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开收伞的新型拉线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667294阅读:6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开收伞的新型拉线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伞,准确地说是关于自动开收伞的拉线结构,该拉线结构能够在
收伞时自动回收中棒的一部分,縮短收伞状态的长度。
背景技术
自动伞又称自动开收伞,是利用开伞弹簧和收伞弹簧将伞自动打开及收拢伞面的 一种伞,自动伞只需按下手柄处按钮就可以自动打开及收拢伞面,方便了人们的控制操作, 且在收伞时,不需要手动收伞,雨水不会溅到人身上去。 但上述情况收伞时,只能自动执行收拢伞面的动作,而要达到完全收伞的目的,还 必须用手将中棒压入到把手(伞头)中,否则下次便无法使用,这时由于伞的中棒完全打 开,伞的长度较长,需要压入的行程就比较长,需要较大的力才能将中棒压入到伞头中,对 于老年人和体弱者,这种操作方式就存在一定的困难,故该自动开收伞也具有一定的不便 性。
因而,有必要对上述自动伞的结构进行改良,以满足人们收伞的需要。

发明内容
经研究发现,自动开收伞中,都设置有一拉线,该拉线一端连接子弹头,一端则绕 系上巢、下巢,固定于上巢上,该拉线是在开伞时配合开伞弹簧打开伞面及收伞时作为控制 伞面收拢之用,如果能将该拉线进行改良,使其具有拉动至少一节中棒的节管进行收拢,则 能够在收拢伞面时,完成部分中棒的收拢工作,这样能大大提高收伞的效率,且便于使用者 进行收伞操作。 因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开收伞的新型拉线结构,该结构能 够在收伞面的同时至少收拢一部分中棒,能够有效地縮短收伞状态的伞长度,便于人们将 中棒压入到伞头内。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开收伞的新型拉线结构,该结构通过拉线设 置结构的改进,使拉线在收伞时达到收拢一部分中棒的效果。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开收伞的新型拉线结构,该结构改变了开 伞弹簧的设置方式,可减少开伞弹簧的长度,节约资源。
基于此,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种自动开收伞的新型拉线结构,该拉线至少连接于设置于伞头内的伸张部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线一端连接于设置于伞头内的伸张部件上,一端则从部分中棒节管绕 出,绕系于所要收拢的中棒节管后,再连接于下巢。 所述拉线,其连接的方式可以是固定、套扣、嵌入、卡扣、搭接的任意一种,其主要 作用是使拉线对下巢和所收拢的中棒产生作用力,以在开伞时拉系下巢上升,形成开伞状 态,收伞时能使下巢和所收拢的中棒节管回收,达到在收拢伞面的同时也能收拢所要收拢 中棒节管的效果。
3
开伞时,中棒被开伞弹簧弹开,拉线则将下巢拉升,达到开伞状态,收伞时,伞头内
的伸张部件先使拉线松弛,在收伞弹簧的作用下,使下巢向下位移,拉线则产生作用力,使
所要收拢的中棒节管也向下位移,一直到所述节管收拢于其它中棒节管。 —种比较好的方式,是将拉线一端固定于伸张部件上,另一端穿出部分中棒节管,
绕系于所要收拢的中棒节管上,再穿出中棒,固定于下巢上,该方式能够充分利用拉线的有
效长度,避免设置过多的拉线,避免拉线绕系过程中产生拉线的纠结。 在上述方式中,可以通过拉线绕系的关系,将拉线绕系中棒的最上一节节管(即 从上面数第一节节管)和从上面数第二节节管,拉线从伸张部件引出后,穿出部分中棒节 管,然后穿过第二节节管的上部,再绕系过第一节节管的下部,穿出第一节节管,固定于下 巢上,这样可以是收拢伞面时同时收拢两节节管,更能有效收拢中棒。 再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是将拉线设置为环状,拉线底端套于伸张部件上,然后向上 引出,穿出部分中棒节管,绕系于所要收拢的中棒节管上,再穿出该节管,套于下巢上,这种 方式通过环状线的结构形式,能够有效增强拉线的强度,避免拉线长期使用导致的疲劳断 裂现象。 所述伸张部件,包括子弹头、具有收放线功能的拉盘、扣头的任意一种,伸张部件 是现有自动开收伞中控制收拢伞面的部件,并不需要进行改进,采用任意一种现有的结构 形式,都可以实现,且所示伸张部件并不一定要设置于伞头内,也可以设置于连接于伞头的 中棒节管内。 所要收拢中棒的节管,其绕系拉线的部位设置有转动轴(转动轴为设置于该部位 的能够旋转的轴,转动轴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增加附件,例如滑轮、或者轴套),以便于 拉线的绕系,避免拉线与中棒节管之间的摩擦。 所要收拢中棒的节管上部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内设置一转动轴,以引出拉 线。所述连接块,通常为嵌入到节管的内塞、或外包节管的外塞。 与所要收拢中棒的节管连接的下方节管,其上部设置有节管内塞,节管内塞下部 设置内控管(通常为中空的塑胶管或金属管,便于安装及控制拉线的运动),拉线从内控管 中向上穿出,如此,拉线不会与开伞弹簧纠结;所述节管内塞中可以设置转动轴,以便于拉 线的引出。 所述的部分中棒节管为收伞时不收拢的节管。
通过上述的结构,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收伞时,能够自动收拢部分中棒的节管,使收伞状态的伞长度变短; 2、开伞弹簧不必设置于所有中棒的节管中,开伞弹簧的长度縮短,能够节约资源,
降低成本; 3、结构简单、紧凑,易于加工制作。
4、更具有安全性。


图1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方式的爆炸图, 图3为图1所示方式的伞收拢时拉线位置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方式开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方式收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二的拉线位置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方式开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 图8为图6所示方式收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三的拉线位置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方式开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 图11为图9所示方式收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方式四的拉线位置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方式开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 图14为图12所示方式收伞时的拉线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做详细说明。 图l-图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拉线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方式中,拉线的 结构应用于三折自动开收伞中。图l所示为装配图,图2为图l所示的爆炸图,图3-图5 为拉线的设置及在开收伞过程中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中所示部件除了拉线和开伞弹簧的 结构外,其余结构均与现有三折自动开收伞的部件一致。就是说本发明中,伞头9(包括子 弹头套82)、子弹头8 (子弹头为伸张部件的一种)、伞骨1、收伞弹簧2、上巢4、中棒5 (包括 外管51、中管52和内管53)、开伞弹簧6和下巢7的结构和位置关系均没有多大变化,主要 的改进之处在于拉线3的设置和开伞弹簧6的设置。 外管51的上部内设有外管内塞511,外管内塞511中设置滑轮512,由于外管51 的上部套于上巢4内,外管内塞511从图1看,是位于上巢4的下部;外管51下部设置外管 滑轮513,拉线3从外管滑轮513处绕于外管51内,并从滑轮512绕出外管51,固定于下巢 7上。 中管52的上部也设置中管内塞521,中管内塞521中也设置有中管滑轮522,且中 管内塞521的下部套有塑胶管54,开伞弹簧6是设置时顶持于该中管内塞521,拉线3从塑 胶管54中穿过,避免与开伞弹簧6纠结。 子弹头8也是按照原有三折伞的方式设置于伞头9内,并有子弹头套82及相关配 件进行卡扣;且子弹头8的上部具有子弹头滑轮81,用以绕系拉线3。 图3所示,拉线3 —端固定于中管内塞521上,向下穿过塑胶管54绕系于子弹头 滑轮81上,再向上引出,穿过塑胶管54,绕过中管滑轮522,又绕过外管滑轮513,从外管51 内向上引出,穿过外管内塞511,绕过滑轮512引出,固定于下巢7上。 开伞时,如图4所示,按动按钮91,开伞弹簧6弹开,顶持中管52打开,子弹头8被 卡系于子弹头套82中,由于拉线总长度不变,拉线3位于中棒5内的长度由于中管52的打 开变长,则部分拉线3被拉入到中管内,从而使拉线3拉动外管51向上运动,拉线3并带动 下巢7向上运动,直至伞面完全打开的状态。 收伞时,再次按动按钮91,解脱子弹头8,子弹头8向上弹出,并被塑胶管54顶持 于中管52下部,此时拉线3得以松弛,在收伞弹簧2的作用下,伞面收拢,下巢7向下位移,
5由于拉线3的作用,在下巢位移的过程中,通过滑轮512对外管51产生一个向下的拉力,外 管51没有了拉线的向上拉升作用,也没有开伞弹簧6的顶持,则在该拉力的作用下向下位 移,直至收拢于中管52上,形成收伞状态,如图5所示。在该收伞状态下,伞面完全收拢,且 外管也被收拢,减少了收伞时的中棒长度,提高了中棒收拢效率。 图6-图8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二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在该实施方式中采用四折伞作 为拉线所应用的对象,四折伞的结构与现有结构相同,上巢40内设有上巢内塞5011,上巢 内塞5011中设置上巢滑轮5012 ;外管501下部设置有外管滑轮5013,拉线30从外管滑轮 5013处绕于外管501内,并从滑轮5012绕出外管501,固定于下巢70上,如图6所示。
中棒50(为所有中棒节管的总称,所以图中只标识了具体的节管,如外管501,对 中棒50并不做具体标识)包括两个中管中管一 502和中管二 503,中管一 502和中管二 503的上部也分别设置中管一内塞5021、中管二内塞5031,其中中管一内塞5021中设置 有一个中管一滑轮5022,中管二内塞5031中则设置有中管二上滑轮5032、中管二下滑轮 5033,且中管二内塞5031的下部套有塑胶管505,开伞弹簧60顶持于该中管二内塞5031, 拉线30从塑胶管505中穿过,避免于开伞弹簧60纠结; 同时,中管一 502的下部也设置有中管一下滑轮5023,用以绕系拉线30。
子弹头80的上部具有子弹头滑轮801,用以绕系拉线30。 拉线30 —端固定于子弹头80上,向上穿过塑胶管505绕系于中管二下滑轮5033 上,再向下引出,穿过塑胶管505,绕过子弹头滑轮801向上引出,穿过塑胶管505后,又绕过 中管二上滑轮5032、中管一下滑轮5023,绕于中管一 502内,再向上通过中管一滑轮5022 引出中管一,通过外管滑轮5013绕入到外管501中向上引出,穿过上巢内塞5011 ,绕过上巢 滑轮5012引出,固定于上巢70上。 开伞时,如图7所示,按动按钮,开伞弹簧60弹开,顶持中管二 503打开,子弹头80 被卡系于子弹头套中,由于拉线30总长度不变,拉线30位于中棒50内的长度由于中管二 503的打开变长,则位于中管503外的部分拉线30被拉入到中管二 503内,因此,拉线30则 会产生拉力,拉动中管一 502上升,中管一 502上升导致拉线30拉动外管501向上运动,同 样,拉线30拉动下巢70向上运动,直至伞面完全打开的状态。 收伞时,再次按动按钮,解脱子弹头80,子弹头80向上弹出,并被塑胶管505顶持 于中管二 503下部,此时拉线30得以松弛,在收伞弹簧的作用下,伞面收拢,下巢70向下位 移,由于拉线30的作用,在下巢位移的过程中,通过上巢滑轮5012对外管501产生一个向 下的拉力,外管501没有了拉线的向上拉升作用,也没有开伞弹簧60的顶持,则在该拉力的 作用下向下位移,同时,外管501和下巢70的向下位移,则拉线30通过中管一滑轮5022对 中管一 502产生一个向下的拉力,使中管一 502也向下运动,直至外管501和中管一 502收 拢于中管二 503上,形成收伞状态,如图8所示。在该收伞状态下,伞面完全收拢,且外管和 中管一也被收拢,减少了收伞时的中棒长度,提高了中棒收拢效率。
此时,通过拉线的作用,可收拢四折自动开收伞中的两节节管。
图9-图11所示,为本发明第三种实施方式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在该实施方式中采 用四折伞作为拉线所应用的对象,四折伞的结构与现有结构相同,上巢4a内设有上巢内塞 511a,上巢内塞511a中设置上巢滑轮512a ;外管51a下部设置有外管滑轮513a,拉线3a从 外管滑轮513a处绕于外管51a内,并从滑轮512a绕出外管51a,固定于下巢7a上,如图9所示。 中棒5a(为所有中棒节管的总称,所以图中只标识了具体的节管,如外管51a,对 中棒5a并不做具体标识)包括两个中管中管一 52a和中管二 53a,中管一 52a的上部设 置中管一内塞521a,中管一内塞521a中设置有一个中管一滑轮522a,且中管一内塞521a 的下部套有塑胶管55a,开伞弹簧6a顶持于该中管一内塞521a,拉线3a从塑胶管55a中穿 过,避免于开伞弹簧6a纠结; 拉线3a —端固定于子弹头8a上,向上穿过塑胶管55a绕系于中管一滑轮522a 上,再通过外管滑轮513a绕入到外管51a中,向上引出后穿过上巢内塞511a,绕过上巢滑轮 512a引出,固定于上巢7a上。 开伞时,如图10所示,按动按钮,开伞弹簧6a弹开,顶持中管一 52a、中管二 53a打 开,子弹头8a仍然被卡系,由于拉线3a总长度不变,拉线3a位于中棒5a内的长度由于中 管一 52a、中管二 53a的打开变长,从而使拉线3a拉动外管51a向上运动,同样,拉线3a拉 动下巢7a向上运动,直至伞面完全打开的状态。 收伞时,再次按动按钮,解脱子弹头8a,子弹头8a向上弹出,并被塑胶管55a顶持 于中管一52a下部,此时拉线3a得以松弛,在收伞弹簧的作用下,伞面收拢,下巢7a向下位 移,由于拉线3a的作用,在下巢位移的过程中,通过上巢滑轮512a对外管51a产生一个向 下的拉力,外管51a没有了拉线的向上拉升作用,也没有开伞弹簧6a的顶持,则在该拉力的 作用下向下位移,直至外管51a收拢于中管一 52a,形成收伞状态,如图11所示。在该收伞 状态下,伞面完全收拢,且外管也被收拢,减少了收伞时的中棒长度,提高了中棒收拢效率。
此时,通过拉线的作用,可收拢四折自动开收伞中的一节节管。
图12-图14所示,为本发明第四种实施方式的拉线位置示意图,在该实施方式中 仍然采用四折伞作为拉线所应用的对象,四折伞的结构与现有结构相同,上巢4b内设有上 巢内塞511b,上巢内塞511b中设置上巢上滑轮512b和上巢下滑轮513b ;外管51b下部设 置有外管滑轮一 514b和外管滑轮二 515b。 中棒5b(为所有中棒节管的总称,所以图中只标识了具体的节管,如外管51b,对 中棒5b并不做具体标识)包括两个中管中管一52b和中管二53b,中管一52b的上部设置 中管一内塞521b,中管一内塞521b中设置有两个滑轮中管一上滑轮522b、中管一下滑轮 523b,且中管一内塞521b的下部套有塑胶管55b,开伞弹簧6b顶持于该中管一内塞521b, 拉线3b从塑胶管55b中穿过,避免于开伞弹簧6b纠结;
下巢7b的上部设置有下巢滑轮71b,以绕系拉线3b。
子弹头8b的上部设置子弹头滑轮81b,以绕系拉线3b。 拉线3b为环状结构,其底部套于子弹头滑轮81b上,拉线3b的两股线向上穿过塑 胶管55b, 一股绕系于中管一上滑轮522b, 一股则绕系于中管一下滑轮523b上,然后再分 别通过外管滑轮一 514b和外管滑轮二 515b绕入到外管51b中,向上引出后穿过上巢内塞 51 lb,上述两股线分别绕过上巢下滑轮513b和上巢上滑轮512b引出,然后两股线于上巢7b 的下巢滑轮71b上合并,形成拉线3b套于下巢滑轮71b的结构,如图12所示。
开伞时,如图13所示,按动按钮,开伞弹簧6b弹开,顶持中管一 52b、中管二 53b打 开,子弹头8b仍然被卡系,由于拉线3b总长度不变,拉线3b位于中棒5b内的长度由于中 管一 52b、中管二 53b的打开变长,从而使拉线3b通过外管滑轮一 514b、外管滑轮二 515b拉动外管51b向上运动,同样,拉线3b拉动下巢7b向上运动,直至伞面完全打开的状态。
收伞时,再次按动按钮,解脱子弹头8b,子弹头8b向上弹出,并被塑胶管55b顶持 于中管一52b下部,此时拉线3b得以松弛,在收伞弹簧的作用下,伞面收拢,下巢7b向下位 移,由于拉线3b的作用,在下巢位移的过程中,通过上巢上滑轮512b、上巢下滑轮513b对外 管51b产生一个向下的拉力,外管51b没有了拉线的向上拉升作用,也没有开伞弹簧6b的 顶持,则在该拉力的作用下向下位移,直至外管51b收拢于中管一 52b,形成收伞状态,如图 14所示。在该收伞状态下,伞面完全收拢,且外管也被收拢。 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之几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实施例之范 围。即凡依本发明目的、效果及方案所作的均等变化及修饰,皆为本发明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一种自动开收伞的新型拉线结构,该拉线至少连接于设置于伞头内的伸张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线一端连接于设置于伞头内的伸张部件上,一端则从部分中棒节管绕出,绕系于所要收拢的中棒节管后,再连接于下巢。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开收伞的新型拉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线,其连接的 方式可以是固定、套扣、嵌入、卡扣、搭接的任意一种。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开收伞的新型拉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拉线一端固定于伸张 部件上,另一端穿出部分中棒节管,绕系于所要收拢的中棒节管上,再穿出中棒,固定于下 巢上。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开收伞的新型拉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拉线从伸张部件引出 后,穿出部分中棒节管,穿过从上向下数第二节节管的上部,然后绕系过从上向下数第一节 节管的下部,穿出所述第一节节管,固定于下巢上。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开收伞的新型拉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拉线设置为环状,拉 线底端套于伸张部件上,然后向上引出,穿出部分中棒节管,绕系于所要收拢的中棒节管 上,再穿出该节管,套于下巢上。
6.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自动开收伞的新型拉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要收拢中棒的节 管,其绕系拉线的部位设置有转动轴。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开收伞的新型拉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要收拢中棒的节管 上部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内设置一转动轴,以引出拉线。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开收伞的新型拉线结构,其特征在于与所要收拢中棒的节 管连接的下方节管,其上部设置有节管内塞,节管内塞下部设置内控管,拉线从内控管中向 上穿出。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开收伞的新型拉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部分中棒节管 为收伞时不收拢的节管。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自动开收伞的新型拉线结构,该拉线一端连接于设置于伞头内的伸张部件上,一端则从部分中棒节管绕出,绕系于所要收拢的中棒节管后,再连接于下巢上。本发明在收伞时,能够自动收拢部分节管,使收伞状态的伞长度变短,能够有效提高收伞效率,且更具有安全性。
文档编号A45B25/14GK101779851SQ201010110168
公开日2010年7月21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5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5日
发明者张书闵 申请人:张书闵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