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型产卵育幼藻礁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一种阶梯型产卵育幼藻礁,包括:附着基板,附着基板为正多边形结构,于附着基板的中心开设有透光窗口,附着基板包括有多个并在竖直方向依次间隔罗列设置,自上而下、附着基板的外围直径逐渐扩大并形成有塔状结构的构架体;连接部件,连接部件设置于构架体的外侧面上,并与附着基板的外缘固定连接;辅助配件,辅助配件包括有网格网以及附着绳,网格网设置于透光窗口上,网格网的外围边缘与附着基板连接,附着绳设置于相邻的两个附着基板之间。本发明提供的阶梯型产卵育幼藻礁,其整体结构复杂,适于具有藻类附着生长的海区,本发明所构成的复杂空间结构以及多维附着基体结构能够为鱼类提供保护和产卵功能,适用于近岸的海域产卵场修复作业。
【专利说明】
阶梯型产卵育幼藻礁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水生生物系统用保育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阶梯型产卵育幼藻礁。
【背景技术】
[0002]人工鱼礁是为改善水域环境、保护和增殖鱼类等水产资源以及进行休闲渔业活动等而有意识地设置于预定水域的构造物。人工鱼礁在近海渔业资源管理和增养殖、生境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鱼类产卵场和育幼场修复与保护以及海藻场构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0003]海藻是海区重要的初级生产力,构筑的海藻场能够为植食性动物提供丰富食物,形成复杂稳定的食物网,还可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多样性的栖息空间,是附着生物、鱼、虾、贝类等良好的产卵场和育幼场,同时,海藻场还能够吸收N、P以及重金属等,净化水质,降低海水富营养化,防止赤潮的发生。
[0004]幼体是海洋生物资源进行补充和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其在海洋生物生命周期中数量最大,同时对环境的抵御能力最脆弱。幼体是处于生命周期内死亡率最高的敏感发育阶段,其孵化和成活率的高低、残存量的多寡将决定生物世代的发生量,即补充群体资源量的
FtFt也/又。
[0005]而传统的人工鱼礁功能相对较单一,或者仅具有鱼类诱集的作用,或者仅具有产卵附着功能,或者仅适于藻类的附着与生长,缺乏易于制作和投放的多功能产卵育幼礁体类型。
【发明内容】
[0006](一)技术问题
[0007]综上所述,如何将海藻场的建设与产卵场和育幼场的恢复有效结合,提出即利于藻类附着与生长,又能为鱼类等水生动物提供产卵附着基并起到保护幼体功能的礁体是人工鱼礁研究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0008](二)技术方案
[0009]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阶梯型产卵育幼藻礁,包括:
[0010]附着基板,所述附着基板为正多边形结构,于所述附着基板的中心开设有透光窗口,所述附着基板包括有多个,全部的所述附着基板在竖直方向依次间隔罗列设置,自上而下、所述附着基板的外围直径逐渐扩大并形成塔状结构的构架体;
[0011]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设置于所述构架体的外侧面上,并与所述附着基板的外缘固定连接;
[0012]辅助配件,所述辅助配件包括有网格网以及附着绳,所述网格网设置于所述透光窗口上,所述网格网的外围边缘与所述附着基板连接,所述附着绳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附着基板之间,所述附着绳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附着基板连接。
[0013]优选地,所述附着绳包括有主绳体以及构造绳体,所述主绳体与所述附着基板连接,所述构造绳体呈螺旋状围绕所述主绳体设置。
[0014]优选地,所述构架体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与所述构架体固定连接。
[0015]优选地,所述附着基板包括有基板单元,所述基板单元为槽钢结构,所述基板单元依次连接形成所述附着基板;所述基板单元的上侧面具有容置槽,于所述容置槽内设置有增稳部件。
[0016]优选地,所述增稳部件为由钢筋混凝土制成的长方体结构。
[0017]优选地,所述附着基板为正四边形方框结构,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附着基板的边角连接。
[0018]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件为钢制构建结构。
[0019]优选地,所述附着绳包括有多条,于同一层内的所述附着绳围绕所述构架体等间隔设置。
[0020]优选地,所述附着绳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锚固螺钉,所述锚固螺钉与所述附着基板螺纹连接,所述附着绳通过所述锚固螺钉与所述附着基板可拆卸连接。
[0021]优选地,所述网格网为聚乙烯网格网;所述附着绳为聚乙烯附着绳。
[0022](三)有益效果
[0023]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发明提供的阶梯型产卵育幼藻礁,其礁体即构架体部分设计符合力学原理,其设置稳定牢固,不易发生倾覆、滑移和下陷等问题。并且,本发明整体结构复杂,适于具有藻类附着生长的海区,在其投入使用后,本发明所构成的复杂空间结构以及多维附着基体结构能够为鱼类提供保护和产卵功能,适用于近岸海域产卵场修复作业。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阶梯型产卵育幼藻礁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附着绳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网格网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增稳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在图1至图4中,部件名称与附图标记的对应关系为:
[0029 ]附着基板1、连接部件2、网格网3、附着绳4、主绳体41、
[0030]构造绳体42、底座5、增稳部件6。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32]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34]请参考图1至图4,其中,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阶梯型产卵育幼藻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附着绳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网格网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增稳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阶梯型产卵育幼藻礁,该产卵育幼藻礁具体包括:
[0036]1、附着基板,附着基板I为正多边形结构,于附着基板I的中心开设有透光窗口,附着基板I包括有多个,全部的附着基板I在竖直方向依次间隔罗列设置,自上而下、附着基板I的外围直径逐渐扩大并形成有塔状结构的构架体。本发明是应用到水底的组件,其光照必然从上水面照射到水底的,在附着基板I采用罗列方式设置时,为了避免上层附着基板I对下层附着基板I的采光造成影响,自顶部向下附着基板I的外缘直径依次增加。同时,本发明还在附着基板I的中心位置开设了透光窗口,这样光线即能够从构架体的外侧照射到不同的附着基板I上,光线又能够穿过透光窗口照射到构架体的内部,保证每一层附着基板I都能够接收到充分的光线照射。
[0037]2、连接部件,连接部件2设置于构架体的外侧面上,并与附着基板I的外缘固定连接。连接部件2不仅具有连接功能,同时还兼具支撑上层附着基板I的功能,这样就要求连接部件2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在本发明中,连接部件2采用V型钢制成,其通过焊接工艺与附着基板I固定连接。
[0038]3、辅助配件,辅助配件包括有网格网3以及附着绳4,网格网3设置于透光窗口上,网格网3的外围边缘与附着基板I连接,附着绳4设置于相邻的两个附着基板之间,附着绳4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附着基板连接。本发明提供的辅助配件的作用为:增加藻礁整体结构的复杂性,为不同水生生物提供多样化的栖息环境。
[0039]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发明提供的阶梯型产卵育幼藻礁,其礁体即构架体部分设计符合力学原理,其设置稳定牢固,不易发生倾覆、滑移和下陷等问题。并且,本发明整体结构复杂,适于具有藻类附着生长的海区,在其投入使用后,本发明所构成的复杂空间结构以及多维附着基体结构能够为鱼类提供保护和产卵功能,适用于近岸的海域产卵场修复作业。
[0040]在本发明中,附着绳4包括有主绳体41以及构造绳体42,主绳体41与附着基板I连接,构造成体呈螺旋状围绕主绳体41设置。附着绳4的外侧面由于由构造绳体42构成,其表面呈现出螺旋的凸起结构,这样更适于鱼卵的附着。
[0041]在本实施例中,在构架体的底部设置有底座5,底座5与构架体固定连接。
[0042]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水底或者说是海底属性较软,基于这样的使用环境,本发明在构架体的底部设置了底座5,在整个阶梯型产卵育幼藻礁沉入水底后,底座5能够陷入到水底以下,这样可以提高构架体在水底设置的稳定性,避免其受到水流扰动而出现晃动等情况。由于构架体设置的稳定性增加,对于快速构建小型的生态系统具有非常明显的有益效果。
[0043]具体地,附着基板I包括有基板单元,基板单元为槽钢结构,基板单元依次连接形成附着基板I;基板单元的上侧面具有容置槽,于容置槽内设置有增稳部件6。其中,增稳部件6为由钢筋混凝土制成的长方体结构。
[0044]在附着基板I上设置混凝土制成的增稳部件6,其能够提高构架体的整体质量,降低构架体的重心,提高其在水底放置的稳定性。
[0045]在此限定:附着基板I为正四边形方框结构,连接部件2与附着基板I的边角连接。
[0046]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附着基板I还可以采用正五边形或者正六边形。当然,圆环形也适用于本发明。
[0047]具体地,附着绳4包括有多条,于同一层内的附着绳4围绕构架体等间隔设置。于附着绳4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锚固螺钉,锚固螺钉与附着基板I螺纹连接,附着绳4通过锚固螺钉与附着基板I可拆卸连接。
[0048]在此限定:网格网3为聚乙烯网格网;附着绳4为聚乙烯附着绳。
[0049]当然,网格网3还可以采用尼龙网,附着绳4采用尼龙绳编织而成。
[0050]使用本发明提供的阶梯型产卵育幼藻礁,其整体可拆卸、组装,便于运输和投放使用。本发明整体结构稳定,部件之间的连接结构牢固,使用金属以及混凝土材料,整体质量较大,在投放使用后,中心平稳不易发生倾覆,其最底层与水底接触面积较大,不易出现下陷的问题。在阶梯型框架上设置了网格网以及附着绳,能够增加整个装置结构的复杂性,其适于各种鱼类的栖息要求,可对幼体进行保护。礁体设置有藻类附着生长区,不同层之间间隔相同距离且不发生重叠,便于附着不同水深和光照的藻类。螺旋形部件为产卵基体,该设计适于黏性鱼卵的附着,每层之间的网格网,可使鱼类穿梭于礁体内部。本发明的钢制框架和底座,耐腐性强,结构稳定,运输方便。螺旋形部件和网格形部件均采用聚乙烯材料,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优良的柔韧性。长方形的平板为钢筋混凝土材料,制作费用低,效果好,经久耐用。
[0051]本发明在实际投入使用后的具体效果为:
[0052]2015年4月,将六个阶梯型产卵育幼藻礁投放于青岛崂山青山湾三亩前附近海区,投放I个月后开始逐月潜水录像调查该礁体的诱集鱼种类和生物量,附着生物与藻类附着的种类和生物量,鱼卵的附着情况。根据投礁后2-7个月的录像调查显示,共出现大型底栖藻类7种,隶属于3门3纲5目5科7属,且不同层之间藻种类和生物量不相同;附着生物18种,其中软体动物门1种,棘皮动物门3种,节肢动物门十足目4种,被囊动物I种;采集到1128粒大泷六线鱼鱼卵;鱼类7种,共计323尾,其中軸科鱼类3种,六线鱼类2种,鰕虎鱼类I种,云躕类I种。其投放后,礁体上附着的藻类生长繁茂,礁体表面被大量藻类覆盖。调查结果表明本发明的阶梯型产卵育幼藻礁,在海区的鱼类诱集、藻类和鱼卵附着方面效果显著,礁体具有很好的投放应用价值,弥补了当前人工鱼礁发明专利缺乏海区实践验证的缺陷,可以作为修复产卵场和藻场的人工鱼礁。
[0053]本发明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主权项】
1.一种阶梯型产卵育幼藻礁,其特征在于,包括: 附着基板(I),所述附着基板为正多边形结构,于所述附着基板的中心开设有透光窗口,所述附着基板包括有多个,全部的所述附着基板在竖直方向依次间隔罗列设置,自上而下、所述附着基板的外围直径逐渐扩大并形成塔状结构的构架体; 连接部件(2),所述连接部件设置于所述构架体的外侧面上,并与所述附着基板的外缘固定连接; 辅助配件,所述辅助配件包括有网格网(3)以及附着绳(4),所述网格网设置于所述透光窗口上,所述网格网的外围边缘与所述附着基板连接,所述附着绳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附着基板之间,所述附着绳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附着基板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型产卵育幼藻礁,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着绳包括有主绳体(41)以及构造绳体(42),所述主绳体与所述附着基板连接,所述构造绳体呈螺旋状围绕所述主绳体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阶梯型产卵育幼藻礁,其特征在于, 所述构架体的底部设置有底座(5),所述底座与所述构架体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阶梯型产卵育幼藻礁,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着基板包括有基板单元,所述基板单元为槽钢结构,所述基板单元依次连接形成所述附着基板; 所述基板单元的上侧面具有容置槽,于所述容置槽内设置有增稳部件(6)。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阶梯型产卵育幼藻礁,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稳部件为由钢筋混凝土制成的长方体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阶梯型产卵育幼藻礁,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着基板为正四边形方框结构,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附着基板的边角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阶梯型产卵育幼藻礁,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为钢制构建结构。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阶梯型产卵育幼藻礁,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着绳包括有多条,于同一层内的所述附着绳围绕所述构架体等间隔设置。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阶梯型产卵育幼藻礁,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着绳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锚固螺钉,所述锚固螺钉与所述附着基板螺纹连接,所述附着绳通过所述锚固螺钉与所述附着基板可拆卸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阶梯型产卵育幼藻礁,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格网为聚乙烯网格网; 所述附着绳为聚乙烯附着绳。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5918187SQ201610555152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6年7月14日
【发明人】张沛东, 杨超杰, 张秀梅, 李文涛, 刘鸿雁, 黄玉喜
【申请人】中国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