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针织表面扣件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经编针织而获得的表面扣件,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保护了针织物的柔性特性而无需背面涂层的针织表面扣件。
背景技术:
在由纤维制得的表面扣件中,形成接合元件的纱线在基底织物被机织或者针织形成时而被同时机织或者针织形成多个位于基底织物表面上的环。每个环都充当一个阴型接合元件或者通过切掉其一部分而形成钩状或蘑菇状阳型接合元件。在由机织或针织形成的表面扣件中,为了防止接合元件从基底织物中的松弛,与具有接合元件的一面相反的表面涂覆了树脂或者所谓的背面涂层,这是为了将基底织物与接合元件粘接起来,这种表面扣件例如在日本实用新型公开JP2563369中所描述的那样。
这种背面涂层可以防止接合元件从基底织物松弛。然而,通常必须要在整个基底织物表面上涂覆树脂,以便防止接合元件松弛。结果,整个基底织物变硬,线圈或者组织花纹之间的间隙被树脂覆盖,尽管JP2563369公开了网状的基底织物。因此,透气性变差。因而,现有技术中非常需要一种无需背面涂层就能防止接合元件松弛,同时保护针织物或机织物的柔性特性的表面扣件。
例如,根据日本专利公开JP63-200705的内容,针织纱跨过第一到第三编链针织纱而在同一横列中形成环。更具体地说,形成接合元件的纱线以锯齿形被针织形成到三个相邻的横列中并位于第二个纵行中,其在形成环时移动到相邻的第一纵行中。然后,其被以锯齿形针织到三个横列中并返回到原先的第二纵行同时形成环,这里,三个横列以锯齿形针织,并且针织步骤移动到相邻第一纵行,该针织花纹重复进行。
当用于形成接合元件的纱线以锯齿形被针织进入到第一和第二纵行的三个横列中,用于形成接合元件的第二纱线被操作位于第二和第三纵行之间并形成环。另外,根据日本实用新型公开2563369,基底织物的经纱以及成环纱的热收缩率被设定的高于纬纱的热收缩率,以便防止接合元件的松脱,因此,成环纱通过热收缩被固定。通过采用这种结构,所述环被无需采用背面涂层而固定到所述基底织物中。然而,多根成环纱没有被针织进入到由编链针织纱形成的相同纵行上的同一横列中,而是单根成环纱被针织进入每个横列中,因此,接合元件可能松脱。
同样,日本专利申请2003-274704提出了一种由纤维制成的经编针织表面扣件,其采用的针织结构中,环被牢固地固定到接地织物中而无需背面涂层或采用任何特定的热收缩纱线。
根据日本专利申请2003-274704公开的内容,环通过跨过两个或更多纵行由用于形成毛绒环的毛绒针织纱线形成,此后,毛绒针织纱与纵行上连续相邻的三个或更多横列的每个线圈缠结以便形成一个线圈。在毛绒针织纱与所述相邻三个或更多横列的每个缠结时形成的毛绒针织纱线圈中,至少一个或多个居中的线圈并成一封闭的环。从而,如果位于跨过一相邻纵行形成的环端部处的线圈是一开口环,即使该环受到强力的牵拉,因前述闭口环形成的线圈从两个方向上被张紧,所以该线圈被牢牢地固定而不能拉出。结果,毛绒环的基部不但牢固地固定到具有高密度针织结构的基底织物上而且固定到网状基底织物上,即使没有树脂涂层或者相邻纱线没有熔合在一起也是如此,防止了接合元件被拉出。
根据日本专利申请2003-274704,尽管由于环形成纱线与邻接一编链针织纱的三个或更多横列缠结并且位于那些线圈中间的一个线圈与具有闭环的编链针织纱线圈缠结,所以所述环纱可靠地防止了被拉出,但是形成所述闭环的线圈不仅增加了基底织物的厚度(因为其线圈结构),而且还增加了其硬度,因此可能损坏针织物所要求的柔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针织表面扣件,其省去了背部涂层和纱线之间的熔接,防止了环纱拉出,保护了针织物特有的柔性和透气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了一种针织表面扣件,由经编针织织物制成,其中一基底织物由经编针织形成,同时,至少为阳型和阴型之一种的多个接合元件环形成在所述基底织物的一个表面上,所述表面扣件包括用于形成纵行的经编针织纱线合用于连接相应纵行的连接纱线;每个接合元件环由跨过两个或更多个纵行的接合元件形成纱线形成;所述接合元件形成纱线包括相邻的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线,每个接合元件形成纱线都以锯齿形被针织在同一纵行上至少三个相邻横列上;相邻的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线同时被针织进入到位于所述同一纵行的至少两个横列中。
尽管每根经编针织纱的优选实施方式是编链针织纱,每根连接纱的优选实施方式是衬纬纱,但是,也可以使用经平针织纱作为经编针织纱。在这种情形,尽管可以不使用连接纱,但是使用衬纬纱是优选的,因为其可以使针织产品结构稳定化。
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可以以双重的方式针织在同一纵行中,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可以被针织在同一纵行中并彼此交叉。另外,接合元件环优选以交错的方式布置。每个接合元件形成纱线可以独立地由复丝或单丝构成,或者可以同时针织复丝和单丝的混合。
在本发明的针织表面扣件中,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线跨在一第二纵行和一第三纵行之间,所述第二纵行和第三纵行之间夹着一第一纵行,并且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线以锯齿形插入穿过位于同一纵行上相邻的三个或更多个横列的基底纱线线圈,所述接合元件形成纱线与相邻的用于形成接合元件的接合元件形成纱线一起同时针织在数个横列上。结果,可以防止接合元件如日本专利申请延迟公开JP63-200705中的针织表面扣件那样松脱。在日本实用新型公开JP2563369的针织表面扣件没有与本发明比较的价值。另外,如果与日本专利申请JP2003-274704比较,由于接合元件形成纱线被以锯齿形针织穿过基底纱线的线圈,所以基底织物的厚度没有增加,从而,对于接触感觉,针织物特有的柔性得以保持。
如果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线以双重的方式针织在同一纵行的同一横列中,由于相应接合元件形成纱线彼此接触,所以它们由于摩擦力的作用而脱离很小,所以不可能松脱。如果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线被针织成彼此交叉,由于在交叉点处它们限制了彼此的移动,所以它们也不可能从基底织物上松脱。
通过以交错的方式将接合元件布置在基底织物的表面上,在环形成位置处的残余应力等同地布置在经向和纬向方向上从而保持整个产品的平面形状。如果接合元件均匀地布置在经向或纬向方向上或斜向方向上,方向性产生在位于接合元件的形成位置处的应力中,从而产品完全卷绕在单个方向上。
对于每个接合元件形成纱线,可以使用复丝或单丝纱线。如果复丝纱线被单独使用,就产生阴型表面扣件,如果单独使用单丝纱线,可以产生阳型或阴型表面扣件。不管哪种方式,如果环形形状得以保持,可以被用作阴型表面扣件。在复丝的情形中,通常在形成环之后,每根丝的环通过拉毛或其它类似方式而分开,各个环朝向很多方向。另外一方面,通常阳型接合元件形成为钩状或蘑菇状。为此目的,通过将针织到基底织物中的环的侧部切割而形成钩,或者通过切割环的顶部并使端部熔化(如日本专利申请延迟公开JP63-200705中所公开)而形成蘑菇状阳型接合元件。为了获得混合的阳型和阴型接合元件,通常由复丝和单丝制成的环被针织形成并混合,使得它们分布在基底织物上。
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针织表面扣件的完全结构示意图;图2为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线的针织结构示意图,不包括同一表面扣件的基底织物结构;图3为一三维示意图,示意地示出了同一表面扣件的针织结构的一部分;图4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针织表面扣件的完全结构示意图;图5为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线的针织结构示意图,不包括同一表面扣件的基底织物结构;图6为一三维示意图,示意地示出了同一表面扣件的针织结构的一部分;图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线的针织结构示意图,不包括同一表面扣件的基底织物结构;图8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针织表面扣件的完全结构示意图;图9为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线的针织结构示意图,不包括同一表面扣件的基底织物结构。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的表面扣件为由纤维制成的经编针织表面扣件,该表面扣件在其单个表面上具有多个接合元件。对于接合元件,在基底织物被针织形成时,跨过设置于针织机的针织部中的一个心轴(mandrel)形成一些线圈,这些线圈跨过两个或者更多纵行。在阴型表面扣件的情形,由复丝构成的所述线圈被拉毛从而将各个长丝分离并朝向多个方向。在阳型表面扣件的情形,由单丝形成的每个线圈的端侧被切断从而形成钩。经过这些处理后,表面扣件的整个形状通过实施热定型而被固定。在阳型接合元件的情形,根据一种情形,线圈的顶部可以被切割,被切割的部分由热作用而被熔融,从而形成一种蘑菇状膨大结构。在下文的一个例子中,将描述一种具有钩状阳型接合元件的阳型针织表面扣件。尽管下述例子使用编链针织纱作为经编针织纱,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而是可以使用经平针织纱。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阳型针织表面扣件的完全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第一实施例中接合元件形成纱线的独立结构。图3示意地示出整个表面扣件的针织结构。尽管在图3中,各组成纱线的尺寸被改变了,线圈和其密度被示出为非常大以便于理解,实际上,各组成纱线的尺寸是任意的。另外,由于线圈密度较高,在各线圈之间的间隙非常小。
该实施例的阳型表面扣件100包括基底织物110和从基底织物110的整个表面上突出的钩120。基底织物110由编链针织纱111和衬纬纱112构成,编链针织纱111以1-0/0-1结构形成纵行W,衬纬纱112以0-0/5-5结构以锯齿形形状跨过5个纵行W并且被插入到编链针织纱111的线圈中。对于每根编链针织纱111和衬纬纱112,通常使用复丝。然而,该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而是可以使用变形纱、加捻纱,或者短纤纱。根据该实施例,在基底织物110针织形成的同时,由单丝构成的接合元件形成纱线121被针织进入到该基底织物中形成接合元件环122。环122的侧部在针织过程中或者在针织形成之后被切割而形成钩120。
根据该实施例,接合元件形成纱121由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121a,121b构成。至于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121a,121b的针织结构,如图2中所示,第一接合元件形成纱121a为2-2/2-2/1-1/2-2/1-1/2-2/0-0/1-1/1-1/0-0/1-1/0-0/1-1/0-0/2-2/1-1,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121b为1-1/2-2/0-0/1-1/0-0/0-0/1-1/0-0/1-1/0-0/2-2/1-1/2-2/1-1/2-2/2-2。
参照图3,当以某一纵行(第一纵行W1)为中心看,在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线121a,121b以锯齿形状被针织进入到第一纵行W1中后,它们被带入到第二和第三纵行W2,W3并以锯齿形状针织进入到相应纵行W2,W3中,该第二和第三纵行W2,W3在第一纵行W1的左右两侧与其相邻。接着,它们返回到原来的第一纵行W1同时形成接合元件环122并以锯齿形状针织进入到第一纵行W1中,该组织花纹重复进行。在此时,以锯齿形针织进入到第一纵行W1中的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线121a,121b部分被针织形成多个共同的横列C3到C6,而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线121a,121b的其余部分独立地针织进入到第一纵行W1上的不同横列C1,C2;C7到C10。
更加具体地,(1)第一接合元件形成纱线121a被插入到在同一纵行W1的横列C1上形成的编链线圈的沉降弧中,此后,跳过第二横列C2的第一编链线圈而以不同的方向插入到下一横列C3的编链线圈的沉降弧中。(2)随后,其以锯齿形插入穿过相邻四个横列C4到C7的相应编链线圈的沉降弧,然后插入到在第二纵行W2上形成于同一横列C7中的编链线圈的沉降弧中,所述第二纵行W2在图1中在右侧与W1相邻。当其移动到该相邻纵行W2时,其跨过一个心轴(未示出)以便形成接合元件环122。在移动到相邻纵行W2后,(3)第一接合元件形成纱线121a改变方向,插入到在同一纵行W2上邻接于横列C7的下一横列C8中形成的编链线圈的第一沉降弧中。(4)随后,其跨过形成在横列C9中的第一编链线圈,插入到下一横列C10的编链线圈的沉降弧中。(5)随后,其插入到以锯齿形形成于五个横列C11到C15中的相应编链线圈的每个沉降弧中,(6)返回到原先纵行W1上的横列C15同时形成一接合元件环122,并插入到形成于同一横列C15中的编链线圈的沉降弧中,然后,(7)反转并插入到形成于相邻的下一横列C16中的编链线圈的沉降弧中,如在(1)中所描述的那样。此后,该组织花纹重复。
另外一方面,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121b(1)′位于由第一接合元件形成纱121a进行上述(1)操作的同一横列C1,其以与第一接合元件形成纱121a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被插入到纵行W3上编链线圈的沉降弧中,该纵行W3在图1中在左侧邻接纵行W1。(2)′其方向反转并以锯齿形插入到下一横列C2,C3的编链线圈的每个沉降弧中,(3)′并移动到图1中右侧相邻的纵行W1,同时形成接合元件环122,其插入到同一纵行W1上的横列C3的编链线圈的沉降弧中。在此之后,(4)′其以锯齿形插入穿过位于同一纵行W1上的连续横列C4和C5,然后,(5)′其跨过下一横列C6的第一编链线圈并插入到在横列C7上形成的沉降弧中。(6)′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以锯齿形插入穿过在横列C8到C11上形成的各编链线圈的相应沉降弧,并(7)′返回到位于原始纵行W3上的横列C11,同时形成接合元件环122,在其插入到同一横列C11的编链线圈的沉降弧中之后,被以锯齿形插入穿过四个邻接横列C12到C15的各编链线圈的相应沉降弧。然后,(8)′其跨过第一编链线圈。过程返回到(1)′操作,并且上述组织花纹被重复。
这里,第一接合元件形成纱121a跨过纵行W1上的横列C1,C2的编链线圈,以及纵行W2上的横列C8,C9的编链线圈,并以锯齿形插入到下一横列C3,C10的每个线圈中。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121b跨过纵行W1上的横列C5,C6的编链线圈,以及纵行W3上的横列C15,C16的编链线圈,并以锯齿形插入到下一横列C7,C1的每个线圈中。原因在于,当每根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121a,121b的针织结构由均匀横列数(16各横列)的重复构成并且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121a,121b以锯齿形平行针织时,需要在如上所述的每个重复单元中跨过两个编链线圈,以便以交错的方式布置由每个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121a,121b形成的接合元件环122,并且以平行的锯齿形编织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121a,121b。其中针织形成了接合元件环122的经编针织物在针织的同时或者在针织之后受到热定型,同时切割接合元件环122的侧部形成钩120。
在以这种方式获得的本实施例的经编针织表面扣件100中,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121a,121b在每个纵行中受到针织,由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121a,121b形成的钩120在经编针织方向上交替布置在两个纵行之间,这两个纵行中间还夹着一个纵行。根据这个实施例,如图1和3中所示,由于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121a,121b在编链针织纱111的同一纵行上相邻的三个或更多横列上以锯齿形针织进入到线圈中,所述横列的一部分共同参与1-1/0-0的衬经结构,除此而外,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121a,121b以双重的方式以锯齿形针织进入到相邻的相同横列中,这种结构中的锯齿形结构使得纱线不能被容易地拉出,另外,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121a,121b以锯齿形双重布置,所以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121a,121b限制了它们在纱线方向上的运动。结果,相应的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121a,121b变得非常难于被单独拉出。因此,即使有拉力施加到钩120上,也不容易被拉出。另外,由于基底织物110的表面在与形成有钩120的表面相反的一侧没有用背面涂覆材料(诸如合成树脂)涂覆,所以基底织物110的厚度不会增加,针织物特有的柔性和透气性得以保留下来。
(第二实施例)图4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针织表面扣件100的完全结构示意图。根据该实施例,基底织物110由编链针织纱111和衬纬纱112构成,编链针织纱111以1-0/0-1结构形成纵行W,衬纬纱112以0-0/5-5结构以锯齿形形状延伸跨过5个纵行W,每个衬纬纱都被插入到编链针织纱111的线圈中。在基底织物110形成的同时,接合元件形成纱线121被针织进入到该基底织物中形成接合元件环。每个环的侧部在针织过程中或者在针织形成之后被切割而形成钩120。图5为两个接合元件形成纱线121a,121b的针织结构示意图,不包括基底织物110的结构;图6为一三维示意图,示意地示出了该实施例的针织表面扣件的针织结构。尽管如图6中所示纱线粗细,特别是基底织物110的组成纱线111,112粗细以及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线121a,121b粗细有大大的不同,以及各线圈之间的间隙通过减小针织密度而增大,但是在基底织物110的组成纱线111,112粗细以及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线121a,121b粗细之间没有那么大的差别,以及各针织纱之间的间隙要更小。
根据本实施例,接合元件形成纱121由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121a,121b构成。至于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121a,121b的针织结构,如图4到6所示,第一接合元件形成纱121a为1-1/2-2/0-0/1-1/0-0/1-1/0-0/2-2/1-1/0-0,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121b为1-1/0-0/1-1/0-0/2-2/1-1/2-2/1-1/2-2/0-0。在该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大大不同之处在于,尽管根据第一实施例,在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121a,121b以锯齿形针织进入到同一纵行中时,它们被平行针织使得它们彼此不会相交,而根据第二实施例,在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121a,121b以锯齿形针织进入到同一纵行中时,它们在每个线圈处彼此相交。
当针织结构的重复单元具有一致的横列数时,即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121a,121b彼此交叉以锯齿形针织时,各接合元件环122以交错的方式相同地布置在基底织物110的整个表面上。当在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121a,121b以锯齿形针织并在同一纵行上彼此交叉时,即使有非常大的力施加到所述环上,但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121a,121b也在每个交叉点处限制相应配对纱线的运动,因此,不容易将它们拉出来。
(第三实施例)图7示出了本发明针织表面扣件100的第三实施例。图7中仅仅示出了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121a,121b的针织结构而基底织物110的针织结构省略,因为其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根据该实施例,第一接合元件形成纱121a的针织结构为0-0/1-1/0-0/2-2/1-1/2-2,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121b为1-1/2-2/0-0/1-1/0-0/2-2。也就是,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121a,121b在横列方向上偏离一个横列,并以双重的方式以锯齿形插入同一纵行中相邻三个横列中形成的每个编链线圈的沉降弧中。
因此,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121a,121b在一个纵行中以锯齿形以双重的方式插入到相邻两个横列的编链线圈中,此后,它们移动到该纵行的左右相邻纵行同时形成接合元件环122。随后,它们以锯齿形以双重的方式插入到两个横列的编链线圈中并返回到原来的纵行中,同时形成接合元件环122。该组织花纹重复进行。因此,根据该实施例,每个接合元件环122每三个横列形成一个,如果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比较,接合元件的密度增加了,接合强度被强化。当然,接合元件环难于被拉出,没有必要在背面设有背面涂层,从而针织物特有的柔性和透气性如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一样得以保留。
(第四实施例)图8和9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图8中示出了针织表面扣件的完全针织结构,而图9中示出了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121a,121b的针织结构。基底织物110由编链针织纱111和第一、第二衬纬纱112a、112b构成。每根编链针织纱111的针织结构都是1-0/0-1,其构成了基底织物110的纵行。根据该实施例,编链针织纱111在整个针织纱上沿着横列C的方向(在附图中的左右方向上)每隔一针不设该编链针织纱,由此形成纵行W。
第一衬纬纱112a的针织结构为0-0/1-1/0-0/1-1/0-0/3-3/2-2/3-3/2-2/3-3,第二衬纬纱112b的针织结构为3-3/2-2/3-3/2-2/3-3/0-0/1-1/0-0/1-1/0-0。正如参照图1以及这些针织结构所能明白的那样,本实施例的基底织物110形成为具有大间隙的网状结构,所述间隙由第一和第二衬纬纱112a,112b围成方形形状,所述第一和第二衬纬纱112a,112b插入到构成两个纵行的编链针织纱111中以及插入到由编链针织纱111交替地构成的每隔五个横列的编链线圈的沉降弧中。
另一方面,第一接合元件形成纱121a的针织结构为3-3/2-2/3-3/2-2/3-3/0-0/1-1/0-0/1-1/0-0/1-1/1-1/0-0/1-1/0-0/3-3/2-2/3-3/2-2/3-3,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121b的针织结构为3-3/2-2/3-3/2-2/3-3/2-2/2-2/3-3/2-2/3-3/0-0/1-1/0-0/1-1/0-0/1-1/1-1/0-0/1-1/0-0。
即,在第一接合元件形成纱121a以锯齿形针织进入到纵行W1上四个相邻横列C2到C5的编链线圈的沉降弧中之后,其插入到由在横列C的方向上跳过一个针针织的纵行W2上横列C5中形成的编链线圈的沉降弧中同时形成接合元件环122,接着,以锯齿形插入到同一纵行W2上四个相邻横列C6到C9的编链线圈的沉降弧中,然后,通过跳过相邻一个横列C10的一个编链线圈插入到横列11的编链线圈的沉降弧中。随后,其以锯齿形插入到紧接着的三个横列C12到C14中形成的编链线圈沉降弧中。该第一接合元件形成纱121a移动到原来纵行W1的同一横列C14的同时形成接合元件环122,在其插入到在那里形成的编链线圈的一个沉降弧之后,其以锯齿形插入到在四个相邻横列C15到C18中形成的编链线圈的沉降弧中,在跳过相邻横列C19的一个编链线圈之后,其插入到横列C20中形成的编链线圈的沉降弧中。在此之后,该花纹组织重复。
在通过在纵行W1的横列方向上跳过一个针形成的纵行W2的横列C2中,类似于第一接合元件形成纱121a,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121b以锯齿形针织进入到五个相邻横列C2到C6的编链线圈的沉降弧中,然后通过跳过下一横列C7的一个编链线圈,其插入到横列C8的编链线圈的沉降弧中。随后,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线121b以锯齿形插入到三个相邻横列C9到C11的编链线圈的沉降弧中。在插入到横列C11之后,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线121b移动到通过在图9中在横列方向向右跳过一针而形成的纵行W3中的同一横列C11同时形成接合元件环122,并插入到在那里形成编链线圈的沉降弧中。随后,其以锯齿形插入到相邻四个横列C12到C15中形成的编链线圈沉降弧中,并通过跳过横列C16的一个编链线圈,插入到在相邻横列C17上形成的编链线圈的沉降弧中。随后,其插入到形成在两个横列C18,C19中形成的编链线圈的沉降弧中。这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线121b返回到位于原来纵行W2中的同一横列C19同时形成接合元件环122,并插入同一横列C19中形成的编链线圈的沉降弧中。在此之后,该花纹组织重复。
根据第四实施例,接合元件环122位于具有方形间隙网状基底织物110的两个纵行之间并沿着对应于纬纱的第一和第二衬纬纱112a,112b以交错的方式形成。因而,每个接合元件环122不会横过所述方形间隙,因此,即使在表面扣件100形成之后,也能够维持网状织物的形状。由于以锯齿形状针织在同一纵行中的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线121a,121b具有多个横列,以及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线121a,121b在纵行方向(附图中的竖直方向)针织进入到通过跳过一个间隙而以锯齿形状形成在五个横列中的相应编链线圈的每个沉降弧中,使得它们的沉降弧交叉,即使有很大的拉力施加到每个接合元件环122上,它们也限制着配对纱线的移动,因此,即使在与形成接合元件环122的表面相反的表面上没有背面涂层,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线121a,121b也不会从基底织物110上拉出。
尽管上述实施例的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线121a,121b都由单丝构成,以及通过在形成接合元件环122之后通过切割侧部形成钩子而形成阳型表面扣件,但是也可以使用复丝作为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线121a,121b,并且通过对形成的接合元件环进行拉毛而将各个长丝分开并执行多方向性的热定型而形成阴型表面扣件。另外,也可以使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线121a,121b之一使用单丝纱线而另外一个使用复丝纱线,由此形成接合元件环,然后通过切割由单丝纱线构成的接合元件环122而获得钩与环混合的阳/阴型混合表面扣件。尽管在附图中没有示出,但是也能够使用经平针织纱作为基底织物110的构成针织纱。
权利要求
1.一种针织表面扣件,由经编针织织物制成,其中一基底织物(110)由用于形成各纵行(W1到W3)的经编针织纱线(111)和用于连接各纵行(W1到W3)的连接纱线(112,112a,112b)经编针织形成;至少为阳型和阴型之一种的多个接合元件环(122)形成在所述基底织物(110)的一个表面上;以及所述接合元件环(122)由跨过两个或更多个纵行的接合元件形成纱线(121)形成;所述针织表面扣件(100)的特征在于,所述接合元件形成纱线(121)包括相邻的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线(121a,121b),每个接合元件形成纱线(121a,121b)都以锯齿形被针织在同一纵行(W1到W3)上至少三个相邻横列(C)上;以及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线(121a,121b)以锯齿形被针织进入到位于所述同一纵行(W1到W3)的至少两个或更多个横列(C)中的所述相邻线圈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表面扣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经编针织纱线(111)都为编链针织纱,每个所述连接纱线(112,112a,112b)都为衬纬纱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表面扣件,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线(121a,121b)在所述同一纵行(W1到W3)中以双重的方式被针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表面扣件,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线(121a,121b)在所述同一纵行(W1到W3)中被针织成它们相互交叉。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表面扣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元件环(122)以交错的方式布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织表面扣件,由经编针织织物制成,其省去了用来固定毛绒环根部的树脂涂层和纱线之间的熔接,保护了针织物特有的柔性和透气性,其中在一表面扣件(100)的基底织物(110)中,由至少编链针织纱(111)形成各纵行(W1到W3),各纵行(W1到W3)被包括至少衬纬纱(112,112a,112b)的纱线连接;多个接合元件环(122)由跨过两个或更多个纵行的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线(121a,121b)形成;相应的接合元件形成纱线(121a,121b)以锯齿形被针织在同一纵行(W1到W3)中至少三个相邻横列(C)中;此时,第一和第二接合元件形成纱线(121a,121b)以锯齿形被针织进入到位于所述同一纵行(W1到W3)的至少两个或更多个横列(C)中的相邻同一线圈中。
文档编号A41H37/02GK1730761SQ200510089408
公开日2006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5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6日
发明者大川光久, 中山荣治, 石原三利 申请人:Ykk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