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管路与经口气管插管衔接处固定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340775阅读:828来源:国知局
呼吸机管路与经口气管插管衔接处固定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呼吸机管路与经口气管插管衔接处固定装置,属于呼吸机管路固定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由于插管外露长度约有4-5cm,再加上呼吸机管路本身的长度及重量,另外还有气体经加温湿化器后管路内又增加了雾化气体和冷凝水的重量,呼吸及管路常常牵拉气管插管有潜在的脱管风险,现有的解决方法为,使用医用硅胶手套吹成气球,利用手指之间的夹缝夹住管路,但是吹成气球的医用硅胶手套不易固定,同时手指之间的缝隙加持效果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呼吸机管路与经口气管插管衔接处固定装置,固定牢稳且加持效果好,操作方便。
[000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呼吸机管路与经口气管插管衔接处固定装置,包括底座,底座上连接有弹力带,弹力带另一端设有挂钩,底座上设有立柱和弹性垫块,立柱上套有环形的气球,环形的气球内壁与立柱固定连接,环形气球设有进气口,进气口通过电磁阀连接到外界和气栗,气栗的电源端和电磁阀的线圈上连接到控制装置,控制装置连接到电源,环形气球的顶部和底部壁厚,中间位置壁薄。
[0005]所述的呼吸机管路与经口气管插管衔接处固定装置,弹性垫块为半圆形的弹性材料构成,将管路放置于两根立柱之间,并搭在弹性垫块上,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电磁阀导通,同时气栗工作,将气体充入气球内,由于中间壁薄,中间会先鼓起,使管路被压在弹性垫块和两侧的立柱上气球之间,从三个面施加力,增大其摩擦力,同时可以稳固的固定,底座通过弹力带的钩子钩在床板底部,并通过弹力带的弹力使其可以稳固的贴合于病人身体表面,大大的提升了固定的效果,当使用完毕后只需要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电磁阀连接外界的一端与连接出气口一端导通即可实现放气,使本发明复位,操作非常方便。
[0006]所述的呼吸机管路与经口气管插管衔接处固定装置,气栗的电源端与控制装置之间串联有电流表,电流表的表盘上设有触点A和触点B,电流表的指针上设有导体,导体在同时到达触点A和触点B时可以将触点A和触点B接通,触点A连接到电源,触点B连接到控制装置的信号接收端。触点A和触点B位于半圆形表盘的同一半径上,当气球膨胀遇到阻挡物时,会使气栗的功率增大,同时电流也会增大,当测得功率增大时可断定,气球已经压住管路,此时的导体会使触点A与触点B导通,向控制装置发送高电平信号,控制装置会断开气栗与电磁阀的线圈电源,实现了自动停止的效果。
[0007]所述的呼吸机管路与经口气管插管衔接处固定装置,控制装置包括开关A、开关B、继电器A、继电器B和继电器C,开关A—端连接到电源一极,另一端分别通过继电器A的线圈连接到电源另一极,以及通过继电器A的第一个常开触点连接到继电器B的常闭触点一端,继电器B的常闭触点另一端连接到电源一极,气栗的电源端和电磁阀的一个线圈分别通过继电器A的另外两个常开触点连接到电源,继电器B的线圈一端连接到触点B,另一端连接到电源一极,继电器C的线圈一端通过开关B连接到电源一极,另一端连接到电源另一极,继电器C的常开触点一端连接到电源一极,另一端通过电磁阀的另一个线圈连接到电源另一极。开关A和开关B为不自锁按键,当工作人员按一下开关A并松开后,继电器A的线圈得电,继电器A的常开触点闭合,继电器的线圈保持得电,继电器A的常开触点保持闭合,电磁阀就会保持开启,同时气栗想气球内打气,当触点A和触点B被接通后,继电器B的线圈得电,继电器B的常闭粗点断开,使继电器A的线圈无法保持通电,电磁阀关闭,同时气栗停止打气;当需要放气时,只需要按下开关B,继电器C的线圈得电,使继电器C的常开触点闭合,电磁阀的另一个通道打开,使气体可以被排出。
[0008]所述的呼吸机管路与经口气管插管衔接处固定装置,弹力带的条数为4条,且4条弹力带连接到底座的四个角。使底座可以稳固的被固定。
[0009]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为:
[0010]所述的呼吸机管路与经口气管插管衔接处固定装置,弹性垫块为半圆形的弹性材料构成,将管路放置于两根立柱之间,并搭在弹性垫块上,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电磁阀导通,同时气栗工作,将气体充入气球内,由于中间壁薄,中间会先鼓起,使管路被压在弹性垫块和两侧的立柱上气球之间,从三个面施加力,增大其摩擦力,同时可以稳固的固定,底座通过弹力带的钩子钩在床板底部,并通过弹力带的弹力使其可以稳固的贴合于病人身体表面,大大的提升了固定的效果,当使用完毕后只需要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电磁阀连接外界的一端与连接出气口一端导通即可实现放气,使本发明复位,操作非常方便。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0012]图2该实用新型左视图;
[0013]图3该实用新型电气原理图。
[0014]图中:1、气球;2、立柱;3、弹性垫块;4、气栗;5、电磁阀;6、底座;7、电流表;8、控制装置;9、弹力带;10、挂钩;11、继电器B; 12、继电器C; 13、开关B; 14、触点B; 15、触点A; 16、导体;17、开关A、18、继电器A。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0016]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呼吸机管路与经口气管插管衔接处固定装置,包括底座6,底座6上连接有弹力带9,弹力带9另一端设有挂钩10,底座6上设有立柱2和弹性垫块3,立柱2上套有环形的气球I,环形的气球I内壁与立柱2固定连接,环形气球I设有进气口,进气口通过电磁阀5连接到外界和气栗4,气栗4的电源端和电磁阀5的线圈上连接到控制装置8,控制装置8连接到电源,环形气球I的顶部和底部壁厚,中间位置壁薄。
[0017]实施例2:在实施例1所述的结构基础上,气栗4的电源端与控制装置8之间串联有电流表7,电流表7的表盘上设有触点A15和触点B14,电流表7的指针上设有导体16,导体16在同时到达触点A15和触点B14时可以将触点A15和触点B14接通,触点A15连接到电源,触点B14连接到控制装置8的信号接收端。
[0018]实施例3:在实施例2所述的结构基础上,控制装置8包括开关A17、开关B13、继电器A18、继电器Bll和继电器C12,开关A17—端连接到电源一极,另一端分别通过继电器A18的线圈连接到电源另一极,以及通过继电器A18的第一个常开触点连接到继电器Bll的常闭触点一端,继电器Bll的常闭触点另一端连接到电源一极,气栗4的电源端和电磁阀5的一个线圈分别通过继电器A18的另外两个常开触点连接到电源,继电器Bll的线圈一端连接到触点B14,另一端连接到电源一极,继电器C12的线圈一端通过开关B13连接到电源一极,另一端连接到电源另一极,继电器C12的常开触点一端连接到电源一极,另一端通过电磁阀5的另一个线圈连接到电源另一极。
[0019]实施例4:在实施例3所述的结构基础上,弹力带9的条数为4条,且4条弹力带9连接到底座6的四个角。
【主权项】
1.一种呼吸机管路与经口气管插管衔接处固定装置,包括底座(6),底座(6)上连接有弹力带(9),弹力带(9)另一端设有挂钩(10),其特征在于,底座(6)上设有立柱(2)和弹性垫块(3),立柱(2)上套有环形的气球(I),环形的气球(I)内壁与立柱(2)固定连接,环形气球(I)设有进气口,进气口通过电磁阀(5)连接到外界和气栗(4),气栗(4)的电源端和电磁阀(5)的线圈上连接到控制装置(8),控制装置(8)连接到电源,环形气球(I)的顶部和底部壁厚,中间位置壁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吸机管路与经口气管插管衔接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气栗(4)的电源端与控制装置(8)之间串联有电流表(7),电流表(7)的表盘上设有触点A(15)和触点B(14),电流表(7)的指针上设有导体(16),导体(16)在同时到达触点A(15)和触点B(14)时可以将触点A(15)和触点B(14)接通,触点A(15)连接到电源,触点B(14)连接到控制装置(8)的信号接收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呼吸机管路与经口气管插管衔接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装置(8)包括开关A(17)、开关B(13)、继电器A(18)、继电器B(Il)和继电器C(12),开关A(17)—端连接到电源一极,另一端分别通过继电器A(IS)的线圈连接到电源另一极,以及通过继电器A(IS)的第一个常开触点连接到继电器B(Il)的常闭触点一端,继电器B(Il)的常闭触点另一端连接到电源一极,气栗(4)的电源端和电磁阀(5)的一个线圈分别通过继电器A(IS)的另外两个常开触点连接到电源,继电器B(Il)的线圈一端连接到触点B(14),另一端连接到电源一极,继电器C(12)的线圈一端通过开关B(13)连接到电源一极,另一端连接到电源另一极,继电器C(12)的常开触点一端连接到电源一极,另一端通过电磁阀(5)的另一个线圈连接到电源另一极。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吸机管路与经口气管插管衔接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弹力带(9)的条数为4条,且4条弹力带(9)连接到底座(6)的四个角。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呼吸机管路与经口气管插管衔接处固定装置,属于呼吸机管路固定装置领域,包括底座,底座上连接有弹力带,弹力带另一端设有挂钩,底座上设有立柱和弹性垫块,立柱上套有环形的气球,环形的气球内壁与立柱固定连接,环形气球设有进气口,进气口通过电磁阀连接到外界和气泵,气泵的电源端和电磁阀的线圈上连接到控制装置,控制装置连接到电源,环形气球的顶部和底部壁厚,中间位置壁薄,固定牢稳且加持效果好,操作方便。
【IPC分类】A61M16/00, A61M16/04
【公开号】CN205252262
【申请号】CN201521139223
【发明人】袁金玲
【申请人】袁金玲
【公开日】2016年5月25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3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