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助行车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行动辅具,特别是涉及一种适于行动不便者 使用的助行车。
技术背景助行器主要是提供行动不便者具有安全的支撑及足够的稳定性, 年纪较长、丧失活动力及平衡感的人,借由助行器可重建肌肉的活动 力、平衡感以及扩展行动空间,提升生活的素质。且助行器依据使用功能及结构,概分为手杖式、拐杖式、带轮式 助行车(架)、不带轮式助行架...等多数种,且带轮式助行车(架)提 供下肢行动不便者具有较佳的行动力。且如图l所示,现有一种带轮式助行车包含一个车架1、 一个固设在该车架1前端部的把手2、 一对 轴设在该车架1前端底部的前轮3、 一对轴设于该车架1后端底部的 后轮4及一个安装于该车架1上的垫体5。当使用者将需要支撑的一 只下肢抵靠在该垫体5上,另一只健全的下肢着地,且利用双手扶助 在该把手2上,利用前、后轮3、 4的设置而达到辅助行动的目的。虽然,这种助行车使得行动不便者达到行动方便的目的,但是因 为该把手2无法控制所欲移动的方向,且前轮3为万向轮,当使用者 欲转向时,必须直接施力于车架l,并使整台助行车导向欲转的方向, 所以在操作上较为费力且不便。再者,这种助行车也无手控刹车设计, 当欲减速时,完全需要靠使用者另一只脚与地面产生摩擦,这对下肢 不便的使用者来说,无疑地是较不安全的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准确控制移动方向、实时刹车且 操作省力、安全的助行车。本实用新型的助行车包含一个车架、 一个安装在该车架上的支撑垫单元、 一个轴设在车架的把手单元、 一对设置在该车架的转向单元、 一对安装于所述转向单元上的前轮、 一个连结在该把手单元与转向单 元间的连杆单元、至少一个轴设在该车架的后轮及至少一个对该后轮 产生刹车的刹车单元。该车架具有一个前端部及一个与该前端部相反 设置的后端部。该支撑垫单元是介于该前、后端部间。该把手单元具 有一个轴设在该前端部的底端部及一个与该底端部相反设置的握持 部。所述转向单元各具有一支固接于该车架前端部的定位管、 一支轴 设在该定位管中的转轴、 一个与该转轴固接的转向座及一个固接于该 转向座的牵动板,所述转向座各具有一个沿径向贯通的贯孔。所述前 轮各具有一个固接于转向座的贯孔中的轮轴。该连杆单元具有一个固接于该把手单元底端部的连结件及二支分别与转向单元的牵动板枢接 且受该连结件连动的连杆。该后轮是轴设在该车架的后端部。该刹车 单元具有一个枢接于该握持部的刹车把手、 一个枢接于该车架的刹车 板及一个牵连在该刹车板与该刹车把手间的刹车线,该刹车板具有一 个受该刹车线掣动的掣动部及一个对应该后轮的刹车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该连杆单元与转向单元连结在 该把手单元与前轮间,利用操作该把手单元而达到轻易控制转向的目 的,且利用该刹车单元实时刹车,而达到使用安全的目的。
图l是现有一种助行车的立体外观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的前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的仰视图,说明一个连杆单元 受一个把手单元连动;图5是沿图3中的直线V-V所取的剖视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说明二个 转向单元与二个前轮安装在一个车架上;图7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面图,说明所述前轮 安装于所述转向单元上;图8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说明该连 杆单元连结在该把手单元的一个底端部;图9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剖面示意图,说明一个 刹车单元相对于一个后轮;图IO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的刹车操作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的转向操作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收折操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助行车的较佳实施例,包含一个 车架IO、 一个安装在该车架10上的支撑垫单元20、 一个轴设在车架 10的把手单元30、 一对设置在该车架10的转向单元40、 一对安装于 所述转向单元40上的前轮50、 一个连结在该把手单元30与转向单元 40间的连杆单元60、一对轴设在该车架10的后轮70及二个对该后轮 70产生刹车的刹车单元80。该车架10具有一个前端部11、 一个与该前端部11相反设置的后 端部12、 二支由该前端部11延伸至该后端部12的架管13、 一支固i殳 于前端部11且沿水平设置地连结在所述架管13底端的横杆14、 一支 对应该前端部11且固设在所述架管13间的车首管15及一支介于该 前、后端部11、 12间且固设在架管13的座管16,该车首管15及该 座管16概都垂直于地面,该座管16并具有一个沿径向贯通的插孔 161。该支撑垫单元20具有一支穿设于该座管16中的竖管21、 一个固 设在该竖管21上的垫体22及一个沿径向穿过该竖管21及座管16的 旋钮23,该竖管21具有多数个沿轴向间隔设置且供该旋钮23穿设的 调整孔211,利用该4t钮23穿设在不同位置的调整孔211及该插孔161 中,调整该垫体22的高度。该把手单元30具有一个轴设在该车首管15中的下杆件31、 一个 与该下杆件31对接设置的上杆件32、 一个安装在该上杆件32上的把手件33、 一个设于该下、上杆件31、 32间的快拆组34及一个对应该 快拆组34的安全锁定组35。该下杆件31具有一个凸伸在该车首管15底部的底端部311及一 个与该底端部311相反设置的固定座312,且配合参阅图5,该固定座 312具有一个枢孔313、 一个设于该枢孔313侧边的锁定孔314及一个 设于该锁定孔314侧边的穿孔315。该上杆件32具有一个截面呈倒U型且盖设在该固定座312上的 枢接座321及一个与该枢接座321相反设置的顶端部322,该枢接座 321具有一个枢设于该枢孔313的枢转部323、 一个设于该枢转部323 侧边且对应于该锁定孔314的安装孔324及二个对应该穿孔315且呈 倒U型的扣槽325。该把手件33概呈T型,且具有一支插设在该顶端部322中的中 杆331及二个供握持的握持部332。配合参阅图5,该快拆组34具有一支穿设在该穿孔315与所述扣 槽325中的长杆341、 一个螺设在该长杆341其中一端且位在该枢接 座321外部的端件342、 一个枢设于该长杆341另一端上的偏心旋臂 343、 二个套设在该长杆341上且分别对应于所述扣槽325的轴套344 及一个套设在所述轴套344间且提供轴套344互相远离的弹簧345, 操作该偏心旋臂343使得轴套344相对趋近或远离,且使该枢接座321 相对于该固定座312产生迫紧定位或以该枢转部323为转动中心产生 枢转。配合参阅图5,该安全锁定组35具有一个安装于该枢接座321的 安装孔324中的定位块351、 一支穿设在该定位块351中且插设在该 锁定孔314中的插销352及一个提供该插销352恒保持朝该锁定孔314 移动趋势的弹簧353。配合参阅图6及图7,所述转向单元40各具有垂直固接于该车架 10的横杆14两端且概垂直于地面的一支第一定位管41与一支第二定 位管41,、轴设在该第一、二定位管41、 41,中的一支第一转轴42与 一支第二转轴42,、套设在该第一、二定位管41、 41,与该第一、二转轴42、 42,间的二个轴承43、 43,、固接在该第一、二转轴42、 42,底 部的一个第一转向座44与一个第二转向座44,、固接于该第一、二转 向座44、 44,的一个第一牵动板45与一个第二牵动板45,。该第一、 二转向座44、 44,呈中空壳状,并各具有一个沿径向贯通的贯孔441、 441,,且该第一牵动板45的长度大于该第二牵动板45,。所述前轮50具有一支与该第一、二转轴42、 42,垂直设置且固接 于该第一、二转向座44、 44,的贯孔441、 441,中的轮轴51。配合参阅图8,该连杆单元60具有一个固接于该把手单元30的 底端部311上的连结件61、 一支枢接在该连结件61与该第一牵动板 45间的第一连杆62及一支枢接在该第一、二牵动板45、 45,间的第二 连杆63,该连结件61具有一个呈中空环圏状固设在该底端部311的 固定套环611及一个固i殳在该固定套环611的驱动板612,该驱动板 612的末端与该第一连杆62枢接,且该连结件61受该把手单元30驱 动,利用该第一连杆62牵动该第一牵动板45及该第一转向座44,该 第一牵动板45又利用该第二连杆62连动该第二转向座44,产生同向 旋转,且使得前轮50达到同步转向目的。该连杆单元60的另一种实 施方式,也可将该第二连杆63枢接在该连结件61与该第二牵动板45, 间,也可使该连结件61连动该第一、二连杆62、 63及该第一、二牵 动板45、 45,(图未示)。所述后轮70是轴设在该车架10的后端部12。该刹车单元80具有二个束套在该握持部332内侧的固定座81、 二个枢接于该固定座81的刹车把手82、 二个固设在该车架10的后端 部12的支撑架83、 二个枢接于该支撑架83的剎车板84、 二个设置于 该支撑架83与该刹车板84间的弹簧85及二条牵连在该刹车板84与 所述刹车把手82间的刹车线86。配合参阅图9及图10,所述刹车板 84各具有一个枢设于该支撑架83的枢接部841、 一个设于该枢接部 841—侧且受所述刹车线86掣动的掣动部842及一个对应于该后轮70 轮面的刹车部843,操作该刹车把手82且拉动该犁动部842,使得该 刹车部843对后轮70的轮面产生刹车。再如图3所示,当使用者将行动不便的一只下肢跨放在该支撑垫 单元20的垫体22上,且另一只健全的下肢立撑于地面上,则利用前、 后轮50、 70的设置,顺利推行而自由活动,且当欲停止或减速时,拉 动刹车单元80的刹车把手82,并掣动刹车板84的掣动部842向上摆 动,刹车部843随即对后轮70进行刹车,所以使用上相当安全。再如图11所示,当助行车欲转向,且使用者转动该把手单元30 时,带动该连杆单元60的连结件61转动,且利用该连结件61牵动该 第一、二连杆62、 63、第一、二牵动板45、 45,及该第一、二转向座 44、 44,,使得前轮50同步转向,且控制所欲前进的方向,操作上相 当省力及方便。又如图12及图5所示,当暂时不使用后欲装箱、搬运时,操作该 快拆组34的偏心悬臂343,且使得轴套344相对于该枢接座321的迫 紧力消除,并解除该快拆组34对该枢接座321的锁紧力,再拉动该安 全锁定组35的插销352,促使该插销352的里端自该锁定孔314中移 出,再扳动该枢接座321以该枢转部323为枢转中心相对于该固定座 312产生枢转,使得该上杆件32、把手件33等构件朝该支撑垫单元 20靠合,以达到收折目的。当欲再使用时,只须再将该把手单元30 向上扳转,且利用该安全锁定组35的插销352嵌卡在该锁定孔314 中,促使该枢接座321定位在固定座312上,当再操作该快拆组34 产生迫紧夹制时,确保该枢接座321稳固定位在固定座312上。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助行车不但利用操控把手单元30而具有较佳 的转向操控性能,且还能实时地操该刹车单元80达到停止或减速的目 的。
权利要求1.一种助行车,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个车架,具有一个前端部及一个与该前端部相反设置的后端部;一个支撑垫单元,是安装在该车架上,且介于该前、后端部间;一个把手单元,具有一个轴设在该前端部的底端部及一个与该底端部相反设置的握持部;一对转向单元,各具有一支固接于该车架前端部的定位管、一支轴设在该定位管中的转轴、一个与该转轴固接的转向座及一个固接于该转向座的牵动板,所述转向座各具有一个沿径向贯通的贯孔;一对前轮,各具有一支固接于所述转向座的贯孔中的轮轴;一个连杆单元,具有一个固接于该把手单元的底端部的连结件及二支分别与所述转向单元的牵动板枢接且受该连结件连动的连杆;至少一个后轮,是轴设在该车架的后端部;至少一个刹车单元,具有一个枢接于该握持部的刹车把手、一个枢接于该车架的刹车板及一个牵连在该刹车板与该刹车把手间的刹车线,该刹车板具有一个受该刹车线掣动的掣动部及一个对应于该后轮的刹车部。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助行车,其特征在于该车架还具有一支 设置于该前端部的车首管,该把手单元还具有一个轴设在该车首管中 且设有该底端部的下杆件、 一个设有该握持部的上杆件及一个设于该 下、上杆件间的快拆组,该下杆件具有一个与该底端部相反设置的固 定座,该固定座具有一个枢孔及一个设于该枢孔侧边的穿孔,该上杆 件具有一个截面呈倒U型且盖设在该固定座上的枢接座,该枢接座具 有一个枢i殳于该枢孔的枢转部及二个对应该穿孔且呈倒U型的扣槽,该快拆组具有一支穿设在该穿孔及所述扣槽中的长杆、 一个螺设在该 长杆其中一端的端件及一个枢设于该长杆另一端的偏心旋臂。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助行车,其特征在于该把手单元还具有 一个对应该快拆组的安全锁定组,且该固定座还具有一个设于该枢孔侧边的锁定孔,该枢接座还具有一个设于该枢转部侧边且对应于该锁 定孔的安装孔,该安全锁定组具有一个安装于该枢接座的安装孔中的 定位块、 一支穿设在该定位块中且插设在该锁定孔中的插销及一个提 供该插销朝该锁定孔移动的弹簧。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行车,其特征在于该车架还具有一支 固设于前端部且沿水平设置的横杆,且所述转向单元的定位管是垂直 地固接于该横杆的两端,所述转向座呈中空壳状。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行车,其特征在于该刹车单元还具有 一个固设在该车架后端部的支撑架及一个设置于该支撑架与该刹车板 的掣动部间的弹簧,该刹车板具有一个介于该掣动部与该刹车部间且 枢设于该支撑架的枢接部。
6.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助行车,其特征在于该车架还具有一支 介于该前、后端部间的座管,该支撑垫单元具有一支穿设于该座管中 的竖管、一个固设在该竖管上的垫体及一个穿过该竖管及座管的旋钮, 该竖管具有多数个沿轴向间隔设置且供该旋钮穿设的调整孔。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助行车,其特征在于该车架还具有二支 由该前端部延伸至该后端部的架管,该竖管是固设在所述架管间。
专利摘要一种助行车,包含一个车架、一个安装在该车架上的支撑垫单元、一个轴设在车架一个前端部的把手单元、一对设置在该车架的转向单元、一对安装于所述转向单元上的前轮、一个连结在该把手单元与转向单元间的连杆单元、至少一个轴设在该车架一个后端部的后轮及至少一个对该后轮产生刹车的刹车单元。利用所述前轮与后轮的设置以辅助行动不便者行动,且操作该把手单元时,利用该连杆单元连动转向单元及前轮顺利转向,操作该刹车单元达到刹车目的。
文档编号A61H3/04GK201085761SQ20072017750
公开日2008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28日
发明者林庆旭 申请人:林口仪器工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