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保肝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981083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太乙保肝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治疗乙型肝炎及乙肝病毒感染的纯中药复方胶囊制剂。方剂组成如下太子参10-20克,生黄芪30克,半支莲15-30克,生大黄5克,白花蛇舌草30克,丹参12克,山楂15克,黄芩12克,柴胡6克,牛膝6克,蚤休15克,黑蚂蚁6克,灵芝6克。
将以上十三味中的大黄、灵芝、蚤休、黑蚂蚁粉碎成细粉,其余黄芪等九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第三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膏。将浓缩膏与上述细粉混合,制成颗粒,烘干,粉碎,装胶囊即得。胶囊之内容物为棕黄色粉末,气香,味微苦,每粒装0.45克。
乙肝病毒(HBV)感染所致的无症状HBsAg携带者(ASC)和现症病人,类似于中医传统理论的伏邪和正邪相争,故对乙肝病毒携带阶段称为“邪毒蛰伏”,现症病人称为“邪毒即病”。
HBV蛰伏体内,主要是因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对此应重在提高免疫功能,适时施以抗病毒治疗。提高免疫功能,应遵循中医正虚湿淤、伏毒伤肝的病机,以平补气血为主,兼以化湿活血、泻火解毒。此时患者出现口苦纳差、乏力烦躁、ALT增高,说明机体免疫机能被激活,由原来对HBV无反应转为有反应,是治疗有效的表现,实践证明有助于远期疗效。
HBsAg呈阳性半年以上,是为慢性HBV携带者。对这类病人应立足于调整激活机体的免疫功能,加快被HBV感染并整合的肝细胞凋亡进程,阻断其向纤维化转变和发生突变效应。中医以平补气血、化湿活血、泻火解毒之法辨证施治。如采用灵芝、黑蚂蚁促导细胞病毒凋亡,截断致肝细胞突变的可能。
由HBV引发的现症病人,包括急性乙肝、重型肝炎和慢性肝炎3种类型。
慢性乙肝轻度者,多为机体免疫功能不全或呈低反应状态,HBV持续复制,使少量肝细胞和肝脏组织不断受损,临床见ALT长期轻度升高,HbeAg、HBV-DNA持续阳性,患者以乏力纳差,腹胀胁痛为主要症状。辨证多属邪蕴肝郁、脾肾两虚、正气不足、抗邪不力。此时应有效地激发人体正气,托内蕴之邪毒外达而清之。本发明方剂中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加之黑蚂蚁、牛膝等益气升阳、补肾固本。中度和重度患者肝细胞和肝功能不断受损症状更为明显,辨证属肝胆湿热,瘀血阻络,肝肾阴虚。治疗先从清热解毒入手,既解细菌、病毒和内毒素的外源性之毒,又能解氧自由基和细胞因子的内源性之毒,进而亦可诱导或促进被HBV整合的细胞凋亡,阻断其致突变的进程。
本发明之组方配伍,针对乙肝发生发展之病因病理,全方补气而不助湿邪、清热而不伤正气,防传变而利于全程治疗。综合其功能平补气血、化湿活血、泻火解毒、调整机体免疫,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和加速被感染肝细胞DNA的细胞凋亡过程。适用于乙肝病毒感染的“大三阳”及“小三阳”的PCR阳性患者的抗病毒免疫调控治疗。临床实践证明,乙肝病毒携带者转化总有效率为78.7%,对治疗ASC效果良好。
本胶囊为口服制剂,一日3次,一次4~6粒,饭后1小时温开水送服。服药期间忌酒。
权利要求
太乙保肝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属治疗乙型肝炎及乙肝病毒感染的纯中药复方胶囊制剂。其特征在于组方配伍之重量比为太子参10-20克,生黄芪30克,半支莲15-30克,生大黄5克,白花蛇舌草30克,丹参12克,山楂15克,黄芩12克,柴胡6克,牛膝6克,蚤休15克,黑蚂蚁6克,灵芝6克。
全文摘要
太乙保肝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属治疗乙型肝炎及乙肝病毒感染的纯中药复方胶囊制剂。方剂由太子参、生黄芪、半支莲、生大黄、白花蛇舌草、丹参、山楂、黄芩、柴胡、牛膝、蚤休、黑蚂蚁、灵芝组成。将方中大黄、灵芝、蚤休、黑蚂蚁粉碎成细粉,其余药味加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膏,与上述细粉混合,制成颗粒,烘干,粉碎,装胶囊即得。胶囊之内容物为棕黄色粉末,气香,味微苦,每粒装0.45克。口服一日3次,每次4~6粒,饭后1小时温开水送服。服药期间忌酒。本发明适用于乙肝病毒感染的“大三阳”及“小三阳”的PCR阳性患者抗病毒免疫调控治疗。对乙肝病毒携带者转化总有效率为78.7%,对治疗ASC效果良好。
文档编号A61P1/00GK1457871SQ0313769
公开日2003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03年6月20日 优先权日2003年6月20日
发明者周大勇 申请人:周大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