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舞龙教学、训练的多功能简易组合龙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一种适用于舞龙教学、训练的多功能简易组合龙。按照标准专业竞技比赛用龙的大小尺寸设计出一种多功能简易组合龙,主要结构有龙珠、龙头、龙节、龙尾。龙头、龙节、龙尾之间用弹力绳连接。本实用新型具有低成本、简易性和多功能性的特点。低成本与简易性体现在全龙采用木制结构设计成扁平状,降低了制作的成本,并且用弹力绳替代了制作工艺繁杂的龙衣,通过弹力绳的弹力效应可使舞龙训练初期运动员配合失误形成的拉扯造成的龙体损伤降低;多功能性体现在可通过简单的拆分、组合而适应舞龙教学的不同阶段。
【专利说明】适用于舞龙教学、训练的多功能简易组合龙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舞龙教学与训练的可以进行拆分与组装的简易组合龙。
【背景技术】
[0002]舞龙运动是流传于民间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目前,舞龙运动教学、训练所用的龙多为民族特色手工艺制造。一条标准专业竞技比赛所用的龙,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龙杆、龙骨、龙衣构成。其中,龙头重2.5kg,龙身直径33cm,平均节距
2.2m,龙全长不少于18m,其市场价格按其制作工艺的复杂程度从1000元至3000元不等。舞龙运动中有许多高低起伏、穿腾磨转的动作需由10名运动员共同完成,而在舞龙教学、训练的初期,由于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不全面、配合不够默契等因素的存在,初期的舞龙教学与训练对龙的损耗相当大,经常会因运动员的配合失误而导致龙头脱落、龙杆断裂、龙衣撕裂等龙被毁坏的现象,影响正常的教学与训练,而重新购置舞龙器材又将承担高额的购龙成本。
【发明内容】
[0003]为了减少教学、训练过程中对龙的损耗,降低舞龙教学、训练用龙的成本,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用于舞龙教学、训练的多功能简易组合龙。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简易组合龙,其特征是:全龙由木制的扁平状的龙珠、龙头、龙尾、龙节以及连接各节的弹力绳组成,龙头、龙节和龙尾之间可以通过弹力绳进行连接或拆分,龙节的四个角装有铁环,可通过弹力绳上的安全钩与铁环相连或拆卸,使多龙节连接或拆分。
[000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体现为它的低成本、简易性和多功能性:
[0006]低成本与简易性体现在创造性的将龙设计成扁平状,全龙采用木制结构,同时,用弹力绳替代制作工艺繁杂的龙衣,因弹力绳具备一定的弹性,就可以将舞龙训练初期运动员配合失误形成的拉扯造成的龙体损伤降低,在不影响习练效果的情况下降低了舞龙教学训练的成本。
[0007]多功能性体现在龙节和弹力绳通过环扣相接,可通过简单的拆分组合而适应舞龙教学的不同阶段,实现其多功能性:在基本动作练习阶段,可将龙拆分为龙珠、龙头、龙节和龙尾,可针对性的对每个把位的运动员进行单独训练;在组合动作练习阶段,可将两个龙节(或多个龙节)用弹力绳相连,进行多把位的组合动作练习;在套路练习阶段,可将全部龙节用弹力绳连接,此时的龙就成为一条简化版的标准龙,可进行各个连贯动作、套路的教学训练。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 多功能简易组合龙尺寸图(左视图)
[0009]图中:I龙珠 2龙头 3龙节 4弹力绳 5龙尾 6铁环 7安全钩
[0010]图2龙头、龙节、龙尾的左视图
[0011]图中:2龙头 3龙节 4弹力绳 5龙尾 6铁环 7安全钩
[0012]图3安全钩与铁环的连接示意图
[0013]图中:6铁环 7安全钩
【具体实施方式】
[0014]说明书附图尺寸说明:
[0015]图1中,龙珠直径33cm,杆高(含珠)170cm;龙头杆高(含龙头)180cm,龙身分9节,为扁平木制长方体,厚度为3cm,杆高160cm ;弹力绳间距33cm。
[0016]进行单独动作练习时,可将图1中的弹力绳从铁环中拆下,使龙分成龙珠、龙头、七节龙身和龙尾。此时,可针对每个把位的技术动作要求不同,进行分别的单独练习。
[0017]进行多把位组合动作练习时,可通过图3中的安全钩与铁环连接装置,将弹力绳与铁环相连。此时,可进行两个把位(或者多个把位)之间的组合动作的技术练习。如图2所示,如需龙头与第二把位进行组合动作练习,只需连接龙头与第二把位之间的弹力绳。
[0018]进行整套连贯动作的练习时,可利用弹力绳将龙头、七节龙身和龙尾相连,此时就形成了一条标准尺寸的竞技用龙,可进行套路连贯动作的教学训练。
【权利要求】
1.一种多功能简易组合龙,其特征是:全龙由木制的扁平状的龙珠、龙头、龙尾、龙节以及连接各节的弹力绳组成,龙头、龙节和龙尾之间可以通过弹力绳进行连接或拆分,龙节的四个角装有铁环,可通过弹力绳上的安全钩与铁环相连或拆卸,使多龙节连接或拆分。
【文档编号】A63H7/00GK204017366SQ201320853098
【公开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4日
【发明者】张瑶 申请人: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