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豆秸秆拔除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408831阅读:65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豆秸秆拔除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拔除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大豆秸杆拔除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大?(学名:Glycine max (L.) !^口^通称黄見^显科大显属一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茎粗壮,直立,密被褐色长硬毛。叶通常具3小叶;托叶具脉纹,被黄色柔毛;叶柄长2-20厘米;小叶宽卵形,纸质;总状花序短的少花,长的多花;总花梗通常有5-8朵无柄、紧挤的花;苞片披针形,被糙伏毛;小苞片披针形,被伏贴的刚毛;花萼披针形,花紫色、淡紫色或白色,基部具瓣柄,翼瓣蓖状。荚果肥大,稍弯,下垂,黄绿色,密被褐黄色长毛;种子2-5颗,椭圆形、近球形,种皮光滑,有淡绿、黄、褐和黑色等多样。花期6-7月,果期7-9月。
[0003]原产中国,中国各地均有栽培,亦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大豆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古称菽,中国东北为主产区,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植物蛋白质的作物。大豆最常用来做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酿造酱油和提取蛋白质。豆渣或磨成粗粉的大豆也常用于禽畜饲料。
[0004]大豆根据颜色不同分为:黄豆、黑豆、青豆等。菜豆又可分为:扁豆、芸豆、刀豆、四季豆、豇豆等,小豆的颜色有红、黄、淡绿、灰、白、茶等。豆子的种类多,营养丰富,常吃豆子对身体大有好处。我国传统饮食讲究“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可以减少脂肪含量,增加免疫力,降低患病的几率等。
[0005]指大豆收获后,剩余的植株部分。以往在中国广大地区,多数被晒干做燃料用,但事实上秸杆里含有蛋白质含量为10%-12%,质量较好,如合理加工利用可以节约牛羊精饲料,并节约生物能。
[0006]现在大豆收割都使用镰刀割除,或人工拔除,使用镰刀收割时,还很容易使镰刀伤害到身体,如果人工拔除,还容易使人手磨泡,或大豆秸杆刮坏衣物,一种收割方式费时费力、收割效率低、影响了后期播种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0007](I)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8]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在大豆收割都使用镰刀割除,或人工拔除,使用镰刀收割时,还很容易使镰刀伤害到身体,如果人工拔除,还容易使人手磨泡,或大豆秸杆刮坏衣物,一种收割方式费时费力、收割效率低、影响了后期播种工作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寿命长、省时省力、工作效率高的大豆秸杆拔除装置。
[0009](2)技术方案
[0010]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这样一种大豆秸杆拔除装置,包括有底座、滚轮、机架、手柄、电动轮、从动轮、皮带和夹紧装置;
[0011]底座的下方设有滚轮,底座的右端设有机架,机架与底座的右端转动式连接,机架的右侧连接有手柄,机架的左侧安装有电动轮和从动轮,电动轮位于从动轮的正上方,电动轮和从动轮通过皮带连接,皮带上设有夹紧装置;
[0012]夹紧装置包括有支架、轴承座1、轴承座Π、正反丝杆、电机、螺母1、螺母Π、夹板I和夹板Π;
[0013]支架的上端设有轴承座I,支架的下端设有轴承座Π,正反丝杆两端分别安装在轴承座I和轴承座Π上,正反丝杆的下端连接有电机,正反丝杆上设有螺母I和螺母Π,螺母I位于螺母Π的正上方,螺母I和螺母Π都分别与正反丝杆配合,螺母I的左侧连接有夹板I,螺母π的左侧连接有夹板Π。
[0014]工作原理:使用时,首先人工将拔豆子机器通过滚轮推到适当位置,控制电动轮逆时针转动,电动轮通过皮带带动从动轮逆时针转动,随之皮带带动夹紧装置向下移动到所需位置,控制电动轮停止转动,随之确定夹紧装置的位置。控制电机转动,电机带动正反丝杆旋转,随之螺母I带动夹板I向上移动,螺母Π带动夹板Π向下移动,夹板I与夹板Π分离,然后转动机架使大豆秸杆在夹板I与夹板Π之间。控制电机转动,电机带动正反丝杆旋转,随之螺母I带动夹板I向下移动,螺母π带动夹板Π向上移动,夹板I与夹板Π将秸杆夹紧。控制电动轮顺时针转动,电动轮通过皮带带动从动轮顺时针转动,随之皮带带动夹紧装置向上移动,进而夹板I与夹板Π将秸杆拔起。人工可握住手柄转动机架至所需位置,控制电机转动,电机带动正反丝杆旋转,随之螺母I带动夹板I向上移动,螺母Π带动夹板Π向下移动,夹板I与夹板Π松开大豆秸杆,以此反复实现了拔除大豆秸杆的功能。
[0015](3)有益效果
[0016]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机械拔除大豆秸杆的功能,避免了人工收割大豆秸杆时,伤害身体,使手磨泡,并且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寿命长、省时省力、工作效率高和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结构不意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夹紧装置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中的标记为:1-底座,2-滚轮,3-机架,4-手柄,5-电动轮,6_从动轮,7_皮带,8-夹紧装置,81-支架,82-轴承座I,83-轴承座Π,84-正反丝杆,85-电机,86-螺母I,87-螺母Π,88-夹板I,89-夹板Π。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1]实施例1
[0022]一种大豆秸杆拔除装置,如图1-2所示,包括有底座1、滚轮2、机架3、手柄4、电动轮
5、从动轮6、皮带7和夹紧装置8;
[0023]底座I的下方设有滚轮2,底座I的右端设有机架3,机架3与底座I的右端转动式连接,机架3的右侧连接有手柄4,机架3的左侧安装有电动轮5和从动轮6,电动轮5位于从动轮6的正上方,电动轮5和从动轮6通过皮带7连接,皮带7上设有夹紧装置8;
[0024]夹紧装置8包括有支架81、轴承座182、轴承座Π 83、正反丝杆84、电机85、螺母186、螺母Π 87、夹板188和夹板Π 89 ;
[0025]支架81的上端设有轴承座182,支架81的下端设有轴承座Π 83,正反丝杆84两端分别安装在轴承座182和轴承座Π 83上,正反丝杆84的下端连接有电机85,正反丝杆84上设有螺母186和螺母Π 87,螺母186位于螺母Π 87的正上方,螺母186和螺母Π 87都分别与正反丝杆84配合,螺母186的左侧连接有夹板188,螺母Π 87的左侧连接有夹板Π 89。
[0026]工作原理:使用时,首先人工将拔豆子机器通过滚轮2推到适当位置,控制电动轮5逆时针转动,电动轮5通过皮带7带动从动轮6逆时针转动,随之皮带7带动夹紧装置8向下移动到所需位置,控制电动轮5停止转动,随之确定夹紧装置8的位置。控制电机85转动,电机85带动正反丝杆84旋转,随之螺母186带动夹板188向上移动,螺母Π 87带动夹板Π 89向下移动,夹板188与夹板Π 89分离,然后转动机架3使大豆秸杆在夹板188与夹板Π 89之间。控制电机85转动,电机85带动正反丝杆84旋转,随之螺母186带动夹板188向下移动,螺母Π 87带动夹板Π 89向上移动,夹板188与夹板Π 89将秸杆夹紧。控制电动轮5顺时针转动,电动轮5通过皮带7带动从动轮6顺时针转动,随之皮带7带动夹紧装置8向上移动,进而夹板188与夹板Π 89将秸杆拔起。人工可握住手柄4转动机架3至所需位置,控制电机85转动,电机85带动正反丝杆84旋转,随之螺母186带动夹板188向上移动,螺母Π 87带动夹板Π 89向下移动,夹板188与夹板Π 89松开大豆秸杆,以此反复实现了拔除大豆秸杆的功能。
[0027]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主权项】
1.一种大豆秸杆拔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底座(I)、滚轮(2)、机架(3)、手柄(4)、电动轮(5)、从动轮(6)、皮带(7)和夹紧装置(8);底座(I)的下方设有滚轮(2),底座(I)的右端设有机架(3),机架(3)与底座(I)的右端转动式连接,机架(3)的右侧连接有手柄(4),机架(3)的左侧安装有电动轮(5)和从动轮(6),电动轮(5)位于从动轮(6)的正上方,电动轮(5)和从动轮(6)通过皮带(7)连接,皮带(7)上设有夹紧装置(8);夹紧装置(8)包括有支架(81)、轴承座1(82)、轴承座Π (83)、正反丝杆(84)、电机(85)、螺母1(86)、螺母Π (87)、夹板I (88)和夹板Π (89);支架(81)的上端设有轴承座I (82),支架(81)的下端设有轴承座Π(83),正反丝杆(84)两端分别安装在轴承座1(82)和轴承座Π (83)上,正反丝杆(84)的下端连接有电机(85 ),正反丝杆(84)上设有螺母I (86 )和螺母Π (87 ),螺母I (86 )位于螺母Π(87)的正上方,螺母I (86)和螺母Π (87)都分别与正反丝杆(84)配合,螺母I (86)的左侧连接有夹板I(88),螺母Π (87)的左侧连接有夹板Π (89)。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拔除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大豆秸秆拔除装置。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寿命长、省时省力、工作效率高的大豆秸秆拔除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这样一种大豆秸秆拔除装置,包括有底座、滚轮、机架、手柄、电动轮、从动轮、皮带和夹紧装置;底座的下方设有滚轮,底座的右端设有机架,机架与底座的右端转动式连接,机架的右侧连接有手柄,机架的左侧安装有电动轮和从动轮,电动轮位于从动轮的正上方,电动轮和从动轮通过皮带连接,皮带上设有夹紧装置;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机械拔除大豆秸秆的功能,避免了人工收割大豆秸秆时,伤害身体,使手磨泡。
【IPC分类】A01D45/00
【公开号】CN205320587
【申请号】CN201520993411
【发明人】廖安君
【申请人】重庆市永川区安君食品厂
【公开日】2016年6月22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