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六味地黄微丸的制备方法
六味地黄微丸的制备方法
所属领域
该发明涉及中成药丸剂的制作工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六味 地黄微丸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六味地黄丸是一种古方,主要用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 山药、茯荟、泽泻六种中药为原料制备的中成药,公认的滋阴补
肾良药。为便于服用,通常为丸剂,丸剂是一种传统剂型,由于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制药机械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新型制 丸机的问世以及新的辅料的广泛应用,为中药丸剂这一古老的剂 型煥发出了青春活力,它改变了人们对传统丸剂"黑、大、粗" 传统偏见,使之生产出来的丸剂具有释放速度快、生物利用度高、 刺激性小、分剂量准确,服用、携带方便等优点,根据我国有关 药品法规,改变剂型需作为一种新药研究,原剂型有六味地黄软 .胶囊(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二 十册)、六味地黄丸(浓缩丸)(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 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八册)、六味地黄颗粒(收载于新药转正
标准第十四册、十一册)、六味地黄丸(各种蜜丸)(收载于2000 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六味地黄丸(收载于2000年版中国药典一 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一册)。 蜜丸、水蜜丸为药材全粉加蜜,蜜水混和制成,其特点是保留了全部成分,但难服。浓缩丸为牡丹皮先提取丹皮酚,残渣与部分 山茱萸、熟地黄、泽泻加水煎煮浓缩成稠膏,山药与剩余山茱萸 粉碎成细粉将以上稠膏、细粉、丹皮酚混匀,制丸,干燥而成。 虽服用量比蜜丸、水蜜丸有所减少,但服用量还是偏多,难溶化, 且丹皮酚在干燥过程中又有损失。其余片剂、胶囊、颗粒剂为牡 丹皮等三味药粉碎成细粉,其余熟地黄等三味制成水稠膏,或加 糊精、矫味剂制成颗粒而成颗粒剂,或混和干燥,粉碎,装胶囊 而成,或压成片剂。虽比蜜丸、浓缩丸有所改进,但服用量依然 偏大,每次要服8粒大胶囊或8片而难以接受。颗粒剂加水冲服, 还比较方便,但工艺过程中的干燥环节与片剂、胶囊剂共同存在 挥发性成分损失的缺点。口服液为药材经水煮醇沉,再加入矫味 剂,灌装而成,虽解决了难服的问题,但为保持澄明度,在醇沉 过程中,损失了不少有效成分,从而影响了疗效。制成软胶囊工 艺过程较复杂,技术要求较高,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且软胶囊内 容物为油浸膏,在胃中分散较慢。因此寻求一种能克服已有技术 缺点的剂型是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 一 种六味地黄微丸的制备方法,以提高 产品质量和疗效,增加产品的稳定性,且剂量小、生产、服用、 携带方便,更好地满足医疗需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方案为将用量为重量份的熟地 黄6-14山茱萸3-7牡丹皮2-5山药3-7茯苓2 - 5泽泻2-5作为六味地黄微丸中成药的配方,并将上述材料与医
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及包衣材料按1: (0.1-0.3): (0.05-0.1)重
量份配比组成,其特别之处在于按下述步骤将上述原料制备成 六味地黄微丸,微丸直径在0.3-2.5mm之间,其步骤包括
①将六味药分别净选,除去杂质,检验合格备用,取牡丹皮, 山茱萸,茯苓粉碎成细分备用,其余熟地黄,山药,泽泻等三味 药粉碎成粗粉或切成饮片,加水煎煮2-3次,每次l-3小时, 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经浓缩干燥成干膏粉,加入 上述牡丹皮等细粉及适量辅料,混匀,制成丸,干燥,包衣即得, 或②将六味药分别净选,除去杂质,检验合格备用,将六味药分 别粉碎成细粉用90%乙醇制成软材,经挤压,滚圆,干燥,过筛, 制成含药微丸,包衣,干燥,过筛即得。
工艺中所需的微丸包衣,包衣材料为羟丙基纤维素、聚乙烯 吡咯烷酮、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甲基纤维素、乙基纤 维素、丙烯酸树脂一种或多种混合使用。工艺中所用的辅料为蔗 糖、乳糖、淀粉、微晶纤维素、羧甲淀粉钠、阿斯巴甜、交联聚 维酮、聚维酮K3'0等一种或多种混合使用。
工艺中所得的微丸最佳粒径为0.6-1.5mm。工艺中所得的 丸可直接使用或装入空胶囊中使用。
上述微丸是一种新剂型,其特点是工艺中,根据不同药材所 含活性成分性质设计提取工艺,而使提取物大大减少了挥发性成 分的损失,从而保持了原丸剂的疗效。每次只需服用l袋,且无常见的中药味,使患者乐于接受,从而获得一种稳定性好、服用 方便的六味地黄微丸,克服了诸多剂型的不足之处,成为一种生 产方便,又减少了处方中热敏性成分及挥发性成分的损失,保证 疗效且携带、服用方便的六味地黄微丸。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将六味药分别净选,除去杂质,检验合格备用;取牡丹皮、
山茱萸、茯苓粉碎成细粉备用;其余熟地黄等三味药粉碎成粗粉
或切成饮片,加水煎煮2-3次,每次l-3小时,合并煎液,滤
过,滤液浓缩成稠膏再经浓缩干燥制成干膏粉,加入上述牡丹皮
等细粉及适量辅料,混匀,制成软材,经(0.6-1.0) mm孑L径挤 压成条后,置于滚圆机滚圆,40-6(TC干燥,过筛,得含药微丸。
将含药微丸置于包衣锅内,用80%的乙醇将丙烯酸树脂配制 成浓度为(3-15) %的包衣溶液。按下列条件进风温度(30 -60) 。C,锅转速(20-40) rpm,喷液速度(10-100) ml / min,雾化压力(0.1-0.2) mpa,在含药微丸表面先包上甜味剂, 然后喷包衣材料制成包衣微丸,干燥,过筛,即得。
实施例2
将六味药分别净选,除去杂质,检验合格备用;将六味药粉 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加90%乙醇制成软材,加入量能形成条, 不粘手即可,经(0.6-1.0)mm孔径挤压成条后,置于滚圆机滚 圆,(40-60) 。C干燥,过筛,得含药微丸。将含药微丸置于包衣锅内,用80%的乙醇将乙基纤维素和羟 丙基甲基纤维素配制成浓度为(3-15) %的包衣溶液。按下列
条件进风温度(30-60) °C,锅转速(20 - 40) rpm,喷液速 度(10-100) ml/min,雾化压力(0.1-0.2) mpa,在含药
微丸表面先包上甜味剂,然后喷包衣材料制成包衣微丸,干燥, 过筛,即得。
上述产品按下列方式检验
高温(60°C)、高湿(RH95%)条件下试验结果
1、 未包衣样品高湿条件下第5天吸潮增重达18%,且颜色 变深,微丸粘连;第IO天微丸已没有成形的微丸。
2、 包衣样品高湿条件下第5天吸潮增重达1.3%,且颜色未 变,微丸也没粘连;第IO天微丸吸潮增重为2.1%,且颜色未变, 微丸也没粘连。从吸潮增重和外观变化上看,包衣样品比未包衣 的稳定。
本发明微丸剂,经科学实验证实具有质量稳定可控,特别是 减少挥发性成分的损失以及防潮性能,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而 且溶散时限短。
权利要求
1、六味地黄微丸的制备方法,将用量为重量份的熟地黄6-14山茱萸3-7牡丹皮2-5山药3-7茯苓2-5泽泻2-5作为六味地黄中成药的配方,并将上述材料与医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及包衣材料按1∶(0.1-0.3)∶(0.05-0.1)重量份配比组成,其特征在于按下述步骤将上述原料制备成六味地黄微丸,微丸直径在(0.3-2.5)mm之间,其步骤包括①将六味药分别净选,除去杂质,检验合格备用,取牡丹皮,山茱萸,茯苓粉碎成细分备用,其余熟地黄,山药,泽泻等三味药粉碎成粗粉或切成饮片,加水煎煮2-3次,每次1-3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经浓缩干燥成干膏粉,加入上述牡丹皮等细粉及适量辅料,混匀,制成丸,干燥,包衣即得,或②将六味药分别净选,除去杂质,检验合格备用,将六味药分别粉碎成细粉用90%乙醇制成软材,经挤压,滚圆,干燥,过筛,制成含药微丸,包衣,干燥,过筛即得。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六味地黄微丸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工艺中所述的包衣材料为羟丙基纤维素、聚乙烯吡 咯烷酮、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 素、丙烯酸树脂一种或多种混合使用,工艺中所用的辅料为蔗糖、 乳糖、淀粉、微晶纤维素、羧甲淀粉钠、阿斯巴甜、交联聚维酮、 聚维酮K30等一种或多种混合使用。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六味地黄微丸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工艺中所得的微丸最佳粒径为0.6 - 1.5mm。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六味地黄微丸的制备方法,将用量为重量份的熟地黄6-14,山茱萸3-7,牡丹皮2-5,山药3-7,茯苓2-5,泽泻2-5作为六味地黄中成药的配方,并将上述材料与医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及包衣材料按1∶(0.1-0.3)∶(0.05-0.1)重量份配比组成,按步骤将上述原料制备成六味地黄微丸,微丸直径在(0.3-2.5)mm之间,本微丸克服了诸多剂型的不足之处,成为一种生产方便,又减少了处方中热敏性成分及挥发性成分的损失,保证疗效且携带、服用方便的六味地黄微丸。
文档编号A61K47/38GK101549076SQ20081004453
公开日2009年10月7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1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1日
发明者赵正均 申请人:四川保宁制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