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电荧光双节棍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发电荧光双节棍。本实用新型结构为双节棍管为透明状,双节棍管内均匀设有多个弹性元件,拉杆将多个弹性元件连接成一串,拉杆一端连接吊钩一端,吊钩7另一端连接拉环,弹性元件表面贴覆压电片,压电片的电极面通过导线与发光二极管连接。本实用新型克服了夜光双节棍依靠电池,再连接各种颜色的发光二极管发出彩色的光芒的,当电池耗尽时,安装更换极不方便,且寿命短,不环保等缺陷。本实用新型靠双节棍之间的拉动,使得设置在其内部的压电片发生变形,从而产生压电效应发电,为发光二极管提供电能,与现有的电池式双节棍相比,此双截棍寿命长,不用频繁更换电池,更加绿色环保。
【专利说明】自发电荧光双节棍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舞台表演武术器具,尤其涉及一种自发电荧光双节棍。
【背景技术】
[0002]在本实用新型发明之前,为了增加舞台表演效果,现在的双节棍除了普通的以外,还有七彩的夜光双节棍,能在黑暗中发出彩色的光芒,双节棍舞动起来将显得更加精彩。然而目前的夜光双节棍都是在双节棍里面安装有电池,再连接各种颜色的发光二极管发出彩色的光芒的,当电池耗尽时,安装更换极不方便,且寿命短,不环保。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缺陷,研制一种自发电荧光双节棍。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0005]自发电焚光双节棍,其主要技术特征在于双节棍管为透明状,双节棍管内均勾设有多个弹性元件,拉杆将多个弹性元件连接成一串,拉杆一端连接吊钩一端,吊钩7另一端连接拉环,弹性元件表面贴覆压电片,压电片的电极面通过导线与发光二极管连接。
[0006]所述在双节棍管内吊钩与最近的弹性元件之间设置一个垫圈,垫圈连接压簧一端,压簧另一端连接在双节棍管一端内侧上。
[0007]所述双节棍管采用透明材料PVC制成。
[0008]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并联。
[0009]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效果在于结构新颖,自发电荧光双节棍,解决了目前表演用的夜光双节棍靠电池供电的缺点。此自发电焚光双节棍可以在双节棍舞动时,靠双节棍之间的拉动,使得设置在其内部的压电片发生变形,从而产生压电效应发电,为发光二极管提供电能,与现有的电池式双节棍相比,此双截棍寿命长,不用频繁更换电池,更加绿色环保。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 本实用新型结构原理不意图。
[0011]图中各标号表示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0012]发光二极管1、压电片2、弹性元件3、垫圈4、压簧5、拉环6、吊钩7、拉杆8、双节棍管9。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4]如图1所示:
[0015]双节棍管9为圆桶形管,用透明的PVC材料制成,双节棍管9内均匀设有五个弹性元件3,拉杆8将其连接成一串,拉杆8 一端连接吊钩7 —端,吊钩7(另一端)上设置拉环6,在双节棍管9内吊钩7与最近的(也是最边上的)弹性元件3之间设置一个垫圈4,垫圈4连接压簧5 —端,压簧5另一端连接在双节棍管9 一端内侧上,弹性元件3表面设有即贴覆(圆形)压电片2,且压电片2表面的电极面通过导线与发光二极管I连接,可采用不同色彩的多个发光二极管1,相互之间并联。
[0016]本实用新型应用过程说明:
[0017]工作时,在舞动下双节棍时,拉环6拉动吊钩7再拉动拉杆8,从而拉动双节棍管9内的五个弹性元件3发生变形,使得贴覆在其上的压电片2也随之产生变形,从而产生压电效应进行发电,将所有压电片2上的电极面通过导线连接至发光二极管1,使发光二极管I在双节棍舞动过程中闪闪发光,且具有不同色彩,产生极好的舞台效果。
[0018]为防止因双节棍在舞动过程中,拉力过大拉坏弹性元件3,垫圈4、压簧5所构成的结构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0019]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比如把弹性元件沿双节棍长度方向等比例增加,在弹性元件的上下表面粘贴多个压电片,也是可以的,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自发电荧光双节棍,其特征在于双节棍管为透明状,双节棍管内均匀设有多个弹性元件,拉杆将多个弹性元件连接成一串,拉杆一端连接吊钩一端,吊钩(7)另一端连接拉环,弹性元件表面贴覆压电片,压电片的电极面通过导线与发光二极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发电荧光双节棍,其特征在于在双节棍管内吊钩与最近的弹性元件之间设置一个垫圈,垫圈连接压簧一端,压簧另一端连接在双节棍管一端内侧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发电荧光双节棍,其特征在于双节棍管采用透明材料PVC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发电荧光双节棍,其特征在于多个发光二极管并联。
【文档编号】A63B69/00GK204134176SQ201420541374
【公开日】2015年2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7日
【发明者】龚俊杰, 李康超, 沈丽佳, 韦源源, 吉灵龙 申请人:扬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