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微导管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微导管,是涉及一种通过微创介入方法用于治疗膝下血管多节段弥漫性病变的微导管。
【背景技术】
[0002]微导管作为介入方法治疗常用的医疗器械,其作为导丝、PTA导管的导引器械,对性能具有较高的要求,应具有良好的穿越性,推送性,柔顺性,跟踪性,抗折性和抗拉强度等,确保微导管在手术过程到准确达患者病变部位并穿过病变血管,而不伤害患者健康的血管,便于将药物或导丝、PTA导管等通过微导管的内层到达病变部位。
[0003]目前介入治疗所使用的微导管主要运用于神经和冠状动脉系统,而不适用于一些特定血管病变,如治疗膝下血管多节段弥漫性病变狭窄细长。跟传统的微导管相比,治疗膝下多节段弥漫性病变的微导管要求有更小的外径,更好的穿越性,推送性和柔顺性等。传统的微导管的加强层由螺旋结构和网状结构组成,加强层的连接点金属丝头容易裸露,同时其推送性和抗拉强度往往不能满足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的需要。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提供一种微导管,采用与传统微导管完全不同的结构,具有良好的穿越性、推送性和柔顺性,适用于膝下多节段弥漫性病变的治疗。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新型微导管,由管身、显影环和连接件组成,管身由外到内依次为外层、加强层和内层,管身由近到远依次为远端部分和近端部分,并且在远端部分装有显影环。
[0007]—种新型微导管,外层由聚酰胺类热塑性材料构成,其邵氏硬度由近到远,逐渐递减。
[0008]一种新型微导管,内层由高密度聚乙烯或聚四氟乙烯等低摩擦系数的高分子材料制成。
[0009]一种新型微导管,加强层为支撑层,分别与所述的外层和内层相连。
[0010]一种新型微导管,显影环材质为钼铱合金、钽或黄金,显影环嵌于微导管的外层。
[0011]一种新型微导管,连接件材质为聚碳酸酯。
[0012]一种新型微导管,加强层由单根缠绕丝构成,缠绕丝材质为不锈钢丝或镍钛合金丝。
[0013]一种新型微导管,单根缠绕丝的远端嵌在显影环内,螺旋结构由远到近缠绕至近端部分的近端后,往远端部分进行缠绕,缠绕至近端部分的远端后,再由近端部分的远端往近端进行缠绕,最后单根缠绕丝的近端固定于连接件内。
[0014]一种新型微导管,加强层在远端部分显示为单螺旋结构(Coil),在近端部分显示为多股缠绕(Braid)结构。
[0015]一种新型微导管,螺旋结构的缠绕丝与轴向的夹角为30°?150°,螺旋结构的螺距由远到近逐渐增加,从0.1mm逐渐增加到1.0mm。
[0016]一种新型微导管,其近端部分的外径为1.00_,远端部分外径由1.0Omm逐渐递减至 0.40mmη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传统微导管加强层连接点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新型微导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新型微导管的管身截面示意图。
[0020]图4为新型微导管的加强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新型微导管的加强层缠绕丝的缠绕方式示意图。
[0022]图6为新型微导管外层硬度变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0024]如图1所示,传统微导管的加强层由螺旋结构(01)和网状结构(02)两部分组成,加强层的连接点金属丝头容易裸露,同时其推送性和抗拉强度往往不能满足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的需要。
[0025]如图2所示,一种新型微导管,由管身11、显影环12和连接件13组成。由远端到近端依次顺序为管身、显影环和连接件。本专利全文中,手术时器械远离操作人员的一端称为远端。
[0026]连接件13与管身11通过胶水粘接。管身11为中空管状结构,用于输送药物、导丝或PTA球囊扩张导管等。
[0027]管身11由远端部分14和近端部分15构成,其中近端部分长度为80cm,外径为1.0Omm,远端部分长度为70cm,外径由1.0Omm按照一定梯度递减至0.40mm,使管身具有良好的渐变提高其穿越性,足以穿过膝下多节段弥漫性病变部位。
[0028]显影环12嵌于微导管外层远端部位,在荧光下能准确显示微导管头端的位置。
[0029]如图3所示,一种新型微导管管身截面图,微导管的管身由外层21、加强层22(单根缠绕丝31)和内层23构成。AA为近端部分的管身截面,BB为远端部分的管身截面。
[0030]如图4所示,一种新型微导管的加强层22由单根缠绕丝31构成,按照螺旋结构往复缠绕于内层23上,单根缠绕丝的一端嵌在远端的显影环12内,另一端嵌于连接件13内,缠绕丝的材质为不锈钢或镍钛合金。加强层的金属线头两端分别嵌于显影环和连接件内,不易裸露,避免划伤血管。
[0031]如图5所示,一种新型微导管的加强层缠绕丝的缠绕方式,箭头所指为缠绕丝缠绕方向。缠绕丝的远端嵌在显影环内,缠绕丝的螺旋结构由远到近缠绕至近端部分的近端后,往远端部分进行缠绕,缠绕至近端部分的远端后,再由近端部分的远端往近端进行缠绕,最后单根缠绕丝的近端固定于连接件内。加强层在远端部分显示为单螺旋结构(Coil),在近端部分显示为多股缠绕结构(Braid)。远端的单螺旋结构使的微导管具有良好的柔顺性,而近端的多股缠绕结构使的微导管具有良好的推送性,同时在单螺旋结构和多股缠绕结构之间无裸露的金属线头,避免划伤血管。
[0032]螺旋结构的缠绕丝与轴向的夹角为30°?150°,螺旋结构的螺距由远到近逐渐增加,远端部分螺旋结构的螺距由0.1mm逐渐增大至0.5mm,近端部分螺旋结构的螺距由0.5mm逐渐增大至1.0mm0本结构使得管身具有良好的支撑性能及推送性能,足以穿过膝下多节段弥漫性病变和颅内血管狭窄细长段。
[0033]如图6所示,微导管的外层硬度按照一定梯度进行变化,可将外层材料按照一定的梯度通过加强层粘接到内层。近端部分的邵氏硬度由近到远由72HD渐变为55HD,远端部分邵氏硬度由近到远由50HD渐变为20HD,较软的头端减少微导管推送过程中对血管内壁的伤害。
[0034]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用来解释说明本发明专利,而不是对本发明专利进行限制,在本发明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发明作出的任何修改和改变,都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新型微导管,由管身、显影环和连接件组成,其特征在于管身由外到内依次为外层、加强层和内层,管身由近到远依次为远端部分和近端部分,并且在远端部分装有显影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微导管,其特征在于外层由聚酰胺类热塑性材料构成,其邵氏硬度由近到远,逐渐递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微导管,其特征在于内层由高密度聚乙烯或聚四氟乙烯等低摩擦系数的高分子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微导管,其特征在于加强层为支撑层,分别与所述的外层和内层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显影环材质为钼铱合金、钽或黄金,显影环嵌于微导管的外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微导管,其特征在于连接件材质为聚碳酸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微导管,其特征在于加强层由单根缠绕丝构成,缠绕丝材质为不锈钢丝或镍钛合金丝。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微导管,其特征在于单根缠绕丝的远端嵌在显影环内,按螺旋结构由远到近缠绕至近端部分的近端后,往远端部分进行缠绕,缠绕至近端部分的远端后,再由近端部分的远端往近端进行缠绕,最后单根缠绕丝的近端固定于连接件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微导管,其特征在于加强层在远端部分显示为单螺旋结构(coil),在近端部分显示为多股缠绕结构(braid)。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微导管,其特征在于螺旋结构的缠绕丝与轴向的夹角为30°?150°,螺旋结构的螺距由远到近逐渐增加,从0.1mm逐渐增加到1.0mm。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微导管其近端部分的外径为1.00_,远端部分外径由.1.0Omm逐渐递减至0.40mm。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新型微导管,由管身、显影环和连接件组成,管身由外到内依次为外层、加强层和内层,管身由近到远依次为远端部分和近端部分,并且在远端部分装有显影环。加强层由单根缠绕丝构成,按照螺旋结构往复缠绕于内层上,单根缠绕丝的一端嵌在远端的显影环内,另一端嵌于连接件内,加强层在远端部分显示为单股螺旋结构,在近端部分显示为多股缠绕结构。本发明采用与传统微导管完全不同的结构,使管身具有良好的渐变提高其穿越性,加强层的金属线头两端分别嵌于显影环和连接件内,不易裸露,避免划伤血管,加强层在远端部分显示为单螺旋结构(Coil),在近端部分显示为多股缠绕结构(Braid)。远端的单螺旋结构使的微导管具有良好的柔顺性,而近端的多股缠绕结构使的微导管具有良好的推送性,同时在单螺旋结构和多股缠绕结构之间无裸露的金属线头,避免划伤血管,从而能够安全顺利的穿过膝下多节段弥漫性病变。
【IPC分类】A61M25-00, A61M25-01
【公开号】CN104707235
【申请号】CN201310697816
【发明人】裴强, 葛泉波, 罗永春, 向勇刚
【申请人】常州乐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6月17日
【申请日】2013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