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莲子汁饮料及其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干果类汁饮料及其生产方法。
莲子是我国传统的食药二用保健佳品,其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性味甘平,并具有养心益肾、补脾涩精等多种保健功能,所以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吃莲子进补的习惯。过去由于莲子价高,故多为达官贵人所享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莲子已进入千家万户,为广大人民所喜爱。但由于家庭煮食莲子十分费时,食用较为不便,所以莲子的深加工,近几年来已成为食品业所重视开发的目标。
专利查新资料显示目前以莲子为主生产的饮料仅有莲子奶(专利申请号93116532.6)。莲子奶饮料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沉淀、变色、变质以及保留莲子清香等技术问题,但其品质浓厚、口感较稠、奶香味较重,莲香味相对偏淡,实际上是一种果肉型的奶饮料,不适合于喜爱清淡,不喜奶味的人们。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利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针对上述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方法,从而把莲子加工成更好地保留莲香特色的四季保健型莲汁,为莲子深加工另辟新路。
本发明采用下述配方来实现其目的,莲子汁饮料,其特征在于以莲子为主要原料,其配方中莲子占莲子汁饮料成品总重量的2%-10%,并加入适量的稳定剂(cmc0.3‰-3‰、单甘酯0.3‰-2‰、蔗糖酯0.2‰-2‰),蔗糖5%-10%、异维c钠0.1%-1%,其余为净化水。配料中主要原料也可以以莲子为主(占50%-100%),配以20%-50%的枸杞,也可以加入1%-2%奶粉调味。
本发明通过下述生产工艺达到莲子等原料→蒸煮→酶解→过滤→调配→均质→灌装→灭菌说明①将莲子等原料,加15倍-20倍净化水,在110℃-121℃条件下蒸煮10分钟-30分钟;②用耐高温α-淀粉酶0.05%-0.2%,在80℃-100℃条件下酶解澄清30分钟;③过滤取汁;④加入稳定剂、蔗糖、异维c钠,或再加适量奶粉后,调PH为5.5-6.5;⑤二次均质,均质压力为15mPa-30mPa,均质温度为50℃-80℃;⑥灌装后灭菌,灭菌条件为121℃、15磅、30分钟;⑦冷却后即得成品。
用上述配方及工艺生产的莲子汁饮料,较好地保留了莲子固有的香味,成功地解决了沉淀、变色等问题。滤汁后的莲子尚可用作其它食品的原料,综合利用率高,不会因下脚料而污染环境,其工艺简便易行。由于配方、工艺合理,可使成品保质期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本产品无香精、糖精、防腐剂和色素,使产品具有天然特色,品味清纯,莲香浓郁,是一种高档保健的汁饮料。
本发明下面将结合实施例作进一步论述。
实施例例1、将干燥莲子1000g,加入20倍净化水,蒸煮(115℃)30分钟;加入α-淀粉酶10ml在90℃条件下酶解澄清30分钟;过滤取汁;加入已溶解的2.5‰cmc、0.1‰单甘酯、1.0‰蔗糖酯和蔗糖1公斤;补足净化水至12.5升,调PH为5.5,拌匀后经15mPa和25mPa两次均质(温度60℃),灌装后121℃、15磅压力条件下灭菌30分钟,冷却后即得成品。
例2、将干燥莲子1000g,加入15倍净化水,按上例方法蒸煮、酶解后,加入1%的奶粉及3‰cmc、2‰单甘酯、1.5‰蔗糖酯和蔗糖1.5公斤,补足净化水至12.5升,调PH为6,经18mPa和30mPa两次均质后按上例所述方法灌装灭菌后即得成品。
权利要求
1.一种由莲子、稳定剂和蔗糖组成的干果类汁饮料。其特征在于配方以莲子为主要原料(莲子占原料总量的50%-100%)。
2.根据权利要求所述的汁饮料,其特征是原料组成可以以莲子为主(≥50%),再配以20%-50%的枸杞,也可以加1%-2%的奶粉调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汁饮料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包括如下步骤①将莲子等原料,加15倍-20倍净化水,在110℃-121℃条件下蒸煮10-30分钟。②用耐高温α-淀粉酶澄清30分钟,酶用量为溶液总量0.05%-0.2%,温度条件下是80℃-100℃。时间必须大于30分钟。③二次均质,均质压力为15mPa,均质温度为50℃-80℃。④PH调至5.5-6.5。⑤灌装灭菌,灭菌条件为12℃、15磅、30分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汁饮料,其特征在于稳定剂是CMC、单甘酯和蔗糖酯,用量分别为CMC0.3‰-3‰、单甘酯0.2‰-2‰、蔗糖酯0.2‰-1.5‰。并加异维C钠0.1%-1%。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莲子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干果类汁饮料及其生产方法。本发明是在莲子奶饮料的生产工艺基础上,重点解决其口感较稠、奶香过重、莲香相对偏淡的技术问题。其主要技术特征是配方中以莲子为主,配以适量的稳定剂、蔗糖和异维C钠;其生产工艺特征是直接将莲子加水蒸煮而不粉碎,并用耐高温α-淀粉酶进行酶解澄清,经过滤、调配、均质、灭菌等工艺后,可以得到质地清纯、莲香浓郁的莲子汁饮料。
文档编号A23L2/38GK1102079SQ9311955
公开日1995年5月3日 申请日期1993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1993年10月28日
发明者王少浪 申请人:王少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