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束腰带的链接背板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束腰带的背板,特别是涉及一种以拉引绳索来调整束缚力的束腰带所使用的背板。
背景技术:
由于现代人运动量少,且长期因坐姿不正确,及习惯性弯腰驼背,常造成腰部与背部的伤害;或者因丰盛过量地饮食且暴饮暴食,而导致腹部肥大突出;因此,目前市售的束腰带,其用途不但可以令腰部或背部已受伤害的使用者,避免其因坐姿或站姿的不正确而再度受压以减轻其疼痛,并使其可时时保持抬头挺胸的正确姿态;再则其用途亦可做为塑造使用者腹部缩小的肢体曲线,并因束腰带的束缚力而可避免使用者去过度饮食。然而,由于人体腰部一旦有了束腰带的束缚后,即呈高度紧缩状态,身体的伸展与活动都相当不易,尤其在做事的时候,更会感觉身体的活动受到很大的阻碍;另外,人的身体长时间在束腰带的束缚下,为了血流得以顺畅与身体的健康,确实也需要经常性地放松束腰带来作片刻的舒展。有鉴于此,正如美国专利号US6602214的现有技术中,就已提出一种可以方便将束腰带随时调整束缚力的滑轮系统;该滑轮系统包含一对呈并列关系的第一滑轮板体与第二滑轮板体,该第一滑轮板体可分开地设置在一束腰带的第一末端,而该第二滑轮板体可分开地设置在该束腰带的第二末端;以及,一连接该第一与该第二滑轮板体的拉绳,该拉绳交替地穿过该第一与该第二滑轮板体上的每一滑轮;借由设置于该第一与该第二滑轮板体上的滑轮与拉绳即可将该束腰带拉紧;如是,则达成不须解开该束腰带即可方便地调整与变换该束腰带束缚力的目的。由于上述美国专利号US6602214束腰带的现有技术,在实施时该第一与该第二滑轮板体之间仅有拉绳而缺乏支撑力,因此便有了如美国专利号US6322529现有技术中图3 (Fig.3)与图4(Fig.4)的背板(Waist support 201)出现,以利增加拉绳部位的支撑力;但是,所述美国专利号US6322529的该背板(Thewaist support 201)在实施时亦确实存以下问题:1.使用时,该背板(The waist support 201)上设有多个导块(Guideprojections203),需与束腰带(Waist protecting belt)上所开设的导轨(Guide slot205)接合,因而组装不易;2.若将该背板(The waist support 201)卸下后,常因忘记收藏该背板(Thewaist support 201)而造成遗失;3.由于当要拉动拉绳(Pulling cords 107)时,该束腰带(The waist protectingbelt)上的该导轨(The guide slot 205)则会与多个该导块(The guide projections203)造磨擦,因此使用者必须多施予较大的力量才能将该拉绳(The pulling cords 107)拉动
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束腰带的链接背板,无需重新解开束腰带即可轻松省力地调整变换束缚力,以及无组装与遗失问题发生。根据上述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束腰带的链接背板,所述束腰带是二条以黏扣带相连接的带状织物所形成且二端分别设有一第一端边链接单元与一第二端边链接单元;而所述链接背板则是局部重叠地设于该第一端边链接单元与该第二端边链接单元之间;该链接背板包含一基板,一设于该基板上并可借由一第一链接线而与该第一端边链接单元相对应链接的第一侧向链接单元,以及一与该第一侧向链接单元相邻地设于该基板上并可借由一第二链接线而与该第二端边链接单元相对应链接的第二侧向链接单元。根据上述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再提出一种束腰带的链接背板,所述束腰带是二条以黏扣带相连接的带状织物所形成且二端分别设有一第一端边链接单元与一第二端边链接单元;而所述链接背板则是局部重叠地设于该第一端边链接单元与该第二端边链接单元之间;该链接背板包含一基板,一设于该基板上并可借由一第一链接线而与该第一端边链接单元相对应链接的第一侧向链接单元,以及一与该第一侧向链接单元相邻地设于该基板上并可借由一第二链接线而与该第二端边链接单元相对应链接的第二侧向链接单元;其中,该第一侧向链接单元包含至少二个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或者至少二个两侧相通三孔道穿线轴承结构,以及二个分别设于该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或该两侧相通三孔道穿线轴承结构二外端侧的两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而该第二侧向链接单元则包含至少二个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其中,该第一侧向链接单元还包含至少一设于二该两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之间的两侧相通二孔道直线穿线结构;而该第二侧向链接单元则还包含一两侧相通四孔道直线穿线结构。其中,该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或该两侧相通三孔道穿线轴承结构具有一第一轴承与一限制该第一轴承轴转位置的第一轴承盖板,且该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亦具有该第一轴承与该第一轴承盖板;而该两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则具有一第二轴承与一限制该第二轴承的第二轴承盖板。根据上述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又提出一种束腰带的链接背板,所述束腰带是二条以黏扣带相连接的带状织物所形成且二端分别设有一第一端边链接单元与一第二端边链接单元;而所述链接背板则是局部重叠地设于该第一端边链接单元与该第二端边链接单元之间;该链接背板包含一基板,一设于该基板上并可借由一第一链接线而与该第一端边链接单元相对应链接的第一侧向链接单元,以及一与该第一侧向链接单元相邻地设于该基板上并可借由一第二链接线而与该第二端边链接单元相对应链接的第二侧向链接单元;其中,该第一侧向链接单元包含至少二个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至少二个设于二该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之间的两侧相通三孔道穿线轴承结构,以及二个分别设于该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二外端侧的两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而该第二侧向链接单元则包含至少二个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其中,该第一侧向链接单元还包含至少一设于二该两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之间的两侧相通二孔道直线穿线结构;而该第二侧向链接单元则还包含一两侧相通四孔道直线穿线结构。其中,该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该两侧相通三孔道穿线轴承结构与该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各具有一第一轴承与一限制该第一轴承轴转位置的第一轴承盖板;而该两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则具有一第二轴承与一限制该第二轴承的第二轴承盖板。由上述本实用新型所提出一种束腰带的链接背板的技术方案,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下列优点:1.所述链接背板与束腰带随时以一第一链接线与一第二链接线链接,因而使用时并无组装上的问题,因此亦无遗失的问题发生;2.由于本实用新型于同步拉紧该第一链接线与该第二链接线时,都是借由一与第一端边链接单元相对应链接的第一侧向链接单元,以及一与第二端边链接单元相对应链接的第二侧向链接单元的轴转方式来实施,因此可达成轻松省力地调整变换该束腰带束缚力的目的。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正面透视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背面透视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与束腰带链接的实施样态局部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的连续动作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0:链接背板20:基板21:第一侧向链接单元211: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2:两侧相通三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3:两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4:两侧相通二孔道直线穿线结构22:第二侧向链接单元221: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22:两侧相通四孔道直线穿线结构23:第一轴承231:第一轴承盖板24:第二轴承241:第二轴承盖板30:束腰带31:第一端边链接单元32:第二端边链接单元40:第一链接线50:第二链接线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及详细技术内容,现配合图式说明如后。首先请同时参考图f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正面透视、背面透视示意图,以及与束腰带链接的实施样态局部示意图。由各图式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束腰带的链接背板,所述束腰带30是二条以黏扣带相连接的带状织物所形成且二端分别设有一第一端边链接单元31与一第二端边链接单元32 (该第一端边链接单元31与该第二端边链接单元32,可参考本实用新型背景所述美国专利号US6602214现有技术图式中的标号22a与22b所示),而所述黏扣带是由可相对勾接的多个勾物质与多个环圈物质所制成;所述链接背板10则是局部重叠地设于该第一端边链接单元31与该第二端边链接单元32之间;其中该链接背板10包含一基板20,该基板20为可挠性(flexible)的一次成形板体,一设于该基板20上并可借由一第一链接线40而与该第一端边链接单元31相对应链接的第一侧向链接单元21,以及一与该第一侧向链接单元21相邻地设于该基板20上并可借由一第二链接线50而与该第二端边链接单元32相对应链接的第二侧向链接单元22。另外,该第一侧向链接单元21包含至少二个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1,至少二个设于二该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1之间的两侧相通三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2,以及二个分别设于该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1 二外端侧的两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3 ;而该第二侧向链接单元22则包含至少二个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21。再则,该第一侧向链接单元21还可包含至少一设于二该两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3之间的两侧相通二孔道直线穿线结构214 ;而该第二侧向链接单元22则还可包含一两侧相通四孔道直线穿线结构222。而其中该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1、该两侧相通三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2与该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21各具有一第一轴承23与一限制该第一轴承23轴转位置的第一轴承盖板231 ;而该两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3则具有一第二轴承24与一限制该第二轴承24的第二轴承盖板241。最后,该基板20上亦可开设有多个的穿孔,且于二该两侧相通三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2之间,二该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21之间,以及该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1与该两侧相通三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2之间亦开设有穿孔。当然,上述本实用新型所述链接背板10,其中该第一侧向链接单元21亦可仅包含至少二个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1,或者至少二个两侧相通三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2,以及二个分别设于该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1或该两侧相通三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2 二外端侧的两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3 ;而该第二侧向链接单元22则包含至少二个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21。另外,该第一侧向链接单元21还可包含至少一设于二该两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3之间的两侧相通二孔道直线穿线结构214 ;而该第二侧向链接单元22则还包含一两侧相通四孔道直线穿线结构222 ;其中该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1或该两侧相通三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2具有一第一轴承23与一限制该第一轴承23轴转位置的第一轴承盖板231,且该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21亦具有该第一轴承23与该第一轴承盖板231 ;而该两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3则具有一第二轴承24与一限制该第二轴承24的第二轴承盖板241。另请同时参考图3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图1与束腰带链接的实施样态、连续动作与局部放大示意图。由各图式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束腰带的链接背板,当使用者缠绕使用所述束腰带30后,并同步将一第一链接线40与一第二链接线50向左拉紧时,该束腰带30 二端分别设置的一第一端边链接单元31与一第二端边链接单元32,即会分别向本实用新型所述链接背板10上相对应链接的一第一侧向链接单元21与一第二侧向链接单元22同步靠近。有鉴于以上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所述,该链接背板10与该束腰带30随时以一第一链接线40与一第二链接线50链接,因而使用时并无组装上的问题,便亦无遗失的问题发生;另外,由于本实用新型于同步拉紧该第一链接线40与该第二链接线50时,都是借由一与该第一端边链接单元31相对应链接的第一侧向链接单元21,以及一与该第二端边链接单元32相对应链接的第二侧向链接单元22的轴转方式来实施,因此可达成轻松省力地调整变换该束腰带30束缚力的目的。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束腰带的链接背板,所述束腰带(30)是二条以黏扣带相连接的带状织物所形成且二端分别设有一第一端边链接单元(31)与一第二端边链接单元(32);而所述链接背板(10)则是局部重叠地设于该第一端边链接单元(31)与该第二端边链接单元(32)之间;其特征在于: 该链接背板(10)包含一基板(20),一设于该基板(20)上并可借由一第一链接线(40)而与该第一端边链接单元(31)相对应链接的第一侧向链接单元(21),以及一与该第一侧向链接单元(21)相邻地设于该基板(20)上并可借由一第二链接线(50)而与该第二端边链接单元(32)相对应链接的第二侧向链接单元(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束腰带的链接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向链接单元(21)包含至少二个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1),或者至少二个两侧相通三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2),以及二个分别设于该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1)或该两侧相通三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2) 二外端侧的两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3);而该第二侧向链接单元(22)则包含至少二个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束腰带的链接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向链接单元(21)还包含至少一设于二该两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3)之间的两侧相通二孔道直线穿线结构(214);而该第二侧向链接单元(22)则还包含一两侧相通四孔道直线穿线结构(22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束腰带的链接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1)或该两侧相通三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2)具有一第一轴承(23)与一限制该第一轴承(23)轴转位置的第一轴承盖板(231),且该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21)亦具有该第一轴承(23)与该第一轴承盖板(231);而该两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3)则具有一第二轴承(24)与一限制该第二轴承(24)的第二轴承盖板(24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束`腰带的链接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1)或该两侧相通三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2)具有一第一轴承(23)与一限制该第一轴承(23)轴转位置的第一轴承盖板(231),且该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21)亦具有该第一轴承(23)与该第一轴承盖板(231);而该两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3)则具有一第二轴承(24)与一限制该第二轴承(24)的第二轴承盖板(24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束腰带的链接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向链接单元(21)包含至少二个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1),至少二个设于二该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1)之间的两侧相通三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2),以及二个分别设于该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1) 二外端侧的两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3);而该第二侧向链接单元(22)则包含至少二个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2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束腰带的链接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向链接单元(21)还包含至少一设于二该两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3)之间的两侧相通二孔道直线穿线结构(214);而该第二侧向链接单元(22)则还包含一两侧相通四孔道直线穿线结构(222)。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束腰带的链接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1)、该两侧相通三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2)与该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21)各具有一第一轴承(23)与一限制该第一轴承(23)轴转位置的第一轴承盖板(231);而该两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3)则具有一第二轴承(24)与一限制该第二轴承(24)的第二轴承盖板(241)。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束腰带的链接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1)、该两侧相通三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2)与该单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21)各具有一第一轴承(23)与一限制该第一轴承(23)轴转位置的第一轴承盖板(231);而该两侧相通二孔道穿线轴承结构(213)则具有一第二轴承(24)与一限制该第二轴承(24)的第二轴承 盖板(24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束腰带的链接背板,该束腰带是二条以黏扣带相连接的带状织物所形成且二端分别设有一第一端边链接单元与一第二端边链接单元;而该链接背板则是局部重叠地设于该第一端边链接单元与该第二端边链接单元之间;其中该链接背板包含一基板,一设于该基板上并可借由一第一链接线而与该第一端边链接单元相对应链接的第一侧向链接单元,以及一与该第一侧向链接单元相邻地设于该基板上并可借由一第二链接线而与该第二端边链接单元相对应链接的第二侧向链接单元。本实用新型束腰带的链接背板不但无需重新解开束腰带即可轻松省力地调整变换该束腰带的束缚力,该链接背板更无组装与遗失的问题发生。
文档编号A61F5/01GK202920424SQ201220532159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8日
发明者赵嘉昌 申请人:海伸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