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茉莉花红茶的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叶的生产方法,特别是茉莉花红茶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红茶的鼻祖在中国,世界上最早的红茶由中国福建武夷山茶区的茶农发明,名为 “正山小种”。属于全发酵茶类,是以茶树的芽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红茶种类较多,产地较广,祁门红茶闻名天下,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处处留香,此外,从中国引种发展起来的印度、斯里兰卡的产地红茶也很有名。红茶创制时称为“乌茶”。英文为Black tea。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香气物质比鲜叶明显增加。所以红茶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我国红茶品种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为我国第二大茶类,出口量占我国茶叶总产量的50%左右,客户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销量最多的是埃及、苏丹、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巴基斯坦、英国及爱尔兰、加拿大、智利、德国、荷兰及东欧各国。以往的红茶工艺如下 萎凋一揉捻(切)一发酵一干燥
但是目前红茶产品只是单一的红茶产品,香味只具有单一的苹果香气,香气还不够浓郁,对于喜欢喝花茶的人来说红茶总觉得口感有点欠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保留红茶的浓厚苹果香气,又有茉莉花清香的茶叶新产品的生产方法。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茉莉花红茶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萎凋,选取新鲜茶叶晒青后在空调房内萎凋6 - 20小时,或者风扇吹干,温度18 -25°C,并放在发酵架上,静置1一2小时,叶面因失水成波浪状时,进行第一次手工浪菁,动作宜轻柔翻3—4遍,浪菁次数3—5次,再次浪菁手工柔翻次数倍增,一次需静置60—120 分钟,最后一两次宜用浪菁机浪菁,历时约3 — 10分钟,最后一次浪菁静置3—5个小时后, 叶缘变化,红茶红褐色,绿叶镶红边,能够使茶叶整体均勻,并初步发酵。(2)揉捻
用揉捻机,时间30 - 60分钟,室内温度控制在20 24。C ;相对湿度控制在85% 90%,以茶萎凋叶细胞破坏率达到85%以上,叶片90%以上成条,条索紧卷,茶汁充分外溢,粘附于叶表面,局部揉捻叶泛红为度。(3)整形用人工或机器使其成条索状,或球形,将茶叶放到发酵室,温度30 -50°C,揉捻成条索状,或球形。
(4)发酵
发酵室气温以M 为宜,茶叶发酵温度保持在30°C左右,湿度达到95%,发酵时间一般为8 20小时,茶叶的摊叶厚度掌握在10 15 cm,发酵适度的特征是叶色基本变为铜红色,青气消失,发出浓厚的苹果香气,叶脉及其汁液泛红。(5)窨花
首先将上述发酵得到的茶叶进行第一次热风烘干,温度110 - 130,15 - 30分钟,或者微波烘干3 - 6分钟,第一次窨茉莉花,茶叶与茉莉花体积之比为1 :1 一 1. 2,窨花时间 12 - 16小时,过筛,然后进行第二次烘干,温度100 - 110,15 一 30分钟,或者微波烘干 3 - 6分钟,第二次窨茉莉花,茶叶与茉莉花之比为1 :1 一 1. 2,窨花时间12 - 14小时,过筛,再进行第三次烘干,温度90 - 110,15 - 30分钟,或者微波烘干3 — 6分钟,第三次窨茉莉花,茶叶与茉莉花之比为1 :1 - 1.2,窨花时间10 — 12小时,过筛,三次窨花以后再进行第四次烘干,温度80 - 90,15 - 30分钟,或者微波烘干3 — 6分钟,第四次窨茉莉花,茶叶与茉莉花之比为1 :1 一 1. 2,窨花时间8 - 10小时,过筛,筛出的碎茶,用于生产红碎茶或者作为茶砖原料;将过筛的上好茉莉花红茶用铁锅或不锈钢锅慢火炒1 一 2小时,在湿度小于20%以下的仓库放冷,小分量真空包装,即可得到产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是
从文献资料我们了解到。红茶抗衰老效果强于大蒜头、西兰花和胡萝卜等。红茶可以帮助胃肠消化、促近食欲,可利尿、消除水肿,并强壮心肌功能。红茶的抗菌力强,用红茶漱口可防滤过性病毒引起的感冒,并预防蛀牙与食物中毒,降低血糖值与高血压。此外,红茶还具有防龋、健胃整肠助消化、延缓老化、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抗癌、抗辐射等功效;红茶还是极佳的运动饮料,除了可消暑解渴及补充水分外若在进行需要体力及持久力的运动(如马拉松赛跑)前喝,因为茶中的咖啡硷具有提神作用,又能在运动进行中促成身体先燃烧脂肪供应热能而保留肝醋,所以让人更具持久力。畅销港、澳、 台、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地,深受消费者喜爱。本发明制备的茉莉花红茶保留红茶的香甜味醇的特征,又有茉莉花茶的清香,产品达到“外观雅致、味香兼佳、泡水持长、外形成球鲜明、色泽乌褐油润、汤色泛红、香气浓郁自然、滋味纯厚甘爽、饮后齿颊留香、回味馥郁、多次冲泡余味更佳”,是茶道中人所追求之茶中极品。具体的特征
香气特征
本发明制备的茉莉花红茶香气清高纯净,高雅悦鼻,不仅香气清高悠长,而且音韵明显,香味醇正厚重,香气高长带有松烟香及浓厚苹果香气。滋味特征
本发明制备的茉莉花红茶滋味鲜爽醇和,滋味有明显的红茶香甜味醇的特征,俗称“发酵茶”,克服了以往红茶汤入口有轻微的苦涩感的味道。采集的茉莉花应及时付窨,否则香气将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采回后温度不能过高,否则花蕾成熟开放,香气散发。本发明也可以直接从市场购买干红茶叶成品,然后直接用茉莉花窨花,窨花的方法与上述工艺步骤相同。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
茉莉花红茶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萎凋(浪菁)。选取新鲜茶叶晒青后的茶叶还不能直接杀青,要在空调房内萎凋6 — 20小时(放到竹席或藤编席,孔约0. 1 — 0,3室内晾干),如果下雨,需要风扇吹干,其目的 一是保证晒青后的茶叶有一定的柔软度,因为晒青后茶叶叶面变软而梗部还比较硬,二是使得日光晒青后茶叶适当自我发酵,进行部份发酵,达到红茶特有的滋味及香气,萎凋过程可以用双手手掌翻动茶叶,让茶叶相互摩擦使茶叶细胞破损,空气进入茶叶细胞促使发酵作用增快,同时借翻动使茶菁水份蒸发平均。方法茶叶经日光萎凋后即移入萎凋室中(温度18 — 250C ),并放在发酵架上,静置1一2小时,如果室内温度不合适,需要放到空调房内萎凋,一般叶面因失水成波浪状时(汤匙状)进行第一次手工浪菁,动作宜轻柔翻3—4遍。 一般浪菁次数3—5次,再次浪菁次数倍增,每次浪菁遍数也逐步增加,一次需静置60—120 分钟,最后一两次宜用浪菁机浪菁,历时约3 — 10分钟,转速快慢依老嫩而定。最后一次浪菁静置3—5个小时后,叶缘变化,红茶红褐色,绿叶镶红边。浪菁应注意,第一、二次浪菁用手宜轻,用力过重叶受伤,走水不良,形成“积水”现象,使茶叶发酵不正常而呈现黑褐色, 外观欠鲜丽,汤色不明亮,有时还会红水。摇菁过程要三看一看品种,厚叶多摇,薄叶轻摇; 二看茶青老嫩,老茶青要多摇,嫩茶青宜轻。三看晒青程度摇,晒青轻的则要重摇,晒青重则轻摇。经过茶叶在20 - 250C的空调房萎凋8 一 16小时,能够使茶叶整体均勻,并初步发酵。2.揉捻
传统红茶制作的“趁热加压快揉”方法不好,现用揉捻机,时间30 - 60分钟,揉捻室要保持低温高湿,有利于加工优级工夫红茶。因此,揉捻室温湿度的调控一般是掌握揉捻开始后,室内温度控制在20 ;相对湿度控制在85% 90%。随着揉捻的继续,酶促氧化作用不断强化,氧化释放的热量不断使揉桶内茶叶内温增高,揉捻叶水分蒸发快,这时要注意降低室温,提高相对湿度。创造揉捻茶叶内部适宜的温度与含水量,使酶促氧化,以利于高档红茶发酵的正常进行。揉捻程度掌握。以茶萎凋叶细胞破坏率达到85%以上,叶片 90%以上成条,条索紧卷,茶汁充分外溢,粘附于叶表面,局部揉捻叶泛红为度。3.整形
用人工或机器使其成条索状,或球形,将茶叶放到发酵室(竹筐),温度30 - 50°C,揉捻成条索状,或球形。4.发酵
发酵的目的是增强酶的活性,促进内质进一步发生变化,使绿叶变红。形成红茶特有的色、香、味。(1)发酵的温湿度调控技术。发酵是以多酚类化合物为主体的一系列化学变化的过程,要达到发酵质量高,品质好,主要是满足发酵中的温度、湿度、通气供氧等条件。红茶.一般发酵室气温以M 26°C为宜,茶叶发酵温度保持在30°C左右,湿度达到95%,并且发酵室必须有良好的通气,可以满足其供氧需求。发酵时间一般为8 20小时。在加工过程中,还要根据发酵条件、揉捻程度、叶质老嫩、生产季节而灵活掌握。红茶,在发酵时, 茶叶的摊叶厚度掌握在10 15 cm.即小叶种、筛下茶、气温高摊叶厚度宜薄,大叶种、气温低摊叶厚度宜厚;春茶宜厚,夏秋茶宜薄。在茶叶发酵工艺过程中要注意一是发酵叶不能紧压。二是春茶气温低,发酵必须充分。三是夏、秋季气温高,发酵叶有75%泛红即可上烘。这是因为夏、秋季气温高,茶叶在干燥的前一阶段发酵仍在继续进行,如果待发酵充足时才干燥,往往产生发酵过度。( 发酵适度的感官鉴定。发酵适度的特征是叶色基本变为铜红色,青气消失,发出浓厚的苹果香气,叶脉及其汁液泛红。颜色深浅随季节和鲜叶老嫩而略有差异,春茶及嫩叶一般红叶透黄,呈黄红色;夏、秋茶及老叶呈红黄色。5、窨花
首先将上述发酵得到的茶叶进行第一次热风烘干,温度110 - 130,15 - 30分钟,或者微波烘干3 - 6分钟,第一次窨茉莉花,(茶叶与茉莉花体积之比为1 :1 一 1. 2),窨花时间12 — 16小时,过筛,筛出的碎茶,用于生产红碎茶或者作为茶砖原料,然后进行第二次烘干,温度100 - 110,15 - 30分钟,或者微波烘干3 — 6分钟,第二次窨茉莉花,(茶叶与茉莉花之比为1 1 一 1. 2),窨花时间12 - 14小时,过筛,筛出的碎茶,用于生产红碎茶或者作为茶砖原料,再进行第三次烘干,温度90 - 110,15 - 30分钟,或者微波烘干3 — 6分钟, 第三次窨茉莉花,(茶叶与茉莉花之比为1 :1 - 1.2),窨花时间10 — 12小时,过筛,筛出的碎茶,用于生产红碎茶或者作为茶砖原料,三次窨花以后再进行第四次烘干,温度80 - 90, 15 - 30分钟,或者微波烘干3 - 6分钟,第四次窨茉莉花,(茶叶与茉莉花之比为1 :1 -1. 2),窨花时间8 — 10小时,过筛,筛出的碎茶,用于生产红碎茶或者作为茶砖原料;将过筛的上好茉莉花红茶用铁锅或不锈钢锅慢火炒1 一 2小时,在湿度小于20%以下的仓库放冷, 小分量真空包装,即可得到产品。实施例2
直接从市场购买干红茶叶成品,然后直接用茉莉花窨花,窨花的方法首先将上述发酵得到的茶叶进行第一次热风烘干,温度Iio - 130,15 - 30分钟,或者微波烘干3 — 6分钟, 第一次窨茉莉花,(茶叶与茉莉花体积之比为1 :1 一 1. 2),窨花时间12 - 16小时,过筛,筛出的碎茶,用于生产红碎茶或者作为茶砖原料,然后进行第二次烘干,温度100 - 110,15 -30分钟,或者微波烘干3 - 6分钟,第二次窨茉莉花,(茶叶与茉莉花之比为1 :1 一 1. 2),窨花时间12 - 14小时,过筛,筛出的碎茶,用于生产红碎茶或者作为茶砖原料,再进行第三次烘干,温度90 - 110,15 - 30分钟,或者微波烘干3 — 6分钟,第三次窨茉莉花,(茶叶与茉莉花之比为1 :1 一 1. 2),窨花时间10 - 12小时,过筛,筛出的碎茶,用于生产红碎茶或者作为茶砖原料,三次窨花以后再进行第四次烘干,温度80 - 90,15 - 30分钟,或者微波烘干 3 — 6分钟,第四次窨茉莉花,(茶叶与茉莉花之比为1 :1 一 1.2),窨花时间8 — 10小时,过筛,筛出的碎茶,用于生产红碎茶或者作为茶砖原料;将过筛的上好茉莉花红茶用铁锅或不锈钢锅慢火炒1 一 2小时,在湿度小于20%以下的仓库放冷,小分量真空包装,即可得到产
P
ΡΠ O本发明茉莉花红茶与普通红茶品质技术指标比较
权利要求
1.茉莉花红茶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萎凋,选取新鲜茶叶晒青后在空调房内萎凋6- 20小时,或者风扇吹干,温度18 -25°C,并放在发酵架上,静置1一2小时,叶面因失水成波浪状时,进行第一次手工浪菁,动作宜轻柔翻3—4遍,浪菁次数3—5次,再次浪菁手工柔翻次数倍增,一次需静置60—120 分钟,最后一两次宜用浪菁机浪菁,历时约3 — 10分钟,最后一次浪菁静置3—5个小时后, 叶缘变化,红茶红褐色,绿叶镶红边,能够使茶叶整体均勻,并初步发酵;(2)揉捻用揉捻机,时间30 - 60分钟,室内温度控制在20 ;相对湿度控制在85% 90%,以茶萎凋叶细胞破坏率达到85%以上,叶片90%以上成条,条索紧卷,茶汁充分外溢,粘附于叶表面,局部揉捻叶泛红为度;(3)整形用人工或机器使其成条索状,或球形,将茶叶放到发酵室,温度30— 50°C,揉捻成条索状,或球形;(4)发酵发酵室气温以M 为宜,茶叶发酵温度保持在30°C左右,湿度达到95%,发酵时间一般为8 20小时,茶叶的摊叶厚度掌握在10 15 cm,发酵适度的特征是叶色基本变为铜红色,青气消失,发出浓厚的苹果香气,叶脉及其汁液泛红;(5)窨花首先将上述发酵得到的茶叶进行第一次热风烘干,温度110 - 130,15 - 30分钟,或者微波烘干3 - 6分钟,第一次窨茉莉花,茶叶与茉莉花体积之比为1 :1 一 1. 2,窨花时间 12 - 16小时,过筛,然后进行第二次烘干,温度100 - 110,15 一 30分钟,或者微波烘干 3 - 6分钟,第二次窨茉莉花,茶叶与茉莉花之比为1 :1 一 1. 2,窨花时间12 - 14小时,过筛,再进行第三次烘干,温度90 - 110,15 - 30分钟,或者微波烘干3 — 6分钟,第三次窨茉莉花,茶叶与茉莉花之比为1 :1 - 1.2,窨花时间10 - 12小时,过筛,三次窨花以后再进行第四次烘干,温度80 - 90,15 - 30分钟,或者微波烘干3 — 6分钟,第四次窨茉莉花,茶叶与茉莉花之比为1 :1 一 1. 2,窨花时间8 - 10小时,过筛,筛出的碎茶,用于生产红碎茶或者作为茶砖原料;将过筛的上好茉莉花红茶用铁锅或不锈钢锅慢火炒1 一 2小时,在湿度小于20%以下的仓库放冷,小分量真空包装,即可得到产品。
全文摘要
一种茉莉花红茶的生产方法,包括萎凋、揉捻、整形、发酵、窨花,其工艺步骤是首选取优质新鲜茶叶,然后经过萎凋、揉捻、整形、发酵、窨花得到产品。本发明制备的茉莉花红茶保留红茶的香甜味醇的特征,又有茉莉花茶的清香,产品达到“外观雅致、味香兼佳、泡水持长、外形成球鲜明、色泽乌褐油润、汤色泛红、香气浓郁自然、滋味纯厚甘爽、饮后齿颊留香、回味馥郁、多次冲泡余味更佳”,是茶道中人所追求之茶中极品。
文档编号A23F3/14GK102422927SQ20111037967
公开日2012年4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5日
发明者廖银龙, 黄开专, 黄荣新 申请人:廖银龙, 黄开专, 黄荣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