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便凳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坐便凳,包括凳体,凳体上带有座孔,所述凳体包括带有所述座孔的座板,座板的四个侧面分别连接有前后侧板及左右侧板,所述左右侧板的下边缘带有弧形结构,所述前后侧板分别与所述左右侧板的前后端面封闭连接。本实用新型为一体成型结构,其制造方便、成本低;凳体的左右侧板的下端带有圆弧结构,人坐在座板上时可以前后摇晃;凳体的座板带有凹弧面结构,提高坐便时的舒适感;本实用新型采用摇晃式结构,避免人们如厕久坐时腿部及膝盖产生的麻木、起身时产生头晕现象,通过前后的摇晃动作,活动膝盖、脚关节及股关节,摇晃结构还方便下蹲和起身动作,便于老年人及小孩使用。
【专利说明】坐便凳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卫生洁具领域,尤其涉及坐便凳。
【背景技术】
[0002]目前,人们如厕使用的坐便凳只起到方便如厕的作用,久坐后人的腿部及膝盖易麻木,部分人还会出现头晕、眼花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 申请人: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进行研究和设计,提供一种具有舒适度高、能避免人体腿部及膝盖麻木、头晕眼花等现象的坐便凳。
[0004]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坐便凳,包括凳体,凳体上带有座孔,所述凳体包括带有所述座孔的座板,座板的四个侧面分别连接有前后侧板及左右侧板,所述左右侧板的下边缘带有弧形结构,所述前后侧板分别与所述左右侧板的前后端面封闭连接。
[000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0007]所述座板的前后两端与所述前后侧板的连接处带有第一弧面过渡部;
[0008]所述座板的左右两端与所述左右侧板的连接处带有第二弧面过渡部;
[0009]所述座板的上表面带有向下凹陷的弧形座面。
[00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1]本实用新型为一体成型结构,其制造方便、成本低;凳体的左右侧板的下端带有圆弧结构,人坐在座板上时可以前后摇晃;凳体的座板带有凹弧面结构,提高坐便时的舒适感;本实用新型采用摇晃式结构,避免人们如厕久坐时腿部及膝盖产生的麻木、起身时产生头晕现象,通过前后的摇晃动作,活动膝盖、脚关节及股关节,摇晃结构还方便下蹲和起身动作,便于老年人及小孩使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图。
[001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立体结构图。
[001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主剖视图。
[0015]图中:1、座板;11、座孔;12、弧形座面;2、前后侧板;3、第一弧面过渡部;4、左右侧板;5、第二弧面过渡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0017]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坐便凳,包括一体成型的凳体,凳体包括带有座孔11的座板1,座板I的四个侧面分别连接有前后侧板2及左右侧板4,左右侧板4的下边缘带有弧形结构,弧形结构用于人们坐便时可以前后晃动,活动关节,其弧度及半径根据人体下蹲的高度及如厕位置的大小设置,弧度不宜过小,一般设置为120度-150度之间,以免摇晃时摔倒;前后侧板2分别与左右侧板4的前后端面封闭连接。
[0018]座板I的前后两端与前后侧板2的连接处带有第一弧面过渡部3,第一弧面过渡部3方便人体坐便时腿部的弯曲;座板I的左右两端与左右侧板4的连接处带有第二弧面过渡部5,第二弧面过渡部5分别便于人手扶凳体,减小手部压强,提高舒适感。
[0019]座板I的上表面带有向下凹陷的弧形座面12,提高坐便时的舒适感。
[0020]本实用新型采用摇晃式结构,避免人们如厕久坐时腿部及膝盖产生的麻木、起身时产生头晕现象,通过前后的摇晃动作,活动膝盖、脚关节及股关节,摇晃结构还方便下蹲和起身动作,便于老年人及小孩使用。
[0021]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权利要求】
1.坐便凳,包括凳体,凳体上带有座孔(11),其特征在于:所述凳体包括带有所述座孔(11)的座板(1),座板(I)的四个侧面分别连接有前后侧板(2)及左右侧板(4),所述左右侧板(4)的下边缘带有弧形结构,所述前后侧板(2)分别与所述左右侧板(4)的前后端面封闭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坐便凳,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板(I)的前后两端与所述前后侧板(2)的连接处带有第一弧面过渡部(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坐便凳,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板(I)的左右两端与所述左右侧板(4)的连接处带有第二弧面过渡部(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坐便凳,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板(I)的上表面带有向下凹陷的弧形座面(12)。
【文档编号】A47K11/04GK204105865SQ201420635496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30日
【发明者】范国平 申请人:范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