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黛酮在制备抗补体药物中的用图
【专利摘要】本发明属中药制药领域,涉及青黛酮在制备抗补体药物中的用途。本发明从中药青黛粉末中分离得到吲哚生物碱化合物青黛酮,并采用现代药理研究方法证实其对补体系统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激活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CH50值为0.024±0.006mg/ml,AP50值为0.058±0.012mg/ml。所述化合物可用于制备补体抑制剂。
【专利说明】
青黛酮在制备抗补体药物中的用途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中药制药领域,涉及青黛酮在制备抗补体药物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0002] 研究显示了补体系统的过度激活会引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 (RA)、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多种重大疾病。抗补体药物研究多年来一直是世界药 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然而目前对此类疾病尚缺乏较为理想的治疗药物,因此临床上急需 高效、低毒、专一的新型补体抑制剂。从天然产物中研究开发补体抑制剂是近年来一个受到 越来越多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其具有成本低、毒性低等特点。国内外学者已从包括海洋生 物在内的多种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多种具有补体系统抑制作用的单体化合物,为抗补体药 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0003] 青黛(Indigo Naturalis)为爵床科植物马蓝 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寥科植物寥蓝Polygonum tinctorium Ait.或十字花科植物務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叶或莖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团块。其性咸味寒,归肝经。可清 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用于温毒发斑、血热吐衄、胸痛咳血、口疮、痄腮、喉痹、小儿惊 痫。现有药理研究表明,青黛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治疗银肩病等作用。其中的 生物碱为其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炎及抗菌等生物活性。
[0004] 迄今,尚未见有关来源于青黛的青黛酮的抗补体活性的报道。本申请的发明人拟 提供来源于青黛的吲哚生物碱青黛酮在制备抗补体药物中的新的用途。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青黛酮在制备抗补体药物中的新的用途,具体涉及来源于青 黛的吲哚生物碱青黛酮在制备抗补体药物中的用途。
[0006] 本发明应用现代药理筛选方法,对中药青黛中抗补体活性物质进行研究,从青黛 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吲哚生物碱类化合物青黛酮,并进行了体外抗补体经 典途径试验和体外抗补体旁路途径试验,结果证实,所述的吲哚生物碱类化合物青黛酮对 补体系统的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激活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0007] 本发明所述的吲哚生物碱化合物青黛酮具有以下化学结构:
[0008] Γ·ν
[0009] 所述化合物青黛酮:紫色粉末,EI-MS :m/z 363 [Μ]+,分子式为C23H13N3O213 1H-NMR (DMS0-d6, 400MHz) : δ H 11. 85 (1H, s, NH), 9. 24 (1H, d, J = 8. OHz), 8. 63 (1H, d, J = 8. 2Hz), 8. 34(1H, d, J = 8. 1Hz), 8. 33 (1H, s), 8. 26 (1H, d, J = 7. 9Hz), 7. 98 (1H, dd, J = 7. OHz, 8. 3Hz), 7. 76(1H, d, J = 7. 6Hz), 7. 70 (1H, dd, J = 7. OHz, 8. OHz), 7. 64 (1H, dd, J =7. 1Hz, 7. 7Hz), 7. 59 (2H, m), 7. 49 (1H, dd, J = 7. 1Hz, 8. 4Hz), 7. 13 (1H, dd, J = 7. 2Hz, 7. 6Hz). 〇
[0010] 所述化合物青黛酮通过下述方法制备:
[0011] 取中药青黛粉末,9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h,合并提取液并浓缩得浸膏, 加水混悬,分别以等体积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5次,合并萃取液并浓缩至干,得 乙酸乙酯萃取物;将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经硅胶(200-300目)柱色谱分离,依次以二氯甲 烷-甲醇梯度洗脱,得到8个流份(Fr. 1-8),其中流份Fr. 5再经硅胶柱色谱(二氯甲烷-甲 醇,10:1,5:1,3:1,I: I)、S印hadex LH-20柱色谱(氯仿-甲醇,1:1)和反相HPLC (甲醇-水, 20:80-80:20梯度洗脱)纯化,分离得到青黛酮。
[0012] 上述吲噪生物碱化合物青黛酮经过体外抗补体活性试验测定,表明其对补 体系统的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激活均有较强的补体抑制作用,其CH 5。和AP 5。值分别 为 0. 024±0. 006mg/ml、0. 058±0. 012mg/ml。阳性对照肝素 CH5。和 AP 5。值分别为 0· 026±0· 005mg/ml、0. 054±0· 016mg/ml。
【附图说明】
[0013] 图1是青黛中青黛酮的提取分离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实施例1制备青黛酮
[0015] 取青黛粉末5kg,95%乙醇回流提取3次(50L X 3),每次2h,合并提取液并浓缩得 浸膏0.25kg,加水(4L)混悬,分别以等体积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5次,合并萃取 液并浓缩至干,得乙酸乙酯萃取物50g。将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经硅胶(200-300目)柱色 谱分离,依次以二氯甲烷-甲醇(50:1-0:1)梯度洗脱,得到8个流份(Fr. 1-8),其中流份 卩『.5(48)再经硅胶柱色谱(二氯甲烷-甲醇,10:1,5:1,3 :1,1:1)、3印11&(^1^-20柱色谱 (氯仿-甲醇,1:1)和反相HPLC (甲醇-水,20:80-80:20梯度洗脱)等手段纯化,分离得到 青黛酮。
[0016] 实施例2体外抗补体经典途径试验
[0017] 取补体(豚鼠血清)0. 04ml,加入巴比妥缓冲液(BBS)配制成1:10的溶液,用BBS 对倍稀释成 1:20、1:40、1:80、1:160、1:320、1:640 和 1:1280 的溶液。取 1:1000 溶血素、2% 羊红细胞(SRBC)各0.1 ml及各浓度补体0. 2ml溶于0. 2ml BBS中,混匀,37°C水浴30min 后放入低温高速离心机,在4000rpm、4°C条件下离心5min。分别取每管上清0. 2ml于96孔 板,在405nm测定其吸光度。实验同时设置全溶血组(0.1 ml 2% SRBC、0.1 ml溶血素溶于 0. 4ml三蒸水)。以三蒸水溶血管的吸光度作为全溶血标准,计算溶血率。以补体稀释度为 X轴,溶血百分率为Y轴作图,选择达到相似高溶血率的最低补体浓度作为确保体系能正常 溶血所需的临界补体浓度;取临界浓度的补体与供试品混匀,按上述方法于405nm下测定 吸光度;实验同时设置供试品对照组、补体组和全溶血组。将供试品吸光度值扣除相应供试 品对照组吸光度值后计算溶血率,以供试品浓度作为X轴,溶血抑制率作为Y轴作图,计算 50%抑制溶血所需供试品的浓度(CHJ,结果为0. 024±0. 006mg/ml。阳性对照肝素015。为 0. 026±0. 005mg/ml。
[0018] 实施例3体外抗补体旁路途径试验
[0019] 取补体(人血清)0· 2ml,加入AP稀释液(巴比妥缓冲液,pH = 7. 4,含5mMMg2+,8mM EGTA)配制成1:5的溶液,并对倍稀释成1:10、1:20、1:40、1:80、1:160、1:320和1:640的溶 液。取各浓度补体〇. 15ml、AP稀释液0. 15ml及0. 5%兔红细胞(RE)O. 20ml,混匀,37°C水 浴30min后置于低温高速离心机,在4000rpm、4°C条件下离心5min。分别取每管上清0. 2ml 于96孔板,在405nm测定吸光度。实验同时设置全溶血组(0. 20ml 0. 5% RE溶于0. 3ml三 蒸水)。以三蒸水溶血管的吸光度作为全溶血标准,计算溶血率。以补体稀释度为X轴,溶 血百分率为Y轴作图。选择达到相似高溶血率的最低补体浓度作为确保体系能正常溶血所 需的临界补体浓度。取确定的临界浓度的补体与供试品混勾,按上述方法于405nm下测定 其吸光度。实验同时设置供试品对照组、补体组和全溶血组。将供试品吸光度值扣除相应 供试品对照组吸光度值后计算溶血率。以供试品浓度作为X轴,溶血抑制率作为Y轴作图, 计算50%抑制溶血所需供试品的浓度(APJ,结果为0. 058±0. 012mg/ml。阳性对照肝素 AP50值为 0· 054±0· 016mg/ml。
[0020] 本发明中实验采用的试剂均为本领域公知技术,可市购。
【主权项】
1. 下式结构的青黛酬在制备抗补体药物中的用途,2.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青黛酬对补体系统的经典途径有补 体抑制作用。3.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青黛酬对补体系统的旁路途径激活 有补体抑制作用。4.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青黛酬通过下述方法制备: 取中药青黛粉末,95 %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化,合并提取液并浓缩得浸膏,加水混 悬,分别W等体积石油酸、乙酸乙醋和正下醇萃取5次,合并萃取液并浓缩至干,得乙酸乙 醋萃取物;将乙酸乙醋萃取部位经硅胶,200-300目,柱色谱分离,依次W二氯甲烧-甲醇 梯度洗脱,得到8个流份,化.1-8,其中流份化.5再经硅胶柱色谱其中,二氯甲烧-甲醇, 10:1,5:1,3:1,1:1、S巧hadex LH-20柱色谱其中,氯仿-甲醇,1:1,和反相HPLC其中,甲 醇-水,20:80-80:20,梯度洗脱,纯化,分离得到青黛酬。
【文档编号】A61P19/04GK105982899SQ201510044967
【公开日】2016年10月5日
【申请日】2015年1月29日
【发明人】陈道峰, 范明松
【申请人】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