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脉冲贴片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935824阅读:6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电子脉冲贴片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电脉冲理疗的电子脉冲贴片。
背景技术
电子脉冲贴片是一种利用电脉冲进行理疗的电子产品。申请日为2010年03月24日、申请利号为201010140059. 2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片式结构电子低周波脉冲贴片,该脉冲贴片包括软质上盖、中空支撑壳体、控制电路单元、电源、底座和耦合输出传导软膜;其中,软质上盖包括容置空间,中空支撑壳体配置在该容置空 间内;中空支撑壳体上设置有第一悬臂弹性按压端和第二悬臂弹性按压端,控制电路单元配置在该中空支撑壳体内,该控制电路单元至少包括第一脉冲输出端、第二脉冲输出端、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该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分别与第一悬臂弹性按压端和第二悬臂弹性按压端耦合;电源与控制电路单元电连接供电;底座装配于中空支撑壳体底部,将电源与控制电路单元固定在中空支撑壳体内,该底座包括至少一个与第一脉冲输出端对应耦合的第一导电端、至少一个与第二脉冲输出端对应耦合的第二导电端;耦合输出传导软膜与软质上盖的底部结合为一体,该耦合输出传导软膜中央设置开口,该开口边缘包括至少与第一导电端电连接的第一导电接触凸片、至少与第二导电端电连接的第二导电接触凸片,该耦合输出传导软膜底面包括与该第一导电接触凸片电连接的第一脉冲输出区、与该第二导电接触凸片电连接的第二脉冲输出区。该电子脉冲贴片存在如下缺陷中空支撑壳体需要设置第一悬臂弹性按压端和第二悬臂弹性按压端,耦合输出传导软膜需设置中央开口、设置在中央开口边缘的第一导电接触凸片和第二导电接触凸片,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脉冲贴片,克服现有电子脉冲贴片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的缺陷。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电子脉冲贴片,包括软质上盖、中空支撑壳体、控制电路单元、电源、底座、第一传导软膜和第二传导软膜;该软质上盖包括容置空间,该中空支撑壳体配置在该容置空间内;该中空支撑壳体上设置有第一悬臂弹性按压端和第二悬臂弹性按压端,该第一悬臂弹性按压端和第二悬臂弹性按压端分别与该软质上盖内表面配合;该控制电路单元配置在该中空支撑壳体内,该控制电路单元至少包括第一脉冲输出端、第二脉冲输出端、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该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分别与第一悬臂弹性按压端和第二悬臂弹性按压端配合;该底座装配于该中空支撑壳体开口端,将所述电源与控制电路单元固定在该中空支撑壳体内;该电源与该控制电路单元电连接供电;该第一传导软膜和第二传导软膜分别与所述软质上盖底部结合为一体形成第一脉冲输出区和第二脉冲输出区,该第一传导软膜的输入端和第二传导软膜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单元的第一脉冲输出端、第二脉冲输出端相对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脉冲输出端、第二脉冲输出端位于所述控制电路单元朝向所述中空支撑壳体底部一侧;所述中空支撑壳体包括设置在其底部对应于所述第一传导软膜输入端和第二传导软膜输入端的通孔,所述第一传导软膜输入端和第二传导软膜输入端穿过所述中空支撑壳体通孔延伸至所述中空支撑壳体内侧与所述第一脉冲输出端、第二脉冲输出端电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脉冲贴片中,所述第一脉冲输出端和第二脉冲输出端分别包括与所述第一传导软膜的输入端和第二传导软膜的输入端插套电连接的插针,所述第一传导软膜的输入端和第二传导软膜的输入端分别包括与该第一传导软膜的输入端插针和第二传导软膜的输入端插针电连接的插套;
所述第一传导软膜输入端插套和第二传导软膜输入端插套穿过所述中空支撑壳体通孔延伸至所述中空支撑壳体内侧与所述第一脉冲输出端插针、第二脉冲输出端插针插套电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脉冲贴片中,所述第一脉冲输出端和第二脉冲输出端分别包括与所述第一传导软膜的输入端和第二传导软膜的输入端电连接的插套,所述第一传导软膜的输入端和第二传导软膜的输入端分别包括与该第一传导软膜的输入端插套和第二传导软膜的输入端插套电连接的插针;所述第一传导软膜输入端插针和第二传导软膜输入端插针穿过所述中空支撑壳体通孔延伸至所述中空支撑壳体内侧与所述第一脉冲输出端插套、第二脉冲输出端插套电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脉冲贴片中,包括垫片,该垫片位于所述中空支撑壳体开口端与所述底座配合面之间实施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脉冲贴片,与现有技术比较,其有益效果是I.简化了传导软膜与控制电路单元的电连接结构,不仅提高了电连接的可靠性,还简化了电子脉冲贴片的零件结构,降低了电子脉冲贴片的制造成本;2.结构简单,实施方便。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I是本实用新型电子脉冲贴片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是图I中A-A剖视图。图3是图2中的B部放大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子脉冲贴片的左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子脉冲贴片的分解剖视立体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子脉冲贴片的上侧面立体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子脉冲贴片的下侧面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如图I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脉冲贴片包括软质上盖I、中空支撑壳体4、控制电路单元5、电源9、底座7、第一传导软膜2和第二传导软膜3。软质上盖I包括容置空间11,中空支撑壳体4配置在该容置空间内。中空支撑壳体4上设置有第一悬臂弹性按压端和第二悬臂弹性按压端(图中未示出),第一悬臂弹性按压端和第二悬臂弹性按压端分别与软质上盖I的内表面配合。控制电路单元5配置在中空支撑壳体4内。控制电路单元5包括第一脉冲输出端、第二脉冲输出端、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图中未示出),该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分别与第一悬臂弹性按压端和第二悬臂弹性按压端配合。在其它实施例中,根据需要,控制电路单元5可以设 置三个、四个或更多脉冲输出端,控制电路单元5对应设置对应同样数量的控制端。底座7装配于中空支撑壳体4的开口端,将电源9与控制电路单元5固定在中空支撑壳体4内,电源9与控制电路单元5电连接为其供电。在本实施例中,底座7设置了开口和与该开口配合的底座盖8,便于对电源9的操作。在其它实施例中,底座7不设置开口和与该开口配合的底座盖8,而设计成整体结构,也能够实现本发明目的。在本实施例中,电源9采用电池。在其它实施例中,电源9可以采用外接市电的稳压电源等。第一传导软膜2和第二传导软膜3分别与软质上盖I的底部(即使用时邻近人体皮肤一侧)结合为一体,形成第一脉冲输出区和第二脉冲输出区。该第一传导软膜的输入端和第二传导软膜的输入端分别与控制电路单兀5的第一脉冲输出端、第二脉冲输出端相对应。控制电路单元5的第一脉冲输出端、第二脉冲输出端位于控制电路单元朝向中空支撑壳体4的底部一侧。中空支撑壳体4包括设置在其底部对应于第一传导软膜输入端和第二传导软膜输入端的通孔,第一传导软膜输入端和第二传导软膜输入端穿过中空支撑壳体通孔延伸至中空支撑壳体4的内侧与第一脉冲输出端、第二脉冲输出端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脉冲输出端和第二脉冲输出端分别包括与第一传导软膜的输入端和第二传导软膜的输入端插套电连接的插针51、52,第一传导软膜的输入端和第二传导软膜的输入端分别包括与该第一传导软膜的输入端插针51、和第二传导软膜的输入端插针52电连接的插套21、31。第一传导软膜输入端插套21和第二传导软膜输入端插套31穿过中空支撑壳体通孔延伸至中空支撑壳体4的内侧与第一脉冲输出端插针51、第二脉冲输出端插针52插套电连接。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脉冲输出端和第二脉冲输出端分别包括与第一传导软膜的输入端和第二传导软膜的输入端电连接的插套,第一传导软膜的输入端和第二传导软膜的输入端分别包括与该第一传导软膜的输入端插套和第二传导软膜的输入端插套电连接的插针。第一传导软膜输入端插针和第二传导软膜输入端插针穿过中空支撑壳体通孔延伸至中空支撑壳体4的内侧与第一脉冲输出端插套、第二脉冲输出端插套电连接,也能够实现本发明目的。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脉冲输出端和第二脉冲输出端分别包括与第一传导软膜的输入端和第二传导软膜的输入端电连接的弹性柱,该第一脉冲输出端和第二脉冲输出端的弹性柱穿过中空支撑壳体通孔延伸至中空支撑壳体4的内侧与第一脉冲输出端、第二脉冲输出端电连接,也能够实现本发明目的。为了增强本实用新型电子脉冲贴片密封性 ,设置垫片6,该垫片6位于中空支撑壳体4的开口端与底座7的配合面之间。
权利要求1.一种电子脉冲贴片,包括软质上盖、中空支撑壳体、控制电路单兀、电源、底座、第一传导软膜和第二传导软膜; 该软质上盖包括容置空间,该中空支撑壳体配置在该容置空间内; 该中空支撑壳体上设置有第一悬臂弹性按压端和第二悬臂弹性按压端,该第一悬臂弹性按压端和第二悬臂弹性按压端分别与该软质上盖内表面配合; 该控制电路单元配置在该中空支撑壳体内,该控制电路单元至少包括第一脉冲输出端、第二脉冲输出端、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该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分别与第一悬臂弹性按压端和第二悬臂弹性按压端配合; 该底座装配于该中空支撑壳体开口端,将所述电源与控制电路单元固定在该中空支撑壳体内;该电源与该控制电路单元电连接供电; 该第一传导软膜和第二传导软膜分别与所述软质上盖底部结合为一体形成第一脉冲输出区和第二脉冲输出区,该第一传导软膜的输入端和第二传导软膜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单兀的第一脉冲输出端、第二脉冲输出端相对应;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脉冲输出端、第二脉冲输出端位于所述控制电路单元朝向所述中空支撑壳体底部一侧; 所述中空支撑壳体包括设置在其底部对应于所述第一传导软膜输入端和第二传导软膜输入端的通孔,所述第一传导软膜输入端和第二传导软膜输入端穿过所述中空支撑壳体通孔延伸至所述中空支撑壳体内侧与所述第一脉冲输出端、第二脉冲输出端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子脉冲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脉冲输出端和第二脉冲输出端分别包括与所述第一传导软膜的输入端和第二传导软膜的输入端插套电连接的插针,所述第一传导软膜的输入端和第二传导软膜的输入端分别包括与该第一传导软膜的输入端插针和第二传导软膜的输入端插针电连接的插套; 所述第一传导软膜输入端插套和第二传导软膜输入端插套穿过所述中空支撑壳体通孔延伸至所述中空支撑壳体内侧与所述第一脉冲输出端插针、第二脉冲输出端插针插套电连接。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子脉冲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脉冲输出端和第二脉冲输出端分别包括与所述第一传导软膜的输入端和第二传导软膜的输入端电连接的插套,所述第一传导软膜的输入端和第二传导软膜的输入端分别包括与该第一传导软膜的输入端插套和第二传导软膜的输入端插套电连接的插针; 所述第一传导软膜输入端插针和第二传导软膜输入端插针穿过所述中空支撑壳体通孔延伸至所述中空支撑壳体内侧与所述第一脉冲输出端插套、第二脉冲输出端插套电连接。
4.如权利要求I至3之一所述的电子脉冲贴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垫片,该垫片位于所述中空支撑壳体开口端与所述底座配合面之间。
专利摘要一种电子脉冲贴片,包括软质上盖、中空支撑壳体、控制电路单元、电源、底座、第一、二传导软膜;中空支撑壳体配置在软质上盖容置空间内,其上设置与软质上盖内表面配合的第一、二悬臂弹性按压端,控制电路单元配置在中空支撑壳体内并至少包括第一、二脉冲输出端、第一、二控制端,控制端分别与悬臂弹性按压端配合;底座将电源与控制电路单元固定在中空支撑壳体内,电源为控制电路单元供电;传导软膜与软质上盖底部结合为一体形成第一、二脉冲输出区;脉冲输出端位于控制电路单元朝向中空支撑壳体底部一侧;中空支撑壳体包括通孔,传导软膜输入端穿过该通孔至壳体内侧与脉冲输出端电连接。本实用新型简化电子脉冲贴片结构、降低成本、实施方便。
文档编号A61N1/04GK202605531SQ20122022897
公开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1日
发明者赵志刚 申请人:深圳市东迪欣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