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颅内压监测引流管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864099阅读:5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颅内压监测引流管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颅内压监测引流管,尤其适合对严重脑水肿患者进行颅内引流时颅内压的实时监测,属于颅内引流管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创伤性脑水肿继发于颅脑损伤,颅内液体成分增加,引起脑体积增大,是创伤后继发性脑损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不能给予及时治疗,会导致脑疝形成、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和死亡。颅内压(ICP)监测是诊断颅内高压最迅速、客观和准确的方法,也是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早期诊断、判断手术时间、指导临床药物治疗、判断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颅内引流是降低颅内压、缓解脑水肿的有效手段之一。将两种技术融合,可以监测和降低颅内压,缓解脑水肿。目前,国内还没有开发出能够在引流的同时监测颅内压的引流管。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Codman颅内压监护仪可以实现颅内压监测和颅内引流。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探头前部的一个金属钛盒内的“压力一电信号”转换器采集压力信号并转换为电信号,经过传感器电缆传导给主机进行读取和分析,最终显示于液晶屏幕上。其缺点为价格昂贵;不能实时监测颅内温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根据上述现状,提供一种构造合理、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引流通畅的颅内压监测引流管,用于颅内引流时对颅内压的实时监测,推进颅内引流技术和颅内压监测技术的发展。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颅内压监测引流管,包括颅内压监测探头和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的前端设置硬硅橡胶头,引流管的末端设置引流对接口,所述颅内压监测探头嵌于引流管内部前端,在引流管的侧面设置有引流孔,所述颅内压监测探头中间设置长方形空槽,附有压力应变片的硅基底紧贴在所述槽上,槽的四周用硅胶完全封闭;
所述硅基底上附着的压力应变片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第二导线与外部压力监测装置中的电桥电路相连;
在引流管的顶部与压力应变片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第一引流孔; 在引流管前端位于硬硅橡胶头处还设置有热电偶,所述热电偶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三、 第四导线与外部的测温电路相连接。优选的,为了降低了前进的阻力,同时可以保护监测探头和热电偶,本发明的颅内压监测引流管,所述硬硅橡胶头为圆弧形。优选的,本发明的颅内压监测引流管,所述压力应变片采用半导体应变片,尺寸为长5mm,宽0. 4mm ;所述硅基底的尺寸为长4. 5mm,宽2. 5mm。优选的,为了提高测量温度的精度,本发明的颅内压监测引流管,所述热电偶与半导体应变片的距离小于3mm。优选的,本发明的颅内压监测引流管,所述第一、第二导线采用绝缘细导线。优选的,本发明的颅内压监测引流管,所述第一至第四导线在引流管的内部采用导线保护套包装成一股线,固定于引流管内侧的管壁并引出。进一步的,本发明的颅内压监测引流管还包括四孔防水接口,所述四孔防水接口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至第四导线相连,另一端与颅内压监测显示装置相连。优选的,本发明的颅内压监测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的管体直径为3. 5mm-5mm。优选的,本发明的颅内压监测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的管体采用软硅橡胶管,颅内压监测探头采用医用硬硅橡胶探头。优选的,本发明的颅内压监测引流管,所述第一引流孔为椭圆形。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颅内引流管的前端开孔,一方面可以实现引流,另一方面可使压力应变片直接与外界液体接触,测得的压力更准确。本发明的颅内引流管前端装有热电偶,用于测定被测对象的温度,消除温度对颅内压的干扰。引流管整体采用医用硅橡胶专用软管材料,前端为医用硬硅橡胶头,颅内压监测探头为医用硬硅橡胶探头,嵌于引流管内部前端,这些材料硬度适宜,组织相容性好,对脑组织和神经纤维损伤小。本发明的颅内压监测探头与监测显示装置结合,经定标和调零,可以较准确的得到颅内压。以往的颅内引流是依靠主治医生的经验来判断引流的程度,难免会造成一定的误诊,通过与颅内压监测探头的结合,实现了在颅内引流时对颅内压的实时监测。


图1是本发明的颅内压监测引流管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本发明的颅内压监测引流管的侧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颅内压监测引流管的前端剖面图。图4是本发明的颅内压监测引流管的压力应变片结构图。图5是本发明的颅内压监测引流管的导线保护套的剖面图。图中标号解释1-热电偶,2-硬硅橡胶头,3-椭圆孔,4-槽,5-半导体应变片, 6-硅基底,7-硬硅橡胶探头,8-软硅橡胶管,9-半导体应变片正极引线,10-半导体应变片负极引线,11-导线保护套,12-引流接口,13-四孔防水接口,14-热电偶正极引线,15-热电偶负极引线,16-引流管侧面圆孔。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颅内压监测引流管的整体结构图。该引流管的四孔防水接口 13 与压力监测显示装置相连,引流管末端的引流接口 12接引流装置,引流管前端插入患者的脑室。热电偶1主要用来检测颅内引流时脑部的温度,消除温度对颅内压的影响。热电偶被固定在引流管的顶端,与半导体应变片5的距离小于3mm,以便提高测量温度的精度。 该热电偶采用美国Omega公司生产的TT-J-36-SLE型号热电偶,特富农外皮,J分度号,耐温 260 度,线径 2*0. 127mm。硬硅橡胶头2用来保护引流管的前端,圆弧形设计降低了前进的阻力,同时可以保护压力监测探头7和热电偶1。热电偶的正负极连接导线14,15的两端分别连接热电偶和测温电路。导线9,10—端与半导体应变片的两根引线相连,另一端与压力监测电路中的电桥电路相连。同时由于导线9,10要求细,故选择绝缘细导线。引流管采用塑胶软管8,方便引流,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前端的椭圆孔3和侧面的圆孔16是引流的入口。椭圆孔3 —方面可以实现引流,另一方面可使压力应变片直接与外界液体接触,测得的压力更准确。导线保护套11所示的是由软质塑料保护套包装的热电偶两极导线和应变片两极导线的组合体。四孔防水接口 13的四孔分别用来连接热电偶两极的导线和应变片两极导线,此接口最终和颅内压监测显示装置相连。图2是颅内压监测引流管的侧视图,所有导线成一股线,外有导线保护套11保护, 固定于引流管内壁并引出,与四孔防水接口 13连接;引流管两侧面中心处各开4个圆孔 16,便于液体进入引流管。图3是颅内压监测引流管的前端剖面图,硬硅橡胶头2中包含热电偶1,软硅橡胶管8的前端有硬硅橡胶探头7,在硬硅橡胶探头7的中间开设有槽4,在槽4的上方开设有椭圆孔3,硅基底6紧贴在槽4上,导线保护套11固定于引流管内侧的管壁。图4是颅内压监测引流管的半导体应变片结构图,半导体应变片5附着于硅基底 6上,由硅基底的轴向引出导线。图5是图1中导线保护套的剖面图,在保护套11中包含热电偶正极连接导线14, 热电偶负极连接导线15,应变片正极导线9,应变片负极导线10。实际使用时,压力应变片通过导线接入到颅内压监测电路的电桥中,将形变后的电阻变化转化为电压变化,经压力定标后可得到颅内压。通过椭圆孔3和引流管侧面的圆孔16进行引流,将颅内液体引出,同时采用热电偶测得颅内温度,消除温度对颅内压的影响。
权利要求
1.一种颅内压监测引流管,包括颅内压监测探头和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的前端设置硬硅橡胶头,引流管的末端设置引流对接口,所述颅内压监测探头嵌于引流管内部前端,在引流管的侧面设置有引流孔,其特征在于所述颅内压监测探头中间设置长方形空槽,附有压力应变片的硅基底紧贴在所述槽上,槽的四周用硅胶完全封闭;所述硅基底上附着的压力应变片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第二导线与外部压力监测装置中的电桥电路相连;在引流管的顶部与压力应变片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第一引流孔;在引流管前端位于硬硅橡胶头处还设置有热电偶,所述热电偶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三、 第四导线与外部的测温电路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压监测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硬硅橡胶头为圆弧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压监测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应变片采用半导体应变片,尺寸为长5mm,宽0. 4mm ;所述硅基底的尺寸为长4. 5mm,宽2. 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压监测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电偶与半导体应变片的距离小于3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压监测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导线采用绝缘细导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压监测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至第四导线在引流管的内部采用导线保护套包装成一股线,固定于引流管内侧的管壁并引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压监测引流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四孔防水接口,所述四孔防水接口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至第四导线相连,另一端与颅内压监测显示装置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压监测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的管体直径为 3. 5mm-5mm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压监测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的管体采用软硅橡胶管,颅内压监测探头采用医用硬硅橡胶探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压监测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孔为椭圆形。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颅内压监测引流管,属于颅内引流管器械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颅内压监测探头和引流管,引流管的前端设置硬硅橡胶头,引流管的末端设置引流对接口,颅内压监测探头嵌于引流管内部前端,在引流管的侧面设置有引流孔,颅内压监测探头中间设置长方形空槽,附有压力应变片的硅基底紧贴在所述槽上,槽的四周用硅胶完全封闭;在引流管的顶部与压力应变片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第一引流孔;在引流管前端位于硬硅橡胶头处还设置有热电偶。本发明实现在颅内引流过程中对颅内压进行实时监测,前端采用硬硅橡胶头,对脑组织和神经纤维损伤小;第一引流孔一方面可以实现引流,另一方面可使压力应变片直接与外界液体接触,测得的压力更准确。
文档编号A61B5/03GK102205162SQ201110162589
公开日2011年10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7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7日
发明者李韪韬, 杨天明, 邓宁堃, 钱志余 申请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