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固定内部器官的医疗器械和方法
技术领域:
。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活体的内部器官固定在该活体的体表的医疗器械、以 及利用这种医疗器械固定内部器官的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三种向不能够从口腔摄取营养物质的病人提供营养的方式,艮口 静脉喂食方式、通过将导管从病人的鼻腔插入到病人的胃内的胃部喂食或类 似方式、以及通过胃瘘管(fistula)的肠道喂食(enteral feeding)方式。
近年来,由于肠道营养供给及其注入方法的发展,利用经皮内镜下胃造 口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EG)的肠道供给方式被频繁地 运用。
在施以胃造口术之前,利用PEG术形成穿过病人的腹壁和胃壁的穿孔。 为了在形成该穿孔前暂时固定活动的胃壁,通常通过缝线(suture)将腹壁
与胃壁固定。
作为用于这种缝线的医疗器械,公开了一种医疗器械或类似器械,其构 造为包括用于插入缝线的穿刺针(punctureneedle)("缝线插针");用 于夹持缝线的穿刺针("缝线抓针"),其与缝线插针平行地布置;管心针 (stylet),其可滑动地插入缝线抓针内;以及固定构件,其将缝线插针和缝 线抓针的基端(base end)彼此固定,并通过管心针夹持缝线(例如,参阅 专利文献l)。
专利文献1:日本第04—226643号特许公开的专利申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医疗器械需要同时操作两个穿刺针,因此有必 要预先确定两个穿刺针的穿刺位置。本发明是在上述的情况下做出的。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通过穿刺操作提 高用于缝线的医疗器械的穿刺操作的操作性。
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提供第一种医疗器械,包括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其中, 该第一单元包括主体,其沿竖直方向延伸;导向单元,第一导向孔和第二 导向孔沿该竖直方向贯穿该导向单元,该导向单元从所述主体的下端沿着与 该竖直方向垂直的方向伸出;中空结构的第一穿剌针,该第一穿刺针在其上 端附近由所述主体沿着竖直方向可滑动地支撑,并且该第一穿刺针具有可滑 动地从上方插入所述第一导向孔内的、尖锐的下端;以及第一保持板,其一 体地固定到所述第一穿刺针的上端附近;以及,其中该第二单元包括中空 结构的第二穿刺针,该第二穿刺针具有可滑动地从上方插入所述第二导向孔 内的、尖锐的下端;以及第二保持板,其一体地固定到所述第二穿刺针的上 端附近。其中所述第一单元和所述第二单元分开地形成以彼此接合及彼此分 开,以及其中插入所述第二导向孔的所述第二穿刺针的所述第二保持板从上 方可接近地且可分离地邻接该第一穿刺针的该第一保持板。
根据本发明,提供第二种医疗器械,包括主体;第一保持板,其设置 为相对于所述主体可滑动;第一穿刺针,其由所述第一保持板保持;第二保 持板,其可分离地且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保持板上;以及第二穿剌针, 其由所述第二保持板保持。
在该医疗器械中,第二保持板可分离地且可移动地安装到第一保持板 上。由此,当第一穿刺针刺入时,能够将第二穿刺针分离。此外,在刺入该 第一穿刺针之后,能够连接该第二穿刺针,并且第二保持板在该第一保持板 上适当地移动,以便最优地设置第二穿刺针的穿刺位置。由此实现该医疗器 械的卓越的操作性能。
此外,所述第二保持板沿预定方向朝所述第一保持板的移动被限制,并 且所述第一穿刺针和和所述第二穿刺针安装为所述第一穿刺针和和所述第 二穿刺针的针尖的开口彼此相对。由此,当第二穿刺针剌入时,能够容易地 调节各针尖的朝向。
此外,在将所述第二穿刺针移动靠近所述第一穿刺针的状态下,设置接合单元,该接合单元将所述第二保持板与所述第一保持板接合。在接合状态 下,所述主体朝向基端侧移动,从而将第一穿刺针和第二穿刺针的针尖存放
在存放部内。由此,在处理(dispose)医疗器械时,能够处理穿刺针。
此外,通过将所述第二保持板朝向所述第一保持板移动,所述第二穿刺 针相对于所述第一穿刺针的状态改变为不同的状态。因此,能够可视地及迅 速地确定该医疗器械已被使用。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使用根据本发明的医疗器械将活体的内部器官固定
到体表的第一种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相对于所述主体可滑动地向下 移动所述第一穿剌针,以将所述第一穿刺针从所述活体的体表刺入所述内部 器官,所述缝线牵引工具插入到所述第一穿刺针内,并且所述第二穿刺针与 所述第一穿刺针分离;使所述缝线牵引工具在所述第一穿刺针内可滑动地向
下移动,以使所述环形部从所述第一穿刺针的顶端向下伸出所述第二导向 孔;根据需要,将所述导向单元以及所述主体围绕刺入的所述第一穿刺针旋
转至期望的位置;将所述第二穿刺针插入设置在期望位置的所述导向单元的 所述第二导向孔内,以将所述第二穿刺针刺入到所述内部器官的内部,由此 使所述第二穿刺针的下端与所述环形部相对;将缝线从所述第二穿刺针的上 端插入所述第二穿剌针,并使该缝线从所述第二穿刺针的下端伸出;将所述 缝线牵引工具可滑动地向上移动,以使所述环形部夹持该缝线;以及使由所 述环形部夹持的所述缝线的一端露出于所述体表上方,并将所述缝线的一端 结合到所述缝线的另一端。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使用根据本发明的医疗器械将活体的内部器官固定 到体表的第二种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相对于所述主体可滑动地向下 移动所述第一穿刺针,以将所述第一穿刺针从所述活体的体表刺入所述内部 器官,所述缝线牵引工具插入到所述第一穿刺针内,并且所述第二穿刺针与 所述第一穿刺针分离;使所述缝线牵引工具在所述第一穿刺针内可滑动地向 下移动,以使所述环形部从所述第一穿刺针的顶端向下伸出所述第二导向 孔;根据需要,将刺入的所述第一穿刺针相对于所述体表倾斜至期望的角度; 将所述第二穿刺针插入设置在期望位置的所述导向单元的所述第二导向孔 内,以将所述第二穿刺针刺入到所述内部器官的内部,由此使所述第二穿刺 针的下端与所述环形部相对;将缝线从所述第二穿刺针的上端插入所述第二穿刺针,并使该缝线从所述第二穿刺针的下端伸出;将所述缝线牵引工具可 滑动地向上移动,以使所述环形部夹持该缝线;以及使由所述环形部夹持的 所述缝线的一端露出于体表上方,并将所述缝线的一端结合到所述缝线的另一端。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使用根据本发明的医疗器械将活体的内部器官固定 到体表的第三种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相对于所述主体可滑动地向下 移动所述第一穿刺针,以将所述第一穿刺针从所述活体的体表刺入所述内部 器官,所述缝线牵引工具插入到所述第一穿刺针内,并且所述第二穿刺针与 所述第一穿刺针分离;使所述缝线牵引工具在所述第一穿刺针内可滑动地向 下移动,以使所述环形部从所述第一穿刺针的顶端向下伸出所述第二导向 孔;根据需要,将所述导向单元以及所述主体围绕刺入的所述第一穿刺针旋 转至期望的位置,并且根据需要,将所述第一穿刺针相对于所述体表倾斜至 期望的角度;将所述第二穿刺针插入设置在期望位置的所述导向单元的所述 第二导向孔内,以将所述第二穿刺针刺入到所述内部器官的内部,由此使所 述第二穿刺针的下端与所述环形部相对;将缝线从所述第二穿刺针的上端插 入所述第二穿刺针,并使该缝线从所述第二穿刺针的下端伸出;使所述缝线 牵引工具可滑动地向上移动,以使所述环形部夹持该缝线;以及使由所述环 形部夹持的所述缝线的一端露出于体表上方,并将所述缝线的一端结合到另
l山 1而o
尽管在本发明中限定的是竖直方向,但这种限定是为了便于简要地描述 本发明的构成要素之中的等效内容,而并非旨在限制在实施本发明时制造或 使用过程中的方向。
虽然依顺序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固定内部器官的方法的多个步骤,但这 种顺序并非旨在限制执行多个步骤的顺序。由此,在实施根据本发明的制造 方法时,能够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地改变所述多个步骤的顺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医疗器械,该医疗器械用于通过缝线将体表固定到内 部器官,并能够改善穿剌操作的操作性。
工业适用性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用于通过缝线将体表固定到内部器官。具体 地,本发明优选地应用于将腹壁固定到胃壁,以便于在实施用于供给营养补
充物(nutrition supplement)、排出体液或类似功能的、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 (PEG)的过程中插入导管。
通过参照下述的优选实施例及附图,上述的目的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 点将更为显而易见。
图1 (a)和图1 (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医疗器械的实例的立体图和 俯视图。
图2是该医疗器械的前视图。
图3 (a)和图3 (b)分别是当该医疗器械的各穿刺针的针尖存放在主 体中时的立体图和俯视图。
图4 (a)、图4 (b)和图4 (c)分别是当将主体、缝线抓针(第一穿 刺针)和第一保持板组装在一起时的俯视图、前视图和右视图。
图5 (a)、图5 (b)和图5 (c)分别是当将缝线插针安装到第二保持 板时的俯视图、前视图和右视图。
图6是缝线抓针的前视图和右视图。
图7是缝线牵引工具的前视图和右视图。
图8是示出将缝线抓针从腹壁刺透胃壁的状态的前视图。
图9是示出缝线牵引工具的环形部从缝线抓针的针尖伸出的状态的前视图。
图IO是示出将缝线插针刺入的状态的前视图。
图11是示出从缝线插针插入缝线的状态的前视图。
图12是示出利用缝线牵引工具抓持缝线的状态的前视图。
图13是示出将主体从病人身上拔起的状态的前视图。
图14是示出缝线的两个端部从内部器官的内部露出体表的状态的前视图。
图15是示出将拔起(pull-out)的医疗器械的第二保持板朝第一保持板 滑动、并将第二保持板安装到第一保持板上的状态的前视图。图16是示出将医疗器械的各穿刺针的针尖存放在在主体中的状态的前 视图。
图17 (a)和图17 (b)是分别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从病人身上 拔起主体的状态以及将各穿刺针的针尖存放在主体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 (a)和图18 (b)分别为示出了用于限制沿滑动方向的运动的限 制单元的俯视图和横向剖视图。
图19是示出将通过缝线牵引工具抓持的缝线向上牵拉至体表的状态的 前视图。
图20是示出插入存储线(storage wire)的状态的前视图。 图21是示出将主体从病人身上拔起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2是示出将缝线抓针从腹壁刺透胃壁的状态的典型前视图。 图23是示出使缝线抓针倾斜的状态的典型前视图。 图24是示出在使缝线抓针保持倾斜的同时将缝线插针刺入的状态的典 型前视图。
最佳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通过缝线将体表部分固定到内部组织时所使用的医疗器 械,对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各优选实施例。
在所有附图中,共用的组成部件以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并在随后的说 明中将不再重述。此外,在附图中,将上侧假定为基(近)端侧,而将下侧 假定为顶端侧。图1 (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医疗器械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 图,且图1 (b)是其俯视图。
如图1至图5中所示,根据该实施例的医疗器械1包括第一单元A和第 二单元B,并且第一单元A与第二单元B单独地形成为可彼此接合并且可彼 此分开。
如图4中所示,第一单元A包括主体2,其沿着竖直方向延伸;存放 单元23,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沿着该竖直方向贯穿该存放单元,该存放 单元沿与该竖直方向垂直的方向从主体2的下端伸出,并且该存放单元23 用作导向单元;中空结构的第一穿刺针4,该第一穿刺针4的靠近其上端部 的部分由主体2竖直地、可滑动地支撑,并且该第一穿刺针4具有从上方可滑动地插入该第一导向孔内的、尖锐的下端;以及第一保持板61,其一体地 固定到第一穿刺针4的上端附近。
如图5中所示,第二单元B包括中空结构的第二穿刺针3,其具有从 上方可滑动地插入该第二导向孔内的、尖锐的下端;以及第二保持板62,其 一体地固定到第二穿刺针3的上端附近。
如图9和图10中所示,在根据该实施例的下文将对此作详细描述的医 疗器械1中,插入第二导向孔的第二穿刺针3的第二保持板62从上方邻接 第一穿刺针4的第一保持板61 ,使第二保持板62自由地与第一保持板61接 近或分离。
第一保持板61和第二保持板62分别包括凸起部(convex portion) 611 和凹入部(concave portion) 621,所述凸起部611和凹入部621用作彼此连 接以使两者自由地彼此接近或分离的连接器。如图15和图16中所示,在第 一保持板61和第二保持板62通过凸起部611和凹入部621彼此连接的状态 下,第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剌针3之间的上端距离小于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 向孔之间的距离。
应当注意的是,第一保持板61沿与竖直方向垂直的方向通过凸起部611 和凹入部621连接到第二保持板62。在第一保持板61和第二保持板62上的 凸起部611和凹入部621分离、而第一保持板61和第二保持板62彼此接合 的情况下,第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刺针3之间的上端距离大于第一导向孔和 第二导向孔之间的距离。
在存放单元23中形成有筒形的第一存放部231,其中形成有第一导向 孔;以及筒形的第二存放部232,其中形成有第二导向孔。主体2包括锁定 部(locking part) 212,该锁定部212在第一穿刺针4的针尖存放在第一存放 部231内的情况下锁定第一穿刺针4,并且通过凸起部611和凹入部621与 该被锁定的第一穿刺针4连接的第二穿刺针3的针尖存放在第二存放部232 内。
在第一保持板61内形成滑孔224,主体2可滑动地位于该滑孔224内。 锁定部212在主体2中形成为凹入部,在滑孔224内滑动的第一保持板61 与该凹入部可分离地接合。
如图7中所示,根据该实施例的医疗器械1还包括缝线牵引工具5。该缝线牵引工具5包括杆部52,其可滑动地设置在第一穿刺针4内;柄部 51,其与该杆部的上端一体地形成,并位于第一穿刺针4的上端上方;以及
用作圈套器(snare)的环形部53,其与杆部52的下端一体地形成,并从第 一穿刺针4的下端伸出或縮回。
第一穿刺针4形成为所谓的胡伯针(Huberneedle),并且其针尖的开口 形成在与第二穿刺针3相对的一侧。缝线牵引工具5在插入第一穿刺针4内 的状态下可旋转。
然而,在缝线牵引工具5中,当环形部53沿合适的方向从第一穿刺针4 即胡伯针的针尖的开口伸出时,柄部51形成为具有与第一穿刺针4的上端 接合的结构。
另一方面,第二穿刺针3形成为普通的中空针,该中空针具有形成为具 有倾斜表面的针尖。内针(internal needle) 80可分离地插入第二穿刺针3。 该内针80例如可包括杆部(未图示),其从缝线插针3的内部的上端部 至下端部与该缝线插针3连通;以及柄部81,其连接到针部的上端。
此外,该内针80的针尖上具有与第二穿刺针3对应的倾斜的表面。内 针80在插入第二穿刺针3内的状态下同样可旋转。然而,柄部81的结构形 成为沿预定方向与第二穿刺针3的上端接合。这样,在合适地接合柄部81 的状态下,第二穿刺针3的针尖的倾斜表面与内针80的针尖的倾斜表面齐 平。
更具体地,医疗器械l包括主体2;第一保持板61,其可滑动地设置 在该主体2上;以及第一穿刺针4,其由第一保持板61保持。第二保持板 62安装在该第一保持板61上。
第二保持板62设置为可与第一保持板61分离。此外,第二保持板62 设置为可在第一保持板61的预定区域内自由地移动。
第二保持板62的沿预定方向朝向第一保持板61的移动被限制,从而保 持第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刺针3的针尖的开口部彼此相对的状态(图l(b))。
此外,在第一保持板61和第二保持板62上分别设置接合单元611和621 (图4 (b)和图5 (a)),以便通过移动第二保持板62使第二保持板62 与第一保持板61接合。通过将第二保持板62移向第一保持板61,第二穿刺 针3的状态从初始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此外,在主体2的顶端侧上设置存放第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刺针3的针 尖的存放部231和232 (图l (a))。第一保持板61包括限制单元625, 其限制第二保持板62沿滑动方向的运动。限制单元625使第一保持板61的 一部分凸出,以遮盖第二保持板62的一部分(图18 (a)和图18 (b))。
如果将第一保持板61与第二保持板62接合,并使第一保持板61朝向 主体2的基端滑动,则第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刺针3的针尖分别存放在存放 部231和232内。
主体2在其基端上包括锁定部212,且第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刺针3分 别存放在存放部231和232内的这样的位置第一保持板61在该位置被锁 定(图3 (a)和图3 (b))。
或者,接合单元611和621可由设置在第一保持板61和第二保持板62 中的一个保持板上的凹入部、以及设置在另一个保持板上的凸起部构成,或 者是分别设置在第一保持板61和第二保持板62上的爪部(图17 (a)和图 17 (b))。
下面将描述该医疗器械的各元件的构造。
如图2中所示,主体2支撑第一保持板61。缝线抓针4相对于主体2可 滑动。主体2包括支撑构件21;以及存放单元23,其设置在支撑构件21 的顶端,并存放各穿刺针的针尖。存放单元23的作用是存放两个穿刺针的 尖锐的针尖,所述两个穿刺针即为作为第一穿刺针的缝线抓针4以及作为 第二穿刺针的缝线插针3。
支撑构件21支撑作为可滑动板的保持板61。第一保持板61保持缝线抓 针4,并且在第一保持板61上设置滑孔224,支撑构件21插入该滑孔224 中。由此,第一保持板61相对于主体2可滑动。第一保持板61相对于主体 2可滑动的范围与滑动单元211对应。
第一保持板61在滑动单元211上滑动,由此,第一保持板61相对于保 持构件21自由地前后移动,并且缝线抓针4穿透组织的缝线抓针4的长度 能够调节,以方便穿刺。
此外,如果第二保持板62安装在第一保持板61上,则缝线插针3能够 穿刺,以便始终维持缝线插针3的针尖与缝线抓针4的针尖之间的位置关系。
在滑动单元211的基端上设置与滑动的第一保持板61接合的锁定部212。
锁定部212以这样的位置关系设置在支撑构件21上当第一保持板61 的滑孔224配合到锁定部212中时,使缝线插针3的尖锐的针尖和缝线抓针 4的尖锐的针尖分别存放在存放单元23的第二存放部232和第一存放部231 内。
这样,当在使用之后处理该医疗器械时,能够保持存放尖锐的针尖的状 态,并且能够降低误将针刺入医护人员的附属事故。此外,在第二保持板62 朝向第一保持板61滑动并配合到第一保持板61中的状态下,两个穿刺针的 针尖存放在各自的存放部内。由此,缝线插针3相对于支撑构件21和缝线 抓针4朝端部加宽,从而能够迅速地及可视地识别出该缝线插针3已被使用。
优选地,可相对于锁定部212在顶端侧上设置导轨面(guide surface)213。 该导轨面213相对于滑动单元211的基端上的锁定部212设置在顶端侧上, 而滑动单元211的滑动表面形成为其朝向锁定部的部分的直径较大,而其 后的直径较小。
在通常的使用过程中,第一保持板61相对于导轨面213在支撑构件21 的滑动单元211上的顶端侧滑动。在处理期间,保持板61越过导轨面213 并配合到锁定部212中,并且其状态改变为缝线插针3和缝线抓针4的尖 锐的针尖被存放的状态。从而能够保持对针尖存放状态的切换。
如图4 (a)和图4 (b)中所示,进一步优选的是,在支撑构件21的基 端(base end)上设置操作单元214。通过设置操作单元214,能够在用手支 撑第一保持板61的顶端的同时仅通过按下操作单元214的操作,容易地实 现使第一保持板61越过导轨面213并转变为针尖存放状态的转变操作。
存放单元23的作用是存放穿刺针的针尖,并通过紧靠执行手术的体表 部分以改善医疗器械1的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如图1、图2和图3中所示, 存放单元23是扁平的,并在其基端表面上包括第二存放部232,其包括内 腔,该内腔内能够存放缝线插针3;以及第一存放部231,其包括内腔,该 内腔内能够存放缝线抓针4。
第二存放部232的作用不仅为存放针尖,而且还提高缝线插针3的穿刺 过程中的稳定性。在将缝线抓针4刺入组织后,医生能够决定缝线插针3穿 刺的位置。在确定了缝线插针3的刺入位置后,主体2的支撑构件21围绕缝线抓 针4旋转,由此将第二存放部232定位在穿刺位置。此外,在保持这样的位 置关系的同时,即保持将缝线插针3的针尖插入第二存放部232的内腔的同 时,将第二保持板62安装在第一保持板61上。
在将第二保持板62安装在第一保持板61上时,确定了缝线插针3的针 尖上的开口的方向。因此,优选地,将第一保持板61和第二保持板62成形 为,能够通过扫视而可视地确定第二保持板62总是沿着相同的方向安装在 第一保持板61上。同样优选的是,将第一保持板61成形为,在缝线插针3 的穿刺过程中能够容易地检査第二存放部232。
第一保持板和第二保持板包括配合单元,所述配合单元允许通过将第二 保持板朝向第一保持板滑动而使第一保持板和第二保持板彼此配合。图3示 出了配合的状态。每一个配合单元并不局限于特定的状态。然而,优选地, 如图4 (b)中所示,凸起部611设置在第一保持板61上,并且如图5 (a) 中所示,凹入部621设置在第二保持板62上。当使第二保持板62朝向第一 保持板61滑动时,凸起部611配合到凹入部621中,以使第一保持板配合 到第二保持板中。
在将穿刺针的顶端存放在存放部内时,如果第一保持板61不脱离第二 保持板62,则凸起部621可以不设置在第二保持板62上。优选地,通过配 合单元将第一保持板配合到第二保持板中。然而,如图17 (a)和图17 (b) 中所示,可通过将第一爪部71和第二爪部72设置为接合单元,来使第一保 持板61与第二保持板62接合,而无需将第一保持板安装到第二保持板中。
在固定单元222上设置第二孔2221,使缝线抓针4能够插入该第二孔内 (图4)。此外,如下文中将描述的,在第一保持板的第二孔2221的一个表 面上形成配合到缝线抓针4的第二套筒41的第二凸缘411 (图6)的凸缘配 合单元2222 (图4 (a))。
通过这样的操作,当将第一保持板61连接至缝线抓针4时,缝线抓针4 仅沿着一个方向配合到主体2中。此外,在凸缘配合单元2222安装到第二 凸缘411中的状态下,缝线抓针4既不围绕第一保持板61旋转、也不相对 于第一保持板61竖直移动。
缝线插针3的作用是将缝线插入内部组织内。如图5 (a) 、 5 (b)和5 (c)中所示,缝线插针3的基端上包括第一 套筒31;以及第一针部32,其设置在该缝线插针的针尖上。第一套筒31和 第一针部32中的每一个包括内腔,该内腔用作缝线的通道。
此外,第一凸缘311设置在第一套筒31上,并配合到第二保持板62中。
如上所述,只要第二保持板62能够保持缝线插针3、并且能够安装在第 一保持板61上,则第二保持板62的形状并不局限于特定的形状。然而,第 二保持板62的形状优选为使得能够通过扫视而可视地确定其安装在第一保 持板61上的方向。
构成第一保持板61、第二保持板62、支撑构件21和存放单元23的材 料并不局限于特定的材料。材料的实例包括氯乙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 ABS树脂、聚縮醛树脂、聚酰胺树脂、聚丙烯树脂、聚乙烯树脂之类,以及 诸如不锈钢之类的金属。第一保持板61、第二保持板62、支撑构件21以及 存放单元23是通过注塑成型法或金属加工方式而形成的。支撑构件21可与存放单元23 —体地或分别地成型。由于存放单元23 放置在诸如带有由手术刀形成的小的切口 (incision)的腹部的体表部的区域 上,因此存放单元23优选地由高透明的树脂材料制成。第二保持板62可与 第一套筒31—体地形成。
通过将保持缝线插针3的第二保持板62经由用于存放缝线插针3的第 二存放部232安装在第一保持板61上,而将由在主体2的支撑构件21上可 滑动的第一保持板61保持的缝线抓针4设置为近似地平行于缝线插针3。通 过将第二保持板62安装在预期的位置,使顶端的开口表面近似地彼此相对。
通过这样的操作,当下文将描述的缝线牵引工具5将缝线经由两个穿刺 针拉出到体外时,缝线接触穿刺针并被弯曲的部分能够仅被局限在开口表面 的基端,并且所述开口表面的基端可以是圆形而不会对穿刺针的穿刺操作产 生影响。由此,可顺利地执行拔出缝线的操作。
第一针部32的顶端包括与内腔连通的开口 。
第一针部32从其基端到靠近其顶端的部分保持恒定的外径,而在该恒 定的外径部分的前面形成有尖锐的顶端。虽然该顶端的形状并不局限为特定 的形状,但优选为胡伯形,最好为直线形(straightness)。
第一针部32的外径并不局限为特定的直径。通常,第一针部32为这样的穿刺针即已足够,即其内径能够插入通常用于缝合和固定的a 2-0 (0.29 mm)的缝线和a 3-0 (0.24 mm)的缝线。外径优选为其规格号不小于15G 及不大于25G、更优选地为其规格号不小于19G及不大于21G。
如果外径落入上述的范围内,则可降低缝线插针3的穿刺阻力,从而便 于将针3刺入身体。应当注意到的是,G是通常代表针的外径的符号。例如, 外径为12G的针的外径是当12根针的直径的总和等于一英寸(约2.5厘米) 时的直径。
虽然第一针部32的整体长度并不局限于特定的长度,但该长度优选地 大于等于20 mm并且小于等于200 mm,更优选地为大于等于80 mm并且小 于等于100 mm。如果整体长度落入上述范围,则穿刺针的顶端能够到达病 人的内部器官的内部,并能够提高穿刺之后包括穿刺针的主体的稳定性。
缝线抓针4的作用是将缝线牵引工具插入内部组织。缝线抓针4还能够 插入存储线(storage wire),从而能够通过缝线而将体表部分与内部器官固 定,并将存储线插入活体。存储线插入的位置可作为导管插入位置。
如图6中所示,缝线抓针4包括位于基端上的第二套筒41和设置在顶 端上的第二针部42。
第二套筒41和第二针部42中的每一个包括内腔43,该内腔用作缝线牵 引工具的通道。内腔43还可用作下文将描述的存储线的通道。
此外,在第二套筒41上形成第二凸缘411,该第二凸缘411配合到第一 保持板61的凸缘配合单元2222中。这使缝线抓针4仅能沿着一个方向配合 到第一保持板61。此外,在第二凸缘411配合到凸缘配合单元2222中的情 况下,缝线抓针4既不围绕第一保持板61旋转、也不相对于第一保持板61 竖直移动。
第二针部42的顶端上包括与内腔连通的开口 。
第二针部42的从其基端到靠近其顶端的部分保持恒定的外径,而在该 恒定的外径部分的前端形成有尖锐的顶端。虽然该顶端的形状并不局限为特 定的形状,但优选为胡伯形,最好为直线形。
第二针部42的外径并不局限为特定的直径。通常,在折回(foldback) 时,根据该实施例的缝线抓针通常使用a2-0 (0.29 mm)的缝线和a 3-0 (0.24 mm)的缝线,因此,该穿刺针的内径能够插入两根缝线即已足够。外径优选为其规格号不小于12G且不大于22G、更优选地为其规格号不小于17G 及不大于21G。如果该外径处于上述的范围内,则可降低缝线抓针4的穿刺 阻力,从而便于将针4刺入身体。
虽然第二针部42的整体长度并不局限于特定的长度,但该长度优选地 大于等于20 mm并且小于等于200 mm,更优选地为大于等于80 mm并且小 于等于100 mm。如果整体长度落入上述范围,则穿刺针的顶端能够到达病 人的内部器官的内部,并能够提高穿刺之后包括穿刺针的主体的稳定性。
如果等待将存储线插入内腔43时,待插入的存储线的外径不局限于特 定的尺寸。该外径优选地大于等于0.1 mm并且小于等于1.5 mm,更优选地 为大于等于0.7 mm并且小于等于1.1 mm。根据每一个待插入的存储线的外 径而选择缝线抓针4是必要的。通过缝线不仅能将体表部分与内部组织固定, 而且能够将存储线插入活体内。
缝线牵引工具5插入缝线抓针4,并且缝线牵引工具5用于夹持从缝线 插针3插入内部组织的缝线,并将缝线牵引到体表部分。这样能够便于通过 缝线将体表部分与内部组织固定。
如图7中所示,缝线牵引工具5包括杆部52;柄部51,其形成在杆 部52的基端上;以及环形部53,其形成在杆部52的顶端侧。该环形部53 由高弹性的线圈(wire rod)形成,该环形部53在压縮到线性状态时能够在 第一穿刺针4内可滑动地移动,并且该环形部53在从第一穿刺针4的下端 部伸出时环状地扩大。
柄部51通常为长方体形,并且该柄部51的内表面钻孔为近似筒形。该 内表面优选地钻孔为椭圆形。此外,通过将缝线抓针4的第二套筒41的基 端412形成为椭圆形,能够将从缝线抓针4的尖锐的针尖伸出的缝线牵引工 具5的环形部53的开口方向限定为两个方向。
更优选地,可沿着后面将描述的环形部53相对于缝线牵引工具5伸出 的方向形成标记,从而能够便于识别环形部53所面对的方向。
构成柄部51的材料并不局限于特定的材料。材料的实例包括氯乙烯 树脂、聚碳酸酯树脂、ABS树脂、聚縮醛树脂、聚酰胺树脂、聚丙烯树脂、 聚乙烯树脂之类,以及诸如不锈钢之类的金属。柄部51通过注塑成型法或 金属加工方式而形成。杆部52的外径小于缝线抓针4的内径。
虽然杆部52的外径并不局限于特定的尺寸,但该外径优选地大于等于 0.3 mm并且小于等于0.8 mm,更优选地为大于等于0.4 mm并且小于等于0.7 mm。如果该外径处于上述范围内,则能够将缝线牵引工具5的杆部52插入 缝线抓针4的内腔43。
虽然杆部52的长度并不局限于特定的长度,但如缝线抓针4的第二针 部42的整体长度大于等于20mm并且小于等于200mm,则该杆部52的长度 优选地大于等于45mm并且小于等于225mm,更优选地,如缝线抓针4的第 二针部42的整体长度大于等于80 mm并且小于等于100mm,则该杆部52 的长度为大于等于105 mm并且小于等于125 mm。
如果该长度处于上述的范围内,则当缝线牵引工具5的柄部51安装到 缝线抓针4的第二套筒41内时,环形部53完全地从缝线抓针4的开口伸出。
环形部53在缝线抓针4内变形并近似为直线,而在从缝线抓针4伸出 的状态下为环形。这样能够便于夹持缝线。因此,形成该环形部53的材料 优选为具有弹性。
如图1和图2中所示,环形部53形成为在环形部53从缝线抓针4伸 出的状态下,缝线插针3的中轴线或其延伸线穿过环形部53的内部。这样 能够确保夹持缝线。
环形部53的直径不局限于特定的直径。优选地,如假设缝线插针3和 缝线抓针4之间的距离为L (mm),则环形部53的直径大于等于1.5L并且 小于等于3.0L (mm)。如果该直径处于上述范围内,则环形部53夹持缝线 的性能最佳。
尽管环形部53的线径(wire diameter)并不局限于特定的直径,但该线 径优选地大于等于0.1 mm并且小于等于0.3 mm,更优选地为大于等于0.14 mm并且小于等于0.24 mm。如果该线径处于上述范围内,则即使附着有粘 性非常高的物质如胃液,环形部也能够保持环形。
只要构成杆部52和环形部53的材料较坚硬并可弹性变形,则该材料并 不局限于特定的材料。这种材料的实例包括金属,如不锈钢,并且环形部53 通过金属加工方式而形成。
以下将根据图8至图16描述使用根据本发明的医疗器械1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
根据该实施例,使用医疗器械1将活体的内部器官固定到体表的内部器 官的固定方法,首先是,朝主体2的下方可滑动地移动与该第二穿刺针3分
离的第一穿刺针4、并且将第一穿刺针4从活体的体表刺入内部器官,如图 8中所示。
此时,由于第一穿刺针4例如在外周面上具有刻度标记,因此可通过扫 视来检查刺入深度。由于存放单元23是由透明无色的树脂制成,特别地, 即使第一穿刺针4穿过第一存放部231,第一穿刺针4上的标记也能够被可 视地识别。
然后,如图9中所示,将缝线牵引工具5在第一穿刺针4内可滑动地向 下移动,以使环形部53从第二导向孔下方的针尖伸出。如必要的话,可将 存放单元23以及主体2围绕刺入的第一穿刺针4旋转至期望的位置,并且 如必要的话,可将第一穿刺针4相对于体表倾斜至期望的角度。
如图10中所示,将第二穿刺针3插入设置在期望位置的存放单元23的 第二导向孔内,并从体表刺入内部器官,由此使第二穿刺针3的下端与环形 部53相对。
如图11中所示,将缝线102从第二穿刺针3的上端插入该第二穿刺针3, 以从该第二穿刺针3的下端伸出。如图12中所示,将缝线牵引工具5可滑 动地向上移动,以使环形部53能够夹持缝线102。
在这种状态下,如图13中所示,将医疗器械1整体地向上拔起,以从 活体中移除第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刺针3。由此,被缝线牵引工具5的环形 部53夹持的缝线102的一端向上露出体表外,如图14中所示。因此,通过 将缝线102的一端结合到另一端,可将内部器官固定。
应当注意的是,在如上所述地刺入第二穿刺针3之前,执行存放单元23 的旋转操作,直至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处第二穿刺针3近似成直角地剌穿 内部器官的外表面。类似地,就在刺入第二穿刺针3之前,执行第一穿刺针 4的倾斜操作,直至这样的角度在该角度下第二穿刺针3近似成直角地刺 穿内部器官的外表面。
艮口,第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刺针3所穿刺的内部器官是胃等内部器官, 而如图22中所示,该内部器官的外表面通常为球形曲面。由此,如图23中所示,将穿刺方向设定为相对于该内部器官的外表面近似成直角时,第二穿
刺针3如图24所示地顺利地刺入内部器官。
将内视镜(未示出)插入前面所述的第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刺针3所刺 入的内部器官内。通过内视镜观察内部器官的、靠近第一穿刺针4刺入的位 置的内表面,由此,旋转存放单元23,并将第一穿刺针4倾斜,以便将第二 穿刺针3近似成直角地刺入内部器官的外表面。
更具体地,首先,在使用医疗器械l之前先将内视镜插入作为活体病人 的胃部,供给足够的空气,且腹壁100与胃壁101紧密地贴合。随后,通过 内视镜发出的光确定作为内部器官的胃的位置,并且将作为体表的腹部皮肤 即进行消毒并施以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tic)。用手术刀在相关区域切出小 的切口。根据情况,利用金属皮氏钳(Pean forceps)(未图示)将小的切口 扩大。
主体2的接合部233紧靠腹壁100,并且缝线抓针4从小的切口区域近 似成直角地刺入病人的腹壁100和胃壁101 (图8)。此时,即使缝线牵引 工具5的环形部53存储在缝线抓针4的内腔43内,仍可以使缝线牵引工具 5脱离。
操作缝线牵引工具5的柄部51,以将缝线牵引工具5插入缝线抓针4的 内腔43内,直至柄部51的下端邻接套筒41。由此,缝线牵引工具5的环形 部53从缝线抓针4的针尖伸出并环形地扩展(图9)。
随后,将缝线插针3近似垂直地穿过第二存放部232刺入病人的腹壁100 和胃壁101,并且将保持缝线插针3的第二保持板62安装在第一保持板61 上。通过将第二保持板62安装在第一保持板61上,以便通过第一保持板和 第二保持板形成椭圆的形状,将缝线插针3和缝线抓针4的尖锐的针尖的指 向设置为近似恒定(图10)。
如上所述,医生可在刺入缝线插针3之前决定穿刺位置,并且主体2的 支撑构件21围绕缝线抓针4旋转,以将第二存放部232定位在穿剌位置。 此外,如必要的话,使第一穿刺针4相对于体表倾斜至期望的角度。
在此情况下,旋转存放单元23,并将第一穿刺针4倾斜,以便通过内视 镜观察内部器官的、靠近第一穿剌针4刺入的位置的内表面,并从而如上所 述地将第二穿刺针3近似成直角地刺入内部器官的外表面。此外,当如上所述地刺入缝线插针3时,将内针80插入缝线插针3,如 图10中所示,由此,可使内针80的针尖的倾斜表面与第二穿剌针3的针尖 的倾斜表面齐平,并因此减小穿刺阻力。
如果如上所述将缝线插针3适当地刺入到内部器官的内部,则缝线102 从缝线插针3的上端插入内腔,并从缝线插针3的针尖伸出。由此缝线102 穿过缝线牵引工具5的环形部53的内部(图11)。
随后,将缝线牵引工具5相对于缝线抓针4朝基端侧(图ll中的上侧) 拔起,并且如图12中所示,通过环形部53夹持缝线102。在这种状态下, 将医疗器械1整体地向上拔起,以从活体中移除第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刺针 3,如图13中所示。
因此,如图14中所示,缝线102从缝线插针3插入的部分穿过腹壁100 进入胃壁101、并通过这些操作过程转变成从缝线抓针4刺入的位置伸出的 状态。由此,将缝线102的端部结合在一起,以将腹壁100与胃壁101固定。
在通过缝线将腹壁100固定到胃壁101之后,将第二保持板62压入到 第一保持板61的一侧(主体2的支撑构件21的一侧)。由此,设置在第一 保持板61上的凸起部配合到设置在第二保持板62上的凹入部内,由此,该 状态转变成第一保持板和第二保持板彼此配合的状态。
此时,缝线插针3并不处于与缝线抓针4和支撑构件21平行的状态, 而是相对于缝线抓针4和支撑构件21处于朝端部张开的状态(图15)。由 此,能够可视地确定缝线插针3己被使用。
将主体2的支撑构件21的操作单元214压入顶端侧(图16),该状态 转变为缝线抓针4和缝线插针3的尖锐的针尖分别存放在存放单元23的第 一存放部231和第二存放部232内的状态,安装并处理医疗器械1。
由于上述操作能够维持针尖的存放状态,能够避免在处理医疗器械之后 发生误将针刺入医护人员的附属事故。例如,上述的专利文献1的医疗器械 在使用后处理安装时,其针尖仍伸出,因此可能会发生误将针刺入医护人员 的附属事故。
如所述的,到目前为止,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医疗器械1,在完成通过缝 线将腹壁100与胃壁101固定之后处理安装该医疗器械的过程中,两个穿刺 针的尖锐的针尖能够完全地由主体覆盖。因此能够安全地处理安装医疗器械1。此外,由于能够可视地确定医疗设备1已被使用,因此可减少误将针剌 入医护人员的附属事故。
而且,根据该实施例的医疗器械1构造为第一单元A,包括主体2、
第一穿刺针4和第一保持板61;以及第二单元B,包括第二穿刺针3和第二 保持板62,第一单元A和第二单元B分开地形成以彼此接合以及彼此分离。
由此,在将第一穿刺针4刺入活体后,能够将第二穿刺针3刺入活体。 因此无需将两个穿剌针3、 4同时刺入,并且能够根据第一穿刺针4的刺入 位置相应地调节第二穿剌针3的穿刺位置。
此外,在刺入第一穿刺针之后,能够在期望的倾斜角度下刺入第二穿刺 针3。由此,如图22至图24中所示,即使内部器官的外表面为球形曲面, 仍能将第二穿刺针3成直角地刺入内部器官。因此,能够避免第二穿刺针3 不顺利地刺入内部器官的球形曲面的外表面,因而能避免伤害内部器官的外 表面。
此外,可通过内视镜观察内部器官的靠近第一穿刺针4穿刺的位置的内 表面。通常,内部器官的内表面和外表面是近似平行的。由此,能够容易地 旋转存放单元23并使第一穿刺针4倾斜,以便第二穿刺针3近似成直角地 刺入内部器官的外表面。
此外,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医疗器械l中,第二穿刺针3的第二保持板62 以可接近的方式和可分离的方式从上方邻接第一穿刺针4的第一保持板61。 由此,当第二穿刺针3与第一穿刺针4分开地穿刺时,第二穿刺针3的针尖 自动地布置在与第一穿刺针4的针尖相对的位置处。
因此,尽管如上所述第二穿刺针3与第一穿刺针4为分开穿刺的结构, 缝线牵引工具5的从第一穿刺针4的下端伸出的环形部53仍能够容易地和 确定地夹持从第二穿刺针3的下端伸出的缝线102。
此外,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医疗器械1中,在第一保持板61和第二保持 板62通过凸起部611和凹入部621彼此连接的状态下,第一穿刺针4和第 二穿刺针3之间的上端距离小于存放单元23的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之 间的距离。
由此,在第一保持板61和第二保持板62连接的状态下,难以顺利地、 可滑动地移动第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刺针3。因此在第一保持板61和第二保持板62保持连接时,能够令人满意地防止将第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刺针3 同时刺入活体内的误操作。
如果在第一保持板61和第二保持板62保持连接时将第一穿刺针4和第 二穿刺针3刺入活体,则第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刺针3在刺入活体的同时朝 向端部张开。
当第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刺针3从活体朝向端部张开时,难以将第一穿 刺针4和第二穿刺针3移除。如果将其强行移除,则可能损伤活体,并可能 造成病人的剧烈疼痛。
如果例如由于病人的皮下脂肪层较厚而使从体表到内部器官的距离更 大,则通过上述的误操作而使第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刺针3的针尖在活体内 部张开的缺点将更加显著。
此外,如果第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刺针3如上所述地张开,缝线牵引工 具5的环形部53同样难以夹持从第二穿刺针3的针尖伸出的缝线102。
此外,如上所述,第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刺针3所刺入的内部器官诸如 胃的外表面是球形曲面。由此,如果第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刺针3同时穿刺, 从而朝向端部张开,则第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刺针3中的一个可能不能够顺 利地刺入内部器官,从而导致损伤该内部器官的外表面。
由此,对于根据该实施例的医疗器械l,在第一保持板61和第二保持板 62连接时,不能作为医学治疗执行将第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刺针3刺入活体。
另一方面,在第一保持板61的凸起部611和第二保持板62的凹入部621 脱离、而第一保持板61和第二保持板62接合的状态下,第一穿刺针4和第 二穿刺针3之间的上端距离大于存放单元23的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之 间的距离。
由此,在第一保持板61和第二保持板62保持接合的状态下,同样难以 顺利地、可滑动地移动第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刺针3。因此,即使在第一保 持板61和第二保持板62接合而非彼此连接时,仍能够令人满意地防止将第 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刺针3同时刺入活体内的误操作。
如果在彼此分离的第一保持板61和第二保持板62接合的状态下,第一 穿刺针4和第二穿刺针3剌入活体,则第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剌针3的针尖 在活体内部彼此更加靠近,形成锥形的形状。当刺入的第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刺针3以锥形方式从活体张开时,同样 地难以将第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刺针3移除。如果将其强行移除,则可能同 样地损伤活体。由此,当第一保持板61和第二保持板62接合时,第一穿刺 针4和第二穿刺针3不能刺入活体。
亦即,根据该实施例的医疗器械1的结构形成为用于如上所述地依序将 第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剌针3刺入,以及形成为阻止第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 刺针3同时穿刺。
此外,由于第一穿刺针4形成为胡伯针,因此缝线牵引工具5的环形部 53能够沿着适当的方向容易地从第一穿刺针4的针尖的开口处伸出。特别地, 通过将缝线牵引工具5的柄部51与第一穿刺针4接合,可确保环形部53沿 着适当的方向从针尖的开口伸出。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由胡伯针构成的第一穿刺针4的穿剌阻力要高于 针尖具有倾斜表面的第二穿刺针3的穿刺阻力。然而,如上所述,利用根据 该实施例的医疗器械,第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刺针3并不同时刺入,由此, 由胡伯针构成的第一穿刺针4的穿刺阻力并不造成任何问题。
此外,如上所述,在待刺入缝线插针3时,将内针80插入缝线插针3, 如图10中所示。由此,可使内针80和第二穿刺针3的针尖的倾斜表面相互 齐平,以减小穿刺阻力。
而且,可通过内针80从内部支撑具有中空结构的第二穿刺针3。这样能 够防止刺入的第二穿刺针3弯曲等故障。还可防止组织进入刺入到活体内的 缝线插针3的内部而造成难以插入缝线102。
此外,利用根据该实施例的医疗器械l,内针80的柄部81与缝线插针 3的上端接合,因此可容易地和确定地使内针80与第二穿刺针3的针尖的倾 斜表面彼此齐平。
此外,在根据本发明的医疗器械l中,主体2包括锁定部212,该锁定 部212在针尖存放在第一存放部231内时锁定第一穿刺针4,而通过凸起部 611和凹入部621连接到锁定的第一穿刺针4的第二穿刺针3的针尖存放在 第二存放部232内。
这样能够防止所使用的医学器械1的第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刺针3的尖 锐的针尖露出。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将安全地处理医疗器械l。此外,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医疗器械l中,筒形的第一存放部231和第二 存放部232共同分担限制第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刺针3的滑动方向的作用和 存放第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刺针3的尖锐的针尖的作用。
由此,利用这种简单实用的结构,即可限制第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刺针 3的滑动方向以及存放第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刺针3的尖锐的下端,并可容 易地和迅速地实现滑动状态和存放状态之间转换。
至此,根据该实施例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医疗器械,但本发明并不局限 于该实施例。例如,支撑单元、接合部和主体的其他部分的形状,缝线插针 和缝线抓针的套筒的形状等方面可以与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描述的方面不同。
例如,下面参照图17描述另一个的实施例。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医疗 器械与根据前述实施例的医疗器械近似相同。然而,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医疗器械构造为在第一保持板61上具有第一爪部71, 并且在第二保持板62上具有第二爪部72,在使用后,第二保持板62被压入 第一保持板61侧(主体2上的支撑构件21侧),从而设置在第二保持板62 上的第二爪部72与设置在第一保持板61上的第一爪部71叠合(override), 并且第一保持板61与第二保持板62接合。此外,在用手保持第一保持板61 的顶端侧时,将主体2的操作单元214压入该顶端侧,由此将两个穿刺针的 尖锐的针尖存放在存放单元23内。
此外,如图12和图13中所示,上述实施例示例性地示出了,缝线牵引 工具5的环形部53在第一穿剌针4和第二穿刺针3所刺入的内部器官内夹 持缝线102,并且在此状态下将医疗器械1向上整体拔起,以从活体移除第 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刺针3。通过这样的操作,如图14中所示,其状态转入 这样的状态缝线102的两端从内部器官的内部朝体表伸出。
或者,该医疗器械l能够用于与上述方法不同的内部器官固定方法。以 下将描述另一种内部器官固定方法。首先,与上述方法类似,缝线牵引工具 5的环形部53在第一穿刺针4和第二穿刺针3所刺入的内部器官内夹持缝线 102。
其次,将缝线牵引工具5进一步朝基端侧向上拔起,并将夹持缝线102 的缝线牵引工具5完全地从缝线抓针4拔出。
通过这样的操作,如图19中所示,能够实现这样的状态,将缝线102的一端利用缝线插针3和缝线抓针4从体表部穿过胃壁101的内部,随后伸
出体表部。
其后,如图20所示,将存储线103从缝线抓针4的第二套筒41插入。 随后,将主体2从腹部IOO拔起。
如图21中所示,这些操作过程将该状态转变为这样的状态在该状态 下,从缝线插针3插入的部分中插入的缝线102从腹壁100经过胃壁101的 内部,并从缝线抓针4刺入的位置处伸出。
而且,该状态转为这样的状态存储线103在缝线抓针4所插入的位置 处插入至胃壁101内部。通过将缝线102的各端部结合在一起,可将腹壁100 固定到胃壁101。
此外,上述实施例示例性地示出了缝线牵引工具5的柄部51与第一穿 刺针4的上端接合,由此缝线牵引工具5的环形部53沿着合适的方向从由 胡伯针构成的第一穿刺针4的针尖的开口处伸出。或者,可在柄部51的上 表面上形成指示缝线牵引工具5的方向的标记。
类似地,上述实施例示例性地示出了,通过将内针80的柄部81与第二 穿刺针3的上端接合而使第二穿刺针3和内针80的针尖的倾斜表面相互齐 平。或者,可在柄部81的上表面上形成指示内针80的方向的标记。
此外,可使用该医疗器械的活体的区域并不局限于腹壁和胃壁,而是, 该医疗器械能够用于将每一内部器官、血管、神经等的器官壁提高到腹壁等 的位置上。此外,上述实施例示例性地示出了固定人体的内部器官。或者, 本发明也可用于除人体之外的活体。
权利要求
1. 一种医疗器械,包括第一单元,其包括主体,其沿着竖直方向延伸;导向单元,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沿着该竖直方向贯穿该导向单元,该导向单元从所述主体的下端沿着与该竖直方向垂直的方向伸出;中空结构的第一穿刺针,该第一穿刺针在其上端附近由所述主体沿着竖直方向可滑动地支撑,并且该第一穿刺针具有可滑动地从上方插入所述第一导向孔内的、尖锐的下端;以及第一保持板,其一体地固定到所述第一穿刺针的上端附近,以及第二单元,其包括中空结构的第二穿刺针,其具有可滑动地从上方插入所述第二导向孔内的、尖锐的下端;以及第二保持板,其一体地固定到所述第二穿刺针的上端附近,其中所述第一单元和所述第二单元分开地形成以彼此接合及彼此分开,以及插入所述第二导向孔的所述第二穿刺针的所述第二保持板从上方可接近地且可分离地邻接该第一穿刺针的该第一保持板。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器械,其中所述第一保持板和所述第二保持板分别包括彼此可接近地且彼此可分 离地连接的连接器,以及在所述第一保持板连接到所述连接器上的所述第二保持板的状态下,所 述第一穿刺针和所述第二穿刺针之间的上端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导向孔和 所述第二导向孔之间的距离。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疗器械,其中在所述导向单元中形成有筒形的第一存放部,其中形成有所述第一导 向孔;以及筒形的第二存放部,其中形成有所述第二导向孔,所述主体包括锁定部,该锁定部在所述第一穿刺针的针尖存放在所述第 一存放部内的情况下锁定所述第一穿刺针,以及与被锁定在所述连接器上的所述第一穿刺针连接的所述第二穿刺针的 针尖存放在所述第二存放部内。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医疗器械,其中在所述第一保持板上形成滑孔,所述主体可滑动地位于该滑孔中,以及 所述锁定部在所述主体中形成为凹入部,在所述滑孔中滑动的所述第一 保持板与该凹入部可分离地接合。
5. 如权利要求1一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医疗器械,还包括缝线牵引工具,其包括杆部,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穿剌针内;柄部,其与所述杆部的上端一体地形成,并位于所述第一穿刺针的 上端上方;以及环形部,其与所述杆部的下端一体地形成,并从所述第一穿刺针的 下端伸出或縮回。
6. —种医疗器械,包括 主体;第一保持板,其设置为相对于所述主体可滑动; 第一穿刺针,其由所述第一保持板保持;第二保持板,其可分离地及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保持板上;以及 第二穿刺针,其由所述第二支承板保持。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医疗器械,其中所述第二保持板沿预定方向朝所述第一保持板的移动受到限制。
8. 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医疗器械,其中将所述第一穿刺针和和所述第二穿刺针安装为所述第一穿刺针和所述 第二穿刺针的针尖的开口彼此相对。
9. 如权利要求6 — 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医疗器械,其中 在将所述第二穿刺针移动至靠近所述第一穿刺针的状态下,设置接合单元,该接合单元将所述第二保持板与所述第一保持板接合。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医疗器械,其中所述接合单元构造为包括凹入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保持板和所述第 二保持板中的一个保持板上;以及凸起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保持板和所述第二保持板中的另一个保持板上。
11.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医疗器械,其中所述接合单元构造为包括第一爪部,设置在所述第一保持板上;以及 第二爪部,设置在所述第二保持板上。
12. 如权利要求6—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医疗器械,其中 通过将所述第二保持板朝所述第一保持板移动,所述第二穿刺针相对于所述第一穿刺针的状态改变为不同的状态。
13. 如权利要求6—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医疗器械,其中 在所述主体的顶端侧设置存放所述第一穿刺针和所述第二穿刺针的针尖的存放部。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医疗器械,其中当所述第一保持板与所述第二保持板接合且使所述第一保持板朝所述 主体的基端侧滑动时,所述第一穿刺针和所述第二穿刺针的针尖存放在所述 存放部内。
15. 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医疗器械,其中所述主体的基端侧包括锁定部,该锁定部将所述第一保持板锁定在预定 位置,并且所述第一穿刺针和第二穿刺针的针尖在所述第一保持板由所述锁 定部锁定的位置处存放在所述存放部中。
16. 如权利要求6—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医疗器械,其中 所述第一保持板或第二保持板包括限制单元,其限制保持所述第二穿刺针的所述第二保持板沿滑动方向的运动。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医疗器械,其中所述限制单元是这样的构件其为所述第一保持板的凸出的部分,并且 其覆盖所述第二保持板的一部分。
18. —种使用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医疗器械将活体的内部器官固定到体 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相对于所述主体可滑动地向下移动所述第一穿刺针,以将所述第一穿刺 针从所述活体的体表刺入所述内部器官,所述缝线牵引工具插入到所述第一穿刺针内,并且所述第二穿刺针与所述第一穿刺针分离;使所述缝线牵引工具在所述第一穿刺针内可滑动地向下移动,以使所述环形部从所述第一穿刺针的顶端向下伸出所述第二导向孔;根据需要,将所述导向单元以及所述主体围绕刺入的所述第一穿刺针旋 转至期望的位置;将所述第二穿刺针插入设置在期望位置的所述导向单元的所述第二导 向孔内,以将所述第二穿刺针刺入到所述内部器官的内部,由此使所述第二 穿刺针的下端与所述环形部相对;将缝线从所述第二穿刺针的上端插入所述第二穿刺针,并使该缝线从所 述第二穿刺针的下端伸出;将所述缝线牵引工具可滑动地向上移动,以使所述环形部夹持该缝线;以及使由所述环形部夹持的该缝线的一端露出于所述体表上方,并将所述缝 线的一端结合到所述缝线的另一端。
19. 一种使用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医疗器械将活体的内部器官固定到体 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相对于所述主体可滑动地向下移动所述第一穿刺针,以将所述第一穿刺 针从所述活体的体表刺入所述内部器官,所述缝线牵引工具插入到所述第一 穿刺针内,并且所述第二穿刺针与所述第一穿刺针分离;使所述缝线牵引工具在所述第一穿刺针内可滑动地向下移动,以使所述 环形部从所述第一穿刺针的顶端向下伸出所述第二导向孔;根据需要,将刺入的所述第一穿刺针相对于所述体表倾斜至期望的角度;将所述第二穿刺针插入设置在期望位置的所述导向单元的所述第二导 向孔内,以将所述第二穿刺针刺入到所述内部器官的内部,由此使所述第二 穿刺针的下端与所述环形部相对;将缝线从所述第二穿刺针的上端插入所述第二穿刺针,并使该缝线从所 述第二穿刺针的下端伸出;使所述缝线牵引工具可滑动地向上移动,以使所述环形部夹持该缝线;以及使由所述环形部夹持的所述缝线的一端露出于体表上方,并将所述缝线 的一端结合到所述缝线的另一端。
20. —种使用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医疗器械将活体的内部器官固定到体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相对于所述主体可滑动地向下移动所述第一穿刺针,以将所述第一穿刺 针从所述活体的体表刺入所述内部器官,所述缝线牵引工具插入到所述第一 穿刺针内,并且所述第二穿刺针与所述第一穿刺针分离;使所述缝线牵引工具在所述第一穿刺针内可滑动地向下移动,以使所述 环形部从所述第一穿刺针的顶端向下伸出所述第二导向孔;根据需要,将所述导向单元以及所述主体围绕刺入的所述第一穿刺针旋 转至期望的位置,并且根据需要,将所述第一穿刺针相对于所述体表倾斜至 期望的角度;将所述第二穿刺针插入设置在期望位置的所述导向单元的所述第二导 向孔内,以将所述第二穿刺针刺入到所述内部器官的内部,由此使所述第二 穿刺针的下端与所述环形部相对;将缝线从所述第二穿刺针的上端插入所述第二穿刺针,并使该缝线从所 述第二穿刺针的下端伸出;使所述缝线牵引工具可滑动地向上移动,以使所述环形部夹持该缝线;以及使由所述环形部夹持的所述缝线的一端露出于体表上方,并将所述缝线 的一端结合到另一端。
21.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固定内部器官的方法,其中, 使所述导向单元旋转至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处所述第二穿刺针近似成直角地刺入所述内部器官的外表面。
22.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固定内部器官的方法,其中, 使所述第一穿刺针倾斜至这样的角度在该角度下所述第二穿刺针近似成直角地刺入所述内部器官的外表面。
23. 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固定内部器官的方法,其中, 使所述导向单元旋转至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处所述第二穿刺针近似成直角地刺入所述内部器官的外表面;使所述第一穿刺针倾斜至这样的角度在该角度下所述第二穿刺针近似 成直角地刺入所述内部器官的外表面。
24. 如权利要求21—2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固定内部器官的方法,包括: 将内视镜插入所述内部器官内;以及通过内视镜观察所述内部器官的、靠近所述第一穿刺针刺入的位置处的 内表面。
25. 如权利要求19一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固定内部器官的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穿刺针和所述第二穿刺针所刺入的所述内部器官的外表面是球形曲面。
全文摘要
一种医疗器械(1)包括主构架(2);第一穿刺针(4),其设置为可在主构架(2)上滑动;第一保持板(61),其适于保持第一穿刺针(4),并设置为可在主构架(2)上滑动;以及第二保持板(62),其适合于保持第二穿刺针(3),并以可分离的及可进行自由移动的方式安装在第一保持板(61)上,其中,将第二保持板(62)安装为朝指定的方向抵靠第一保持板(61)。
文档编号A61B17/34GK101415370SQ200780012588
公开日2009年4月22日 申请日期2007年2月16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7日
发明者坂口幸彦, 小城康雅, 松波秀明, 池田昌夫, 铃木裕 申请人:铃木裕;住友电木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