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葡萄炭疽病的复配杀菌剂及其应用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葡萄炭疽病的复配杀菌剂,其为包含氰烯菊酯、氟酰胺的可湿性粉剂、胶悬剂、微乳剂、水分散颗粒剂或颗粒剂,其中氰烯菊酯与氟酰胺的质量比为1:1~5,按照每公顷中氰烯菊酯和氟酰胺总有效量分别为30 g和30~150 g的用量,兑水450~600 kg,在葡萄萌芽期、新梢旺长期、初花期、浆果生成初期及果实膨大期或套袋前,各期喷施1次,能有效延缓葡萄炭疽病菌的抗药性;混配后的复配杀菌剂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单剂,且具有成本低和加工简易的优点。
【专利说明】
一种防治葡萄炭疽病的复配杀菌剂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农药杀菌组合物,尤其涉及一种防治葡萄炭疽病的复配杀菌剂及其应 用。
【背景技术】
[0002] 葡萄炭疽病(Grape anthracnose)又名晚腐病,是葡萄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炭 疽病是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0003] gloeosporioides Penz)侵染引起的。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树体中的一年生枝蔓 中越冬。翌年春天随风雨大量传播,潜伏于受侵染的新梢、幼果中。一般发生在着色或近成 熟的果实上,发病严重时导致果实大量腐烂,造成严重的损失。
[0004] 防治葡萄炭疽病常用的化学药剂主要有代森锰锌、福美双、多菌灵等。长期以来, 由于多频次、多剂量施用化学药剂,造成葡萄炭疽病菌对常用化学药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 的抗(耐)药性,生产上屡屡出现防治失败的事例。为了延缓常用高效低毒农药的抗药性,延 长农药的使用寿命,对现有药剂进行科学的混配非常必要。
【发明内容】
[0005]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葡萄炭疽病具有极高防 治效果的氰烯菊酯和氟酰胺复配杀菌剂。
[0006]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7] -种防治葡萄炭疽病的复配杀菌剂,包含氰烯菊酯、氟酰胺按常用方法制得的可 湿性粉剂、胶悬剂、微乳剂、水分散颗粒剂或颗粒剂。
[0008] 进一步地所述氰稀菊酯与氟酰胺的质量比为1:1~5。
[0009] 进一步地所述氰烯菊酯与氟酰胺的质量比为1:4。
[0010] 进一步地当制成可湿性粉剂时按质量百分比其配比为:氰烯菊酯1~10%、氟酰胺 1~50 %、常规助剂5~15%、余量为填充料。所述助剂为乳化剂、分散剂、稳定剂、渗透剂中 的一种或几种。
[0011] 进一步地所述填充料为高岭土。
[0012] 进一步地还提供了一种防治葡萄炭疽病的复配杀菌剂在防治葡萄炭疽病上的应 用,其特征在于,按照每公顷中氰烯菊酯和氟酰胺总有效量分别为30g和30~150g的用量, 兑水450~600kg,细喷雾。
[0013] 进一步地在葡萄萌芽期、新梢旺长期、初花期、浆果生成初期及果实膨大期或套袋 前,各期喷施1次。
[0014]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复配药剂中氰烯菊酯和氟酰胺分 别为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能有效延缓葡萄炭疽病菌的抗药性;混配后防治效果显著高 于单剂,且具有成本低和加工简易的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下面结合试验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16] 本发明的氰烯菊酯和氟酰胺复配杀菌剂对草莓炭疽病菌的室内活性测定如下: [0017]氰稀菊酯和氟酰胺原药用丙酮分别溶解成l〇〇〇yg/ ml母液,并加入1%吐温-80。用 无菌水配制成浓度分别为200、100、20、10、2、1、0.2、和0.以 8/1^的单剂系列药液,置于三角 瓶中备用。将氟酰胺:氰烯菊酯按有效含量分别配制成为1:1、2:1、3 :1、4:1和5:1混剂的系 列药液,置于三角瓶中备用。分别取上述系列稀释药剂lmL药液与9mL培养基(PDA)在培养皿 内混匀,制成培养皿内含药量为20、10、2、1、0.2、0.1、0.02和0.01 yg/mL的PDA培养基,用无 菌水作空白对照。将保存的葡萄炭疽病菌转接到PDA培养基中,经活化后,在近菌落边缘用 打孔器制取直径为4mm的菌饼,再转接到带药的PDA平培养基和空白对照中,每处理重复4 次。在25°C下暗培养4d。
[0018] 待空白对照中菌落快长满平皿时,采用十字交叉法量取菌落直径。计算菌落直径 平均值,并按照下列公式计算菌丝生长平均抑制率:菌丝生长平均抑制率=[(对照菌落直 径均值-处理菌落直径均值)/(对照菌落直径均值-接种菌饼直径)]X 100%。采用DPS数据 处理系统,计算出回归方程、EC5Q与EC90及其95%置信限。按Wadley法,计算增效系数(SR)。
[0019] 根据增效系数(SR)评价药剂混用的联合作用类型,即SR〈0.5为拮抗作用,0.5SSR 彡 1 · 5为相加作用,SR>1 · 5为增效作用。SR = EC5Q(Eth)/EC5〇(Eob),EC5〇(Eth) = (a+b)/[ (a/ EC5QA) + (b/EC50B)]。其中,A、B分别为杀菌剂单剂,a、b为相应单剂在混剂中的比例,EC50 (Eth)为混剂EC5q理论值,EC5Q(Eob)为混剂EC5q实测值。
[0020] 复配制剂和单剂对葡萄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氟酰胺、氰烯菊酯对 葡萄炭疽病菌的EC5Q分别为1.421yg/mL和0.1087yg/mL,氰烯菊酯对葡萄炭疽病菌室内生物 活性极高(表1)。
[0021 ]氟酰胺与氰烯菊酯分别按1:1、2:1、3:1、4:1和5 :1等比例混配组合对葡萄炭疽病 菌的EC5Q分别为0 · 2148yg/mL、0 · 1105yg/mL、0 · 1039yg/mL、0 · 0547yg/mL和 0 · 3487yg/mL,5种 混配组合对葡萄炭疽病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为1.15、1.67、1.42、2.78和0.41。氟酰胺与 氰烯菊酯按4:1的比例混配对葡萄炭疽病菌的增效作用极显著(增效系数SR达到2.78)。 [0022]表1氰烯菊酯、氟酰胺及复配剂对葡萄炭疽病的毒力测定
[0023]
[0024] 本发明的氰烯菊酯和氟酰胺复配杀菌剂对草莓炭疽病菌的田间试验:
[0025] ( - )试验葡萄为露地种植方式,施药时间为萌芽期、新梢旺长期、初花期、浆果生 长初期及果实膨大期(2014年3-6月),共防治5次。其中所用25%氰烯菊酯·氟酰胺WP中含 氰烯菊酯5%、氟酰胺20%、湿润剂10%、K12(十二烷基硫酸钠)2%,其余为填充料高岭土。 用水量为600L/hm 2,防治方法为细喷雾。
[0026] 实验浓度设计为:
[0027] 处理(1)25%氰烯菊酯·氟酰胺WP 150g.ai/hm2防治5次;
[0028] 处理(2)25%氰烯菊酯WP 150g.ai/hm2防治5次;
[0029] 处理(3)25% 氟酰胺WP 150g.ai/hm2 防治 5次;
[0030] 处理(4)清水。
[0031] 田间防治结果表明,露地葡萄在不防治的情况下,炭疽病发病率非常高,发病指数 也非常高。用25%氰烯菊酯?氟酰胺、25%氰烯菊酯和25%氟酰胺WP 150g.ai/hm2防治5次 后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6.89 %、74.03 %和68.47 %,混用后田间增效极显著(表2)。
[0032]表2 25%氟酰胺?氟酰胺WP对葡萄炭疽病的田间防治结果
[0033]
[0034] (二)试验葡萄为露地种植方式,施药时间为萌芽期、新梢旺长期、初花期、浆果生 长初期及果实膨大期(2014年3-6月),采用不同配比的氰烯菊酯和氟酰胺复配杀菌剂共防 治5次。
[0035] 杀菌剂(1):25%氰烯菊酯·氟酰胺WP中含氰烯菊酯5%、氟酰胺20%、湿润剂 10%、K12(十二烷基硫酸钠)2%,其余为填充料高岭土,用水量为600L/hm 2;
[0036] 杀菌剂(2): 2%氰烯菊酯·氟酰胺WP中含氰烯菊酯1 %、氟酰胺1 %、湿润剂4%、 K12 (十二烷基硫酸钠)1 %,其余为填充料高岭土,用水量为450L/hm2;
[0037] 杀菌剂(3) :60%氰烯菊酯·氟酰胺WP中含氰烯菊酯10%、氟酰胺50%、湿润剂 10%、K12(十二烷基硫酸钠)5%,其余为填充料高岭土,用水量为600L/hm 2;
[0038] 田间防治结果结果见表3。
[0039]表3不同配比氟酰胺·氟酰胺WP对葡萄炭疽病的田间防治结果
[0040]
[0041] 本发明按照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定本 发明,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 一种防治葡萄炭疽病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包含氰烯菊酯、氟酰胺的可湿性粉 剂、胶悬剂、微乳剂、水分散颗粒剂或颗粒剂。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葡萄炭疽病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氰烯菊 酯与氟酰胺的质量比为1:1~5。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葡萄炭疽病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氰烯菊 酯与氟酰胺的质量比为1: 4。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葡萄炭疽病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当制成可湿 性粉剂时按质量百分比其配比为:氰烯菊酯1~10%、氟酰胺1~50%、常规助剂5~15%、余量 为填充料。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治葡萄炭疽病的复配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料 为尚岭土。6. -种防治葡萄炭疽病的复配杀菌剂在防治葡萄炭疽病上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按照 每公顷中氰烯菊酯和氟酰胺总有效量分别为30 g和30~150 g的用量,兑水450~600 kg,细 喷雾。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防治葡萄炭疽病的复配杀菌剂在防治葡萄炭疽病上的应 用,其特征在于,在葡萄萌芽期、新梢旺长期、初花期、浆果生成初期及果实膨大期或套袋 前,各期喷施1次。
【文档编号】A01N37/24GK106035329SQ201610364867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6年5月27日
【发明人】文平兰
【申请人】句容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