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脊椎前路生物诱导成骨型内固定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脊柱前路的椎间固定板及其相关专用器械,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脊柱疾患的手术治疗已广泛应用,其中椎间融合技术因内固定器械的进步取得较好效果,但内固定器械仍存在一些缺陷,导致椎间融合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例如目前颈椎椎间融合的成功率在单节段最高为95%,在多节段只能达到75%。现有的椎间融合方法是借助前路固定板和/或椎间融合器和/或钛笼的方式,使椎体间形成骨性连接,但由于骨融合的特有规律尚且不能为人们全部掌握,仍不能实现百分之百的融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中椎间融合率不能进一步提高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利用最新的“表面诱导效应理论”为基础,依靠植入物本身的诱导成骨作用而实现椎间融合的脊椎前路椎间固定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脊椎前路生物诱导成骨型内固定装置,至少包括固定板、设置在固定板上的固定孔;所述固定板的底部还设置有诱导成骨的或引导骨再生供植入自体或异体骨或其他人工骨的至少一个固定板预置骨槽。所述人工骨可以为纳米骨,可以为羟基磷灰石材料制成的人工骨,还可以是有活性的细胞工程骨。
前述的固定板预置骨槽突出于固定板底部,预置骨槽的开口方向向下,其横截面形状呈长方形或其它几何形状。
前述的固定板上设有四个或四个以上的固定孔,该些孔分别位于固定板的两端,与横轴平行排列。前述的固定孔为倾斜孔或正向螺纹孔或倾斜螺纹孔或T形孔或倒梯形孔。
前述的固定板具有与脊椎的生理弯曲角度相近似的纵向弧度;所述纵向弧度为10-15度,横向弧度为6度;所述固定板的边缘进一步设计为圆弧状。
本发明还可包括一骨凿,所述骨凿横截面宽度与相对应的固定板底部骨槽横截面宽度相同,以便预置骨槽可以恰好嵌入。
前述的固定板和固定钉由钛合金或其它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
前述的固定板预置骨槽的周边设置有孔,使预置骨槽为笼状。
前述的固定板预置骨槽加入有等促进成骨的生物因子,所述生物因子为BMP或其它生物因子,所述生物因子为液态或颗粒状或结合成膜状。生物因子可以在手术过程中直接混入固定板预置骨槽内;也可以预置于固定板预置骨槽内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有益效果。
本发明由于在板的底部设置有供植入自体或异体骨或其他人工骨的突出于板的预置骨槽,在手术时,预先将骨置入槽内,利用固定板的表面诱导效应,使拟固定的相邻椎体或两个以上椎体间在椎体前部或外侧形成骨性联接,配合椎体间植骨融合,能达到更好的椎体间融合。本发明技术方案实现的高融合率可以使患者的椎体疾病得到根治,避免了患者因不能融合造成的再次手术的痛苦。所述固定板的长度和固定孔的多少根据需要固定的椎间隙的多少而定,固定板的纵向弧度使本发明固定后有利于恢复正常的脊椎生理弯曲,固定板的边缘成圆弧状可减少固定板对组织的刺激,也可减少用料降低成本。本发明设置骨凿用于手术时预先在椎体上快速凿出与预置骨槽相匹配的浅槽,以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
图1为本发明固定板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图1的纵向剖面图;图3是本发明槽型骨凿的结构剖面图;图4是本发明图3的俯视图;图5为本发明固定于脊椎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阅图1所示为本发明固定板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固定板1的中间位置为一个与固定板1一体的横截面为长方形的预置骨槽4,长方形预置骨槽4供植入自体或异体骨或其他人工骨,长方形预置骨槽4突出于板的底部,见图2,长方形预置骨槽4植入自体或异体骨或人工骨并与椎体连接后,能与使用者椎体形成骨性连接,即预置骨槽4具有诱导成骨或引导骨再生的表面诱导效应。预置骨槽4可以为突出于固定板1的任意几何形状,如菱形,圆柱形,还可以在突出于固定板1的部分设置孔,形成笼状预置骨槽。在一块固定板1上可以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置骨槽4,固定板1可以横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锥体。
在固定板1的两端分别设有2个斜向固定孔3,该些固定孔3与固定板1的横轴平行排列。四个固定孔3为倾斜孔或正向螺纹孔或倾斜螺纹孔或T形孔或倒梯形孔。钢钉斜向通过固定孔3穿过钢板钉入脊椎骨。
请参阅图2所示,是本发明图1的纵向剖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其上部12呈曲线形状,其下部14、15也呈曲线形状;固定板1因而具有与脊椎的生理弯曲角度相近似的纵向弧度;所述纵向弧度可为10-15度,横向弧度最佳为6度;固定板1的边缘11进一步设计为圆弧状。
请参阅图3、图4所示,为本发明骨凿的结构剖面图和俯视图;所述骨凿30底面的四条边稍大于与固定板底部预置骨槽4的四条边,以便预置骨槽4可以恰好嵌入;骨凿30的底部的周边为锋利状,底部的中间部分31为中空状,如图4所示313为槽型骨凿30中空状的边缘,槽型骨凿30的顶部32为向下击打槽型骨凿的受力部位。槽型骨凿的311与312分别对应于如图1、图2所示的预置骨槽的宽度和长度。
在手术时,预先将骨置于预置骨槽4内,利用固定板的表面诱导效应,使拟固定的相邻椎体或两个以上椎体间在椎体前部或外侧形成骨性联接,配合椎体间植骨融合,以达到更好的椎体间融合,对于颈椎,可使椎体单节段融合率逼近或达到100%,多节段融合率远高于75%。对于腰椎和胸椎也能达到相近的融合率。所预制的骨不但包括自体或异体骨,还包括人工骨,如纳米技术形成的人工骨,还可以为羟基磷灰石材料制成的人工骨,或是有活性的组织工程骨。预置的自体或异体骨或其他人工骨还可以加入BMP等促进成骨的生物因子,生物因子包括很多种BMP只是一种,生物因子与骨的混合可以是各种方式,如预先溶解在骨中,也可临时混合于骨中,也可先将生物因子与其他材料预制成粒子、薄膜等等形状,或混合或包裹于移植骨中。
请参阅图5所示,为本发明固定于脊椎骨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固定板1固定于两个椎体20的前纵韧带和椎体前五分之一部位,在固定板1下部的预置骨槽4内的预置骨,与椎体20的部分结合在一起,固定钉22由固定板1外穿入,固定在椎体20内,21为内装有预置骨连接上下椎体20的钛笼。
前述固定板1和固定钉22由钛合金或钢板制成;所用的钢板共有33种规格,按长度分20-90mm钢板,每递增2.5mm为一种规格;90-110mm钢板,每递增5mm为一种规格。所有钢板宽度为15mm,钢板厚度为1.6-2.5mm,钢板螺钉固定孔直径为3.5mm或者4.5mm,螺钉长度为11-15mm,螺钉直径为3.5mm或者4.5mm。
本发明尚需配合椎体间植骨融合,以争取达到百分之百的融合率。所述板的长度和孔的多少根据需要固定的椎间隙的多少而定。固定板的纵向弧度使本发明固定后有利于恢复正常的脊椎生理弯曲。固定板的边缘成圆弧状可减少固定板对组织的刺激,也可减少用料降低成本。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因此,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
1.一种脊椎前路生物诱导成骨型内固定装置,至少包括固定板、设置在固定板上的固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的底部还设置有诱导成骨或引导骨再生的供植入自体或异体骨或其他人工骨的至少一个固定板预置骨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脊椎前路生物诱导成骨型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预置骨槽突出于固定板底部,预置骨槽的开口方向向下,其横截面形状呈长方形或其它几何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脊椎前路生物诱导成骨型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板上设有四个或四个以上的固定孔,该些孔分别位于固定板的两端,与横轴平行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脊椎前路生物诱导成骨型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为倾斜孔或正向螺纹孔或倾斜螺纹孔或T形孔或倒梯形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脊椎前路生物诱导成骨型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板具有与脊椎的生理弯曲角度相近似的纵向弧度;所述纵向弧度为10-15度,横向弧度为6度;所述固定板的边缘进一步设计为圆弧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脊椎前路生物诱导成骨型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骨凿,所述骨凿横截面宽度与相对应的固定板底部预置骨槽横截面宽度相同,以便预置骨槽可以恰好嵌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所述的一种脊椎前路生物诱导成骨型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和固定钉由钛合金或其它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脊椎前路生物诱导成骨型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板预置骨槽的周边可设置孔,使预置骨槽为笼状。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脊椎前路生物诱导成骨型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置骨槽加入有促进成骨的生物因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脊椎前路生物诱导成骨型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物因子可以为BMP或其它因子,所述生物因子为液态或颗粒状或结合成膜状。
全文摘要
一种脊椎前路生物诱导成骨型内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板、设置在固定板上的固定孔;所述固定板的底部还设置有供植入自体或异体骨或其他人工骨的突出于固定板的至少一个预置骨槽;固定板周边均布有四个或四个以上的固定孔;固定孔为倾斜孔或正向螺纹孔或倾斜螺纹孔或T形孔或倒梯形孔,固定板具有与脊椎的生理弯曲角度相近似的纵向弧度,在手术时,可预先将自体骨或异体骨或其他人工骨置于该预置骨槽内,利用固定板的界面诱导或骨引导再生效应,使拟固定的相邻椎体或两个以上椎体间在椎体前部或外侧形成骨性联接,配合椎体间植骨融合,以达到更好的椎体间融合。
文档编号A61B17/70GK1663538SQ20041000342
公开日2005年9月7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1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1日
发明者王岩, 白一冰 申请人: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