分别形成于引导面48、98以及46、96也可。在该种情况下,可防止纬线在通过凸部100及凹部102时所产生的张力的降低或增加。
上述凸部100及凹部102至少应形成于包含较光轴56更接近纬线接收入口50侧的范围的位置,尤以形成于光轴56附近者为佳。如此一来,纬线12通过缝隙30内时所产生的水的晃动可随着纬线移动确实传导至光轴,因此可使受光量讯号更加确实明显,而得以确实探测纬线。
借由在引导面形成凸部100或凹部102,因能使纬线12成更大幅度的弯曲,而在缝隙30的水中产生更大的晃动,故使受光量讯号产生确实且明显的变化,而得以确实探测纬线。
上述凹部100及凹部102,不一定要做成如图标例般的半圆形,也可做成锯齿状、波状、三角状、梯形状等可容许纬线通过的适当形状。
如图12所示,可将引导面96、98的倾斜角度设定为不同值,或使一方的引导面98(或96)不倾斜,而使引导构件92、94的重叠量得以变大到接近箭号58所示的纬线移动方向前方侧的程度。
如图13所示一般,可将缝隙30予以倾斜,使其高度位置提高至开放空间54侧的程度,并将光轴56予以倾斜。在本实施例中,相对于反触件主体20侧的引导构件22的引导面46,是以横穿缝隙30而延伸的方式,朝水平方向延伸,而触件主体20侧的引导构件24的引导面48,则是以重叠量往开放空间54侧变多的方式倾斜。
但是,也可使触件主体20侧的引导构件24的引导面48朝水平方向延伸,而使反触件主体20侧的引导构件22的引导面46,以引导构件22、24的重叠量往开放空间54侧变多的方式倾斜。此外,相对于前述,也可将缝隙30本身予以倾斜,使高度位置往开放空间54侧变低,并使光轴56倾斜。
图14,是将引导构件24配置于较触件主体20更接近反投纬侧之处的说明例,是将多数的凹部110朝纬线的移动方向分开形成于一方的引导构件24(或22),并将多数的凹凸朝纬线的移动方向分开形成于一方的引导构件24(或22)。
各凹部110可如图14(B)所示一般形成半圆形状,或如图14(C)所示形成锯齿状,或也可形成其它形状。在图14所示实施例中,如前述实施例一般,若将引导构件24配置在较触件主体20更接近投纬侧的位置,则引导构件24,即可有效获得对应缝隙30的防水机能。
也可取代凹部110,将多数的凸部朝纬线的移动方向分开形成于一方的引导构件24(或22),并将多数的凹凸朝纬线的移动方向分开形成于一方的引导构件24(或22)。
此外,也可将多数的凹部或凸部,设置在触件主体20的上构件34或下构件36的构成缝隙30的下端面或上端面。在如此的实施例中,若加设具备有可将纬线12确实押压至前述多数的凹部或凸部的补助引导面的引导构件24则更为理想。
如上述一般,在将多数的凹部(或凸部)朝纬线的移动方向分开形成于一方的引导构件的情况下,纬线,会在通过缝隙的途中,沿着引导面的凹部或凸部行进,以产生振动并通过缝隙内部。借此,与过去相比较,可使缝隙内部的水产生更大的晃动。其结果导致,与过去相比较,可在通过缝隙的光线中确实产生更大的光量变化,同时使受光组件的受光量讯号产生明显且确实的变化,而得以确实探测纬线。
参照图15,在本实施例中,除了线探测用光线的光路外,是将线材制的多数的毛材112,配置成刷状,使之得以在形成触件主体20的缝隙30的上下面中,相互分开而朝上下方向延伸于缝隙30的延伸方向,并使上下方向的高度位置重叠。毛材112,可使用与纬线抵接时虽会产生弯曲,却不会对纬线造成损坏的材料。例如尼龙线。
代之以将毛材112配置于触件主体20之中,也可如图16所示,将毛材112安装在组装于触件主体20的构件34的保持构件114的下面,或将前述的各实施例中的引导构件22、24(或92、94)配置于触件主体20的侧方,并安装于引导面46(或96)上。
使用该种毛材112时,纬线,会在通过缝隙30途中与刷112的毛材相互触接并通过缝隙30内部,而借由毛材112的可挠性变更状态,也会改变缝隙30内的纬线部分的状态。借此,较诸于先行技术,缝隙30内的水中会产生更大的晃动。其结果,较诸于先行技术,在通过缝隙30的光线中会确实出现因水的晃动而产生的明显的光量变化,并使受光组件的受光量讯号产生确实而明显的变化,而得以确实探测纬线。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在未超出主旨的范围内,均可作任意的变更。
组件符号说明10纬线触件12纬线14经线16织布20触件主体22、24、92、94引导装置的引导构件30缝隙32、54开放空间34、36触件主体的引导构件38、40光纤46、48、96、98 引导面50、52纬线接收入口56光轴58纬线的移动方向100 凸部102、110凹部112 线材制的毛材114 保持构件
权利要求
1.一种纬线触件,其特征在于,是包括具有缝隙的触件主体,所述缝隙是一种可使纬线探测用光线通过上下方向的缝隙,且在一端设有纬线入口;以及具有引导面的纬线引导装置,所述引导面是配置在所述触件主体的侧方,用以引导纬线,前述引导面,是以可容许纬线通过的角度,朝着与前述缝隙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于前述缝隙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的附近。
2.一种纬线触件,其特征在于,是包括具有缝隙的触件主体,所述缝隙是一种可使纬线探测用光线通过上下方向的缝隙,且在一端设有纬线入口;以及具有引导面的纬线引导装置,所述引导面是配置在所述触件主体的侧方,用以引导纬线,前述缝隙以及前述引导面的至少其中一方,是位于上下方向的前述缝隙位置之中,并在往前述缝隙延伸方向延伸的端面上具有朝上下方向陷入的多个凹部以及朝上下方向突出的多个凸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纬线触件,其特征在于,前述引导面,是由上下方向的任一侧朝另一侧跨越对应前述缝隙的高度位置区域。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纬线触件,其特征在于,前述引导面,至少配置在较前述光轴更接近前述纬线入口侧之处。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纬线触件,其特征在于,前述引导装置,是对应前述引导面而在与前述触件主体的相反侧的侧方具备有用以将纬线押入前述引导面上的补助引导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纬线触件,其特征在于,前述引导面是对应前述触件而形成于配置在投纬方向上流侧的引导构件上。
7.一种纬线触件,其特征在于,是包括具有缝隙的触件主体,所述缝隙是一种可使纬线探测用光线通过上下方向的缝隙,且在一端设有纬线入口;以及朝上下方向延伸于前述缝隙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的具可挠性多数线材,前述线材,是设置在前述缝隙,与配置在前述触件主体侧方的构件的至少一方。
8.一种纬线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是通过纬线触件进行纬线探测的方法,所述纬线触件是包括具有缝隙的触件主体,所述缝隙是一种可滞留水分并可使纬线探测用光线通过上下方向的缝隙,且在一端设有纬线入口;以及具有引导部的纬线引导装置,所述引导部是往前述缝隙的延伸方向延伸到至少包含较前述光轴更接近前述纬线入口侧区域的范围内的一对引导部,通过与前述缝隙重叠的方式,朝投纬方向隔开配置在前述触件主体的侧方,所述纬线探测方法包括使所投入的布条状纬线在随着穿筘而扣合于前述引导部的状态下通过前述缝隙间以进行探测的步骤。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纬线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两引导部的上下方向的重叠量及前述两引导部的间隔的任一方,设定在纬线通过前述缝隙时可产生振动且可容许纬线通过的范围内。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纬线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纬线,根据所述当纬线通过时的前述振动所产生的受光量讯号进行探测。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纬线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两引导部是对应前述触件主体而形成于配置在投纬方向的上流侧的引导构件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具有可随着穿筘使纬线通过缝隙的纬线触件,特别是关于可确实探测纬线的探测方法。纬线探测方法的特征是通过一种具有引导部的纬线触件,在随着穿筘而扣合于前述引导部的状态下,使投入的纬线通过前述缝隙间以进行探测。其中该纬线触件,是将往缝隙的延伸方向延伸到形成于触件主体缝隙的至少包含较光轴更接近纬线入口侧的区域范围内的一对引导部,通过与缝隙重叠的方式,隔开配置于投纬方向。
文档编号D03D51/34GK1459524SQ0310833
公开日2003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03年3月25日 优先权日2002年5月16日
发明者木滑敏博, 本乡真一 申请人:北菱电兴株式会社, 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