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磨牙带环舌侧连接体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磨牙带环舌侧连接体,属于口腔正畸牙齿矫治中矫治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临床上经常使用扩弓装置来纠正后牙反颌,以及使用舌弓、Nance弓及横腭杆等来增加磨牙支抗,甚至远中移动磨牙,这些治疗方法都需要将弹性部分(如四眼簧、舌弓、Nance弓)与固位部分(带环)连接起来。目前的连接方式为弹性部分与磨牙带环的焊接,或者在带环舌侧使用舌侧鞘连接。使用锡焊连接,不仅临床上操作时间长,步骤繁琐,而且每次调整时必须卸下带环,增加了椅旁时间,患者的痛苦及牙龈损伤的机率。曾有学者在六十年代提出在双侧磨牙带环舌侧焊接水平向的卵圆管,通过将弹性部分插入卵圆管,并与带环结扎来实现弹性部分与带环的连接。但是由于卵圆管为水平向,所以加力装置插入卵圆管时就位道也为水平向,这在狭小的口腔内操作不便,尤其是下颌,另外用结扎丝结扎也操作繁琐。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磨牙带环舌侧连接体,解决了现有增加磨牙支抗技术存在的操作复杂,加力困难的问题,简化磨牙带环加力的制作过程,缩短临床操作时间,使用方便,拆卸简单、应用灵活。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磨牙带环舌侧连接体,其特征在于:由磨牙带环、基底、栓道、栓体、细金属丝、连接杆构成;其中,基底固定在磨牙带环的舌侧表面,基底上设有两条与磨牙带环轴线垂直的栓道;连接杆的一端设有两条栓体及一条起固位作用的细金属丝;栓体插入栓道中构成连接机构。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连接杆与扩弓装置、四眼簧、舌弓、Nance弓及横腭杆等弹性加力装置连接后,将连接杆上的两条栓体插入栓道,通过把细金属丝卡入栓道的下方而固位整个连接杆,从而将弹性部分(如扩弓装置、四眼簧、舌弓、Nance弓、横腭杆等)与磨牙带环连接起来,实现矫治目的。每次拆卸时可以通过打开或弯曲细金属丝来完成。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磨牙带环的舌侧表面固定一基底,连接杆上的栓体可以垂直就位于基底上的栓道内,可以简单高效的将扩弓装置、增强支抗装置与磨牙带环连接,并且可以简单的将以上装置取下,进行调整和加力,重新带入。避免了磨牙带环连接所必须的焊接或结扎,从而节约了加工的时间,并且每次调整时无需卸下带环,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节省了椅旁时间。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所述两条栓道的间距可以根据带环尺寸调整,改变。所述细金属丝的位置可以改变,可位于两条栓体近中或位于两条栓体之间。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原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附有基底和栓道的磨牙带环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附有两条栓体及细金属丝的连接杆结构示意图;图中,1、栓道;2、基底;3栓体;4、细金属丝;5、连接杆;6、磨牙带环。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磨牙带环舌侧连接体包括:磨牙带环6、基底2、栓道
1、栓体3、细金属丝4、连接杆5构成;其中,基底2固定在磨牙带环6的舌侧表面,基底2上设有两条与磨牙带环6轴线垂直的栓道I (参照图2);连接杆5的一端设有两条栓体3及一条起固位作用的细金属丝4 (参照图3);栓体3插入栓道I中构成连接机构;通过把细金属丝4卡入栓道I的下方而固位整个连接杆5。所述两条栓道I中心点间距与所述两条栓体3中心点间距相等。所述两条栓道I相距约3.5mm,内径约0.9mm。所述栓体3外径略小于栓道I内径。所述连接杆5上的两条栓体3插入栓道I后,通过把细金属丝4卡入栓道I的下方而固位整个连接杆5。每次拆卸时可以通过打开或弯曲细金属丝4来完成。所述基底2及栓道I为不锈钢材质,所述细金属丝4的材质应有较高的抗疲劳性能以及强度的合金。
权利要求1.一种磨牙带环舌侧连接体,其特征在于:由磨牙带环、基底、栓道、栓体、细金属丝、连接杆构成;其中,基底固定在磨牙带环的舌侧表面,基底上设有两条与磨牙带环轴线垂直的栓道;连接杆的一端设有两条栓体及一条起固位作用的细金属丝;栓体插入栓道中构成连接机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磨牙带环舌侧连接体,由磨牙带环、基底、栓道、栓体、细金属丝、连接杆构成;其中,基底固定在磨牙带环的舌侧表面,基底上设有两条与磨牙带环轴线垂直的栓道;连接杆的一端设有两条栓体及一条起固位作用的细金属丝;栓体插入栓道中构成连接机构。在磨牙带环的舌侧表面固定一基底,连接杆上的栓体可以垂直就位于基底上的栓道内,可以简单高效的将扩弓装置、增强支抗装置与磨牙带环连接,并且可以简单的将以上装置取下,进行调整和加力,重新带入。避免了磨牙带环连接所必须的焊接或结扎,从而节约了加工的时间,并且每次调整时无需卸下带环,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节省了椅旁时间。
文档编号A61C7/28GK202920374SQ20122066412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6日
发明者刘畅, 胡敏, 孙新华, 吴哲, 杨陆一, 孙秀梅 申请人: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