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烯氟虫腈与噻嗪酮的复配杀虫剂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复配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丁烯氟虫腈与噻嗪酮复配杀虫剂。
【背景技术】
[0002] 丁稀氣虫臆,3_氛基_5_甲代稀丙基氨基_1_( 2,6_二氯_4_二氣甲基苯基)_4_二氣 甲基亚磺酰基吡唑,是大连瑞泽农药股份有限公司在氟虫腈基础上开发的新化合物。丁烯 氟虫腈对稻飞虱、菜青虫、小菜蛾、螟虫、叶甲等许多害虫具有高活性,特别是对水稻、蔬菜 等作物上的害虫呈现了与氟虫腈同等的活性。同时,由于该药剂对鱼类低毒,为其在水稻、 蔬菜上的应用开辟了更广的空间。
[0003] 噻嗪酮是抑制昆虫表皮几丁质合成的生长调节剂,具有很高的触杀和胃毒作用, 并且会导致昆虫在蜕皮过程中死亡,对白背飞虱具有很高的触杀活性,主要表现为对若虫 具有较好的效果,影响其蜕皮,并且亚致死效应也很突出。80年代初期随着噻嗪酮在中国的 推广,迅速成为防治稻飞虱的主要药剂。90年代初,吡虫啉逐渐取代了噻嗪酮,但2005年后 由于田间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明显的抗性,我国暂停使用吡虫啉防治褐飞虱,因而2006年 以后噻嗪酮的使用逐渐增加,其抗性发展也较快,根据南京农业大学植保院杀虫剂毒理与 抗性监测实验室近几年的监测结果显示,三种飞虱对噻嗪酮均产生了中到高水平抗性,并 已于2014年向农业部建议暂停使用噻嗪酮防治白背飞虱;而通过农药的复配是延缓其抗性 上升的一个重要手段,有助于延长噻嗪酮的使用寿命,节约成本。
[0004] 杀虫剂的混用是当前害虫化学防治中最常用的策略之一。农药复配有增效、相加、 拮抗三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即便是两种农药之间的复配,由于配比不同增效程度也不一样, 有的甚至是拮抗作用。通过试验筛选出的增效明显的组合物,不但可以提高对害虫的防效,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0005] 授权公告号CN 101569309 B公开的一种组合式氟虫腈、噻嗪酮杀虫剂,对防治水 稻褐飞虱具有不错效果。但因其对环境不友好,对甲壳类水生生物和蜜蜂具有高风险,在水 和土壤中降解慢,根据农业部公告第1157号(加强氟虫腈管理的有关事项公告)已对其进 行了禁用限用,除卫生用、玉米等部分旱田种子包衣剂和专供出口产品外,停止受理和批准 用于其他方面含氟虫腈成分农药制剂的田间试验、农药登记(包括正式登记、临时登记、分 装登记)和生产批准证书,且撤销已民批准的登记和生产批准证书。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丁烯氟虫腈与噻嗪酮复配杀虫剂,该复配杀虫剂能够产 生很好的增效作用,对稻飞虱等半翅目、同翅目等害虫毒力强,速效性和持效性好,同时对 农作物更加低毒、环保;而且能够降低该类害虫的防治成本。
[0007]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丁烯氟虫腈与噻嗪酮复配杀虫剂,农药活性成分由以下重量份组份组成:丁烯氟虫腈: 噻嘆酬=1~20:1~5。
[0008]本发明进一步改进方案是,丁稀氟虫腈:噻嗪酮=1:15。
[0009] 本发明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丁稀氟虫腈:噻嗪酮=1:20。
[0010] 烯氟虫腈与噻嗪酮均为已知物质。
[0011] 所述的烯氟虫腈与噻嗪酮复配杀虫剂按常规技术可配制成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 剂、悬浮剂、油悬剂、悬浮乳剂、乳油、微乳剂、水乳剂、可溶液剂。
[0012]本发明明显优点: 本发明烯氟虫腈与噻嗪酮复配杀虫剂,其共毒系数高达141.569~303.595,具有较强 的增效效果,是一类高效、低毒、经济的混配制剂,对稻飞虱等半翅目、同翅目等害虫毒力 强,速效性和持效性好,施药3天、7天、14天防效均高达85%以上,能明显延缓抗药性的发展, 同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的危害小,使用成本较低。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0014] 实验1:室内毒力测定 1.供试药剂 98.2%噻嗪酮原药,江苏长隆化工有限公司;90% 丁烯氟虫腈原药由大连瑞泽农药股份 有限公司提供。
[0015] 2.供试虫源 于2015年采自江苏洪泽县大刘村的白背飞虱,并且在室内没有接触任何药剂的情况先 用籼稻饲养1代。饲养温度为25±rc,光周期为le/sha/D)』龄中期若虫供测定用。
[0016] 3.单剂测定方法 白背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采用庄永林等建立的方法即稻茎浸渍法:连根拔出健 壮的分蘖期至孕穗期稻茎,洗涤后剪成约l〇cm长的带根稻茎,2-3株一组,于阴凉处晾至表 面无水痕。用自来水将供试药剂按等比稀释成5-6个浓度,将稻茎分别在不同浓度的药液中 浸30s,取出晾干后,放入培养杯,每杯吸入三龄中期若虫15头,每浓度重复3次,每浓度共45 头,用含〇. 1%的曲拉通水为对照。接虫后将培养杯放入温度为26± 1°C,光周期为16h: 8h(L: D)的培养箱。72h检查结果。
[0017] 4.数据处理 采用POLO Plus软件计算毒力回归式。计算参数包括:斜率b值及标准误、卡平方、LC50 值。
[0018] 5.联合毒力测定方法 组合物配方的室内筛选采用孙云沛共毒系数法: 毒力指数(TI)=(标准药剂的LC5Q/供试药剂的LC5Q) X 100 混剂实际毒力指数(ATI)=药剂A单用的LC5Q/药剂A和B混用的LC5Q) X 100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ATI(A) Xa+ATI(B) Xb a:表不药剂A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 b:表不药剂B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
[0019]共毒系数CTC=(混剂实际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 X 100 根据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的规定,混剂配方增效的判断标准为:共毒系数大于120为增效 作用;共毒系数80-120,为相加作用;共毒系数小于80,为拮抗作用。
[0020]最佳配比的选择以混剂的共毒系数和LC5Q (或LD5Q)值两个指标来衡量,即共毒系 数较高而LC5〇(或LD50)值最小(即实测毒力指数最大)。
[0021 ]表1 丁烯氟虫腈和噻嗪酮混合物的毒力测定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比例混配中,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出一定的增效作 用,其中丁烯氟虫腈:噻嗪酮1:15时增效作用最明显,共毒系数达到303.595;其次为丁烯氟 虫腈:噻嗪酮1:20时共毒系数为2466.979。室内条件下丁烯氟虫腈、噻嗪酮两种药剂不同配 比的试验结果表明,按有效比例为1:5,1:10,1:15,1:20时,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均表现出较 强的增效作用,其中以二者比例为1:15与1:20时增效效果最好。
[0022]实验2:田间药效实验 5% 丁烯氟虫腈、25%噻嗪酮单剂以及5% 丁烯氟虫腈WP: 25%噻嗪酮=1:5,1:10,1:15,1:20 做田间防治白背飞虱的药效试验。试验田设在淮安区溪河镇的一家农户中;实验共6个处 理,小区随机排列,面积共1000平米。使用器械为AGROLEX SPRAYER HD-400利农16升喷雾器 喷雾。施药前调查每小区的虫口基数,药后3天,7天,14天检查结果。每小区采取平行跳跃式 取样10点,每点2穴共20穴,将沾水白搪瓷盘斜放于稻丛基部用手连摇稻丛3下,计数沾落于 搪瓷盘中稻飞虱总数量。
[0023]据药后每次调查死虫数(即药前虫口基数-残虫数)与药前虫口基数相比,计算出 各小区虫口减退率,然后将药剂处理区虫口减退率与空白对照区相比较计算出校正防治效 果,即[(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〇〇 表2 丁烯氟虫腈和噻嗪酮混合物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丁烯氟虫腈和噻嗪酮复配在1:5时,3天、7天和14天后的防效分别达 78 · 6%、85 · 4%、88 · 4%;在 1:10时,3天、7天和 14天后的防效分别达73 · 2%、89 · 6%、86 · 4%;在 1: 15时,3天、7天和14天后的防效分别达74.5%、94.3%、90.5%;在1:20时,3天、7天和14天后的 防效分别达73.5%、90.5%、91.2%;其防效均高于丁烯氟虫腈和噻嗪酮的单剂,并且差异比较 显著;此外,混剂14天后的田间防效均高于85%,显示出较高的持效性。
【主权项】
1. 丁烯氟虫腈与噻嗪酮的复配杀虫剂,其特征在于:农药活性成分由以下重量份组份 组成:丁稀氟虫腈:噻嗪酮=1:20~1: 5。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丁烯氟虫腈与噻嗪酮的复配杀虫剂,其特征在于:丁烯氟虫 腈:噻嗪酮=1:15。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丁烯氟虫腈与噻嗪酮的复配杀虫剂,其特征在于:丁烯氟虫 腈:噻嗪酮=1:20。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丁烯氟虫腈与噻嗪酮的复配杀虫剂,农药活性成分由以下重量份组份组成:丁烯氟虫腈:噻嗪酮=1:20~1:?5。本发明共毒系数高达141.569~303.595,具有较强的增效效果,是一类高效、低毒、经济的混配制剂,对稻飞虱等半翅目、同翅目等害虫毒力强,速效性和持效性好,施药3天、7天、14天防效均高达85%以上,能明显延缓抗药性的发展,同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的危害小,使用成本较低。
【IPC分类】A01N43/88, A01P7/04, A01P7/00, A01N47/02
【公开号】CN105613532
【申请号】CN201610167284
【发明人】张凯, 熊战之, 王宏宝, 刘伟中, 付佑胜, 汪立新, 李茹, 赵桂东, 高聪芬
【申请人】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公开日】2016年6月1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