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泥鳅生态养殖方法

文档序号:9458487阅读:516来源:国知局
一种泥鳅生态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就提涉及一种泥鳅生态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泥鳅属于小型鱼类,身体小而细长,其肉质细嫩、清淡、鲜美,营养价值高于一般鲤科鱼类,经济价值较高,泥鳅因其食性广,生命力强,不仅天然资源丰富,也适宜发展多形式养殖,泥鳅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池塘、沟边、湖泊、河流、水库、稻田等各种淡水水域中均能养殖繁衍,养殖效益较高,泥鳅喜居水域淤泥层较厚的浅水区,泥鳅白天潜伏在水底,甚少游到水面活动,这是由于泥鳅长期生活在光线及其暗淡的水底。近年,由于水资源污染、大量捕捉等原因,导致我国野生泥鳅产量逐年下降,而国内外市场又逐年上升,这为人工养殖泥鳅创造了很大的商机,我国泥鳅养殖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但养殖进展慢,规模也不大,人工养殖一般是在天然河塘湖泊内,由人工投喂饲料或粪肥进行养殖,泥鳅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人工投喂也会影响水质,捕捞也存在较大的不便,人工投放食物需要根据泥鳅的食量来调节,投喂食材也需要保证新鲜,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在投喂上面,而且人工喂食的泥鳅一般不具有野生泥鳅的口感。

【发明内容】

[0003]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新的泥鳅生态养殖方法。
[0004]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养殖池的建设:泥鳅养殖水深保持在60cm,池塘规格25mxl00m,建池时水池的四周用花岗岩砌筑成养殖池围墙,围墙的中部设置进水口,进水口设I个由阀门控制的直径为80mm的PVC进水管入池。养殖池附近打设机井,采用功率为20kw的水泵向池塘供水,能够保证高温季节降温和池中缺氧时能够及时换水的需求。
[0005]原生态环境建设:向养殖池的底部铺一层厚度为20cm的土后向养殖池内注入水,将成熟的娃藻经优选后放置于养殖池中,娃藻的养殖密度为0.01kg/ m%然后向养殖池的池底依次投入养殖密度为0.0lkg/ m2的水蚯蚓、养殖密度为0.03kg/ m2幼螺、养殖密度为0.03kg/ m2幼蚌,待I个月后将泥鳅苗种引入养殖池内。
[0006]泥鳅苗种的来源及质量:以捕获野生苗种为主要来源,先按规格分级后放入暂养池中暂养,然后进行消毒、抽样检疫,确定无病害后,放入养殖池中饲养,泥鳅苗种要求体质健壮无外伤,体表光泽、柔软、润滑。
[0007]泥鳅放养密度:每尾重量为0.17kg左右的泥鳅,每I m2放养1.8kg左右,每尾重量为0.01左右的泥嫩,每I m2放养1.49kg左右,每尾重量为0.003kg左右的泥嫩,每I m2放养1.49kg左右1.2kg左右,5月下旬至6月初陆续放养每尾重量为0.17kg左右的泥鳅,6月初至6月中旬陆续放养每尾重量为0.01左右的泥鳅,6月中旬至七月初陆续放养每尾重量为0.003kg左右的泥嫩,每天放养量保持均衡。
[0008]投放泥鳅后每天向池塘注入新水,交换量达到20%以上,遇到水质恶化,要及时大量换水。
[0009]每日22:00点时向养殖池中投放辅食,辅食由粉碎的肥水轮虫、小球藻、蛋黄与面粉混合后制成的颗粒,颗粒为直径为3cm — 5cm。
[001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采用生态养殖的方法对泥鳅进行养殖,向养殖池内投放的硅藻、水蚯蚓、幼螺、幼蚌可以满足泥鳅的基本生长需求,只需在夜间投放一次食物来给泥鳅补充营养,降低了养殖的成本,构成一个良好的生态链,养殖出来的泥鳅体型壮硕,肉质肥美,成活率高。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以下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养殖池的建设:泥鳅养殖水深保持在60cm,池塘规格25mxl00m,建池时水池的四周用花岗岩砌筑成养殖池围墙,围墙的中部设置进水口,进水口设I个由阀门控制的直径为80mm的PVC进水管入池。养殖池附近打设机井,采用功率为20kw的水泵向池塘供水,能够保证高温季节降温和池中缺氧时能够及时换水的需求。
[0012]原生态环境建设:向养殖池的底部铺一层厚度为20cm的土后向养殖池内注入水,将成熟的娃藻经优选后放置于养殖池中,娃藻的养殖密度为0.01kg/ m%然后向养殖池的池底依次投入养殖密度为0.0lkg/ m2的水蚯蚓、养殖密度为0.03kg/ m2幼螺、养殖密度为0.03kg/ m2幼蚌,待I个月后将泥鳅苗种引入养殖池内。
[0013]泥鳅苗种的来源及质量:以捕获野生苗种为主要来源,先按规格分级后放入暂养池中暂养,然后进行消毒、抽样检疫,确定无病害后,放入养殖池中饲养,泥鳅苗种要求体质健壮无外伤,体表光泽、柔软、润滑。
[0014]泥鳅放养密度:每尾重量为0.17kg左右的泥鳅,每I m2放养1.8kg左右,每尾重量为0.01左右的泥嫩,每I m2放养1.49kg左右,每尾重量为0.003kg左右的泥嫩,每I m2放养1.49kg左右1.2kg左右,5月下旬至6月初陆续放养每尾重量为0.17kg左右的泥鳅,6月初至6月中旬陆续放养每尾重量为0.01左右的泥鳅,6月中旬至七月初陆续放养每尾重量为0.003kg左右的泥嫩,每天放养量保持均衡。
[0015]投放泥鳅后每天向池塘注入新水,交换量达到20%以上,遇到水质恶化,要及时大量换水。
[0016]每日22:00点时向养殖池中投放辅食,辅食由粉碎的肥水轮虫、小球藻、蛋黄与面粉混合后制成的颗粒,颗粒为直径为3cm — 5cm。
【主权项】
1.一种泥鳅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养殖池的建设:泥鳅养殖水深保持在60cm,池塘规格25mxl00m,建池时水池的四周用花岗岩砌筑成养殖池围墙,先向养殖池的底部铺一层厚度为20cm的土后再往养殖池内注入水,将成熟的娃藻经优选后放置于养殖池中,娃藻的养殖密度为0.01kg/ m%然后向养殖池的池底依次投入养殖密度为0.0lkg/ m2的水蚯蚓、养殖密度为0.03kg/ m2幼螺、养殖密度为0.03kg/ m2幼蚌,待I个月后将泥鳅苗种引入养殖池内; (2)泥鳅苗种的选择:泥鳅苗种以捕获野生苗种为主要来源,泥鳅放养密度:每尾重量为0.17kg左右的泥嫩,每I m2放养1.8kg左右,每尾重量为0.01左右的泥嫩,每I m2放养1.49kg左右,每尾重量为0.003kg左右的泥嫩,每I m2放养1.49kg左右1.2kg左右,5月下旬至6月初陆续放养每尾重量为0.17kg左右的泥鳅,6月初至6月中旬陆续放养每尾重量为0.01左右的泥鳅,6月中旬至七月初陆续放养每尾重量为0.003kg左右的泥鳅,每天泥鳅的放养量保持均衡; (3)日常管理:投放泥鳅后每天清晨向池塘注入新水,交换量达到20%— 50%,每日22:00点时向养殖池中投放辅食,辅食的投放密度为0.02kg/ m2,辅食由粉碎的肥水轮虫、小球藻、蛋黄与面粉混合后制成的颗粒,颗粒为直径为3cm — 5cm。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就提涉及一种泥鳅生态养殖方法,通过对建池、向养殖池内投放的硅藻、水蚯蚓、幼螺、幼蚌建立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用来满足泥鳅的基本生长需求,只需在夜间投放一次食物来给泥鳅补充营养,降低了养殖的成本,构成一个良好的生态链,养殖出来的泥鳅体型壮硕,肉质肥美,成活率高。
【IPC分类】A01K61/00
【公开号】CN105210937
【申请号】CN201410560402
【发明人】朱亮
【申请人】颍上县永祥旱粮研究所
【公开日】2016年1月6日
【申请日】2014年10月1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