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新型智能颈椎保健枕头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枕头的保健领域。
背景技术:
当前,医学界公认;人在睡觉时一定要用适合的枕头,所以各种保健枕头上市,纵观在当今市场上的各种保健枕都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例如;没有耳槽,肩槽,不能随着不同的姿势而智能的升降。即便是有升降的枕头,但因为没有耳槽,肩槽。不能消除颈部肌肉的疲劳.不能使颈部处与″O应力状态″,不能使枕头与颈椎曲度,头部曲线十分吻合,所以因使用枕头不当引起的颈椎病,时有发生,头痛,头晕,目眩,耳鸣,记忆力减退,50肩等等,这些病症严重危害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
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地是为了解决现有枕头不能符合人颈椎曲度,头部曲线,不能随着不同的姿势而智能精确升降,没有耳槽,肩槽的问题,而提供了一种新型智能颈椎保健枕头。有助于预防和辅助治疗颈椎病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新型智能颈椎保健枕头,包括;枕头后侧板,电机(12v),皮带,滑道,托板,托板下的滑道,固定镙丝,底板,支撑杆,开关,枕面上的按摩点,耳槽,肩槽。其特征在于枕头托板面上有耳槽,在肩部有肩槽,所用的材料是海绵体放在托板上,所说的托板且能随着人的侧卧,仰卧的高度而智能变化。所说的后侧板固定滑道,滑道上端固定电机,电机同时固定在后侧板上。所说的电机放置皮带,皮带和托板相连,托板同时固定在滑道内。所说的支撑杆固定在滑道下端和底板的交接处,支撑杆接连托板下边的滑道其滑道用固定镙丝来固定。在托板上升时稳固托板。所说的开关,在枕头面的中心,人在仰卧时接触到开关,电源启动托板自然下降至颈椎曲度需要的设置高度。
本实用新结构合理,设计精确,使用调节方便。能有效的保护颈椎的曲线。是重建椎体平衡稳固状态的方式(1)特增加的耳槽和肩槽使人相当舒适。保证了颈椎与椎体统一的平衡和稳固。值的一提得的是;肩槽辅助治疗了人50肩的病症问题。(2)该新型智能颈椎保健枕头是为每个人夺身定做得相当精确。(3)特在人的风池穴和百会穴设有按摩点起到通经活血的作用。总之;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智能颈椎保健枕头,能够有效的预防和辅助治疗颈椎病。
图1是新型智能颈椎保健枕头侧面图;图2是新型智能颈椎保健枕头的滑道示意图。
图3是新型智能颈椎保健枕头正面图;图4是新型智能颈椎保健枕头托板下边的滑道示意图;图中1。后侧板,2。滑道,3。电机,4。皮带,5。托板,6。托板下边的滑道,7。固定镙丝,8。支撑杆,9。底板,10。开关,11。按摩点,具体实施方案参阅附图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智能颈椎保健枕头附图1中,后侧板(1)固定滑道(2)接连电机(3)电机连接皮带(4)托板(5)。固定镙丝(7)固定托板下边的滑道(6)。支撑杆(8)固定在底板(9)在枕头正面中心设置开关(10)。
在图2的示实施例中,齿轮滑道(2)固定在图1后侧板(1)。
在图3的示实施例中,按摩点设置在颈椎顶部两侧(11)。
在图4的示实施例中,是托板下边的滑道(6)用固定镙丝(7)固定在托板(5)下边。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智能颈椎保健枕头,包括;枕头后侧板,电机(12v),皮带,滑道,托板,托板下边的滑道,固定镙丝,支撑杆,底板,开关,枕面上的按摩点,耳槽,肩槽,其特征是枕头托板面上有耳槽,在肩部有肩槽,所用的材料是海绵体放在托板上,后侧板固定滑道,滑道上端固定电机,电机同时固定在后侧板上,电机放置皮带,皮带和托板相连,托板同时固定在滑道内。托板下边的滑道用固定镙丝来固定,支撑杆固定在滑道下端和底板的交接处,同时接连在托板下边的滑道,在托板上升时稳固托板,开关设置在枕头面的中心,人在仰卧时接触到开关,电源启动托板自然下降至颈椎曲度的需求高度。
2.按着权利1要求所述的新型智能颈椎保健枕头,其特征是有耳槽和肩槽。
3.按着权利2要求所述的新型智能颈椎保健枕头,其特征是有固定滑道和电机。
4.按着权利3要求所述的新型智能颈椎保健枕头,其特征是有电机是涡轮链条减速机。
5.按着权利1要求所述的新型智能颈椎保健枕头,其特征是有托板下边的滑道。
6.按着权利5要求所述的新型智能颈椎保健枕头,其特征是有支撑杆。
专利摘要一种新型智能颈椎保健枕头,包括;枕头后侧板,电机,皮带,滑道,托板,底板,支撑杆,开关,枕面上的按摩点,耳槽,肩槽。其特征在于枕头面上有耳槽,在肩部有肩槽,且能随着人的侧卧,仰卧的高度而智能的变化。在后侧板上固定滑道,电机,电机放置皮带和托板相连,托板同时固定在滑道内。支撑杆在托板上升时稳固托板。开关在枕头面的中心,人在仰卧时接触到开关,电源启动,托板自然下降至颈椎曲度的需求高度。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智能颈椎保健枕头能有效的保护颈椎的曲度,是重建椎体平衡稳固状态的方式,能够有效的预防和辅助治疗颈椎病。
文档编号A47G9/00GK2706084SQ20042002877
公开日2005年6月29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15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15日
发明者许利华 申请人:许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