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外生菌根合成的幼苗气雾培育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628900阅读:57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外生菌根合成的幼苗气雾培育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用于外生菌根快速合成的幼苗气雾培育装置及其应用方法,既提高外生菌根合成的速度和成功率,又对树苗的生长有益。幼苗培育装置包括幼苗架、封闭系统、气雾设备,使用时,将培育了5周的幼苗固定于幼苗架,并将幼苗架置于封闭系统上方,打开气雾设备,3周后侧根上会形成很多小根的幼苗,利于下一步外生菌根真菌的侵染,大大缩短外生菌根合成的时间并有效的提高成功率。
【专利说明】
一种用于外生菌根合成的幼苗气雾培育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外生菌根真菌合成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外生菌根快速合成的幼苗气雾培育装置及其应用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外生菌根真菌与树木形成外生菌根后,使外生菌根具有诸多功能:促进林木生长,通过菌套、哈蒂氏网等扩大吸收面积,增强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并能够阻挡病原菌的侵染,增强抗病性,同时由于根的吸收面积增大,因此菌根化苗木的抗旱性也得到提升。
[0003]大多数的外生菌根真菌能够减轻由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放射性元素等对土壤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其对植物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环境安全性;外生菌根还可以通过地下的菌丝网络可以实现养分、水分、能源、信息共享和最高效的利用,从而保护了植物的多样性,因此外生菌根在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0004]在生产实践中,外生菌根的合成过程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得到小根丰富的树苗是决定菌根合成成功与否的关键,本发明利用幼苗气雾培育装置,可在3周后得到具有丰富小根的树苗,提高外生菌根合成的成功率。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幼苗气雾培育装置,从而得到小根丰富的树苗,从而提高外生菌根合成的成功率,且该装置操作简易,易于推广。
[0006]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种用于外生菌根合成的幼苗培育装置,其包括育苗架、育苗孔、气雾器、加水口、封闭系统、可关闭开口,在封闭系统下部中端安装有中间设有加水口的气雾器,封闭系统侧面设有可关闭开口,育苗架在封闭系统上端,其上打有数十个育苗孔,待培育的幼苗放入育苗孔中。
[0008]根据所述的一种用于外生菌根合成的幼苗气雾培育装置,其中所述育苗架直径为640mm,上面打有直径为2cm的育苗孔,用海绵固定幼苗。
[0009]根据所述的一种用于外生菌根合成的幼苗气雾培育装置,其中所述封闭系统为圆桶状PVP材质,高810mm,底部直径440mm,距离底部20cm处开一个15cmX 15cm的可关闭开口,打开可关闭开口后,再打开气雾器加水。
[0010]根据所述的一种用于外生菌根合成的幼苗气雾培育装置,其中所述的气雾器所用水为去离子水。
[0011]所述的一种用于外生菌根合成的幼苗气雾培育装置在外生菌根合成的幼苗培育中的应用:将培育5周的幼苗移至幼苗架,每个孔放入一棵幼苗,用海绵固定,打开气雾器,将其设置为20s工作,60s停止的状态,每3天补充水,三周后幼苗侧根发达,且萌发出很多小根时,取出幼苗,用于后期外生菌根的侵染。
[0012]应用方法为:将培育5周的幼苗移至幼苗架,每个孔放入一棵幼苗,用海绵固定,打开加湿设备,将其设置为20s工作,60s停止的状态,定期补充水,该装置置于精控温室中,设置条件为温度27°C,湿度为55%,3周后取出幼苗,可观察到幼苗侧根发达,且侧根萌发出很多小根。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装置具备如下的优益性:
[0014]菌根真菌共生树种幼苗利用该装置,能够方便快捷的产生大量侧根,且侧根上也能萌发出很多小根,与传统的育苗方式相比,更有利于菌根真菌的侵染,提高了外生菌根合成的成功率。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发明用于外生菌根快速合成的幼苗气雾培育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1_育苗架,2-育苗孔,3-幼苗,4-气雾器,5-加水口,6-封闭系统,7-可关闭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用本发明的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质性内容,便并不以此来限定本发明。
[0017]实施例1
[0018]本发明的用于外生菌根快速合成的幼苗气雾培育装置包括育苗架、育苗孔、气雾器、加水口、封闭系统、可关闭开口,结构如图1所示,图中:1-育苗架,2-育苗孔,3-幼苗,4-气雾器,5-加水口,6-封闭系统,7-可关闭开口。在封闭系统下部中端安装有中间设有加水口的气雾器,封闭系统侧面设有可关闭开口,育苗架在封闭系统上端,其上打有数十个育苗孔,待培育的幼苗放入育苗孔中。育苗架直径为640mm,上面打有直径为2cm的育苗孔,用海绵固定幼苗。封闭系统为圆桶状PVP材质,高81 Omm,底部直径440mm,距离底部20 cm处开一个15cmX 15cm的可关闭开口,用于操作气雾器。气雾器所用水为去离子水。
[0019]本发明的用于外生菌根快速合成的幼苗气雾培育装置在华山松幼苗上的应用,应用方法为:华山松种子用自来水清洗三遍后,用75 %酒精浸泡30分钟进行表面消毒,水冲洗三遍后播于装有蛭石和珍珠岩(I: I)的塑料筐内,所育苗均于精控温室条件下培养(空气温度20-25°C,基质湿度60-70%),无菌水浇灌;培育5周后,将华山松幼苗小心移至幼苗培育装置,每棵苗放入一个育苗孔内,用海绵固定,幼苗根系部分完全置于封闭系统内,先将可关闭开口打开,然后再打开气雾器,设置为20s工作,60s停止循环模式,每3天补充去离子水,3周后将苗小心取出,准备进行外生菌根真菌侵染。
[0020]华山松最佳接种浓度为5X10%子/株,印度块菌孢子浓度为5.78\106孢子/^,所以菌剂量对应I g/株。称取所需的印度块菌,切小块后用九阳JYL-Bl 30料理机充分粉碎,粉碎过程中加入适量冰块以保持低温状态。制备好的块菌菌剂冷藏备用。
[0021]配备接种基质之前先将容器用75%的酒精擦拭并晾干。腐殖土,细沙,蛭石,珍珠岩,石子按比例配置(腐殖土:蛭石:细沙:珍珠岩=1:1:0.5:0.2;石子量为15g/株,石灰量为0.75g/株),加入适量的自来水拌匀,调节pH至7.5。将冷藏的菌剂搅拌均匀后以对应的量加入到基质中,将预培育好的华山松苗移栽入基质内。
[0022]栽苗结束后,苗需固定根部一周左右,在此期间不宜移动,防止松苗根部断裂,且注意观察松苗的生长情况,及时替换生长异常的松苗。松苗在初期需要浇透水,后期就可根据基质的湿度来控制浇水的时间与频率。所有松苗都在温室条件下培养,温室上方覆盖30%密度的遮阴网,同时通过通风和喷淋来调节室内的温度。所有接种的华山松苗于3个月后抽查是否有菌根的形成。
[0023]实施例2
[0024]—种用于外生菌根快速合成的幼苗气雾培育装置,在青R幼苗上的应用,应用方法为:青R种子用自来水清洗三遍后,用75 %酒精浸泡30分钟进行表面消毒,水冲洗三遍后播于装有蛭石和珍珠岩(1:1)的塑料筐内,所育苗均于精控温室条件下培养(空气温度20-25°C,基质湿度60-70%),无菌水浇灌;培育5周后,将青冈幼苗小心移至幼苗培育装置,每棵苗放入一个育苗孔内,用海绵固定,幼苗根系部分完全置于封闭系统内,先将可关闭开口打开,然后再打开气雾器,设置为20s工作,60s停止循环模式,每3天补充去离子水,3周后将苗小心取出,准备进行外生菌根真菌侵染。
[0025]青R最佳接种浓度为5X17个孢子/株,印度块菌孢子浓度为5.78X10%子/g,所以菌剂量对应1g/株。称取所需的印度块菌,切小块后用九阳JYL-Bl 30料理机充分粉碎,粉碎过程中加入适量冰块以保持低温状态。制备好的块菌菌剂冷藏备用。
[0026]配备接种基质之前先将容器用75%的酒精擦拭并晾干。腐殖土,细沙,蛭石,珍珠岩,石子按比例配置(腐殖土:蛭石:细沙:珍珠岩=1:1:0.5:0.2;石子量为15g/株,石灰量为0.75g/株),加入适量的自来水拌匀,调节pH至7.5。将冷藏的菌剂搅拌均匀后以对应的量加入到基质中,将预培育好的青冈苗移栽入基质内。
[0027]栽苗结束后,苗需固定根部一周左右,在此期间不宜移动,防止苗根部断裂,且注意观察青同苗的生长情况,及时替换生长异常的苗。苗在初期需要浇透水,后期就可根据基质的湿度来控制浇水的时间与频率。所有苗都在温室条件下培养,温室上方覆盖30%密度的遮阴网,同时通过通风和喷淋来调节室内的温度。所有接种的青R苗于3个月后查看是否有菌根的形成。
【主权项】
1.一种用于外生菌根合成的幼苗气雾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育苗架、育苗孔、气雾器、加水口、封闭系统、可关闭开口,在封闭系统下部中端安装有中间设有加水口的气雾器,封闭系统侧面设有可关闭开口,育苗架在封闭系统上端,其上打有数十个育苗孔,待培育的幼苗放入育苗孔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外生菌根合成的幼苗气雾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育苗架直径为640mm,上面打有直径为2cm的育苗孔,用海绵固定幼苗。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外生菌根合成的幼苗气雾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系统为圆桶状PVP材质,高810mm,底部直径440mm,距离底部20cm处开一个15cm X15cm的可关闭开口,打开可关闭开口后,再打开气雾器加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外生菌根合成的幼苗气雾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雾器所用水为去离子水。5.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用于外生菌根合成的幼苗气雾培育系统在外生菌根合成的幼苗培育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将培育5周的幼苗移至幼苗架,每个孔放入一棵幼苗,用海绵固定,打开气雾器,将其设置为20s工作,60s停止的状态,每3天补充水,三周后幼苗侧根发达,且萌发出很多小根时,取出幼苗,用于后期外生菌根的侵染。
【文档编号】A01G1/04GK105993904SQ201610518430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7月4日
【发明人】王冉, 于富强, 李晶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