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设备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514559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气设备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设备,尤其涉及产生水蒸气的电饭锅等烹调家电设备、以及产生水蒸气的壶、除湿器、加湿器等日用家电设备。
背景技术
通常,电饭锅等烹调家电设备或壶、除湿器、加湿器等日用家电设备中除一部分产品外都是从上部的吹出口产生水蒸气的结构。因此,在向壶等容器内加入多于规定值的水的情况下,沸腾时不仅水蒸气从吹出口溢出,水也从吹出口溢出。此外,在厨房附近使用烹调家电设备的情况下或在日用家电设备的上方加入到杯中的水等洒落的情况下,水有时会从上方浇淋到设备上。有时会在电气设备上设置电软线连接部,该电软线连接部具有经由开口部分向外部露出的连接端子。这种情况下,从尽量远离可能发生接触的水的部位这一点或优化外观这一点出发,电软线连接部多配置在设置于设备下部且朝向侧部开口的凹部的内部。然而, 即使这样配置电软线连接部,也存在水通过开口部分的上端缘而进入电软线连接部内部的情况,需要避免该情况。尤其在电气设备置于倾斜的场所时,水容易进入。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设有保护部的电烹调器,该保护部从电软线连接部的开口部分的上端缘向下方延伸,防止水向电软线连接部内部的进入。在产品水平放置的状态下,因喷出等而滴落到侧面上的水从保护部垂直地落下,因此不会进入电软线连接部内部。然而,在产品以倾斜的状态放置且保护部的长度短的情况下,水可能会顺着保护部进入到电软线连接部内部。另外,若增长所述保护部的长度以免水顺着所述保护部进入到电软线连接部内部,则需要对应于所述保护部的长度而增加电软线所插入的所述开口部分的纵向的长度。其结果是,设备主体的整个高度变高而大型化。进而,保护部从电软线连接部的开口部分的上端缘向下方呈突起状地延伸,因此使用者插入电软线时,也会产生难以插入这样的问题。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3-1M108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在设置于主体下部且朝向侧部开口的凹部的内部具备供电部的电气设备中,避免设备主体的大型化及向供电部连接时带有困难的凹部结构的形成,同时可靠地防止水向供电部的进入。作为解决所述课题的方法,本实用新型的电气设备具备凹部,其设置在主体的下部,具备大致水平面的顶壁、与该顶壁连续的主侧壁及至少一个副侧壁,且具有朝向所述主体侧部的开口 ;供电部,其在所述主侧壁上设有入口,所述电气设备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顶壁上设置向上凹陷的防水槽。根据该结构,从主体的上部顺着侧部向下部流动而到达了凹部的开口上侧的水的大部分向重力方向落下。并且,这以外的其余的水从凹部的开口的上侧顺着顶壁进而朝向供电部侧流动。通过利用设置在顶壁上的向上凹陷的防水槽阻隔这些水或使这些水进入到防水槽中,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水向凹部的供电部的入口的进入。另外,由于不需要变更凹部的开口的形状,因此能够避免电气设备主体的大型化。进而,由于向上凹陷的防水槽起到加强肋的作用,因此能够提高顶壁部的强度。所述防水槽优选,一方的端部及另一方的端部均位于所述供电部的入口以外的主侧壁上,或者所述一方的端部位于所述供电部的入口以外的主侧壁上且所述另一方的端部位于所述副侧壁上。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使进入防水槽中的水顺着防水槽内部的内壁向离开供电部入口的端部移动,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水向设置在主侧壁上的供电部入口的进入。或者,也可以分别与所述主侧壁的两侧相邻而具有所述副侧壁,所述防水槽构成为,一方的端部位于一方的所述副侧壁上,且另一方的端部位于另一方的所述副侧壁上。与所述端部连结的侧壁槽优选设置在所述主侧壁与所述副侧壁中的至少一方。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移动到防水槽端部的水通过侧壁槽而从主体可靠地排出。所述防水槽的深度优选从接近所述供电部入口的一方的端部朝远离所述供电部入口的一方的端部变浅。根据该结构,能够将进入防水槽中的水顺着防水槽从接近供电部入口的一方的端部向远离供电部入口的一方的端部输送。输送到防水槽端部的水从主体向大致重力方向排出。所述防水槽的深度优选从所述开口侧的外缘朝向所述供电部侧变深。根据该结构,由于防水槽从开口侧的外缘朝向供电部侧形成上升坡度的倾斜面,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从开口侧的外缘侧进入防水槽中的水越过上升坡度的倾斜面而向供电部侧进入的情况。所述供电部优选具备在一侧形成有插入口作为所述入口且在另一侧安装有端子的端子壳体。根据该结构,由于顶壁的防水槽向上凹陷,因此即使在凹部设置供电部的插入口,也能够避免在将电源软线与插入口连接时难以将电源软线插入凹部的情况。优选在所述端子壳体的所述插入口侧的上表面上沿着所述主侧壁而设置槽。根据该结构,即使在顺着凹部的顶壁移动的水意外地越过防水槽进而顺着顶壁到达了主侧壁的情况下,通过在顺着主侧壁移动的水与供电部接触前使这些水流入槽中,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水向供电部的进入。并且,能够将水顺着端子壳体的侧面而从电气设备主体排出。所述供电部优选具备卷绕在线盘上的电源软线,该线盘收容在所述主体的内部, 所述入口为所述电源软线的插通口。根据该结构,通过使顺着顶壁移动的水进入防水槽中, 而能够防止水进入供电部。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水从插通口顺着电源软线向主体内部的线盘侧的进入。通过在凹部的顶壁的开口侧的外缘设置多个防水槽,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水向供电部的进入。实用新型效果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在凹部的顶壁上设有向上凹陷的防水槽,因此能够避免设备主体的大型化及向供电部连接时带有困难的凹部结构的形成,同时可靠地防止水向供电部的进入。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饭锅的上方立体图。[0020]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饭锅的下方立体图。图3是表示凹部的供电部的局部下方立体图。图4是表示设有防水槽的顶壁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图4的V-V线剖视图。图6是表示由主侧壁和两个副侧壁形成的凹部的局部放大图。图7表示设有与防水槽连结的侧壁槽的凹部的示意剖视图。图8 (a)是表示深度变化的防水槽的一例的示意图,(b)是表示深度变化的防水槽的另一例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9是表示在插入口侧的上表面上设置槽的端子壳体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10是表示具备线盘型的电源软线的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饭锅的仰视图。图11是表示设有两个防水槽的顶壁的局部放大图。图12(a)至(c)是分别表示不同形状的防水槽的图。符号说明10电饭锅主体(主体)[0033]11盖体[0034]12主干体[0035]13肩体[0036]14底体[0037]15供电部[0038]16凹部[0039]17铰链罩[0040]18把手[0041]19限动部[0042]20操作面板部[0043]21侧部[0044]22背面部[0045]23开口[0046]24顶壁[0047]25主侧壁[0048]26、28 副侧壁[0049]26A、26B 副侧壁[0050]27供电部侧壁[0051]29外缘[0052]30、30A、30B 防水槽30a、30b、30c、30d、30e、30f 端部30g倾斜面30h、30j、30k、30m 端部31 插入口(入口)32 凹处[0058]33端子壳体[0059]34端子[0060]35至 ΓΤΠ[0061]36引导部[0062]37底面[0063]38脚部[0064]41侧壁槽[0065]43钩部[0066]44槽[0067]45线盘[0068]46电源软线[0069]47壁[0070]48垂直壁[0071]49顶部[0072]50水平壁[0073]51间隙[0074]52插通口(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图1及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作为电气设备的一例的电饭锅。该电饭锅在电饭锅主体10的上部铰链连接有能够开闭的盖体11。在电饭锅主体10的内部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用于安置煮饭用米和水的内锅(未图示)。利用感应加热线圈等加热机构对内锅进行加热,由此加热内锅内部而进行煮饭。电饭锅主体10具有上下端开口的呈筒状的主干体12、闭塞主干体12的上端开口中除闭塞位置的盖体11之外的部分的肩体13、闭塞主干体12的下端开口的底体14。底体 14具备凹部16,该凹部16具有供电部15。关于该凹部16附近的结构在后详述。在肩体13上设置将盖体11安装成能够旋转的铰链(未图示),该铰链由铰链罩 17覆盖。在铰链罩17上设有对安装在主干体12上的转动自如的把手18进行限制的限动部19。另外,在肩体13的前表面上设有操作面板部20。对凹部16附近的结构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指定,则前后左右以从正面观察电饭锅的情况(与操作面板部20正对的情况)为基准。参照图3及图4,在电饭锅主体(以下称为主体)10的右侧后方的侧部21与背面部22相交的角区域中,在底体14上形成有凹部16。凹部16具有朝向主体10的侧部21、 背面部22及下方这三个方向的开口 23。彼此相邻的主侧壁25和副侧壁沈从划定凹部16 的上方边界的顶壁M向下延伸。主侧壁25与副侧壁沈在仰视下呈L形。在主侧壁25的后端由供电部侧壁27和其它副侧壁观形成仰视下呈L形的台阶部。供电部侧壁27与主侧壁25相邻。其它副侧壁观与供电部侧壁27相邻。上述供电部侧壁27和其它副侧壁观也从顶壁M向下延伸。通过主侧壁25、副侧壁沈、供电部侧壁27及其它副侧壁28的缘部来划定开口 23。在本实施方式中,顶壁M实际上为水平面(法线朝向铅垂方向的面),主侧壁25、副侧壁沈、供电部侧壁27及其它副侧壁观实际上均为铅垂面(法线朝向水平方向的面)。顶壁对在仰视下的轮廓为由一个圆弧(对应于侧部21与背面部22的角区域) 即外缘四、从外缘四的两端延伸而彼此正交的两根直线部分构成的大致扇形。另外,如图4及图5所示,在顶壁M上设有沿着外缘四向上凹陷的防水槽30。防水槽30在仰视下呈圆弧状。防水槽30的一端30a与副侧壁沈相邻。另一端30b与其它副侧壁观相邻。即,防水槽30的两端部30a、30b位于仰视下超过供电部15的插入口(入口)31的部位。并且,向上凹陷的防水槽30起到加强肋的作用。防水槽30的宽度为2 5mm,优选为3mm。防水槽30的深度为2 5mm,优选为3mm。在本实施方式中,防水槽30的截面形状为矩形,也可以为三角形、五角形、半圆、半椭圆等其它形状。主侧壁25在仰视下向前后延伸,划定凹部16的主体10左方向的边界。主侧壁25 为大致矩形。主侧壁25中,上端与顶壁M连续,下端与底体14的底面37连续。主体10具备供电部15,该供电部15用于连接供电用的电源软线的连接器。供电部15的插入口 31设置在与主侧壁25的供电部侧壁27相邻的位置上。本实施方式的插入口 31为大致矩形形状的开口。供电部15的端子壳体33收容在大致矩形形状的凹处32,该凹处32形成在底体14的底面37上。该凹处32被螺纹紧固在底体14上的盖35封闭而构成底面37的一部分。取下盖35的话,就能够相对于凹处32拆装端子壳体33。端子壳体 33在一端侧具备前述的插入口 31,在另一端侧安装有与内部设备(未图示)电连接的三根端子34。在主侧壁25上设有引导部36,该引导部36位于接近插入口 31的副侧壁沈的一侧的缘上。引导部36与顶壁M大致正交地形成为突起状。引导部36能够引导电源软线的连接器(未图示)而将其可靠地插入到插入口 31中。副侧壁沈在仰视下向左右延伸,划定凹部16的主体10前方向的边界。参照图3, 副侧壁沈的从后方观察到的轮廓是由一个圆弧(相当于底体14的曲面)及从圆弧的两端延伸而彼此正交的两根直线部分所围成的大致扇形。参照图3,供电部侧壁27的从后方观察到的轮廓为大致矩形。供电部侧壁27从主侧壁25向主体10的中心侧延伸。参照图3,其它副侧壁28的从侧方观察到的轮廓为大致直角三角形。在主视观察插入口 31的情况下,其它副侧壁沘位于比插入口 31靠里的位置。在底体14的底面37上设有多个支承主体10的脚部38。其中的一个配置在主侧壁25与副侧壁沈的交点附近。接下来,对附着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作为电气设备的一例的电饭锅主体10的凹部16的上方的侧部21或背面部22上的水的移动路径进行说明。附着在主体10的凹部16的上方的侧部21或背面部22上的水在侧部21上及/ 或背面部22上向下方移动。然后,这些水到达凹部16的开口 23、即顶壁M的外缘四。到达了顶壁M的外缘四的水的一部分从外缘四直接向下方落下,离开主体10。到达了顶壁M的外缘四的水的其余一部分顺着顶壁M进而向供电部15侧流动。 然后,这些水进入沿着外缘四设置的防水槽30中。[0094]并且,进入到防水槽30中的水的一部分从防水槽30向下方落下,离开主体10。另外,进入到防水槽30中的水的其余一部分顺着内壁向端部30a、30b移动。移动到端部30a、30b的水从端部30a、30b顺着副侧壁沈或其它副侧壁28向下方落下,离开主体10。这样,能够可靠地防止水向凹部16的供电部15的进入。特别地,由于能够使进入防水槽30中的水顺着防水槽30内部的内壁向超过供电部15的插入口 31的端部30a、30b移动,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水向设置在主侧壁25上的供电部15的进入。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供电部15与其它副侧壁观之间夹有供电部侧壁 27,因此即使在来自接近供电部15的插入口 31这一方的端部30b的水顺着其它副侧壁28 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供电部侧壁27来阻止水向供电部15的插入口 31侧的移动,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水向供电部15的进入。由于无需将保护部这样的向下突出的部分设置在顶壁M上来防水,因此凹部16 的开口 23的高度能够设定为允许电源软线的连接器进入的必要最小限度的尺寸,从而能够避免主体10的高度方向的大型化。另外,由于顶壁M的防水槽30向上凹陷,因此即使在凹部16上设置供电部15的插入口 31,也能够避免在将电源软线与插入口 31连接时难以将电源软线向凹部16插入的情况。进而,由于向上凹陷的防水槽30起到加强肋的作用,因此能够提高顶壁M的强度。需要说明的是,在形成具有折弯形状的截面的突起状的保护部时,不仅制造工序变得复杂,而且也难以确保强度,与此相对,在形成向不同方向延伸的多个防水槽连续连接的折弯形状的防水槽时,制造工序相对容易,能够进一步提高强度,这些方面都是有利的。根据本实用新型,在设置于主体10下部且朝向侧部21开口的凹部16的内部配置有供电部15的电气设备中,能够避免设备主体10的大型化及向供电部15连接时带有困难的凹部16结构的形成,同时能够可靠地防止水向供电部15的进入。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作为电气设备的一例的电饭锅主体10的供电部15的局部放大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除底体14之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对它们的说明。在主体10的背面部22的下部中央的区域中,在底体14上形成有凹部16。凹部 16具有朝向主体10的背面部22及下方这两个方向的开口 23。主侧壁25和分别与主侧壁 25相邻的副侧壁^A、26B从划定凹部16的上方边界的顶壁M向下延伸。顶壁M在仰视下的轮廓为大致矩形。主侧壁25和副侧壁沈々、268在仰视下呈二形。通过顶壁对、主侧壁 25、副侧壁的缘部来划定开口 23。在本实施方式中,顶壁M实际上为水平面(法线朝向铅垂方向的面),主侧壁25、副侧壁^5A、26B实际上均为铅垂面(法线朝向水平方向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凹部16设置在背面部22的底体14的中央,但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设置在底体14的侧部21等。在顶壁M上设有沿着外缘四向上凹陷的防水槽30。防水槽30在仰视下呈直线状。防水槽30的一端30c与副侧壁26A相邻。另一端30d与副侧壁26B相邻。即,防水槽 30的两端部30c、30d位于仰视下超过供电部15的插入口(入口)31的位置。并且,向上凹陷的防水槽30起到加强肋的作用。防水槽30的宽度为2 5mm,优选为3mm。防水槽30 的深度为2 5mm,优选为3mm。在本实施方式中,防水槽30的截面形状为矩形,但也可以为三角形、五角形、半圆、半椭圆等其它形状。主侧壁25在仰视下向左右延伸,划定凹部16的主体10前方向的边界。主侧壁25 为大致矩形。主侧壁25中,上端与顶壁M连续,下端与底体14的底面37连续。主体10具备供电部15,该供电部15用于连接供电用的电源软线的连接器。供电部15的插入口 31设置在主侧壁25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副侧壁^A、26B分别在仰视下向前后延伸。副侧壁26A划定凹部16的主体10左方向的边界。副侧壁26B划定凹部16的主体10右方向的边界。在本实施方式中,附着在凹部16的上方的背面部22上的水的移动路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水向凹部16的供电部15的进入。特别地,由于能够使进入防水槽30中的水顺着防水槽30内部的内壁而向超过供电部15的插入口 31的端部30c、30d移动,并使这些水顺着副侧壁26A及/或副侧壁26B 从主体10排出,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水向设置在主侧壁25上的供电部15的进入。由于无需将保护部这样的向下突出的部分设置在顶壁M上来防水,因此凹部16 的开口 23的高度能够设定为允许电源软线的连接器进入的必要最小限度的尺寸,从而能够避免主体10的高度方向的大型化。进而,由于向上凹陷的防水槽30起到加强肋的作用, 因此能够提高顶壁对的强度。根据本实用新型,在设置于主体10下部且朝向侧部21开口的凹部16的内部配置有供电部15的电气设备中,能够避免设备主体10的大型化及向供电部15连接时带有困难的凹部16结构的形成,同时能够可靠地防止水向供电部15的进入。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的结构,如以下所例示的那样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可以如图6及图7中的双点划线所示,也可以与防水槽30的端部30a、30b、30c、 30d连续地在副侧壁沈、26A、26BJ8上设置侧壁槽41。另外,在后述的防水槽30A、30B的端部30h、30j、30k、30m中也同样。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移动到防水槽30的端部30a、30b、 30c、30d的水通过与防水槽30的端部30a、30b、30c、30d相接的侧壁^、26A、26BJ8的侧壁槽41而可靠地从主体10排出。如图8(a)所示,防水槽30的深度也可以形成为从接近供电部15的插入口 31的一方的端部朝远离供电部15的插入口 31的一方的端部变浅。具体而言,其它副侧壁观的端部30b的深度d2大于副侧壁沈的端部30a的深度dl,且使防水槽30的底壁以从端部 30a朝向端部30b变深的方式带有倾斜。根据该结构,能够将进入防水槽30中的水顺着防水槽30从接近供电部15的插入口 31的一方的端部30b向远离供电部15的插入口 31的一方的端部30a输送。被输送到防水槽30的端部30a的水能够从主体10向大致重力方向排出。另外,如图8(b)所示,防水槽30的深度也可以形成为从开口 23侧的外缘四朝向供电部15侧变深。具体而言,供电部15侧的端部30f的深度d4大于外缘四侧的端部30e 的深度d3,且在防水槽30的底壁形成从端部30e朝向端部30f变深这样的倾斜面30g。根据该结构,防水槽30从开口 23侧的外缘四朝向供电部15侧形成上升坡度的倾斜面30g, 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从开口 23侧的外缘四侧进入防水槽30中的水越过上升坡度的倾斜面30g向供电部15侧进入的情况。[0114]如图9所示,在侧视观察主侧壁25的情况下,端子壳体33的插入口 31侧的前端相对于主侧壁25向主体10的外侧突出。在端子壳体33的插入口 31侧的外周缘上设有突出的钩部43。在端子壳体33的上表面上,在主视观察插入口 31的情况下的宽度方向整体上设有与钩部43隔开间隔的壁47。壁47的背面与主侧壁25抵接。在钩部43与壁47之间形成有槽44。即,在端子壳体33的插入口 31侧的上表面上沿着主侧壁25而设置槽44。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顺着凹部16的顶壁M移动的水意外地越过防水槽30进而顺着顶壁M 到达主侧壁25的情况下,通过在顺着主侧壁25移动的水与供电部15接触前使这些水流入槽44中,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水向供电部15的进入。并且,能够使水从槽44顺着端子壳体33的侧面从电气设备主体10排出。也可以如图10所示,供电部15具备卷绕在线盘45上的电源软线46,该线盘45收容在主体10的内部。电源软线46能够从作为入口而形成的插通口 52取出或通过插通口 52而收纳在主体10内部。也可以如图11所示,将防水槽30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根据该结构,假使顺着顶壁M移动的水越过一个防水槽30也会被下一个防水槽30挡住,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水向供电部15的进入。也可以如图7中的双点划线示意性表示的那样,防水槽30A以一端30h位于副侧壁沈上且另一端30j在主侧壁25上位于比供电部15的插入口 31靠后侧的方式离开外缘 29而形成为直线状。另外,也可以像防水槽30B那样,以端部30k、30m位于主侧壁25上的插入口 31前后的方式离开外缘四而形成为圆弧状。对防水槽30如图12(a)所示那样形成为矩形截面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可以如图12(b)所示那样,防水槽30形成为没有底壁的槽孔状而与主体 10连通。另外,也可以如图12(c)所示那样形成防水槽30,S卩,在防水槽30的一方(优选为供电部15侧)的大致垂直壁48的顶部49处,与大致水平壁50之间隔开间隙51而形成和主体10内部连通的防水槽30。通过形成为这样的形状,虽不能提高顶壁M的强度,但能够使主体10内部的水通过防水槽30向外部排出。
权利要求1.一种电气设备,其具备凹部,其设置在主体的下部,具备大致水平面的顶壁、与该顶壁连续的主侧壁及至少一个副侧壁,且具有朝向所述主体侧部的开口 ; 供电部,其在所述主侧壁上设有入口, 所述电气设备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顶壁上设有向上凹陷的防水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槽的一方的端部及另一方的端部均位于所述供电部的入口以外的主侧壁上, 或者所述一方的端部位于所述供电部的入口以外的主侧壁上且所述另一方的端部位于所述副侧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分别与所述主侧壁的两侧相邻而具有所述副侧壁,所述防水槽的一方的端部位于一方的所述副侧壁上,且另一方的端部位于另一方的所述副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端部连结的侧壁槽设置在所述主侧壁与所述副侧壁中的至少一方。
5.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槽的深度从接近所述供电部入口的一方的端部朝远离所述供电部入口的一方的端部变浅。
6.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水槽的深度从所述开口侧的外缘朝向所述供电部侧变深。
7.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部具备在一侧形成有插入口作为所述入口且在另一侧安装有端子的端子壳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端子壳体的所述插入口侧的上表面上沿着所述主侧壁而设置槽。
9.根据权利要求1、2、3或8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部具备卷绕在线盘上的电源软线,该线盘收容在所述主体的内部,所述入口为所述电源软线的插通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2、3或8所述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水槽相互隔开间隔而设有多个。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气设备,在设置于主体下部且朝向侧部开口的凹部的内部配置有供电部的电气设备中,能够避免设备主体的大型化及向供电部连接时带有困难的凹部结构的形成,同时可靠地防止水向供电部的进入。电气设备在主体(10)的下部具备凹部(16),该凹部(16)具有朝向主体(10)的侧部(21)的开口(23)。凹部(16)具备大致水平面的顶壁(24)、与该顶壁(24)连续的主侧壁(25)及至少一个副侧壁(26、26A、26B、28)。在凹部(16)的主侧壁25上设有供电部(15),该供电部(15)设有入口(31、52)。在顶壁(24)上设有向上凹陷的防水槽(30)。
文档编号A47J36/00GK202184606SQ20112026410
公开日2012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7日
发明者矢原力, 黑河贤哉 申请人:象印魔法瓶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