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引流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731045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用于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引流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引流装置,包括负压发生器,所述负压发生器上密封连接有一直径0.5-1.5mm的引流管。本实用新型具有能提高切口愈合质量、降低切口积液和感染发生率的优点。
【专利说明】
用于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引流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能提高切口愈合质量、降低切口积液 和感染的发生率的用于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腹股沟疝是一种极为常见、多发的临床疾病,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创伤小、疼痛 轻、恢复快和复发率低的优点,已是欧美发达国家疝修补术的主流术式,随着人工材料的不 断进步,使其方法更为成熟,切口感染是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由于补 片的存在,使得术后切口感染的处理尤为棘手,导致患者的住院时间长、费用增加、生活质 量降低。国外有临床资料显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比例约为8%,在国内某人 民医院普外科2014年度120例腹股沟无张力修补术术后切口感染率为13%;现在也会采用 弓丨流管将积液排出,但由于现有引流装置的引流管较粗,因而还须在伤口附近再开一创口 进行术中排液和术后引流,这样一是会增加患者的痛苦,二是会增加感染的发生率。

【发明内容】

[0003]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提高切口愈合质量、降低切 口积液和感染的发生率的用于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引流装置。
[0004]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的,一种用于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引流装置,包 括负压发生器,所述负压发生器上密封连接有一直径〇. 5-1.5_的引流管。
[0005]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负压发生器通过一软管连接引流管,所述软管在管内压 力小于0.05Mpa时,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贴合阻断气流。
[0006]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负压发生器上还密封连接有一直径10-20mm的第二引流 管。
[0007]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引流管设置有一阀门。
[0008]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引流管管头及内壁涂覆有一纳米银层。
[0009]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引流管的直径为1_。
[0010] 本实用新型由于在负压发生器1上密封连接有一直径的引流管,利用细的引流管 在成人无张力疝修补术中应用持续负压引流可提高切口愈合质量,降低切口积液和感染的 发生率。
【附图说明】
[0011]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对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3] -种用于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引流装置,请参照图1,包括负压发生器1,所述负压发 生器1上密封连接有一直径0.5-1.5mm的引流管2,在本实施例中的引流管2的直径为1mm。
[0014] 本引流装置由于在负压发生器1上密封连接有一直径0.5-1.5mm的引流管2,利用 细的引流管2在成人无张力疝修补术中应用持续负压引流可提高切口愈合质量,降低切口 积液和感染的发生率。
[0015] 本实施例的用于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引流装置,请参照图1,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 上具体还可以是,负压发生器1通过一软管3连接引流管2,所述软管1在管内压力小于 0.05Mpa时,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贴合阻断气流。从而避免负压过大造成对人体的伤害。
[0016] 本实施例的用于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引流装置,请参照图1,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 上具体还可以是,引流管2设置有一阀门4。
[0017] 本实施例的用于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引流装置,请参照图1,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 础上具体还可以是,引流管2管头及内壁涂覆有一纳米银层。从而能避免引流管2管头及内 壁对人体造成的感染。
[0018] 在另一实施例的用于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引流装置,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具体 还可以是,负压发生器上还密封连接有一直径10-20_的第二引流管。使该设备还可用于其 它引流工作。
[0019] 临床数据:
[0020] 某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120例年龄18-76岁的腹股沟区疝患者,以入院顺位 分为两组,单数60例行无张力疝修补,术中放置引流,疝类型分别为腹股沟斜疝51例,直疝4 例,马鞍疝3例,股疝2例;双数60例患者行无张力疝修补,未放置引流,庙类型分别为腹股沟 斜疝51例,直疝4例,马鞍疝3例,股疝2例;平均年龄(60.7 ± 14.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 另IJ、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〇.05)。
[0021] 1.2手术步骤
[0022] 1.麻醉成功后,常规术野皮肤消毒,铺单。
[0023] 2.取腹股沟韧带上方以外环口至耻骨结节连线作一斜行切口长约6cm,逐步切开 皮肤、脂肪,显露腹外斜肌腱膜,逐一结扎出血点。顺纤维方向切开腹外斜肌腱膜,保护好髂 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分离腱膜内外侧暴露联合肌腱和腹股沟韧带,彻底 止血。打开提睾肌,显露精索,沿精索内前方找到疝囊。
[0024] 3.游离并切开疝囊,将内容物小肠悉数回纳入腹(小疝囊不用切开,游离后直接用 充填物塞入腹腔)。大疝囊在疝桥部横断,远端暂时旷置,近端游离至疝囊肩部,近端疝囊关 闭重建为一缩小疝囊,经内环口内翻入腹。置入充填物,至外瓣完全进入内环口,嘱患者咳 嗽,未见充填物脱出。遂将充填物外瓣缝合固定于腹横筋膜水平6针。剥离远端疝囊,术区彻 底止血,在精索后方置入补片,铺平后将其与周围组织固定。上缘超过弓状下缘约2.5cm,下 缘在精索下方超过耻骨结节约1.5cm。周围分别予以丝线间断缝合固定。(创新点)血管钳拉 起腹外斜肌腱膜,从近端间断缝合腹外斜肌腱膜数针,在腹外斜肌腱膜下置入引流管,引流 管直径1 ? 5mm,前端剪3个侧孔,侧孔直径约0 ? 5mm,重建外环口,容一小指尖通过,引流管由 外环口 一切口最下端引出体外,缝合皮肤时固定引流管,引流管外接负压引流球。
[0025] 4.检查术中无活动性出血,清点纱布、器械无误后,缝合切口。
[0026] 1.3观察指标
[0027] 观察引流组不同疝类型患者术后ld、2d、3d引流量、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切口 疼痛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等,切口积液患者均取样培养,观察病原菌培养情况。
[0028] 1.4统计学方法
[0029]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土标准差(I士S )表示t检 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30] 2结果
[0031 ] 2.1引流组引流情况两组住院时间、疼痛情况比较
[0032] 引流组腹股沟斜疝、直疝、马鞍疝等各种类型疝引流量和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〇.05)。引流组平均住院时间(3.4±1.8)d,略长于对照组,术后当天、术后第 2d、术后第3d疼痛评分略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2
[0033] 表1引流组不同疝类型拔管时间和引流量观察[I 士 S]
[0035]表2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切口疼痛情况比较F士 S]
[0037] 2.2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比较
[0038]引流组伤口 1/甲级愈合率为81.67 %,未引流组伤口 1/甲级愈合率为53.33 %,两 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〇.05)。详见表3 [0039] 表3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比较[% ]
[0040]
[0041] 2.3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0042] 引流组发生尿储留4例,切口异物感3例,阴囊积液3例,切口积液1例,术后并发症 发生率为18.33 % ;引流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3.33 % ;其中引流组切口积液1例,无1例切口感 染,而未引流组切口积液13例,7例切口感染,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 见表4
[0043] 表4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感染率)
[0045] 2.4切口积液病原菌培养及处置
[0046] 未引流组13例患者有切口积液表现,在出院后返院,其中7例化脓,积液培养6例有 大肠埃希菌生长,1例有奇异变形杆菌生长,经拆除缝线撑开切口放置引流治疗,合并感染 的7例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1周后痊愈;引流组1例有切口积液表现,在出院后返院,切口无 化脓,拆除缝线撑开切口,换药治疗1周治愈。
[0047]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用于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引流装置进行了阐述,用于帮助理解 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 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的内。
【主权项】
1. 一种用于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负压发生器,所述负压发生 器上密封连接有一直径0.5-1.5mm的引流管。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发生 器通过一软管连接引流管,所述软管在管内压力小于〇.〇5Mpa时,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贴 合阻断气流。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 发生器上还密封连接有一直径10-20_的第二引流管。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 管设置有一阀门。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 管管头及内壁涂覆有一纳米银层。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 管的直径为1mm 〇
【文档编号】A61M1/00GK205411756SQ201520899564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12日
【发明人】刘冠环, 姚祺
【申请人】刘冠环, 姚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