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耳后给药器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长期给药的耳后给药器。 背景4支术
伴随医疗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药物的品种繁多,给药 途径也很多,越来越简便,现在药物进入人体最常用的途径是口服给药,其他 还包括静脉注射(静注)、肌肉注射(肌注)、皮下注射(皮下)。药物还可舌下含 化(舌下)、直肠灌注(直肠给药)、滴眼、鼻腔喷雾、口腔喷雾(吸入剂)等方式, 但是上述方式均存在着无法实现长期持续给药的效果,需要经常性用药,给患
者的康复带来了很大的不便。除此之外,还有根据祖国医学传统的膏药应用 透皮吸收的原理而研制的经皮给药,采用这种方式,药物可以直接通过皮肤渗 透到患者的体内,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从而使得药物快速起效,但是现有的 经皮给药方式最常用的就是膏药,而膏药由于其本身的原因,药物时效低,患 者使用不方便并且在使用时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和不便,经皮给药的一大 途径就是通过耳后直接给药,但是现有技术中除了采用膏药外,没有其他的方 式实现耳后的给药。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 一种用于长期给药 的耳后给药器,该给药器采用头戴的方式,将药物药嚢置于给药器护耳上,通 过护耳内的加热装置,将药嚢内的药物持续通过耳后皮肤送入患者体内,从而 为长期给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提供的保证,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同时所采用的 结构简单,可以实现大批量生产。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耳后给药器,包括头箍、固定在 头箍两端的可移动的支架,以及安装在支架上的护耳。
釆用这种结构,可以方便患者的携带和使用,其大小与家用电脑耳机的大 小相仿,方便了患者的佩戴,结构重量轻,不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负担;通过 固定在头箍两端可移动的支架,可以调节护耳的位置,方便不同患者的使用, 且佩戴时较为舒适,增强了该给药器的使用范围。
所述的护耳内层采用多层结构,护耳内与人体耳后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上活 动连接有药物包,护耳内部带有加热或其他促进药物挥发的机构,为了起到最 好的使用效果,该层一般设置在药嚢护耳的最内层;采用这种结构后,由于加 热或其他促进药物挥发的装置存在,方便将药嚢内的药物挥发或转化为可以透 皮吸收的微小药物颗粒,通过耳后丰富的毛细血管等,快速进入人体内部,发挥药效,且由于药嚢中的药量较大且可以随时更换,实现了长效的稳定供药, 为患者的康复创造了条件,所述的药嚢, 一般可采用医学上可接受的半透膜或
纱布等制得,这样不会妨碍药物通过药嚢外壳,影响药效;由于护耳内还设置
有加热装置,在起到促进药物挥发的同时,可以实现患者耳部的保暖,特别是
在冬天可以广泛的应用,所采用的加热机构为电热层或热每丈电阻;由于药嚢活 动的连接在护耳上,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随时替换其中的药囊,实现了一 机多用,降低了患者的使用成本。所采用的加热或其他促进药物挥发的装置, 其能源可以采用直流电供给,也可采用太阳能等其他方式供给。
综上所述,采用这种结构的耳后给药器,由于采用了耳机的形式,方便了 患者的携带和使用;其大小的可调性,使得其应用的患者范围更广,降低了治 疗的成本;由于药物经过处理后可以快速的头皮吸收,提高了药物起效的速度, 为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耳后给药器的结构示意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迷耳后给药器的护耳部分的结构示意图中1.头箍,2.支架,3.支架调节装置,4.护耳,5.药囊,6.电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耳后给药器,包括头箍1、固定在头箍两端的可移动的支架2,以及安 装在支架上的护耳4。护耳内活动连接有药嚢5。护耳4内部带有加热机构电 热层6,采用电池提供动力。
使用时,首先根据患者头型调节支架的调节装置3,方便患者佩戴,之后调 整护耳内药嚢的位置,使其与耳后的皮肤直接接触,提高药物的吸收效率,使 用时打开电热层6的开关即可,使其加速药嚢内药物的护法吸收速度。
权利要求1.一种耳后给药器,包括头箍(1)、固定在头箍两端的可移动的支架(2),以及安装在支架上的护耳(4),其特征在于护耳(4)内活动连接有药囊(5),护耳(4)内部带有加热机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后给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机构为电热层(6)或热每1电阻。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耳后给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护耳(4)通过支架调节装置(3)与头箍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提供了一种用于长期给药的耳后给药器,该给药器采用头戴的方式,将药物药囊置于给药器护耳上,通过护耳内的加热装置,将药囊内的药物持续通过耳后皮肤送入患者体内,从而为长期给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提供了保证,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同时所采用的结构简单,可以实现大批量生产。
文档编号A61M37/00GK201410225SQ200920028219
公开日2010年2月24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23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23日
发明者房高峰, 李增图, 杨丽娉, 邹积波, 马英鹏, 龙再颖 申请人:邹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