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电热水瓶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一种电热水瓶。
背景技术:
电热水瓶的主要结构包括壳体、装有电热元件的内胆、瓶盖,传统电热水瓶的结构是(参见图1)壳体内腔上部侧壁设有由向内突出的环形台阶面形成的安装口(3),内胆上口设有向外突出的帽沿形突棱(2a),突棱外径大于安装口直径,内胆从上部插入壳体安装口,通过上口帽沿形突棱悬挂在安装口边缘,突棱与安装口之间装有密封圈(5),内胆底部通过螺钉(9)与壳体底部之间相互拉紧定位。这类电热水瓶的内胆均为直筒形的,即内胆上口直径与侧壁直径相同,因为若上口直径小于侧壁直径,则从上向下插入内胆后,内胆上口即不能悬挂在安装口上了。由于这类电热水瓶上口直径较大,所以密封性能不够好,影响了其保温性,而且直筒形内胆也制约了外壳造型的可变化余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上口直径小于侧壁直径,且不影响悬挂式安装结构的电热水瓶。
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是(参见实施例图)本实用新型设有上部开口的壳体(1)、内胆(2)、电热元件(7)、瓶盖(6),壳体内壁上部设有由向内突出的环形台阶面形成的安装口(3),内胆上口边缘设有向外突出的帽沿形突棱(2a),内胆通过其上口部位悬挂在安装口上,内胆底部设有固定片(8),固定片与壳体底部之间装有拉紧螺丝(9),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胆上口直径小于胆身侧壁直径,上口帽沿形突棱(2a)外径略小于安装口直径,以刚能通过安装口为度,密封圈(5)外径大于安装口直径,装在内胆上口突棱下环形台阶面与安装口上边缘之间,壳体(1)由上壳体(1a)和与上壳体下口扣合连接的底壳(1b)组合而成。
本实用新型安装过程是从下部将内胆装入上壳体(1a),内胆上口的突棱部位向上穿过壳体内安装口后,从上部将弹性密封圈套在内胆上口突棱下部的胆颈部位,由于密封圈外径大于安装口,故可使内胆上口悬挂在安装口上,再把底壳(1b)与上壳体(1a)下口扣合连接,将穿过底壳的拉紧螺丝(9)拧入内胆底部的固定片(8),将底壳与内胆相互拉紧。
本实用新型的内胆上口直径可设计得较小,故利于提高内胆的密封性能和保温性能,而且所设计的上口结构不影响内胆的悬挂式安装,同时由于内胆胆身侧壁直径与上口直径不相同,所以外壳各部位的直径可有更多的变化余地,为外壳造型的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变化空间。
图1、现有电热水瓶结构示意图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1-壳体 1a-上壳体 1b-底壳 2-内胆 2a-突棱 3-安装口 4-出水口 5-密封圈6-瓶盖 7-电热元件 8-固定片 9-拉紧螺丝 10-电路板 11-出水压柄具体实施方案本例壳体1由上壳体1a和与上壳体下口扣合连接的底壳1b组合而成,瓶盖上设有能通过杠杆力将装有复位弹簧的内瓶塞靠出水口4的一侧抬起的出水压柄11,壳体整体外形呈上小下大的隋圆流线形。
上壳体内侧壁上部设有由向内突出的环形台阶形成的安装口3,内胆2上口呈直径缩小的颈口,其上口边缘设有向外突出的帽沿形突棱2a,突棱外径略小于安装口直径,以刚能通过安装口为度,弹性密封圈5滑动配合地套在突棱下部的胆颈上,其外径大于安装口直径,内胆上口通过密封圈悬挂在安装口上。
内胆底部焊接连接有匚形固定片8,拉紧螺丝9穿过底壳,螺纹连接地拧入固定片。
底壳里装有电路板10,与固定在内胆外壁上的电热元件7电连接。
权利要求1.一种电热水瓶,设有上部开口的壳体(1)、内胆(2)、电热元件(7)、瓶盖(6),壳体内壁上部设有由向内突出的环形台阶面形成的安装口(3),内胆上口边缘设有向外突出的帽沿形突棱(2a),内胆通过其上口部位悬挂在安装口上,内胆底部设有固定片(8),固定片与壳体底部之间装有拉紧螺丝(9),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胆上口直径小于胆身侧壁直径,上口帽沿形突棱(2a)外径略小于安装口直径,以刚能通过安装口为度,密封圈(5)外径大于安装口直径,装在内胆上口突棱下环形台阶面与安装口上边缘之间,壳体(1)由上壳体(1a)和与上壳体下口扣合连接的底壳(1b)组合而成。
专利摘要一种电热水瓶,设有壳体(1)、内胆(2)、电热元件(7)、瓶盖(6),壳体内壁上部设有由向内突出的环形台阶面形成的安装口(3),内胆上口边缘设有帽沿形突棱(2a),内胆上口悬挂在安装口上,内胆底部的固定片(8),与壳体底部之间装有拉紧螺丝(9),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胆上口直径小于胆身侧壁直径,上口帽沿形突棱(2a)外径略小于安装口直径,密封圈(5)装在突棱下部的环形台阶面上,其外径大于安装口直径,壳体(1)由上壳体(1a)和与上壳体下口扣合连接的底壳(1b)组合而成。本实用新型内胆悬挂式安装在壳体内,且其上口直径小,易于提高内胆的密封和保温性能,且可为其外观造型提供更多的可变化空间。
文档编号A47J41/00GK2642202SQ0327361
公开日2004年9月22日 申请日期2003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2003年8月20日
发明者潘应明 申请人:潘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