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及其应用
【专利摘要】一种含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及其应用,属于复配农药技术领域。其含有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所述有效成分A为中生菌素,所述有效成分B为氢氧化铜,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1:10~10:1。本发明中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的作用机制不同,二者复配可以产生增效作用,且减少病原菌抗药性产生的风险。利用二者的复配剂浸种,可以避免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对部分真菌类病原物防效差的缺点,可预防好种传病害的发生。水稻破口期喷药还可满足水稻生长时对铜元素的需求。一次用药可防治多种水稻细菌、真菌病害,大大节约了人力和物力。
【专利说明】
一种含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复配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 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水稻细菌性穗(谷)枯病和水稻真菌性穗腐病是我国近年新出现或上升的穗部病 害,均引起水稻结实率降低以及谷粒变色。这两种病害发生时期都在水稻生育后期,一旦发 生造成水稻大量减产,给农民带来巨大损失。引起这两种病害的细菌和真菌产生的毒素会 污染稻谷、稻米,人、畜禽食用后其健康会受到危害。另外,被感染的稻米畸形,颜色呈黄色 到黑色不等,外观和品质均降低。
[0003] 在我国,水稻细菌性穗(谷)枯病和水稻穗腐病常交叉感染。水稻细菌性穗(谷)枯 病的病原菌是颖壳伯克氏细菌(及/rlAWc/eria ,水稻穗腐病是由多种病原真菌复 合侵染引起的,其中层出镰刀菌(/7UsaritWff prohYera?ω?)是主侵染源,澳大利亚平脐懦孢 菌(j9ij〇o_/a_ris at/s i_ra_/ie/3sis)、新月弯抱菌(Ct/_rrt/_/a_ria ia)和细交链抱菌 (d_/ier/3aria iaot/is)也是重要病原菌。
[0004] 中生菌素(zhongshengmycin)是一种新型农用抗生素,由淡紫灰链霉菌海南变种 产生,属N-糖苷类碱性水溶性物质,为保护性杀菌剂,具有触杀、渗透作用,同时具有一定 的增产作用,可在作物花期使用。中生菌素对农作物的细菌性病害及部分真菌性病害具有 很高的活性,作用方式是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以及引起丝状真菌细胞内原生质凝聚,抑 制孢子萌发并直接杀死孢子。
[0005] 氢氧化铜(Cupric hydroxide)属于无机铜化合物,为保护性杀菌剂。它的杀菌作 用主要靠铜离子与真菌或细菌体内蛋白质中的-SH、-N 2H、_⑶0Η、-0Η等基团起作用,能有效 抑制菌丝体生长,阻止孢子萌发。氢氧化铜兼具防治细菌性和真菌性病害的特点,但在细菌 性病害中应用更广泛。
【发明内容】
[0006]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含中生菌素和氢氧化 铜的复配农药及其应用的技术方案。
[0007] 所述的一种含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含有有效成分A和有 效成分B,所述有效成分A为中生菌素,所述有效成分B为氢氧化铜,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 分B的重量比为1:10~10:1。
[0008] 所述的一种含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 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1:9~9:1。
[0009] 所述的一种含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 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1:4~1:1。
[0010] 所述的一种含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 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1:1~9:1。
[0011] 所述的一种含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 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1:4~2:3。
[0012] 所述的一种含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 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3:2~4:1。
[0013] 所述的一种含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在防治水稻种传病害中的应用。
[0014] 所述的一种含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在防治水稻种传病害中的应用,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稻细菌性病害为水稻细菌性穗(谷)枯病、水稻细菌性褐斑病、水稻细菌 性条斑病、水稻白叶枯病;真菌性病害为水稻穗腐病、稻瘟病和水稻恶苗病。
[0015] 本发明中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的作用机制不同,二者复配可以产生增效作用,且 减少病原菌抗药性产生的风险。利用二者的复配剂浸种,可以避免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对 部分真菌类病原物防效差的缺点,可预防好种传病害的发生。水稻破口期喷药还可满足水 稻生长时对铜元素的需求。一次用药可防治多种水稻细菌、真菌病害,大大节约了人力和物 力。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以下结合试验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0017] 试验例1: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复配药剂对水稻细菌性穗(谷)枯病的室内毒力效 果 1.1试验菌株 水稻细菌性穗(谷)枯病病原菌菌株:颖壳伯克氏菌(凡 1.2药剂配制 中生菌素原药直接用无菌水溶解,氢氧化铜原药用少量丙酮溶解,再利用无菌水稀释 成4 mg/mL母液。根据混配目的设置多组药剂配比,1:9,3:7,1:1,7:3,9:1,各配比均为两种 药剂有效成分的质量比。
[0018] 1.3试验方法 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复配对水稻细菌性穗(谷)枯病的室内毒力测定采用浑浊度法进 行。
[0019]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按试验设计浓度在灭菌后冷却的NB培养基中加入药液,每处 理设4个重复,设不含有农药效成分的NB培养液处理作空白对照。将生长在NA培养基上的菌 种用无菌水稀释为IX IO7 CFU浓度的悬浮液,向各处理培养基中分别接种100 uL菌液,置 于30°C条件下振荡培养(150 r/min)。
[0020] 开始培养前分别测定各处理的浑浊度,培养18 h后再测定各处理的浑浊度。
[0021] 根据调查结果,利用公式1和公式2计算各处理浓度对供试靶标菌的生长抑制率P, 单位为百分率(%),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鈐獅:
[0022] 式中: A*-空白对照浑浊度增加值; Ai-药剂处理浑浊度增加值。
[0023]利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根据各药剂浓度对数值及对应的菌体生长抑制率几率值 作回归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
[0024] 1.4复配效果评价 在各单剂和复配剂EC5q值的基础上,根据Wadley法计算各复配剂增效系数(SR),利用 SR值评价复配效果。SR多1.5表示具有增效作用;SRSO. 5表示具有拮抗作用;0.5〈SR〈1.5为 相加作用。增效系数(SR)按公式(3)和公式(4)计算:
...................................................;公式(2) 式中: Xi-混剂的理论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心-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Pg-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A-混剂中A的理论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懸-混剂中B的理论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公式(3)
[0025]式中: SH-混剂的增效系数; Ar混剂理论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Y2-混剂实测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0026] 1.5试验结果 按照上述方法,测定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的单剂及复配药剂对水稻细菌性穗(谷)枯病 病原菌颖壳伯克氏菌(5. W?ae)生长的抑制作用,并据此计算出各药剂对其生长抑制的 EC50值,分别求出各复配剂SR值,结果如表1所示。
[0027] 表1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对颖壳伯克氏菌室内毒力效果及各配比增效系数
从表1可以看出,中氢配比1:9,3:7,1:1,7:3以及9:1的SR值都超过了1.5,说明中生菌 素和氢氧化铜复配在对水稻细菌性穗(谷)枯病病原菌菌株抑制室内毒力上均表现出增效 作用。
[0028] 试验例2: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复配药剂对水稻细菌性穗(谷)枯病的田间药效 为了验证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复配药剂对水稻细菌性穗(谷)枯病的防治效果,于2015 年6月~11月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富阳实验基地实施并完成了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复配药剂 不同配方对水稻细菌性穗(谷)枯病防控的田间药效试验。
[0029] 2.1试验品种:水稻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12号。
[0030] 2.2作物栽培及环境条件: 供试水稻为常规粳稻品种"甬优12号",采用水育秧,6月16日播种,22天秧龄(7月8日) 进行人工移栽,株行距规格18.0 X 20.0 cm,每丛3-4根苗。
[0031]每小区面积为30平方米,小区间人工挖沟隔离,机械排灌,十分便利。
[0032]为促进病害发生,田间前期长期灌水,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每次施肥增施N肥。基 肥:每公顷复合肥"艳阳天"15%陬1((15°歲、15%?、15%1〇375千克,移栽后7(1施165.0(112.5+ 增施52.5)千克尿素/公顷+除草剂(移栽一次净),移栽后20d追施138.75(93.75+增施 45.0)千克尿素+112.5千克K肥/公顷,孕穗后期-抽穗期施穗肥112.5(75+增施37.5)千克/ 公顷氮肥,促进发病。
[0033] 2.3试验药剂处理设置(各处理有效成分用量都为4克/亩): (1) 12%中生菌素和46%氢氧化铜9:1复配43克/亩; (2) 12%中生菌素和46%氢氧化铜7:3复配43克/亩; (3) 12%中生菌素和46%氢氧化铜5:5复配43克/亩; (4) 12%中生菌素母药34克/亩(阳性药剂对照); (5) 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9克/亩(阳性药剂对照); (6) 清水对照; 每个处理重复4次,共设置24各小区,每小区30平方米。
[0034] 2.4药剂使用方法 兑水40千克/亩,于水稻破口期,喷雾。
[0035] 2.5调查和调查方法 每小区平行跳跃式取50丛,计算产量和防效。
[0036]产量统计方法: 各小区分别人工收割,小区脱粒机脱粒,晾晒至含水率在20%以下,风选剔除空瘪粒,称 重,谷物水分速测仪测定含水率,利用下列公式计算产量。
[0037] 产量(千克/亩)=(667/小区面积(平方米))X小区实收谷重(千克)X ((1-谷粒实 测含水百分率να-谷粒标准干重含水百分率)) 注:谷粒标准干重含水率籼稻=13.5%,粳稻=14.5%,本试验采用甬优12号为籼粳杂 交稻品种按照14.5%计算。
[0038]防效计算方法如下: 陏弘M〒~,.对照区发病率一处理区发病率d ^ 防冶效睪")--灘習率-、.觀 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
[0039] 2.6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各处理药剂对水稻细菌性穗(谷)枯病的田间防效及产量影响
注:表中的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〇. 05) 从试验结果看,各处理对水稻细菌性穗(谷)枯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考察的三个复 配处理,处理1(12%中生菌素和46%氢氧化铜9:1复配),处理2(12%中生菌素和46%氢氧化铜 7:3复配)和处理3(12%中生菌素和46%氢氧化铜5:5复配)对细菌性穗(谷)枯病的防效分别 达到了84.47 %,81.25 %和76.48 %,显著的优于阳性对照处理4(12%中生菌素母药)的 75.73%和处理5(46%氢氧化铜)的55.66%。由此说明,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复配对水稻细菌 性穗(谷)枯病的防效上表现出显著的增效作用。
[0040] 该试验例中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采用其它配比比例,如10 :1、8:1、5:1、4:1、2:1、 2:3、1:2、1:5、1:8或1:10进行如试验例2的试验,最后上述不同配比量的复配农药对水稻穗 腐病防治效果均能达到75%以上,也表现出增效作用。
【主权项】
1. 一种含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含有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 所述有效成分A为中生菌素,所述有效成分B为氢氧化铜,所述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重 量比为1:10~10:1。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 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1:9~9:1。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 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1:4~1:1。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 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1:1~9:1。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 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1:4~2: 3。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 成分A与有效成分B的重量比为3:2~4:1。7. 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种含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的复配农药在防治水稻种传病害和 水稻细菌性病害中的应用。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稻细菌性病害为水稻细菌性穗(谷) 枯病、水稻细菌性褐斑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真菌性病害为水稻穗腐病、稻 瘟病和水稻恶苗病。
【文档编号】A01P1/00GK105941483SQ201610352346
【公开日】2016年9月21日
【申请日】2016年5月25日
【发明人】李路, 黄世文, 刘连盟, 王玲, 侯雨萱
【申请人】中国水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