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锅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505526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保温锅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温锅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把食物加热烹饪后、不用再加热就能对食物持续保温的保温锅及其制造方法。
其中的一个方案如图6所示、由日本专利公报实开昭59-133133号记载的保温锅。图6是这个保温锅的分解斜视图(图6(A))和纵断面图(图6(B))。
如图6所示,这个保温锅由具有凸缘部1a的有底圆筒状的内锅1和有底圆筒状的外锅2构成,内锅1配置在外锅2的内侧。凸缘部1a和外锅2的上端部2a是用焊接及其它的方法接合而成,由此使内锅1和外锅2接合在一起。
在内锅1的外围侧面和外锅2的内围侧面之间形成了空间3,在内锅1的底面和外锅2的底面之间形成了空间3a。
如果采用图6所示的保温锅,由于由热源加热了的空气被封闭在空间3和3a里,因而可利用这加热空气对装在内锅1内部的食物进行保温。
图7是作为另一种保温锅的实施例,是由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9-206201号记载的保温锅断面图。
这个保温锅由内锅6、外锅7和蓄热材料9构成。
内锅6的上方是开口的,而且在底面上形成从下方看呈凹状的凹部6a。内锅6由一张金属板形成。外锅7做成上方开口的有底圆筒状。内锅6和外锅7在将蓄热材料9收容在内锅6的凹部6a里的状态下、借助双方的上端接合而相互接合在一起。由于将外锅7的内径设定成比内锅6的外径大,因而在内锅6和外锅7接合的状态下,在内锅6和外锅7之间形成环状的空间8。
由于内锅6是用一张金属板成形的,因而内锅6的底面的凹部6a可由深冲加工形成。
外锅7的内周面的底部和蓄热材料9之间、以及蓄热材料9和凹部6a之间都是借助钎料焊接而成。而且,内锅6的上端部是经过弯曲加工后,由钎料焊接在外锅7的上端部。
因此,由于对食物的加热温度被抑制得较低,也就不得不使加热时的热传导系数降低。
这样,图6所示的保温锅就有一个这样的问题,即、不仅需要较长的加热烹饪时间,而且很难用高温对内锅1内部的食物直接加热。
在图7所示的保温锅中,水分会进入到经过深冲加工的内锅6的折叠部分6b里,或者说、由于食物渣滓容易塞入,极难洗净折叠部分6b,因而图7所示的保温锅在卫生方面有问题。
由于内锅6是整体插入在外锅7的内部,因而内锅6的最下端(即凹部6a的顶部)与外锅7底面的焊接就极难进行,因此,内锅6和外锅7只在各自的上端部被接合,但仅用这部分焊接,内锅6和外锅7的接合强度就不很充分。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保温锅及其制造方法,这种保温锅能提高对内锅中的食物的热传导效率,而且在将蓄热材料夹在内锅与外锅之间的状态下、能容易地使内锅与外锅相互接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在技术方案1中提供一种保温锅,它具有内锅、设置在上述内锅外侧的外锅、和设置在上述内锅和上述外锅之间的蓄热材料;上述内锅由具有第一内径和第一深度的有底的圆筒状锅构成;上述外锅由外锅本体、从上述外锅本体的底部朝下方突出的突出部构成;上述外锅本体的上端和上述内锅的上端是相互接合的;上述外锅本体具有比上述第一内径还大的第二内径和比上述第一深度还深的第二深度;上述突出部具有比上述第二内径还小的第三内径和第一高度;上述蓄热材料做成具有与第三内径相等的外径的圆板状;上述蓄热材料是在被收容于上述突出部里的状态下、配置成被夹在上述内锅的底面和上述突出部之间的。
如果采用本技术方案所述的保温锅,则来自热源的热量经过外锅及蓄热材料而传递给内锅,对内锅中的食物进行加热。由于将来自热源的一部分热量积蓄在蓄热材料里,利用这部分积蓄的热量、对一度经过加热了的食物进行保温。
这样,如果采用本技术方案所述的保温锅,则与图6所示以前的保温锅不同,由于将来自热源的热量几乎直接传递给内锅中的食物,因而能提高热传递效率。
在本技术方案所述的保温锅中,由于将蓄热材料装在外锅的突出部里,因而能容易地对蓄热材料进行定位、而且能稳定地将其保持。
如果采用本技术方案所述的保温锅,由于可在将蓄热材料与内锅的外周面底部接合之后使外锅与内锅结合,因而与图7所示以前的保温锅不同、它以充分的接合强度使内锅与外锅相互接合。
例如,如技术方案2所述的保温锅,可将上述第三内径和上述蓄热材料的外径设定为比上述第一内径还小。
或者,如技术方案3所述的保温锅,可将上述第三内径和上述蓄热材料的外径设定为与上述第一内径相等。
如技术方案4所述的保温锅,还可具有粘接剂层,以便将上述蓄热材料粘接在上述内锅的底面和上述突出部上。
这样,由于设置了粘接剂层,因而能在将蓄热材料定位到内锅底面上,并使其确实可靠地与内锅相接合。而且,能提高蓄热材料与内锅和突出部之间的接合强度。
如技术方案5所述的保温锅,是在上述突出部上形成凸部,在上述蓄热材料的底面上形成与上述凸部相嵌合的凹部。
由于凸部与凹部组合,在将蓄热材料配置在突出部内部时,能容易地将蓄热材料相对突出部定位,而且能提高蓄热材料相对于突出部的保持力。
如技术方案6所述的保温锅,还可具有双重底构件和第二蓄热材料,前者是覆盖着上述外锅的底面、与上述外锅本体的外缘相接合;后者是夹入在上述双重底构件和上述突出部底面之间。
这样,由于通过设置第二蓄热材料可增加本保温锅的蓄热量,所以能提高保温锅的保温效率。
由于第二蓄热材料是借助双重底构件保持的,而且这双重底构件是与内锅和外锅分开的零部件,因而能容易地将第二蓄热材料附加到上述的保温锅上。
如技术方案7所述的保温锅,是在上述双重底构件的上面形成凸部,在上述第二蓄热材料的底面上形成与上述凸部相嵌合的凹部。
由于凸部与凹部组合,因而能容易地将第二蓄热材料相对双重底构件定位,而且能提高第二蓄热材料相对于双重底构件的保持力。
如技术方案8所述的保温锅,还可具有第二粘接层,以便使上述第二蓄热材料粘接在上述二重底构件和上述突出部的底面上。
这样,通过设置第二粘接层,能将第二蓄热材料定位到突出部的外周面的底面上、而且能使其确实可靠地与双重底构件相接合。而且,能提高第二蓄热材料和双重底构件及突出部之间的接合力。
作为上述粘接剂层和上述第二粘接剂层,如技术方案9所述,可从下列物体中选取一种或二种以上的组合物,这些物质是铝、铝合金、四氟化铝钾或它们的粉状体、银、铜、氧化铍、钢、软钎料、氧化铝、聚酰亚胺、聚苯并咪唑、硅、变性硅、环氧树脂、酚醛树脂、酚醛清漆、酸酐、腈、N-甲基吡咯烷酮、石英玻璃、硼硅酸耐热玻璃、钠玻璃、酞酸钡、铁素体、碳素铜、ジェラルミン、黄铜和它们的衍生物。
本发明在技术方案10中提供一种保温锅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技术方案4所述的保温锅,具有下列工序借助上述粘接剂层将上述蓄热材料粘接在上述内锅的外周底面上的第一工序;将上述内锅放入上述外锅的内部、借助上述粘接剂层将上述蓄热材料粘接在上述突出部的内部上的第二工序;将上述内锅的上端部与上述外锅的上端部相接合的第三工序。
本发明在技术方案11中提供一种保温锅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技术方案8所述的保温锅,具有下列工序借助上述粘接剂层将上述蓄热材料粘接在上述内锅的外周底面上的第一工序;将上述内锅放入上述外锅的内部、借助上述粘接剂层将上述蓄热材料粘接在上述突出部的内部上的第二工序;将上述内锅的上端部与上述外锅的上端部相接合的第三工序;借助上述第二粘接剂层将上述第二蓄热材料粘接在上述突出部的底面上的第四工序;借助上述第二粘接层将上述双重底构件粘接在上述第二蓄热材料上的第五工序。
如技术方案12所述,上述第一和第二工序中,最好施加0.5×103Kg/cm2~1.0×103Kg/cm2范围的压力,使上述蓄热材料粘接。
在借助粘接剂层使蓄热材料与内锅和突出部相粘接的场合下,若使压力作用在粘接剂层上,则能增加粘接力,而且能缩短粘接剂层固化的时间。为了确定合适的作用在粘接剂层上的压力范围,本发明人进行了种种实验,结果证明0.5×103Kg/cm2~1.0×103Kg/cm2的压力范围是合适的范围。
如技术方案13所述,上述第四和第五工序中,最好施加0.5×103Kg/cm2~1.0×103Kg/cm2范围的压力,使上述第二蓄热材料粘接。
在借助第二粘接剂层使第二蓄热材料与外锅和双重底构件相粘接的场合下,若使压力作用在第二粘接剂层上,则能增加粘接力,而且能缩短第二粘接剂层固化的时间。为了确定合适的作用在第二粘接剂层上的压力范围,本发明人进行了种种实验,结果证明0.5×103Kg/cm2~1.0×103Kg/cm2的压力范围是合适的范围。
如技术方案14所述,上述第一和第二工序中,最好在摄氏400度~500度范围的温度下、使上述蓄热材料粘接。
在借助粘接剂层使蓄热材料与内锅和突出部相粘接的场合下,若对粘接剂层进行加热,则能缩短粘接剂层固化的时间。为了确定对粘接剂层进行加热的合适温度范围,本发明人进行了种种实验,结果证明摄氏400度~500度的温度范围是合适的。
如技术方案15所述,上述第四和第五工序中,最好在摄氏400度~500度范围的温度下、使上述第二蓄热材料粘接。
在借助第二粘接剂层使第二蓄热材料与外锅和双重底构件相粘接的场合下,若对第二粘接剂层进行加热,则能能缩短第二粘接剂层固化的时间。为了确定对在第二粘接剂层进行加热的合适温度范围,本发明人进行了种种实验,结果证明摄氏400度~500度的温度范围是合适的。
如上所述,如果采用本发明的保温锅,由于来自热源的热量经外锅和蓄热材料后传递给内锅,对内锅中的食物进行加热;将来自热源的热量中的一部分积蓄在蓄热材料里,因而可由这积蓄的热量将已被加热的食物保温。这样,如果采用本发明的保温锅,由于与图6所示以前的保温锅不同,是将来自热源的热量几乎直接地传递给内锅中的食物,因而能提高热传递效率。
在本发明的保温锅中,由于将蓄热材料收容在外锅的突出部里,因而能容易地对蓄热材料进行定位,而且能稳定地保持。
如果采用本发明的保温锅,由于能在使蓄热材料与内锅的外周面底部相接合之后使外锅与内锅接合,因而与图7所示以前的保温锅不同,能以充分的接合强度使内锅与外锅相互接合。
由于设置了双重底构件和第二蓄热材料,能使本发明的保温锅积蓄的热量增加,因而能提高保温锅的保温效率。
由于第二蓄热材料是借助双重底构件保持的,而且这双重底构件是与内锅和外锅分开的零部件,因而相对于只有1个蓄热材料的保温锅而言,能容易地附加这第二蓄热材料。
由于在外锅的突出部或者在双重底构件上分别设置凸部,与这些凸部相对应地、在蓄热材料或者在第二蓄热材料上分别设置凹部,因而能容易地对蓄热材料或者对第二蓄热材料进行相对于突出部或双重底构件的定位,而且能容易地对蓄热材料或者对第二蓄热材料进行相对于突出部或双重底构件的固定。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温锅底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保温锅的纵断面图。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保温锅底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保温锅的局部分解斜视图。
图6是以前的保温锅的分解斜视图(图6(A))和纵断面图(图6(B))。
图7是以前的另一个保温锅的纵断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保温锅10具有内锅11;在内锅11的外侧、与内锅11同心配置的外锅12;配置在内锅11和外锅12之间的蓄热材料13;在外锅12的一个直径方向的两端、安装在外锅12上的一对把手14。
无论内锅11和外锅12都是用不锈钢等热传导系数较大的材料制成,同样蓄热材料13也是由铝合金等热传导系数较大的材料制成。而无论把手14是由合成树脂等热传导系数较小的材料制成。
内锅11由具有第一内径R1和第一深度D1的有底圆筒状锅构成。
外锅12由外锅本体12a和从外锅本体12a的底部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12b构成。
外锅本体12a具有比第一内径R1还大的第二内径R2和比第一深度D1还深的第二深度D2。
而突出部12b具有比第1一内径R1还小的第三内径R3和第一高度H1。
内锅11的制作是在它的上端稍稍下方的部位弯曲成曲柄状,而且它的上端12c向外侧折弯。外锅本体12a也和内锅11一样、在它的上端稍稍下方的部位弯曲成曲柄状。内锅11和外锅12是将外锅本体12a的上端插入到内锅11的折弯的上端12c内部,根据需要再通过焊接而相互接合在一起。
内锅11上形成折弯的上端12c的圆形区域面积设定成比放置在内锅11的弯曲部位上的盖子(图中没表示)所占有的面积约大1.5倍。
蓄热材料13做成圆板形状,它具有与第三内径R3相等的外径和用下式表示的高度H2。
H2=H1+(D2-D1)蓄热材料13是在收容在突出部12b里的状态下、夹入在内锅11的外周底面和突出部12b之间。
用焊接方法将蓄热材料13固定在内锅11上。焊接的方法可选用借助钎料而进行的软钎焊、电弧焊、或气焊。
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温锅10中,由热源(图中没表示)供给的热量经外锅12的突出部12b的底面和蓄热材料13而传递给内锅11,将内锅11中的食物加热。在热量传递给内锅11时,由热源供给的热量中的一部分就积蓄在蓄热材料13里。利用这些积蓄的热量对已加热过的内锅11中的食物进行保温。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作出的保温锅10与图6所示以前的保温锅不同,由热源供给的热量几乎直接地传递给内锅11中的食物。这样,就能提高热传递效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温锅10中,由于蓄热材料13是收容在外锅12的突出部12b里,因而能容易地进行蓄热材料13的定位,而且能稳定地加以保持。
由于可在使蓄热材料13与内锅11的外周面的底部接合之后使外锅12与内锅11接合,因而它与图7所示以前的保温锅不同,能以充分的接合强度使内锅11和外锅12相互接合。
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温锅10中,将第三内径R3和蓄热材料13的外径设定成比第1内径R1还小,但是、也可把第三内径R3和蓄热材料13的外径设定成与第1内径R1相等。
蓄热材料13可借助粘接剂与内锅11的底面和突出部12b的内表面相粘接。
图2是表示借助粘接剂层16、使蓄热材料13与内锅11的底面和突出部12b的内表面相粘接场合下的局部放大断面图。
如图2所示,通过设置粘接剂层16,就能够先使蓄热材料13与内锅11相粘接,接着使其与突出部12b相粘接。这样,不仅能对蓄热材料13进行相对于内锅11的定位,而且能可靠地将其与内锅11相接合。
还能提高蓄热材料13与内锅11和突出部12b之间的接合力。
即使形成粘接剂层16的粘接剂从蓄热材料13和内锅11之间、或从蓄热材料13与突出部12b之间漏出,由于粘接剂漏出到内锅11和外锅12之间的空间里,因而对保温锅10的质量或性能不会有任何不良影响。
粘接剂层16的成份可从以下所述物质中选择一种或二种以上的组合物;这些物质是铝、铝合金、四氟化铝钾或它们的粉状体、银、铜、氧化铍、钢、软钎料、氧化铝、聚酰亚胺、聚苯并咪唑、硅、改性硅、环氧树脂、酚醛树脂、酚醛清漆、酸酐、腈、N-甲基吡咯烷酮、石英玻璃、硼硅酸耐热玻璃、钠玻璃、酞酸钡、铁氧体、碳素铜、ジェラルミン、黄铜和它们的衍生物。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保温锅10的制造方法。
先使内锅11的开口部朝下,使底部朝上。
接着,将铝合金粉末的粘接剂涂敷在内锅11底部的外周面上,将圆板状蓄热材料13与内锅11同心地粘接。
这时,用等离子体等活性气体将粘接面洗净,将有机物残渣完全除去。这是因为如果不充分洗净,粘接面会将产生许多空隙(气泡)的缘故。以下的说明中也同样地事先将粘接面充分洗净。将内锅11的内表面保护起来、使其不易受损伤。
接着,将铝合金粉末的粘接剂涂敷在外锅12底部的内周面上,将粘接着蓄热材料13的内锅11嵌入在外锅12之中。这时慢慢地插入,使蓄热材料13嵌入在外锅12底部的突出部12b里,而且使外锅12的上端插入到内锅11的折弯的上端12c里。
在确认蓄热材料13已嵌入到突出部12b里之后,从上方对外锅1 2底部的外周面进行按压,按压的压力可设定在0.5×103kg/cm2~1.0×103kg/cm2范围内。这数值是本发明人从实验得到的最合适范围。
例如,若外锅12的外径约20cm,则用约200吨~400吨的重量按压外锅12。
由此,气体不会进入到蓄热材料13和内锅11底面的粘接面里,也不会进入到蓄热材料13和外锅12底面的粘接面里,而且不使保温锅10变形,能使蓄热材料13与内锅11和突出部12b都粘接上。
接着,在400℃~500℃的高温下将粘接剂加热熔融,使其紧密地粘接在蓄热材料13和内锅11之间以及蓄热材料13和突出部12b之间。
此后,用焊接对插入在内锅11的折弯的上端12c里的外锅12上端进行接合。这种焊接没必要进行到内锅11和外锅12的双方上端完全密合的程度。最好预先接合成内锅11与外锅12之间形成的空间15能与外界大气稍稍地连通的程度。
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保温锅20的纵断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保温锅20是在

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温锅10结构的基础上,还设有双重底构件21和第2蓄热材料22,前者是覆盖着外锅12的整个底面、在周缘处与外锅本体12a的外缘相接合;后者是夹入在双重底构件21和突出部12b的底面之间。
双重底构件21是做成上方开口的圆台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温锅20的结构与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温锅10的结构相比、有下述二点不同。
一、将蓄热材料13的外径R3设定成大致与内锅11的内径R1相等。
二、将外锅12的深度D2与内锅11的深度D1设定成大致相等,而且将蓄热材料13的高度H2设定成大致与突出部12b的高度H1相等。
除了这二点之外,本实施方式的保温锅20具有与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温锅10相同的结构。
如果采用本实施方式的保温锅20,由于在蓄热材料13的基础上,又设置了第二蓄热材料22,因而能增加保温锅20的蓄热量,提高保温效率。
由于第二蓄热材料22是用双重底构件21保持的,而双重底构件21是与内锅11和外锅12分开的零部件,因而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温锅10而言,能容易地附加上这第二蓄热材料22。
蓄热材料13和第二蓄热材料22可使用相同的大小尺寸。这样,通过将它们做成大小尺寸相同,就能防止零部件个数的增加,并且能提高保温锅20的制造效率。
可借助粘接剂使第二蓄热材料22与双重底构件21和突出部12b的底面相粘接。
图4是表示借助粘接剂层24、使第二蓄热材料22与双重底构件21和突出部12b的底面相粘接场合下的局部放大断面图。
如图4所示,蓄热材料13也是借助粘接剂层16而与内锅11的外周底面和突出部12b相粘接的。
这样,由于是借助粘接剂层16、24,将蓄热材料13和第二蓄热材料22固定,因而可提高蓄热材料13和第二蓄热材料22与周围构件之间的接合力。
形成粘接剂层24的粘接剂即使从第二蓄热材料22和突出部12b的外周底面之间、或者从第二蓄热材料22和双重底构件21之间漏出,粘接剂也只漏到外锅12和双重底构件21之间的空间里,因而不会影响保温锅20的质量和性能。
可将粘接剂层24的成份取成与粘接剂层16的成份相同的成份。
下面是本实施方式保温锅20的尺寸的一个实例。
内锅11的内径R1=230mm内锅11的深度D1=115mm内锅11开口部的内径=250mm外锅12的内径R2=250mm外锅12的深度D2=115mm突出部12b的高度H1=4mm突出部12b的外径=230mm蓄热材料13的内径R3=229.5mm蓄热材料13的高度H2=4mm第二蓄热材料22的内径=230mm第二蓄热材料22的高度=4mm双重底构件21的高度=20mm双重底构件21的外径=250mm双重底构件21的底部的外径=230mm内锅11、外锅12和双重底构件21的壁厚=0.5mm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保温锅20的制造方法。
首先根据上述的制造方法制造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温锅10。
此后,使外锅12的底部朝上,将四氟化铝钾粉末的粘接剂涂敷在外锅12的突出部12b的外周面上,将第二蓄热材料22与突出部12b的底面相粘接、使其与外锅12同心。这时,用等离子体等活性气体洗净粘接面,将有机物的残渣完全除去。
另一方面,将粘接剂涂敷到第二蓄热材料22的表面上。
此后,马上将双重底构件21按压到第二蓄热材料22上,使双重底构件22与第二蓄热材料22相粘接,而且将双重底构件21的前端焊接到外锅本体12a的外缘上。
图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保温锅30的局部分解斜视图。本实施方式的保温锅30是图3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保温锅20的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温锅30中,在内锅11的突出部12b的内周底面中央形成圆筒状凸部31,与该凸部31相对应地、在蓄热材料13的中央形成贯通孔32。贯通孔32具有与凸部31的外径相同的外径,因此能将凸部31与贯通孔32嵌合。
同样、在双重底构件21的内周底面中央也形成圆筒状凸部33,与该凸部33相对应地、在第二蓄热材料22的中央形成贯通孔34。贯通孔34具有与凸部33的外径相同的外径,因此能将凸部33与贯通孔34嵌合。
这样,借助使凸部31与凹部32组合,在将蓄热材料13配置在突出部12b内部的场合下,就能容易地对蓄热材料13进行相对于突出部12b的定位,而且能容易地对蓄热材料13进行相对于突出部12b的固定。
同样,借助凸部33与凹部34的组合,就能容易地对第二蓄热材料22进行相对于双重底构件21的定位,而且能容易地对第二蓄热材料22进行相对于双重底构件21的固定。
凸部31、33的形状并不仅限于圆筒形状,可作成多边形状等其他任意断面形状。
而且,凸部31、33也不必一定设置在突出部12b或二重底构件21的中央,也可设置在中央以外的部位上。
本实施方式的保温锅30的制造方法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保温锅20相同。只是附加了使凸部31与凹部32嵌合的工序和使凸部33与凹部34嵌合的工序。
权利要求
1.一种保温锅,具有内锅、设置在上述内锅外侧的外锅、以及设置在上述内锅和上述外锅之间的蓄热材料;其特征在于,上述内锅由具有第一内径和第一深度的有底的圆筒状锅构成;上述外锅由外锅本体、从上述外锅本体的底部朝下方突出的突出部构成;上述外锅本体的上端和上述内锅的上端是相互接合的;上述外锅本体具有比上述第一内径还大的第二内径和比上述第一深度还深的第二深度;上述突出部具有比上述第二内径还小的第三内径和第一高度;上述蓄热材料做成具有与上述第3三内径相等的外径的圆板状;上述蓄热材料是在被收容于上述突出部里的状态下、配置成被夹在上述内锅的底面和上述突出部之间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温锅,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三内径和上述蓄热材料的外径比上述第一内径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温锅,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三内径和上述蓄热材料的外径与上述第一内径相等。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温锅,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粘接剂层,以便将上述蓄热材料粘接在上述内锅的底面和上述突出部上。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温锅,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突出部上形成凸部,在上述蓄热材料的底面上形成与上述凸部相嵌合的凹部。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温锅,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双重底构件和第二蓄热材料,前者是覆盖着上述外锅的底面、与上述外锅本体的外缘相接合;后者夹入在上述双重底构件和上述突出部底面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保温锅,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双重底构件的上面形成凸部,在上述第二蓄热材料的底面上形成与上述凸部相嵌合的凹部。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保温锅,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第二粘接剂层,以便将上述第二蓄热材料粘接在上述双重底构件和上述突出部的底面上。
9.如权利要求4或8所述的保温锅,其特征在于,上述粘接剂层和上述第二粘接剂层是由铝、铝合金、四氟化铝钾或它们的粉状体、银、铜、氧化铍、钢、软钎料、氧化铝、聚酰亚胺、聚苯并咪唑、硅、变性硅、环氧树脂、酚醛树脂、酚醛清漆、酸酐、腈、N-甲基吡咯烷酮、石英玻璃、硼硅酸耐热玻璃、钠玻璃、酞酸钡、铁素体、碳素铜、ジェラルミン、黄铜和它们的衍生物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的组合物构成。
10.一种保温锅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上述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温锅,其特征在于,具有下列工序借助上述粘接剂层将上述蓄热材料粘接在上述内锅的外周底面上的第一工序;将上述内锅放入上述外锅的内部、借助上述粘接剂层将上述蓄热材料粘接在上述突出部的内部上的第二工序;将上述内锅的上端部与上述外锅的上端部相接合的第三工序。
11.一种保温锅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上述权利要求8所述的保温锅,其特征在于,具有下列工序借助上述粘接剂层将上述蓄热材料粘接在上述内锅的外周底面上的第一工序;将上述内锅放入上述外锅的内部、借助上述粘接剂层将上述蓄热材料粘接在上述突出部的内部上的第二工序;将上述内锅的上端部与上述外锅的上端部相接合的第三工序;借助上述第二粘接剂层将上述第二蓄热材料粘接在上述突出部的底面上的第四工序;借助上述第二粘接剂层将上述双重底构件粘接在上述第二蓄热材料上的第五工序。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保温锅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和第二工序中,施加0.5×103Kg/cm2~1.0×103Kg/cm2范围的压力,使上述蓄热材料粘接。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保温锅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四和第五工序中,施加0.5×103Kg/cm2~1.0×103Kg/cm2范围的压力,使上述第二蓄热材料粘接。
14.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保温锅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和第二工序中,在摄氏400度~500度范围的温度下使上述蓄热材料粘接。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保温锅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四和第五工序中,在摄氏400度~500度范围的温度下使上述第二蓄热材料粘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保温锅,可提高对内锅中的食物进行热传递的效率,而且在将蓄热材料夹在内锅与外锅之间的状态下、能容易地使内锅与外锅相互结合。在外锅12的底面上形成突出部12b,内锅11和外锅12是在将蓄热材料13收容于该突出部12b中的状态下相互接合。
文档编号A47J27/00GK1387813SQ0210320
公开日2003年1月1日 申请日期2002年1月30日 优先权日2001年5月24日
发明者铃木邦夫 申请人:株式会社爱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