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绿茶香烟及其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代替含尼古丁烟叶的香烟,是一种绿茶香烟。
背景技术:
目前以烟叶制作的香烟,经研究发现含有对人体有害物质多达数十种,尤其含有的烟碱, 焦油对生物细胞危害极大,是造成吸烟者肺癌的主要物质。吸抽烟叶香烟不仅对本身的危害, 而且对周围环境污染严重,尤其是点燃的香烟,所产生烟雾散播在空气中,使他人也被动吸 烟,危害他人的健康。尽管人类己足够充分认识到烟草的危害性,但是吸香烟成为众多"烟 民"生活方式的一部份,已有相当长久的历史渊源。尽管我国政府,社会媒体,极力宣传吸 烟的危害性,其效果都令人担忧,"烟民"队伍有增无减。为此许多有识之士提供许多技术措 施以降低其危害,例如推广过滤咀香烟,抽提烟叶中尼古丁的技术,以及培育少尼古丁的新 烟叶品种等等。也有用桑叶,枇杷叶等代替部份烟叶的香烟上市,但以含尼古丁烟叶为主的 香烟独占市场的局面难以改变。
中国专利文献刊载的发明专利申请号96120721.3,公开号CN1155402A,公开了 "保健型 参茶香烟及其制法;该件发明是一种保健型参茶香烟及其制法,先将干原茶叶切成丝状,后 将人参汁、川贝母汁、香油和香精科学配比混合液喷洒在茶烟丝上,经干燥后送入巻烟机, 巻成带过滤嘴的保健香烟,它含有多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它能提 神醒脑、开胃消食、降火解毒、利尿助肾、止嗽化痰、生津补气,经连续试吸10支表明口 不干、舌不燥、不咬火、有芳香、口感好,是对现有的尼古丁香烟的替代产品。
中国专利文献刊载的发明专利ZL03139013.7,授权公告号CN1207999C,公开了一种"茶
叶香烟",它包括纸筒、纸筒内巻入烟丝,该烟丝包括以重量份计的下列原料组分:茶叶70-130,
焙麦皮3.5-6.5,生姜油1.4-2.6,肉桂油0.14-0.26,牛至油0.14-0 26,咖啡因0.21-0.39,异
硫氰酸烯丙酯0.35-0.65,香夹兰豆浸膏0.21-0.39。它采用茶叶作为烟草,并在其中配入能够
模拟传统香烟作用的无害物质,它能够解决烟民在吸烟时既能够享受吸传统香烟的感觉,又
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的问题。
中国专利文献刊载的发明专利申请号200710051395.8,公开号CN101011188A,公开了"一
种茶叶香烟及其利记博彩app"。属于香烟技术领域。它主要是解决现有香烟含有有害物质,烟味 呛人,有害身体健康的问题。它的主要特征是茶叶烟丝作为烟丝,利记博彩app包括以下步骤 ①选取茶叶鲜叶,除去杂叶、茶梗,晾干水分;②将晾干茶叶放进切割机里切割成小条丝状茶叶丝;③将茶叶丝放入全自动微波杀青干燥设备内杀青、烘干;④待烘干的茶叶冷却后, 用网眼规格为1X1亳米的筛网筛去茶沫,即可得到茶叶烟丝原料;⑤将上述茶叶烟丝原料和
巻烟纸、过滤嘴分别放入全自动的巻烟设备中巻制,即可制成茶叶香烟。本发明具有吸后能 够闻到茶叶散发出的香味和能吸收到茶叶烟燃烧后的营养成分的特点,主要用于茶叶烟的制 作。
中国专利文献披露的发明专利ZL200610049816.9,授权公告号CN100391376C,公开了
一种"桑叶香烟",由以桑叶和女贞花叶为主要原料辅以中草药香味料和中草药着色料,制成 具有香烟气味又无尼古丁等有害物的桑叶烟。以桑叶代替烟叶制成的巻烟,经"烟民"吸抽 后感觉与普通市售香烟差别不大,由于桑叶不含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可以用于代替烟叶巻烟, 既可减少有害物质对环境危害,又可作戒除烟瘾的代用品,同时也为养蚕多余桑叶找出路, 桑叶内含有降低血糖血脂、安神镇定,改善肝肾功能因子,对人体健康有益。
上述四件专利文本所披露的技术方案,也许是实施有一定的难度,未见批量上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将克服上述的不足,目的是向本领域提供一种绿茶香烟及其生产方法。使其能解 决付诸实施较难,不易于"烟民"接受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目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绿茶香烟,其设计要点在于绿茶香烟的烟料为绿茶70 80%重量,在含液的28 32'C的容器中发酵10 20小时,发酵后去液的绿茶加入中草药香味料11 15%重量,加入 中草着色料为9 15%重量。
所述的绿茶香烟的绿茶70%重量,中草药香味料15%重量,中草药香味料薄荷7.5%重 量,欧洲香草7.5%重量。
所述的绿茶香烟的中草药色料15%重量,中草药色料甘草7%重量,虎杖4%重量,枸 杞4%重量。
所述的绿茶含液重量为绿茶重量的8 10%,采用发酵是为了去除其中的"青草"味,所 述的绿茶为新茶或陈茶。
所述的绿茶香烟的绿茶或选用红茶,即称为红茶香烟,红茶70 80%重量,在含液的28 32。C的容器中发酵10 20小时,发酵后去液的红茶加入中草药香味料11 15%重量,加入 中草着色料为9 15%重量。
所述的红茶70%重量,中草药香味料15%重量,中草药香味料薄荷7.5%重量,欧洲香 草7.5%重量。
所述的中草药色料15%重量,中草药色料甘草7°/。重量,虎杖4%重量,枸杞4%重量。 所述的红茶含液重量为红茶重量的8 10%,采用发酵是为了去除其中的"青草"味,所述的红茶为新茶或陈茶。
绿茶香烟生产方法的工艺流程热水80 95'C—绿茶(或红茶)一浸泡在28 32'C发酵 容器10 20小时,发酵完成一绿茶发酵后去液的绿茶(或红茶)一喷晒磨粉的中草药、中草 药香味料一在30 35'C后发酵5 10小时一绿茶切成烟丝一烘干或者烤干一巻烟机制烟。
本发明的积极作用是付诸实施不难,易于"烟民"接受。以绿茶或红茶是夏秋老叶为主, 它的成份具有丰富的茶多酚及咖啡碱,发酵后的去液用于制造茶酒,实现综合利用;除了起 到提神,养神之效,更具备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癌的效果。
中草药香味料,有薄荷、香草,或香襄草和欧洲草或留兰香与茉莉花、薄荷、味辛清凉、
是清凉解表药之一、富有含薄荷醇和薄荷酮,常用于发散风热、消疹利咽、解毒发汗、疏肝 解郁,常与清凉药一起发挥辅助作用。
香襄草和欧洲香草为高芳香气味调节,茎叶燃烧时有消毒杀菌作用,用于配制不同香型
气味的绿茶烟、依据不同嗜好选用,或用其他芳香草木如留兰香、桂花、茉莉花代替。
中草药着色料有甘草、虎杖和枸杞,甘草,味甘、性平。具润肺解毒作用,用祛痰止咳、 调和诸药、根茎皆取用。虎杖,味苦涩、性凉。清热解毒,消肿散瘀,根茎叶煎汁呈棕黄色, 春夏采叶,秋冬采全株。枸杞,味甘,性平。补肾益精明目,夏秋取果实收,煎汁呈棕红色。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绿茶为例,选用夏秋后期茶叶为主,工艺流程热水80 95°C—绿茶70 kg—浸泡在 28 32"C发酵容器15小时,发酵完成—绿茶发酵后去液的绿茶—喷晒磨粉的中草药、中草药 香味料加薄荷7.5kg,欧洲香草7.5kg;加入中草着色料甘草7.0kg,虎杖4.0kg,枸杞 4.0 kg,喷洒在绿茶表面一在30 35。C后发酵8小时一绿茶切成烟丝一烘干或者烤干一巻烟 机制烟。
上述绿茶香烟原料无青草味,有醇和的香烟味,切丝备用在自制的巻烟机上巻成烟。
权利要求
1、绿茶香烟,其特征在于绿茶香烟的烟料为绿茶70~80%重量,在含液的28~32℃的容器中发酵10~20小时,发酵后去液的绿茶加入中草药香味料11~15%重量,加入中草着色料为9~15%重量。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绿茶香烟,其特征是绿茶70%重量,中草药香味料15%重量, 中草药香味料薄荷7.5%重量,欧洲香草7.5%重量。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绿茶香烟,其特征是所述的中草药色料15%重量,中草药色料-甘草7%重量,虎杖4%重量,枸杞4%重量。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茶香烟,其特征是所述的绿茶含液重量为绿茶重量的8 10%, 采用发酵是为了去除其中的"青草"味,所述的绿茶为新茶或陈茶。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茶香烟,其特征是所述的绿茶或选用红茶,即称为红茶香烟, 红茶70 80%重量,在含液的28 32。C的容器中发酵10 20小时,发酵后去液的红茶加入 中草药香味料11 15%重量,加入中草着色料为9 15%重量。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红茶香烟,其特征是所述的红茶70%重量,中草药香味料15% 重量,中草药香味料薄荷7.5%重量,欧洲香草7.5%重量。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红茶香烟,其特征是所述的中草药色料15%重量,中草药色料 甘草7%重量,虎杖4%重量,枸杞4%重量。
8、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红茶香烟,其特征是所述的红茶含液重量为红茶重量的8 10%,采用发酵是为了去除其中的"青草"味,所述的红茶为新茶或陈茶。
9、 绿茶香烟生产方法的工艺流程热水80 95。C—绿茶(或红茶)一浸泡在28 32。C 发酵容器10 20小时,发酵完成一绿茶发酵后去液的绿茶(或红茶)一喷晒磨粉的中草药、 中草药香味料一在30 35。C后发酵5 10小时一绿茶切成烟丝一烘干或者烤干一巻烟机制 烟。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绿茶香烟及其生产方法,其设计要点在于绿茶香烟的烟料为绿茶70~80%重量,在含液的28~32℃的容器中发酵10~20小时,发酵后去液的绿茶加入中草药香味料11~15%重量、中草着色料为9~15%重量。所述的绿茶香烟的绿茶70%重量,中草药香味料薄荷7.5%重量,欧洲香草7.5%重量,中草药色料甘草7%重量,虎杖4%重量,枸杞4%重量;尔后,在30~35℃后发酵5~10小时,经切丝烘干备用在自制的卷烟机上卷成烟。本发明的积极作用是付诸实施不难,易于“烟民”接受。采用绿茶或红茶是夏秋老叶为主,它的成份具有丰富的茶多酚及咖啡碱,绿茶发酵后的去液用于制造茶酒,实现综合利用;除了起到提神,养神之效,并具备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癌的效果。
文档编号A24B15/16GK101606756SQ200910100348
公开日2009年12月23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9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9日
发明者刘志良 申请人:刘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