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具有可收缩刺血针的刺血针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大体上涉及一种用于从患者身上取血样的刺血针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 种通过与患者皮肤或组织接触而激活的刺血针装置。
背景技术:
刺血针装置通常用于医疗机构或由私人个体使用,以通过刺穿患者的皮肤从患者 身上获得血样。只有当需要少量的血时才使用它。对于疾病如糖尿病,可使用固定间隔的 血样测试来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获得血样通常涉及使用针刺手指或其它合适的身体部 位。考虑到血液携带的疾病,在使用完刺血针后,其他人不要与刺血针接触,这是非常重要 的。因此,刺血针装置的一个重要方面涉及到如何防止针在刺穿患者的皮肤后对其他人造 成伤害。在装置使用之后,刺血针应当得到保护,以防止伤到其他人的事故。而且,刺血针 应当是一次性的,以降低由于他人使用装置而导致的疾病传播的可能性。关于这一点,刺血 针应当优选为具有防止再次使用特征的一次性装置。US6432120B1 (Teo)公开了一种接触激活的刺血针。该装置具有围绕刺血针结构的 一个针保持器和一个触发器(触发装置)。触发器与针保持器通过触发元件而相互作用,从 而将弹簧保持在压缩状态,这样刺血针结构处于稳定的待命位置,不容易被施加在该组件 上的意外冲撞而触发。该装置配备有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US6432120B1中公开的刺血针 在用于患者之前预装。对于预装的刺血针,在应用到患者皮肤之前存在着导致该装置不能 使用的预先触发的可能。W02005/110227A1 (Karbowniczek等)公开了一种接触激活的刺血针,其包括具有 在壳体结构中的穿刺元件的刺血针结构。该装置包括与刺血针结构干涉结合的一个传动 弹簧和一个枢轴杠杆。壳体内的致动器旋转杠杆,使刺血针结构朝着壳体的后端移动,以 至少部分压缩传动弹簧,从而使杠杆不再与刺血针结构干涉结合,使刺血针结构向前推进。 W02005/110227A1公开了一种用于保持和释放刺血针结构的复杂设置,很难制造和安装。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坚固的一次性刺血针装置,其能够有效降低刺血 针在使用前触发的可能性。发明概述根据第一方面,刺血针装置包括中空壳体,该中空壳体限定了空腔并具有近端和 远端。它还包括一个滑动件,该滑动件至少部分在中空壳体的空腔内沿纵轴从外部位置滑 动到推进位置。当位于外部位置时,该滑动件在中空壳体的近端上伸出空腔。该刺血针装 置还包括用于保持刺血针的针保持器。当从起始位置移动到伸展位置时,针保持器可绕纵 轴旋转和沿纵轴转移。当针保持器在起始位置时,滑动件在外部位置。当针保持器在伸展 位置时,刺血针超出中空壳体的近端伸到空腔外侧。滑动件从外部位置向推进 位置的滑动 促使针保持器到达伸展位置。在中空壳体的远端还有一个第一偏压元件。当滑动件移动到 推进位置时,第一偏压元件朝近端向针保持器施加一个偏压。在刺血针装置中还有一个第 二偏压元件。从上述公开的内容以及下面的各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的更加详尽的描述,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提供了刺血针装置技术上的重大改进。关于这点尤其 重要的是,本发明提供了具有改进可靠性的刺血针装置。参照下面的详细说明将会更好的 理解其它特征和各种优选实施方式的优点。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刺血针的侧视图。图2是图1中的刺血针的分解图。图3是图1中的刺血针的分解等轴视图。图4是预致动刺血针的截面侧视图。图5是具有针保持器的致动(第一状态)的刺血针的截面侧视图,其中针保持器 作为保持刺血针的结构位于穿刺位置。图6是具有针保持器的致动刺血针的截面侧视图,其中针保持器在执行完穿刺后 收缩在壳体内。图7是预致动刺血针的示意侧视图。图8是针保持器在穿刺位置的致动刺血针的示意侧视图。图9是针保持器在执行完穿刺后收缩在壳体内的致动刺血针的示意侧视图。图10(a)_10(f)示出了针保持器和滑动件与装置壳体之间的内部细节的放大图, 示出了刺血针的激活、射出和回收的一系列的动作,其中,图10(a)表示在通过将装置压在 患者组织上激活滑动件之前的布置,图10(b)表示滑动件和针保持器相对于短轨并靠着 偏压装置朝向壳体远端移动,图10(c)表示针保持器的接触表面和短轨的端壁对齐,以及 由于偏压装置或弹簧与倾斜表面的结合,刺血针的臂开始沿着倾斜复合表面向下滑动,图 10(d)表示,该臂已沿倾斜复合表面滑落并向下移动到与短轨邻接的缝隙,图10(e)表示由 于偏压装置赋予的运动,刺血针退出装置的壳体从而刺穿患者的皮肤或组织,图10(f)表 示刺血针退回到装置内,因为偏压装置克服了其由于伸展而造成的运动,从而使得刺血针 留在壳体内。图ll(a)-ll(b)示出了图10的滑动件的驱动表面和针保持器的可驱动表面(而 非两个互补的平面)的相互作用的各种变化,图11(a)示出了针保持器的平面驱动表面,其 在作为滑动件的跟随表面(如平滑圆形表面)的可驱动表面上滑动,图11(b)与之相反,其 以驱动表面作为平面驱动表面,可驱动表面是跟随表面。图12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分解视图。图13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中空壳体的(a)主视图、(b)纵剖图、(c)仰视图、(d) 立体图。图14示出了针保持器的(a)主视图、(b)右视图、(C)以虚线示出刺血针的后视 图、(d)俯视图、(e)立体图。图15 (a)-15(f)示出了导向体的(a)主视图、(b)沿B-B线的纵剖图、(c)仰视图、 (d)立体图、(e)底部立体图、(f)顶部立体图。图16 (a)-16(d)示出了滑动件的(a)主视图、(b)侧视图、(c)仰视图、(d)立体图。图17示出了底部立体图中的帽盖。
图18 (a)-18(b)示出了帽的(a)纵剖图、(b)立体图。图19示出了顶部立体图中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基帽。图20 (a)-20(b)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弹簧的(a)俯视图和(b)主视图。图21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其中示出了具有有助于控制保持器的橡皮圈的滑动件。图22是图21的针保持器的侧视图,其中帽连接到针套上。图23是图22沿A-A线的截面图,示出了在帽内的想象的针保持器的可移除的套。图24是针保持器在起始位置、滑动件在外侧位置的截面图。图25是针保持器在超出中空壳体近端的延伸位置、滑动件在推进位置的截面图。图26是针保持器在收缩回中空壳体内的收缩位置、滑动件在推进位置的截面图。图27是示出了一对内翼和一对外翼的针保持器、以及与帽在帽内部结合的针套 的表面的独立的立体图。图28是中空壳体的截面图,示出了在中空壳体内壁上的至少一个限位元件。图29是具有槽的滑动件的立体图,橡皮圈位于所述槽中。图30是具有槽的滑动件的截面图。图31是具有在槽内的橡皮圈的滑动件的立体图。图32是示出了与滑动件上的橡皮圈结合的针保持器的内翼的立体图。应当理解的是,附图不是严格按照比例的,其表示的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基本原 理的各种优选特征的一定程度简化的表征。这里公开的刺血针的特定设计特征,例如包括 刺血针的具体尺寸,将部分由特定的预期应用和使用环境决定。所示实施方式的特定特征 相对于其它特征被放大或变形,以帮助提供更好的理解。具体地,为了清楚说明,薄的特征 可以变厚。关于方向和位置的所有标记,除非有其他说明,否则都表示在附图中示出的方 向。
具体实施例方式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即那些具有该技术领域的知识或经验的人,显而易见的是,这 里公开的刺血针装置可以有许多应用和设计变化。下列各种替代和优选特征和实施方式的 详细讨论将会说明与用于血样检验的刺血针装置相关的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在该公开内容 的基础上,适合于其他应用的其他实施方式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关于上述附图,图1示出了具有中空壳体11、盖104和环108的刺血针装置的侧视 图。图2示出了刺血针装置10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刺血针装置10通常包括中 空壳体11、偏压组件12和可相对中空壳体11移动的刺血针子配件13。刺血针子配件13 包括滑动件14和针保持器16。中空壳体11具有放置在待穿刺的患者的皮肤或组织116上 的近端18和与近端相对的远端20。中空壳体的近端18具有近端开口 127。滑动件14部分放置在中空壳体11内,患者接触部分或邻接表面通过远端开口 127 在远端18从中空壳体11部分延伸出去。刺血针子配件13可在中空壳体11内轴向或纵向移动。针保持器16与滑动件14 可操作地相关联。应当理解的是,类似的轴向运动包括滑动件14和针保持器16相对于彼 此的任何运动,包括任意一个元件或两个元件相对于中空壳体的总长的轴向和/或旋转运动。 中空壳体11可以一体形成。可选地,中空壳体11可以通过纵向划分或其他方式 划分的不同部件而形成。各个部件通过适当的粘合剂或通过适当的可提供部件之间的机械 连接的相互结合结构(例如摩擦配合或卡口装接配合构造)而彼此固定。中空壳体11包括具有共同的中央纵轴的延长体21。应当理解的是,该延长体21 可以通过任何适当的形式形成。优选延长体21为圆柱形。延长体21内部通常为中空。延 长体21具有一个环形截面的内壁22。内壁22定义了一个均勻的圆柱形内腔24,其从近端 18延伸到远端20。滑动件14和针保持器16包含在内腔24中。延长体21具有多个外部 肋条25,其从中空壳体11的远端20纵向延伸到近端18。肋条25帮助患者握住刺血针装 置10。也可以使用其它的构造来提供一个改善刺血针装置10的把持的表面。例如,延长体 21的外表面可以配置成可容纳患者的手指,例如指握压痕,或织构等。在优选实施方式中,壳体11包括边缘26,其自延长体21延伸并朝向延长体21的 中央纵轴里面,边缘26的外缘与延长体21连接。优选边缘26与延长体21垂直。边缘26 在中空壳体11的近端18处部分密封内腔24。边缘26的内缘包围环形孔28。孔28与内 腔24连通。中空壳体11还可以包括从平行于延长体21的中央纵轴的边缘26伸出来的轴 环30,其环绕边缘26的内缘拉伸,从而包围孔腔32。孔腔32的一端为孔28。孔腔32和孔 28具有相同的直径。与孔28相对的是孔腔32的开口 33。孔腔32与内腔24通过孔28而 连通。边缘26和轴环30可与延长体21 —体形成。可选地,边缘26和轴环30可以作为 与延长体21相独立的单个部件而形成,然后固定到延长体21。在这样的一个构造中,边缘 26和轴环30通过适当的粘合剂或通过适当的可提供部件之间的机械连接的相互结合结构 (例如摩擦配合或卡口装接配合构造或螺纹构造等)而固定到延长体21的近端18。滑动 件14通过孔28和孔腔32从中空壳体11部分延伸出开口 33。在中空壳体11的远端20处是通向内腔24的后开口 34。底座36在后开口 34与 延长体21结合以封闭内腔24,这样延长体21的中央纵轴与底座36的中心点相交。底座 36不是必须的,中空壳体11沿纵向划分的两部分构造也是可以接受的。底座36可以作为独立与延长体21的部件而形成。底座36通过适当的粘合剂或 通过适当的可提供部件之间的机械连接的相互结合结构(例如摩擦配合或卡口装接配合 构造或螺纹构造等)而固定到延长体21的远端20。底座36包括一个板38。优选地,板38 具有一个对应于延长体21的边框。对于针对底座36和延长体21之间的相互结合结构的 卡口装接配合构造,在板38的一侧安装有扣环40。扣环40具有用于结合到相应的延长体 21的内壁22上的凹槽的配合表面42。扣环40在底座36的中心点的任一侧与板38的边 框邻接定位。可选地,延长体21在内壁22上设置有导向凹槽的导向件。当底座36与延长 体21结合时,扣环40通过与凹槽卡口装接配合的配合表面42沿内壁22延伸。扣环40优 选由弹性材料构成。应当理解的是,底座36和延长体21之间的互相结合结构的前述部件 的配置仅仅是示例性的,可预期的是,也可采用其他互相结合结构来使延长体21与底座36 配合。偏压组件12安装时与底座36邻接。刺血针子配件13结合到偏压组件12上,从 而刺血针子配件13可在中空壳体11中移动,并可在滑动件14和刺血针配件的针保持器16之间有效的相互作用。偏压组件12配置成向针保持器16施加偏压压力,从而针保持器16 被朝向近端驱动。偏压组件12可以是结合到底座36的板38的单独元件,也可以与板38 一体形成。偏压组件12可以是与板38结合的偏压装置46 (弹性元件,例如螺旋弹簧,但不限 于此)或与板38—体形成。优选地,偏压装置46是金属或塑料弹簧。可选地,偏压组件12 还可包括一个连接到底座36的板38的用于使偏压装置46与板38结合的结合元件48。结 合元件48位于板38的中心,从而当底座36与延长体21在后开口 38结合以关闭内腔24 时,延长体21的中央纵轴与结合元件48相交。结合元件48在适当的方向上支撑偏压装置 46,以与刺血针子配件13结合。优选地,结合装置48是一个用于容纳偏压装置46 —端的 校准凸台。刺血针子配件13可包括用于偏压装置46的相对端啮合的啮合元件50。优选地, 啮合元件50是用于容纳偏压装置46的相对端的校准凸台。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偏压装 置46结合在连接到底座36的结合元件48和连接到刺血针子配件13的啮合元件50之间。 在刺血针装置开动的初始阶段,刺血针子配件13靠着偏压组件12轴向推进到中空壳体内, 从而通过例如压缩使偏压组件12储存能量。当压缩力释放时,储存在偏压组件12内的潜能 对刺血针装置10的针保持器16施加压力,从而使针保持器16沿着中空壳体11的中央纵 轴18朝向近端18偏压,以通过孔腔32到达穿刺点。针保持器16暂时地到达穿刺点。由 于偏压组件12和刺血针装置的动量,导致了偏压组件12的过度扩张。之后,偏压组件12 从其过度扩张位置向内收缩,针保持器16缩回到中空壳体11内。针保持器16的缩回消除 了血液携带的疾病通过刺血针使用后的意外伤害而传播的可能性。刺血针子配件13包括滑动件14和针保持器16,它们沿着中空壳体11的中央纵轴 118移动,并且随后通过针保持器16以穿刺患者的皮肤或组织116。针保持器16具有一个纵向旋转轴,并包括一个可形成为棒子的颈部52。颈部52 的一端连接到啮合元件50,并且两者都可作为单个单元形成。颈部52的相对端用于接收 刺血针54。孔56从接收刺血针54的端部部分延伸通过颈部52。孔56与中空壳体的纵轴 118共轴。孔56可根据用于刺血针装置10中的刺血针而成形。刺血针54可以通过针保持器或其部分对刺血针54的模塑而容纳在针保持器16 的颈部52中。可选地,它也可以通过干涉配合定位其中或具有互补结构的啮合。孔56将刺血针54稳定地保持在针保持器16中。当刺血针54插入到孔56时,刺 血针54沿针保持器16的旋转轴而校准。优选地,套筒53沿平行于针保持器16的旋转轴 的颈部而延伸。套筒53在颈部52的内周沿孔56的开口而延伸。套筒53为刺血针54提 供额外的支持。刺血针54可以是刺血针,或是具有穿刺端部58的刀片。穿刺端部58用于在穿刺 点穿刺患者的皮肤,并定义一尖端或刀缘,并可包括一优选的校准方向。 针保持器16适于在中空壳体11内纵向和旋转运动,连续地从穿刺段58在中空壳 体11的近端18的起始位置,移动到偏压组件12被压缩且针保持器与滑动件14脱离的脱 离位置,继续移动到穿刺端58被偏压到从孔腔32延伸出开口 33的穿刺位置(以穿刺患者 皮肤或组织),最终移动到穿刺端58被收回到中空壳体11中的穿刺后位置。针保持器16包括连接到颈部52的臂60。臂60放射状延伸,优选垂直于针保持器16的纵轴118。优选地,颈部52和臂60—体形成。臂60环绕颈部52以规则间隔设置并 形成间隙62。可以理解的是,臂60的数量可以变化,只要具有至少一个间隙就没有脱离本 发明的实质。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仅有一个臂60。在安装好的刺血针装置10中,臂60从与颈部52的连接点延伸到内壁22,并在针 保持器16在中空壳体11内的纵向和旋转移动中与内壁22滑动接触。优选地,形成的与内 壁22接触的臂60的表面具有与内壁22对应的曲率。臂60的长度优选相等,从而当针保 持器16位于中空壳体11中时,颈部52位于中空壳体11的中央并位于内壁22之间,针保 持器16的旋转轴与中空壳体11的中央纵轴对准。每个臂60都具有可驱动的表面。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可驱动表面是一个啮合表面 64,针保持器16通过其与滑动件14相互作用。每个啮合表面64都具有连接到颈部52的 内缘和与内壁22可移动接触的外缘。每个啮合表面64通常面对中空壳体11的近端18。 啮合表面64位于远离纵轴的径向线上,即垂直于纵轴118。结合表面也绕该径向线旋转,从 而正常的啮合表面相对纵轴以一定角度倾斜。啮合表面64的倾斜角在10°到80°之间,优选倾斜角为45°。倾斜角度可如下 所述的进行变化。每个臂60的啮合表面64都在相同的方向倾斜,并具有相同的倾斜角度。 可以理解的是,臂60的形成是为了在单一运动中提供与滑动件14啮合的平台,从而承受施 加到针保持器的压力。滑动件14具有一个纵轴,还包括一个盘66,该盘66定义了 一个用于通过刺血针 54接触待穿刺的患者皮肤的穿刺表面68。盘66包括与穿刺表面68相对的邻接表面70。 盘66的中心点与滑动件14的纵轴对准。盘66可沿中空壳体11的孔腔32移动。盘66可 具有一个倾斜的外缘,其能够降低盘66的外缘和封闭孔腔32的轴环30的壁之间的摩擦接 触。朝向盘66中心的为一内缘,其限定了一个穿刺孔72。孔72在滑动件14的纵轴方向上 延伸通过盘66。当刺血针装置10放置在患者皮肤上时,盘66的穿刺表面68与患者皮肤接 触。当刺血针装置10启动时,部分的患者皮肤扩张到穿刺孔72中。在刺血针装置10启动 后,刺血针54的穿刺端58通过穿刺孔72而穿刺到患者皮肤。可以限制滑动件14的纵向移动,优选限制滑动件14的旋转移动,下面将对此进行 描述。孔腔32在两端包括有槽74。槽74都平行于中空壳体11的中央纵轴,并从孔腔32 的开口 33向孔28延伸。槽74通过唇76与孔28分开。唇76也可以位于孔腔32的开口 33。夹持臂78可在邻接表面70连接到盘66。在装配好的装置中,当滑动件14位于中空 壳体11内时,盘66被孔腔32可滑动地包围,夹持臂78相应地位于相应的槽74中并可滑 动地与其关联。盘66以及滑动件14的纵向移动的范围由夹持臂78沿槽74的移动以及唇 76限定。盘66被夹持臂78和槽74的壁的互相啮合限制了旋转移动。驱动部分例如径向的支撑物80从邻接表面70延伸。优选地,盘66和支撑物80 — 体形成。每个支撑物80包括一个平行于滑动件14的纵轴延伸的支腿82。在每个支腿82 的端部是一个径向向外的凸缘84,该凸缘84通常 从支腿82远离滑动件14的纵轴而垂直延 伸。凸缘84的长度与位于内壁22和孔28的缘之间的边缘26的宽度相等。脚部86自凸 缘84平行于腿部82而延伸。脚部86的外表面与内壁22接触,当滑动件14在中空壳体11 内纵向运动时,脚部86沿内壁22滑动。优选地,与内壁22接触的脚部86的外表面具有与 内壁22相对应的曲率。因此,驱动部分由支撑物80、腿部82、凸缘84和脚部86组成。
在脚部86的端部有一个作为接触表面90的倾斜驱动表面。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接触表面90的倾角与臂60的啮合表面64的倾角相对应并互补。在本发明的其他形式中,驱动表面和可驱动表面仅需要能够彼此相对地滑动。对 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地有很多方式可以达到该目的。一种方式如图11所示。图 Ila示出了具有作为平面的可驱动表面124的倾斜可驱动表面(其与作为跟随表面123的 驱动表面相啮合,这里作为驱动部分的脚部86的一个延伸)的臂60。当驱动部分由于刺血 针54的启动而升高时,在不受端壁100的自由端120阻碍时,臂60的平面可驱动表面124 能够滑动或紧随跟随表面123。图lib示出了一个相当的相反的结构,其中驱动表面是作为脚部86—部分的平面 驱动表面122,作为跟随表面123的可驱动表面可在其上滑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驱动表面和/或可驱动表面和/或端壁可以弯曲地或通过其 他方式形成,只要可驱动表面能够滑动或经过驱动表面或和端壁或自由端。臂60的外缘和脚部86的外表面形成了一个均勻的表面。优选地,凸缘84平行于 接触表面90形成并具有相同的倾斜度。支撑物80环绕盘66的外周以规则间隔隔开,从而形成狭槽88。在脱离之后,通过 针保持器16的臂60移动到滑动件14的狭槽88以及滑动件14的支撑物80移动到针保持 器16的间隙62,滑动件14和针保持器16可朝向彼此移动。可以理解的是,支撑物80的数
目应当与臂60 —样。当刺血针装置10组装好时,中空壳体11的中央纵轴、滑动件14的轴和针保持器 16的旋转轴重合。在刺血针装置10启动前,滑动件14位于中空壳体11内,啮合表面64 和接触表面90摩擦结合。应当理解的是,倾斜度可以适当变化,从而使啮合表面64和接触 表面90保持摩擦接触,直到被作用在滑动件14上和作用在针保持器16上的相反的力所克 服。当穿刺表面68与患者皮肤或组织116接触时,滑动件14朝着中空壳体11的远端 20轴向推进。当滑动件14和针保持器16邻接结合时,它们两个作为一个单元迎着偏压组 件12移动。这导致了偏压组件12的压缩,从而导致偏压组件12的潜能的增加。当偏压组 件12被压缩时,偏压组件12对刺血针子配件13施加一个力。这样,相反的力沿着中空壳 体11的纵轴作用到刺血针子配件13上。如图10 (a)-10(f)所示,至少一个驱动或可驱动表面取一定角度,从而在针保持 器朝向远端20的位移中,将针保持器16的颈部52或其表面偏压到导轨96或其引导表面 125。当朝向远端20移动了足够的距离时,针保持器的可驱动表面被送到短轨94的自由端 120上,这是由于其没有短轨96或其引导表面125的旋转限制。然后,针保持器能够绕纵轴 118旋转并通过自由端120。然后由偏压装置朝向近端18发出充足的动量,使得穿刺端58 在足够力的作用下延伸通过近端开口 72,从而刺穿与其接触的组织116。然后针保持器63 通过偏压装置缩回足够距离,以保持穿刺端58不超出近端开口 72。开始,啮合表面64和接触表面90之间的摩擦力大于来自偏压组件12的结合力, 且大于来自患者的使针保持器16和滑动件14作为一个单位移动的推力。当刺血针装置10 被压倒患者身上时,刺血针子配件13被进一步推进到中空壳体内,从而提高偏压组件12的 潜能,并提高刺血针子配件13的结合力。结合力增加,直到啮合表面64和接触表面90之间的摩擦力被克服,从而使啮合表面64和接触表面80由于它们的离轴排列而彼此相对滑 动。由于针保持器16能够绕其旋转轴旋转,可以实现表面相互之间的滑动。但是正如这里 所述,滑动件14不能承受任何旋转运动。结合力的持续增加会导致啮合表面64和接触表 面90之间的进一步滑动,直到表面分离。连续的相对旋转运动被臂60所阻止。 在组装好的刺血针装置10中,滑动件14的接触表面90具有靠近远端20的缘。分 离发生在靠近近端18的缘。与分离发生的靠近近端18的缘相邻的脚部的每侧之后被称作 “分离侧” 92。一旦分离发生,偏压组件12中的潜能被释放,使得针保持器16沿中空壳体11的 中央纵轴朝近端18轴向移动。针保持器16朝盘66移动,刺血针54的穿刺端滑过穿刺孔 72,到达患者皮肤的穿刺点,从而穿刺皮肤。而且,针保持器16的移动被与盘66的邻接表 面70邻接的颈部52所限制。偏压组件12之后将针保持器16推回到中空壳体11中,从而 将穿刺端58保护在中空壳体11内。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内壁22可具有一系列的导轨94、96,用于结合滑动件14的脚 部86以及引导针保持器16的臂60。长轨94与短轨96交替。长轨94和短轨96的数量对 应支撑物80和臂60的数量。导轨从边缘26向远端20延伸,平行于壳体11的中央纵轴。 在长轨94和短轨96之间是通道98。导轨94、96的延长侧限定了引导表面125,其引导驱 动部分的延长侧,即支撑物80、腿部82、凸缘84和脚部86。这些引导表面还引导臂60,直 到它们到达短轨96的端壁100的自由端120。在组装好的刺血针装置10中,滑动件14的脚部86容纳在通道98中并由引导表 面125引导,以进一步限定旋转运动,但是允许滑动件14在中空壳体11内的轴向运动。通 道98的数量等于脚部86和臂60的相加数量。因此,在预致动的刺血针装置10中,当臂60 和脚部86啮合时,存在未被占据的通道98。优选地,长轨94沿中空壳体11延伸超过在针 保持器16和滑动件14之间发生分离的点。优选地,当滑动件14在预致动位置时,短轨96 延伸到中空壳体11上接触表面90的位置。如图10(a)所示,短轨96具有和接触表面90以相同方向倾斜并对应于啮合表面 64的端壁100。短轨96位于脚部86的分离侧92。在刺血针装置10致动后,当滑动件14 和针保持器16分离时,接触表面91与端壁100或者一致(图10(b)),或略微有偏差。因 此,通过偏压配件12和有一定角度的表面的结合,臂60在分离侧92滑过脚部86,并沿端 壁100滑动。当端壁100相应倾斜时,臂60的啮合表面64沿端壁100滑动到未被占据的 通道98,如图10(c)-10(d)所示。从此,刺血针可自由驱动,延伸出中空壳体并穿透患者的 皮肤116。参见图10(e)。通道98可包括自边缘26部分延伸至通道98内的脊102。脊102为滑动件14的 凸缘84和针保持器16的臂60提供邻接表面。滑动件14朝向近端18的纵向移动被凸缘 84和脊102的邻接所限制。在致动后,针保持器16朝向近端18的运动被臂60和脊102的 邻接所限制。优选地,脊102与臂60的啮合表面64对应倾斜。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刺血针装置10可包括盖104,以在刺血针装置10启动前,保护 性的覆盖滑动件14远端18的穿刺表面68。盖104在启动前保持无菌,防止刺血针装置10 的意外启动,并作为防意外结构。盖104包括通过易碎链接110连接到环108的帽106。环 108包围盖106,并通过钩112停留在边缘26的外周上。边缘26的外周具有对应于钩112的槽114。为了移除该帽106,患者握住帽106并进行旋转螺旋或轴向推拉运动,从而破坏 帽106和环108之间的链接。一旦链接110被破坏,帽106无法被重置。从而,帽106的移 除提供了一个可视的标识,表明该装置10已经被用过或被损害。可选地,可以排除盖104。 在这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刺血针54具有一个包住穿刺端58的可破坏部件。装置10的各个元件典型地通过模压塑料材料例如医药级的塑料材料而形成。刺 血针54可以由任意的适合穿刺皮肤材料构成,典型地为手术级金属例如不锈钢。在装配好的刺血针装置10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刺血针子配件13和偏压配件12包 含在中空壳体11的内腔24中。内腔24被密封,并在远端20由底座36封闭。刺血针装置 如此定位,从而滑动件14的盘66通过开口 33自中空壳体11在远端18部分地延伸,从而 暴露穿刺表面68。在穿刺表面68上,盖104设置在近端18。偏压配件12连接在底座36 和刺血针子配件13之间。偏压配件12被压缩很小的程度,以向刺血针子配件13施加力, 从而通过滑动件14的凸缘84与中空壳体11的内壁22上的脊102的邻接,将刺血针子配 件13保持在位置。偏压配件12施加的力的大小足够维持预致动的刺血针装置10中的穿 刺表面68暴露于孔腔32的开口 33之上,并维持滑动件14和针保持器16的啮合。短轨96 使针保持器16免于旋转,并免于被朝向远端驱动至穿刺点。为了驱动刺血针装置10,患者或医务工作者需要握住中空壳体11的延长体21以 及帽106。首先通过帽106的旋转螺旋或轴向推拉运动,使帽106分离。然后丢弃帽106。 之后,中空壳体11的近端18被放置到患者的皮肤上的穿刺点,由此获取血样。具体地,滑 动件14的穿刺表面68与患者皮肤接触。通常,刺血针装置10应当与皮肤垂直。仍然握住延长体21,使用者(如患者或医务工作者)将刺血针装置10朝着患者的 皮肤或组织16推进,从而使刺血针子配件13沿着纵轴朝向近端18被轴向驱动到中空壳体 11内。患者或医务工作者可以将手指放到远端20的底座36,以向刺血针装置10施加更大 的推力。当刺血针子配件13靠着偏压配件12被进一步驱动至中空壳体11内时,偏压配件 12被进一步压缩。偏压配件12对刺血针子配件13施加反向力。滑动件14的旋转运动被 限制,这是由于盘66上的加持臂78和环绕孔腔32的壁上的唇76的邻接,以及支撑物80、 腿82和脚部86迎着轨(优选短轨96)的滑动啮合。来自偏压配件12和接受来自患者皮肤的推力的滑动件14的反向力,作用在针保 持器16上。偏压配件12的压缩提高了储存的潜能。反向力的结合不断提高,直到臂60的 分离侧92从啮合表面64滑走。参见图10 (a)-10 (C)。之后,当针保持器旋转时,表面64可 以自由向下朝端壁100滑动,从而导致针保持器16和滑动件14的分离。参见图10(d)。一旦分离,偏压配件中的潜能驱动针保持器16朝向近端18。针保持器16被臂60 和短轨96的端壁100的暂时啮合引导至未被占据的通道98。针保持器16继续朝向近端 18,直到臂60与脊102在通道98邻接以及颈部52和邻接表面70邻接。此时,刺血针54 的穿刺端58暂时在近端18进入滑动件14的穿刺孔72,从而在穿刺点穿刺患者皮肤。针保持器16然后朝远端20缩回到中空壳体11,这是通过当穿刺端58位于穿 刺点 时由于刺血针子配件13和偏压配件12的动量而处于过度延伸位置的偏压配件12达成的。 偏压配件12由于潜能的释放而过度延伸,该潜能使偏压装置配件12到达过度延伸点。通 过偏压配件12造成的针保持器16的收缩将刺血针54的穿刺端58拖回到中空壳体11内,从而防止从患者身上取血或其他物质的穿刺端58意外穿刺其他人的皮肤。可以理解的是, 在刺血针装置10启动后,不可能在不拆分刺血针装置10的情况下,使滑动件14和针保持 器16回到它们的预致动位置。这提供了额外的安全特征,因为刺血针装置只能使用一次并 在用后丢弃。需要注意的是,刺血针装置10的致动是通过单个连续运动由针保持器16的 依次准备和释放达成的。 下面将参照附图12-20描述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其中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出 现的数字表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相近的特征。第二实施方式在刺血针的某些部件上具有区别,并具有一些额外部件,但是其他 功能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第二实施方式具有直接连接到中空壳体11的帽106。同样,也有覆盖帽106中的 孔的帽盖132。引导体144用于滑动件14和针保持器16到中空壳体11的组装。还有一 个用于覆盖中空壳体11远端的孔的底帽131。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针保持器16仅具有两个 臂,而第一实施方式具有四个。如图所示,臂60仍然具有可驱动表面或啮合表面64,并且, 针保持器16、滑动件14和壳体11的启动功能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下面将描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区别的详尽技术特征。朝向针保持器16的近端18有一个可移除的保护装置130。可移除的保护装置130 和针保持器16完全覆盖刺血针54。可移除的保护装置130在其远端18具有可移除的保护 夹134,其功能将在下面描述。针保持器、刺血针和可移除的盖的组装可通过多种方式达成。然而,在该实施方式 中,针保持器主体和可移除的保护装置130模压在刺血针154上,如图14所示。针保持器 16和可移除的保护装置130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或彼此独立的部件模压到刺血针54上。作 为针保持器16的颈部52和可移除的保护装置130之间的细连接部分的易碎区域135允许 可移除的保护装置130从针保持器16的主体脱离而移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移除的保 护装置单独模压到刺血针主体上,可移除的保护装置和刺血针之间的保持力是由可移除的 保护装置和刺血针之间的干涉配合导致的。一旦可移除的保护装置130被移除,刺血针54 的穿刺端58就暴露出来。可移除的保护装置作为使刺血针54免受损坏和污染的保护器。在装置使用前的 最后一刻移除可移除的保护装置130确保刺血针卫生且不受损坏。它也可以避免在单独部 件的组装和操作中的损坏。帽106具有穿过其构造的上部或远部的底帽孔137。这使得一旦针保持器16和 滑动件14装配到中空壳体11中时,可移除的保护夹134(在图18a中以点划线表示)就与 帽106结合。帽盖132结合到可移除的保护夹134之间的空间内,以将其保持在外部位置 与底帽孔137结合;帽盖132的腿部进入到可移除的保护夹134之间的间隙。可移除的保 护装置130与帽106可通过其他方式结合。因此,可移除的保护装置130容纳到帽106中, 帽106、可移除保护装置130和帽盖1232的装配作为子装配是可移除的。这里还有一个可移除的引导体144,其有助于刺血针的装配。当与中空壳体的远 端20的开口接合时,引导体使得滑动件14和针保持器16装配在中空壳体11上正确的预 启动方位。图15(a)_(f)示出了引导体144的立体图,其具有穿过其中间的引导孔140。引导孔140与滑动件14和针保持器16的轴向横截面互补。因此,滑动件14和针保持器16只 可以沿引导孔140在一个旋转方向上移动。引导体144还具有一个定位部分,其包括至少一个延长引导腿138。在该实施方式中,有两个类似的延长引导腿138。此外,定位部分还包括一个定位特征部分142,当引导 体144插入到中空壳体11中时,其与中空壳体11中的互补特征部分150啮合。定位特征 部分142只有当引导体144在绕纵轴的正确旋转位置时才与互补特征部分150结合。延长引导腿138足够长,从而延伸进中空壳体并与短轨96的自由端120邻接。如 果引导体取向错误,延长引导腿与长轨96的自由端对接,然后操作者/装配机可以检测到 此情况,引导体就完全不会被插入到中空壳体11中。每个延长引导腿138具有一个自引导孔140延其长度延伸的引导表面152。引导孔140和引导表面152 (和152a)因此限定了滑动件14的驱动部分86的侧 面和针保持器16的臂60的引导部分。弓丨导体144在中空壳体11的远端的正确方向上,滑 动件14和针保持器通过引导孔(首先近端)并向下进入中空壳体,被引导表面152引导定 位在由短轨96限定的通道中,即位于短轨96的自由端100的预启动侧154。在该实施方式中,有一第二引导表面152a,其沿第二延长引导腿138a的长度延 伸。第二引导表面152a也自引导孔140延伸。引导表面152和第二引导表面152a限定了 一个自引导孔140向下到短轨96的预启动侧154的通道。这样,只要引导体与中空壳体11 正确啮合,滑动件14和针保持器16只能进入正确的位置。由此,引导体144帮助刺血针的装配并降低错误装配的可能性。一旦滑动件14和 针保持器16位于正确的预启动旋转方向,就可以移除引导体144并继续装配。一旦以这种方式装配,可移除保护装置130的上部自中空壳体11和滑动件14的 近端18延伸。帽106位于可移除保护夹134之上并固定到其上。之后,帽132可定位到适 当位置以将子配件锁定在一起。如果在壳体11的端部有任何的孔,盖36的远端以及底帽 131结合到底座36的底部。这样得到的刺血针装置可以较好的密封以防止污染和损坏。在使用第二实施方式时,帽106被拧或推,移去帽盖132和可移除的保护装置130, 暴露出滑动件14的触发部分14,此时可以使用刺血针。滑动件14具有一个较长的冲程以启动刺血针。为此,滑动件的触发部分的轴向长 度暴露的比第一实施方式更多。这确保启动装置是一个强制作用,而不是对滑动件14的触 发部分的轻微或次要的接触。中空壳体11可具有不同的外部加工。这使得产品具有不同的外观和感觉。达到 此目的的一个简单办法是,例如当中空壳体由塑料注塑而成时,形成中空壳体11的模具具 有可换的模腔边。这样,简单变换具有不同纹理形状或特征的模腔边,就可以使加工的中空 壳体11具有不同的外部特征。可选地,一个集成装饰可以连接到中空壳体以形成加工后的 刺血针装置的不同外观。下面将描述图21-图32中示出的其他高度有利的实施方式的具体特征。图21示出了其他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其具有帽206,中空壳体211,具有第二 偏压元件160的滑动件214,针保持器216,第一偏压元件46和底座180。中空壳体211限 定了一个腔186,并具有近端18和远端20。滑动件214可至少部分在中空壳体211的腔186中滑动,沿纵轴118从外部位置滑动到推进位置。如图24所示,当在外部位置时,滑动件214延伸出腔186,越过中空壳体211的近端18。在图25中,滑动件214从外部位置到推进位置的滑动促使针保持器216到 延伸位置。针保持器216容纳刺血针54。根据一个极其有利的特征,当从初始位置移动到延 伸位置时,针保持器216可绕纵轴118旋转并转移。这有助于减少刺血针的无意触发的可 能性。当针保持器216位于初始位置时,滑动件214位于外部位置,如图24所示。当针保 持器216位于延伸位置时,刺血针54在中空壳体211的近端18延伸到腔186的外侧,如图 25所示。第一偏压元件46位于中空壳体211中的远端20。当滑动件214移动到推进位置 时,第一偏压元件46向针保持器216施加一个朝向近端18的偏压力。图21示出了第二偏压元件160。第二偏压元件160可以是橡皮带162或其他偏压 元件,如图31-32所示。橡皮带162开始时静止,当针保持器位于延伸位置时,其被针保持 器216延伸或拉伸,起到偏压针保持器回到收缩位置的作用,从而橡皮带回到静止位置。如 图29-31所示,滑动件214在外部具有至少一个槽164,橡皮带162位于该处。针保持器216包括一对外翼166和内翼168。如图27所示,针保持器的外翼166 比内翼168更靠近中空壳体211的内壁。外翼166可选地具有一定角度,从而可以与滑动 件214滑动结合。当针保持器216位于延伸位置,并且刺血针54延伸到腔的外侧(可选地,穿刺进 患者的皮肤116)时,针保持器216将由于偏压组件12的偏压力缩回到中空壳体211内。在 一些例子中,需要提供额外的偏压力来将刺血针54缩回到中空壳体211。橡皮带162有助于将针保持器216偏压进中空壳体211。当针保持器216在延伸 位置时,针保持器216的内翼168被推靠到橡皮带162。橡皮带162的过度延伸导致潜能的 内建,从而促使针保持器216从延伸位置移动到收缩位置。在收缩位置,刺血针54缩回到 中空壳体211。这可参见图26。针保持器216还包括一个针保护装置172。刺血针54位于针保护装置172内。帽 206限定了一个内部188 (参见图23)。图27示出了针保护装置172的表面174,其可被内 部188容纳。针保护装置172的表面174与帽206结合于内部188。针保护装置172的移 除可通过拧帽来达成。图22和23示出了帽206如何连接到针保持器16上。所示的帽206 和针保护装置172的横截面的形状是有效的。在公开的基础上,其他的形状对于本领域技 术人员来说也是显而易见的。帽206可通过几种不同的方式连接到针保持器216上,例如将帽206焊接到针保 持器216上,使用粘合剂或使用夹子在能夹进帽206的孔的针保持器216上。图28示出了在中空壳体211的内壁178上的限位元件176。每个限位元件176可 以作为单个元件形成在内壁178上。作为限位元件176的一个结果,滑动件214朝向远端 20的移动被限制,还降低了刺血针突出滑动件214并突出中空壳体211的可能性。在刺血针装置210的远端20的底座80为刺血针装置210提供了封闭。弹簧46 位于底座180和针保持器216之间。弹簧46在弹簧保持器182中连接到底座180。根据前述公开内容和某些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显而易见的是,各种改进、添加或 其他替代实施方式都是可能的,这没有脱离本发明的实际范围和精神。讨论的实施方式是经过选择的,其描述是为了最好的阐述本发明的原则及其实际 应用,从而使本领域技术人 员可以将本发明用于各种实施方式并进行各种改进,以适应预期的实际应用。所有类似的 改进和变化都在由附加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内,只要对它们的解释是根据它 们公平、合法且公正地被赋予的范围。
权利要求
一种刺血针装置,包括下列组合中空壳体,其限定了一个腔,并具有近端和远端;滑动件,至少部分在中空壳体的腔内沿纵轴从外部位置滑动到推进位置,其中在外部位置时,滑动件在中空壳体的近端延伸到腔的外侧;用于容纳针的针保持器,当从起始位置移动到延伸位置时,其可绕纵轴旋转并延纵轴转移,其中,当针保持器在起始位置时,滑动件在外部位置,当针保持器在延伸位置时,针保持器在中空壳体的近端延伸到腔的外侧;位于中空壳体远端的第一偏压元件,当滑动件移动到推进位置时,该偏压元件向针保持器施加一个朝向近端的偏压力;第二偏压元件;以及其特征在于,滑动件从外部位置到推进位置的滑动促使针保持器到延伸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刺血针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偏压元件是一个连接到滑动 件的橡皮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刺血针装置,其特征在于,当针保持器移动到延伸位置时,针 保持器与第二偏压元件结合,从而促使针保持器移动到收缩位置,其中针收缩回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刺血针装置,其特征在于,滑动件限定了至少一个槽,第二偏 压元件位于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刺血针装置,其特征在于,针保持器包括一对外翼和一对内 翼,外翼比内翼更靠近中空壳体的内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刺血针装置,其特征在于,当针保持器在延伸位置时,内翼结 合到第二偏压元件,第二偏压元件施加一个偏压力,使针保持器从延伸位置回到收缩位置, 其中针缩回到腔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刺血针装置,其特征在于,外翼与滑动件可滑动地结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刺血针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个限定出内部的帽,针 保持器还包括一个位于针周围的可由帽的内部容纳的针保护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刺血针装置,其特征在于,针保护装置具有一个与帽在内部 结合的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刺血针装置,其特征在于,帽的内部和针保护装置表面之一 具有环形横截面,而另一则具有非环形横截面。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刺血针装置,其特征在于,帽通过粘合剂或焊接连接到针保持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刺血针装置,其特征在于,中空壳体还包括至少一个可作为 延伸到中空壳体内壁的单个元件形成的限位元件,其中该至少一个限位元件限制了滑动件 朝向远端的运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刺血针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个外部表面,该外部 表面包括中空壳体的外部或连接到中空壳体的集成装饰之一。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刺血针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位于远端的至少一个底 座,其中第一偏压元件位于底座和针保持器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刺血针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个弹簧保持器,其中, 第一偏压元件是一个弹簧,其连接到底座的弹簧保持器上。
全文摘要
一种刺血针装置,包括一个限定了一个腔并具有近端和远端的中空壳体。该装置还包括至少部分在中空壳体的腔内沿纵轴从外部位置滑动到推进位置的滑动件,当该滑动件在外部位置时,滑动件在中空壳体的近端延伸到腔的外侧。刺血针装置还包括用于容纳针的针保持器。当从起始位置移动到延伸位置时,针保持器可绕纵轴旋转并延纵轴转移。当针保持器在起始位置时,滑动件在外部位置,当针保持器在延伸位置时,针保持器在中空壳体的近端延伸到腔的外侧。滑动件从外部位置到推进位置的滑动促使针保持器到延伸位置。这里还有位于中空壳体远端的第一偏压元件。当滑动件移动到推进位置时,该偏压组件向针保持器施加一个朝向近端的偏压力。该刺血针装置还包括第二偏压元件。
文档编号A61B5/151GK101987016SQ20101011248
公开日2011年3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5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29日
发明者约瑟夫·林华亮 申请人:约瑟夫·林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