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自动出水保温瓶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日常生活用品中的保温瓶。
现有的具有倒置瓶胆的自动出水保温瓶,就其放水机构而言,要数旋钮开关和按钮或按键开关较好,但旋钮开关制造困难且会由于水垢引起旋阀堵塞或漏水;按钮开关无论是手按式还是杯压式,都需要一套中间传动机构推动阀体,这就需要较大空间或复杂支承来安装这些中间传动机构,结构复杂给制造和安装带来了一些麻烦,且放水时一直需要用手压或杯子压按钮,这在连续用水时就显得不方便。此外,瓶胆倒置式保温瓶注水太满或晃动时水容易流出壳外,弄湿环境。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结构简单、合理的放水机构,使用方便且成本低的自动出水保温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自动出水保温瓶,具有壳体、瓶胆、瓶塞和进水管,瓶胆倒置,瓶塞上装有三通管和通气管,三通管的另一管口与进水管相接通,三通管的第三个管口与阀体的进水口相接通,阀体的另一端具有出水口,壳体上设有一个带斜面的开关板,该斜面可与阀体的控制杆相接触,开关板上有一个按手从壳体的开关孔中伸出。
为了使开关板能自动复位,开关板上还可设有弹簧座,复位弹簧的一端置于该弹簧座内,另一端置于壳体上;开关板的上部具有开关指示板,壳体的对应处有指示板显示窗;开关板上还设有自锁凸体,壳体上对应地设有一个由弹头、弹簧、弹簧壳和安装板构成的自锁装置。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结构更加合理,减少瓶塞上部的积垢现象和瓶壳底部的漏水现象,还可分别采取在瓶塞顶部形成凹球面,凹球面的周边上开有排水槽口的技术方案,以及采取在壳体的底部装有集水盒,集水盒的开口对着通气管的下端的技术方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只需按下开关板,就可放水,拨起开关板就可以停止放水,使用很方便,再由于本实用新型只用一块开关板就替代了结构复杂制造困难的旋钮和占空间的中间传动机构,不仅结构得到简化,布置合理,而且降低了制造成本。另外由于瓶塞的改进和集水盒的设置,还减少了瓶塞上部的积垢现象和瓶壳底部的漏水现象,使保温瓶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出水保温瓶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阀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4、5分别是开关板结构的右视图、主视图和俯视图。
图6、7分别是开关板上自锁凸体未被锁住和已被锁住的状态示意图。
图8、9分别是开关板关闭阀体和打开阀体的状态示意图。
图10、11分别是瓶塞的主视图和俯视图。
图12是瓶塞的使用状态安装图。
图13是保温瓶上部结构示意图。
图14是保温瓶下部结构示意图。
图15是集水盒结构的立体图。
如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出水保温瓶具有壳体(1)、瓶胆(2)、瓶塞(15)和进水管(3),瓶胆(2)倒置,瓶塞(15)上装有三通管(12)和通气管(14),三通管(12)的另一管口与进水管(3)相接通,三通管(12)的第三个管口与阀体(10)的进水口相接通,阀体的另一端具有出水口(11)。壳体(1)上设有一个带斜面(6)的开关板(4),该斜面(6)可与阀体(10)的控制杆(8)的外端头相接触,开关板(4)上设有一个按手(7),该按手(7)从壳体(1)的开关孔(36)中伸出(见图6)。
如图2所示,阀体(10)由阀壳(27)、弹簧(30)、垫片(31)、控制杆(8)、套管(26)、密封套(28)和密封圈(25)等组成,其中密封圈(25)采用螺母(24)固定在控制杆(8)上,控制杆(8)由密封套(28)密封且一端伸出阀壳(27)外,控制杆(8)的外端头为半球形,该控制杆(8)通过垫片(31)、弹簧(30)和阀壳(27)上的弹簧基座(29)来限定行程,并借助开关板(4)实现打开或关闭阀体(10),阀体(10)的下方带有出水口(11)。为了使关阀后阀壳内的余水放净,还可进一步地在阀壳(27)上部设一带通气孔的毛细管(48),使阀壳内腔的上部与大气相通,这样,关水时就可让空气进入阀壳内并使阀壳内的余水从出水口放净,使下一次用水不再有冷的余水放出。
如
图1、3、4、5所示,开关板(4)上还设有弹簧座(5),复位弹簧(9)的一端置于弹簧座(5)内,另一端置于壳体(1)上。开关板(4)上部设有开关指示板(41),在该开关指示板(41)上可以标上各种文字或色彩标记,以指示出水或关水状态,在壳体(1)的与开关指示板(41)对应处有指示板显示窗(35),透过该显示窗(35)可以看到开关指示板(41)上的标记。如图4、5、6、7所示,开关板(4)上还设有自锁凸体(32),形状为“长堤”形。如图6、7所示,壳体(1)上对应地设有一个由弹头(42)、弹簧(39)、弹簧壳(40)和安装板(38)构成的自锁装置。开关板(4)可采用安装在壳体(1)上的开关导轨(37)限位,也可以采用其它方法限位,例如将按手(7)的开关孔(36)外侧部位加粗来限位,使开关板(4)上、下移动时,不致倾倒。自锁装置的安装板(38)可采用螺钉固定在开关导轨(37)上,也可以固定在壳体(1)上。
如图8、9所示,分别是开关板(4)关闭、打开阀体(10)时所处的位置状态。壳体(1)上开有供出水口(11)穿出的孔(34),阀体(10)的套管(26)和阀壳(27)上,套有接管(33),接管(33)的另一端接三通管(12)。
如
图10、11、12所示,瓶塞(5)上具有通气管插孔(43)和三通管插孔(44),瓶塞(15)的顶部做成凹球面(18)状,在凹球面(18)的周边上开有排水槽口(17),排水槽口(17)的数量不限,一般如
图11所示开有3个即可,用以排除积水或水垢,瓶塞(15)下边(45)在安装时,包在瓶胆(2)的口外边,瓶胆(2)的颈部用衬圈(16)支承。
如
图13所示,保温瓶上部有注水盖(22)、注水口(23)、提手(21)、压圈(20)和四根支撑(19),注水盖(22)与壳体(1)上盖铰接,注水口(23)下端接进水管(3)。提手(21)可以插入壳体(1)上盖,使用时可以拉出。压圈(20)压在瓶胆(2)底部,绕瓶胆(2)外均布的四根支撑(19)由支撑管内套支撑杆构成,并连接上、下壳体(1),使瓶胆(2)牢固定位。
如
图14、15所示,壳体(1)的底部插装有集水盒(13),集水盒(13)上有拉手(46)和卡孔(47),卡孔(47)与壳体(1)底部壁上的凸起相扣,集水盒(13)的开口对着通气管(14)的下端。
使用时,如
图1所示打开注水盖(22),即可将开水注入注水口(23),水经过进水管(3)、三通管(12)进入瓶胆(2)内腔,瓶胆(2)内腔空气通过通气管(14)排出,当注满水后,少许过溢水从通气管(14)排出,落入集水盒(13)中,听到流水声响,就可停止注水,同时也可观察进水管(3)的水位来判断水是否注满。水盒(13)中的水每隔一定时间取出排倒一次即可。放水时,如图8、9所示,用手按开关板(4),开关板(4)下移,其斜面(6)推动阀体(10)的控制杆(8)向左位移并推开密封圈(25),使瓶胆(2)内的水经三通管(12)进入阀壳(27),再由出水口(11)放出。若开关板(4)不按到底,则由手控制放水,一旦松手,复位弹簧(9)则使开关板(4)上行,控制杆(8)返回原位,关闭阀体(10),水被关断。若开关板(4)被按到底,开关板(4)就会被自锁装置锁住,手即可脱离开关板(4)的按手(7),任其自动出水。关水时,用手向上拨开关板(4)的按手(7),自锁解除,开关板(4)靠复位弹簧(9)复位,关闭阀体(10)。
当然本实用新型中的开关板上也可以不设复位弹簧和自锁凸体,放水时按下开关板,关水时拉上开关板,可取得同样效果,这些变换均受本实用新型的保护。
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出水保温瓶,具有壳体(1)、瓶胆(2)、瓶塞(15)和进水管(3),瓶胆(2)倒置,瓶塞(15)上装有三通管(12)和通气管(14),三通管(12)的另一个管口与进水管(3)相接通,三通管(12)的第三个管口与阀体(10)相接,阀体(10)的另一端个有出水口(11),其特征在于壳体(1)上设有一个带斜面(6)的开关板(4),该斜面(6)可与阀体(10)的控制杆(8)相接触,开关板(4)上有一个按手(7)从壳体(1)的开关孔(36)中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出水保温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开关板(4)上有弹簧座(5),复位弹簧(9)的一端置于弹簧座(5)内,另一端置于壳体(1)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出水保温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开关板(4)的上部具有开关指示板(41),壳体(1)的与开关指示板(41)对应处有指示板显示窗(35)。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自动出水保温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开关板(4)上设有自锁凸体(32),壳体(1)上对应地设有一个由弹头(42)、弹簧(39)、弹簧壳(40)和安装板(38)构成的自锁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自动出水保温瓶,其特征在于阀体(10)的阀壳(27)上部设有一带通气孔的毛细管(48),使阀壳(27)内腔的上部与大气相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出水保温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瓶塞(15)顶部形成凹球面(18)状,凹球面(18)的周边上,开有排水槽口(17)。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出水保温瓶,其特征在于壳体(1)的底部装有集水盒(13),集水盒(13)的开口对着通气管(14)的下端。
专利摘要一种自动出水保温瓶,具有壳体、瓶胆、瓶塞、进水管、三通管、通气管和阀体,壳体上设有一带斜面的开关板,该斜面可与阀体的控制杆相接触,开关板上有一个按手从壳体的开关孔中伸出,只需按下、拨上开关板即可方便地放水、关水,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使用方便、成本低。
文档编号A47J41/00GK2265145SQ9623240
公开日1997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1996年7月26日 优先权日1996年7月26日
发明者黄忠瑞, 李步阳, 黄泽文 申请人:黄忠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