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蛋白质类药物控制释放系统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物控制释放系统,特别是蛋白质类药物控制释放系统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脂质体最早作为研究生物膜的模型提出(Bangham,J.Mol.Biol.1965,13),它的发现,引起了生物学家、药学家的极大兴趣。20世纪70年代,脂质体首先作为β-半乳糖苷酶载体治疗糖原累积疾病后,人们开始应用脂质体作为药物的载体控制药物的释放,提高药物的靶向性,以减少药物毒性和副作用,提高药物的疗效。近几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脂质体工艺的逐步完善,加之脂质体适合于生物体内降解、无毒性和无免疫原性,特别是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具有靶向性,从而减少药物剂量,降低毒性、减少副作用等。因此,脂质体包埋生物活性药物也愈来愈受到重视并得到广泛应用。
海藻酸钠是从褐藻或细菌中提取出的天然多糖,由α-L-古洛糖醛酸(G段)与其立体异构体β-D-甘露糖醛酸(M段)两种结构单元,以三种方式(MM段、GG段和MG段)通过(1-4)糖苷键链接而成的一种无支链的线性阴离子共聚物。海藻酸钠是无毒、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的天然生物高分子材料。同时,该材料具有良好的成型和成膜特性,被广泛作为释放或包埋药物、蛋白与细胞的载体(Macromil.chem.phys.1994,195)。
已被用于提供药物释放的脂质体包括,单层脂质体(Huang,Biochemistry,1969,8;Kim,Biochim,Biophys.Acta,1981,646)、多层脂质体(Bangham,J.Mol.Biol.1965,13)和稳定的多层脂质体(美国专利No.4,522,803),但是在这些方法所制备的脂质体对水溶性蛋白药物的包封率相对较低,并且被包入囊泡内的分子的释放速率也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蛋白质类药物的控制释放系统制备方法,使制备的微胶囊对模型药物蛋白——牛血清蛋白的包封率高达95%以上,并且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本发明所涉及的蛋白质类药物控制释放系统的制备方法,其技术方案为1)采用复乳法制备多泡脂质体,首先将卵磷脂、甘油三脂按质量比为8∶1~5∶1混合,将混合体溶解于乙醚和氯仿的混合有机溶剂中,乙醚和氯仿的体积比为3∶1~2∶1,搅拌使其完全溶解,此为油相;缓慢滴加等体积的含牛血清蛋白的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百分浓度为5.0~8.0%,其中每毫升葡萄糖溶液含牛血清蛋白1~3mg,此为一水相,涡旋振荡并探针超声成初乳,取初乳用注射器快速注入1~4.0%的葡萄糖溶液,此为二水相,涡旋振荡成复乳,用氮气吹除有机溶剂,即得多泡脂质体混悬液;2)制备多泡脂质体微囊,将上述多泡脂质体混悬液和质量百分浓度为3.0~8.0%海藻酸钠溶液混合,最终使海藻酸钠的质量百分浓度为0.1~5%,混合搅拌后,放置于冰箱0.5-5小时,除去气泡,加入一定质量的CaCO3,温和搅拌混匀,取20~50ml的液体石蜡,加Span-80乳化剂,和上述海藻酸钠溶液加入,振荡混匀,形成W/O乳剂,加入的冰醋酸,反应时间10~30分钟后,加入2%的CaCl2溶液使微囊沉降,静置30~60分钟,蒸馏水冲洗,即得多泡脂质体微囊。
本发明制得的微胶囊的包封率高达95%以上,体外释放实验表明,该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而且没有出现突释效应,该微胶囊能广泛应用于生物活性蛋白类药物的缓释包封材料。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采用复乳法制备多泡脂质体,即将卵磷脂、甘油三脂按质量比为6∶1溶解于混合有机溶剂中,溶解于体积比为2∶1的乙醚和氯仿有机溶剂中,搅拌使其完全溶解(油相),缓慢滴加等体积的含2mg/ml牛血清蛋白的6.0%的葡萄糖溶液(一水相),涡旋振荡并探针超声成初乳,取初乳用注射器快速注入2.0%的葡萄糖溶液(二水相),涡旋振荡成复乳,用氮气吹除有机溶剂,即得多泡脂质体混悬液;然后,将多泡脂质体以及脂质体制备过程中未被其包封的游离活性蛋白药物的共存的悬浮液和质量百分数为3.0%海藻酸钠溶液混合,使海藻酸钠的终质量百分数浓度为1.5%,混合后搅拌,于冰箱放置0.5小时除去气泡,加一定质量的CaCO3,温和搅拌混匀,取20~50ml的液体石蜡,加Span-80乳化剂,和上述Alg溶液加入,振荡混匀,形成W/O乳剂,加入的冰醋酸,反应时间30分钟后,加入2.0%的CaCl2溶液使微囊沉降,静置30~60分钟,蒸馏水冲洗,即得多泡脂质体微囊。包封模型蛋白的微胶囊的包封率为97.2%,在模拟生理环境内,3天释放率为20%,15天释放率为62%,一个月内释放率为87%。
实施例2采用复乳法制备多泡脂质体,即将卵磷脂、甘油三脂按质量比为8∶1溶解于混合有机溶剂中,溶解于一定体积比为3∶1的乙醚和氯仿有机溶剂中,搅拌使其完全溶解(油相),缓慢滴加等体积的含2mg/ml牛血清蛋白的6.0%的葡萄糖溶液(一水相),涡旋振荡并探针超声成初乳,取初乳用注射器快速注入3.0%的葡萄糖溶液(二水相),涡旋振荡成复乳,用氮气吹除有机溶剂,即得多泡脂质体混悬液;然后,将多泡脂质体以及脂质体制备过程中未被其包封的游离活性蛋白药物的共存的悬浮液和质量百分数为4.0%海藻酸钠溶液混合,使海藻酸钠的终质量百分数浓度为2.0%,混合后搅拌,于冰箱放置1.0小时除去气泡,加一定质量的CaCO3,温和搅拌混匀,取40ml的液体石蜡,加Span-80乳化剂,和上述Alg溶液加入,振荡混匀,形成W/O乳剂,加入的冰醋酸,反应时间30分钟后,加入2.0%的CaCl2溶液使微囊沉降,静置60分钟,蒸馏水冲洗,即得多泡脂质体微囊。包封模型蛋白的微胶囊的包封率为90.6%,在模拟生理环境内,3天释放率为25%,15天释放率为75%,一个月内释放率为87%。
实施例3采用复乳法制备多泡脂质体,即将卵磷脂、甘油三脂按质量比为7∶1溶解于混合有机溶剂中,溶解于一定体积比为2∶1的乙醚和氯仿有机溶剂中,搅拌使其完全溶解(油相),缓慢滴加等体积的含3mg/ml牛血清蛋白的5.0%的葡萄糖溶液(一水相),涡旋振荡并探针超声成初乳,取初乳用注射器快速注入4.0%的葡萄糖溶液(二水相),涡旋振荡成复乳,用氮气吹除有机溶剂,即得多泡脂质体混悬液;然后,将多泡脂质体以及脂质体制备过程中未被其包封的游离活性蛋白药物的共存的悬浮液和质量百分数为2.5%海藻酸钠溶液混合,使海藻酸钠的终质量百分数浓度为3.0%,混合后搅拌,于冰箱放置3小时除去气泡,加一定质量的CaCO3,温和搅拌混匀,取30ml的液体石蜡,加Span-80乳化剂,和上述Alg溶液加入,振荡混匀,形成W/O乳剂,加入的冰醋酸,反应时间30分钟后,加入2.0%的CaCl2溶液使微囊沉降,静置40分钟,蒸馏水冲洗,即得多泡脂质体微囊。包封模型蛋白的微胶囊的包封率为96.7%,在模拟生理环境体外3天释放率为28%,15天释放率为79%,一个月内释放率为95%。
实施例4采用复乳法制备多泡脂质体,即将卵磷脂、甘油三脂按质量比为7∶1溶解于混合有机溶剂中,溶解于一定体积比为2∶1的乙醚和氯仿有机溶剂中,搅拌使其完全溶解(油相),缓慢滴加等体积的含1.0mg/ml牛血清蛋白的6.0%的葡萄糖溶液(一水相),涡旋振荡并探针超声成初乳,取初乳用注射器快速注入3.0%的葡萄糖溶液(二水相),涡旋振荡成复乳,用氮气吹除有机溶剂,即得多泡脂质体混悬液;然后,将多泡脂质体以及脂质体制备过程中未被其包封的游离活性蛋白药物的共存的悬浮液和质量百分数为3~8%海藻酸钠溶液混合,使海藻酸钠的终质量百分数浓度为2.8%,混合后搅拌,于冰箱放置1.0小时除去气泡,加一定质量的CaCO3,温和搅拌混匀,取50ml的液体石蜡,加Span-80乳化剂,和上述Alg溶液加入,振荡混匀,形成W/O乳剂,加入的冰醋酸,反应时间10分钟后,加入2.0%的CaCl2溶液使微囊沉降,静置30分钟,蒸馏水冲洗,即得多泡脂质体微囊。包封模型蛋白的微胶囊的包封率为96.2%,在模拟生理环境内,3天释放率为23%,15天释放率为68%,一个月内释放率为93%。
权利要求
1.一种蛋白质类药物控制释放系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步骤如下1)采用复乳法制备多泡脂质体,首先将卵磷脂、甘油三脂按质量比为8∶1~5∶1混合,将混合体溶解于乙醚和氯仿的混合有机溶剂中,乙醚和氯仿的体积比为3∶1~2∶1,搅拌使其完全溶解,此为油相;缓慢滴加等体积的含牛血清蛋白的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百分浓度为5.0~8.0%,其中每毫升葡萄糖溶液含牛血清蛋白1~3mg,此为一水相,涡旋振荡并探针超声成初乳,取初乳用注射器快速注入1~4.0%的葡萄糖溶液,此为二水相,涡旋振荡成复乳,用氮气吹除有机溶剂,即得多泡脂质体混悬液;2)制备多泡脂质体微囊,将上述多泡脂质体混悬液和质量百分浓度为3.0~8.0%海藻酸钠溶液混合,最终使海藻酸钠的质量百分浓度为0.1~5%,混合搅拌后,放置于冰箱0.5-5小时,除去气泡,加入一定质量的CaCO3,温和搅拌混匀,取20~50ml的液体石蜡,加Span-80乳化剂,和上述海藻酸钠溶液加入,振荡混匀,形成W/O乳剂,加入的冰醋酸,反应时间10~30分钟后,加入2%的CaCl2溶液使微囊沉降,静置30~60分钟,蒸馏水冲洗,即得多泡脂质体微囊。
2.根据权利1要求所述的方法制备的多泡脂质体微囊可用作蛋白质类药物牛血清白蛋白的缓释包封材料。
全文摘要
一种蛋白质类药物控制释放系统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以磷脂和海藻酸钠为包封材料,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采用复乳法制备多泡脂质体,然后将多泡脂质体以及制备过程中的游离BSA与海藻酸钠混合均匀后,滴加BaCI
文档编号A61K9/52GK1727001SQ20051005715
公开日2006年2月1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4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4日
发明者戴传云, 王伯初, 王黎, 李标 申请人:重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