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灭菌设备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786858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灭菌设备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灭菌设备,所述设备包括臭氧发生及发送系统,所述臭氧发生及发送系统设有臭氧气体出口,所述灭菌设备还包括一圆筒内循环干燥机,所述圆筒内循环干燥机圆筒内壁上设有外环形布气器,所述外环形布气器设有进气口、气孔,所述进气口通过管道与臭氧发生及发送系统的臭氧气体出口相连接;圆筒内循环干燥机设有排气口、园筒内循环干燥机物料进料口、园筒内循环干燥机物料卸料口、圆筒内循环干燥机内管道以及设于所述内管道内的螺旋构件。
【专利说明】一种灭菌设备

【技术领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灭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臭氧灭菌设备。

【背景技术】
[0002]目前,针对固体大颗粒的臭氧灭菌处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现有技术中,有采用混合装置与流化装置的臭氧灭菌设备,但是,混合装置对物料的混合作用极其有限,难以实现颗粒与臭氧气体的充分接触;而流化装置对物料的性质要求较严格,不同物性需要不同的流化床体结构,设备普适性差。同时,一些灭菌设备结构复杂,工艺繁多,工业制造成本太闻。
[0003]本专利发明的灭菌设备,提供一种适合工业生产的大颗粒灭菌处理设备,并可以避免上述的一些缺点,属于绿色环保无污染的灭菌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灭菌设备,该灭菌设备结构简洁、紧凑,颗粒灭菌过程为低温非热灭菌过程,同时,该灭菌设备工业制造成本低、绿色环保无污染、颗粒与臭氧接触充分且均匀,该灭菌工艺适用于工业化连续作业与工业化大生产。
[0005]为了实现以上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灭菌设备,包括臭氧发生及发送系统,所述臭氧发生及发送系统设有臭氧气体出口,所述灭菌设备还包括一圆筒内循环干燥机,所述圆筒内循环干燥机圆筒内壁上设有外环形布气器,所述外环形布气器设有进气口、气孔,所述进气口通过管道与臭氧发生及发送系统的臭氧气体出口相连接;圆筒内循环干燥机设有排气口、园筒内循环干燥机物料进料口、园筒内循环干燥机物料卸料口、圆筒内循环干燥机内管道以及设于所述内管道内的螺旋构件。
[0006]具体工作过程为:圆筒内循环干燥机卸料口关闭,进料口打开,所述臭氧发生与发送装置臭氧气体出口通过管道进与外环形布气器的进气口相连,臭氧发生及发送系统开启,待灭菌的颗粒则通过圆筒循环干燥机的进料口进入圆筒内循环干燥机圆筒内,或称之为灭菌室。待物料充填灭菌室一定量后,物料经由螺旋构件由下而上输送,物料到达顶端后,开始由上而下散落,并通过设置于圆筒内布气器所处的平面。散落于圆筒内循环干燥机圆筒下部的部分物料通过装置可重新落入进料口,并回到圆筒内,在螺旋构件作用下,重新完成由下而上的输送过程,如此,物料在圆筒2内不断循环。同时,臭氧气体则由气体布气器进入圆筒内,与向下散落的颗粒接触,对颗粒实施充分灭菌,最后由圆筒内循环干燥机排气口排出。待颗料灭菌充分后,关闭臭氧发生发送系统、打开圆筒内循环干燥机卸料口,颗粒完成灭菌并卸料。
[000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圆筒内循环干燥机内管道外壁处设有内环形布气器,所述的环形布气器设有进气口、气孔,所述的进气口通过管道与臭氧发生及发送系统的臭氧气体出口相连。
[000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的内环形布气器上端面和下端面间形成的对称面与外环形布气器上端面和下端面间形成的对称面处于同一个平面。
[000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外环形布气器两端面间的间隔距离与内环形布气器两端面间的间隔距离相等。
[0010]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了圆筒内循环干燥机及环形布气器作为颗粒的灭菌设备的主要部分,灭菌设备简洁,待灭菌的颗粒与臭氧气体可以在灭菌室不断循环,臭氧气体与颗粒表面充分接触且均匀,灭菌完全。同时,由于采用外环形布气器与内环形布气器结构,颗粒流的各部分都有机会与臭氧接触灭菌,颗粒的灭菌效率高。另外,该设备制造成本低产量大,可以大量连续或批次处理待灭菌颗粒,适合工业化作业。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为了说明方便,以下采用附图的方式详细说明。
[0012]图1为灭菌设备原理图一
[0013]图2图1中AAl处的截面图
[0014]图3为内环形布气器示意图
[0015]图4为外环形布气器示意图
[0016]图5为图4中BBl处的截面图
[0017]图6为环形布气器为上下端面及对称面示意图
[0018]其中
[0019]1、圆筒内循环干燥机,2、圆筒,3、进料口、4、卸料口,5、内管道,6、螺旋构件,7、排气口,8、臭氧气体出口,9、进气口一,10、进气口二,11、气孔,12,内环形布气器,13、外环形布气器,14、外圆筒壁,15、内管道壁,16、臭氧发生及发送系统,17、上端面,18、对称面,19、下端面

【具体实施方式】
:
[0020]如图1所示为灭菌设备原理图一的一种灭菌设备,所述灭菌设备包括圆筒式内循环干燥机1,同时还包括:臭氧发生发送系统16,所述圆筒内循环干燥机I设有圆筒2、园筒内循环干燥机排气口 7、园筒内循环干燥机进料口 3、园筒内循环干燥机卸料口 4、内管道5、螺旋构件6。所述圆筒内循环干燥机I的圆筒2内壁设有外环形布气器13,所述内管道5的外壁设有内环形布气器12,内环形布气器12设有进气口一 9,外环形布气器13设有进气口二 10,所述进气口一 9、进气口二 10分别通过管道与臭氧发生及发送系统16的臭氧出气口 8相连,所述布气器上设有气孔11,为灭菌颗粒提供灭菌臭氧气体。
[0021]工作过程为:圆筒内循环干燥机I卸料口 4关闭,进料口 3打开,所述臭氧发生与发送装置16臭氧气体出口 8通过管道分别与内环形布气器12的进气口一 9、外环形布气器13的进气口二 10相连,臭氧发生及发送系统16可开启,待灭菌的颗粒通过圆筒循环干燥机的进料口 3进入圆筒内循环干燥机I圆筒2内,或称之为灭菌室。待物料充填灭菌室一定量后,物料经由螺旋构件6由下而上输送,物料到达顶端后,开始由上而下散落,并通过设置于圆筒2内布气器所处的平面。散落于圆筒内循环干燥机I圆筒2下部的部分物料通过装置可重新落入进料口 3,并重新回到圆筒2内,在螺旋构件6作用下,重新完成由下而的输送过程,如此,物料在圆筒2内不断循环。同时,臭氧气体则由气体布气器进入圆筒内,与向下散落的颗粒接触,对颗粒实施充分灭菌,最后由圆筒内循环干燥机I排气口 7排出。待颗粒灭菌充分后,关闭臭氧发生发送系统16、打开圆筒内循环干燥机I卸料口 4,颗粒完成灭菌并卸料。
[0022]图2是图1中AAl处的截面图,其中,外环形布气器13置于外圆筒壁14内侧,内环形布气器12置于内管道壁15的外侧。为了说明清楚,图3、图4给出了内环形布气器12、外环形布气器13的构造,图5为图3在BBl处的截面图,实际上,所述内环形布气器12截面形状可以是多种形式,本例给出了四边形截面,所述外环形布气器13的形状说明与所述内环形布气器12相同,不再赘述。其中hl、h2分别为内环形布气器12、外环形布气器13的上下两端面间的间隔距离。所述的内环形布气器12可以在所述的内管道5的外壁处上下移动,以调整合适的位置,所述的外环形布气器13也可以在所述的圆筒2的内壁处上下移动,以调整合适的位置。由于在圆筒2内设置有环形布气装置,臭氧在圆筒内循环干燥机I的圆筒2内的分布均匀,从而臭氧对颗粒表面的作用也均匀。同时,将内环形布气器12、夕卜环形布气器13相对设置,可以对颗粒形成臭氧气帘,灭菌完全。
[0023]图6为两环形布气器的上下两端面及对称面示意图。所述的两环形布气器有上端面17与下端面19,在环形布气器的上端面17与下端面19间具有该环形布气器的对称面18,将外环形布气器13的所述对称面18与内环形布气器12的所述对称面18置于同一平面,臭氧气体可对颗粒的作用更充分。
[0024]所述的环形布气器有上端面17与下端面19,上端面17与下端面19间具有一定距离,若将外环形布气器13的上端面17和下端面19间的间隔距离h2与内环形布气器12的上端面17和下端面19间的间隔距离hi设置为相同,且两环形布气器的如上所述的对称面也处于同一平面,则颗粒受到臭氧气体的作用更均匀。
[0025]以上所述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即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申请的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等效变化,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未详尽描述的技术内容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
【权利要求】
1.一种灭菌设备,包括臭氧发生及发送系统,所述臭氧发生及发送系统设有臭氧气体出口,其特征是,所述灭菌设备还包括一圆筒内循环干燥机,所述圆筒内循环干燥机圆筒内壁上设有外环形布气器,所述外环形布气器设有进气口、气孔,所述进气口通过管道与臭氧发生及发送系统的臭氧气体出口相连接;所述的圆筒内循环干燥机设有排气口、园筒内循环干燥机物料进料口、园筒内循环干燥机物料卸料口、圆筒内循环干燥机内管道以及设于所述内管道内的螺旋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灭菌设备,其特征是,所述圆筒内循环干燥机内管道外壁处设有内环形布气器,所述的环形布气器设有进气口、气孔,所述的进气口通过管道与臭氧发生及发送系统的臭氧气体出口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灭菌设备,其特征是,所述的内环形布气器上端面和下端面间形成的对称面与外环形布气器上端面和下端面间形成的对称面处于同一个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灭菌设备,其特征是,所述外环形布气器上下两端面间的间隔距离与内环形布气器上下两端面间的间隔距离相等。
【文档编号】A61L2/20GK203954244SQ201420269442
【公开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19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19日
【发明者】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人:杨旭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