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住宅生态绿化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住宅生态绿化带。
背景技术:
住宅绿化带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等,中国目前对小区的公共绿地的要求是宽度不小于8米,面积不小于400平方米,该用地范围内的绿化地面积不少于总面积的70%。现有技术的住宅绿化带形式单一,一般为草地加树木无规律的堆砌搭配,美观程度不足,与小区道路绝对分开,供居民休息的空间不足,并且防水能力差,在遇到暴雨天气时,绿化带排水能力不足,由此导致淹没道路,阻碍小区道路的正常通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住宅生态绿化带,其具有可控制水位的蓄水池,防水能力佳,遇多雨天气能及时排出积水,并且设有供居民休憩的条凳,提供照明和防虫两用的防虫灯,功能齐全,适合大范围推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住宅生态绿化带,包括草地,所述草地中间铺设砖石路,所述砖石路的两侧设置有高树木,所述高树木的树荫下设置有条凳和紫外防虫灯;所述草地上设置有蓄水池,所述蓄水池水面上设有景观石,所述蓄水池的四周种植有矮灌木。
优选地,所述蓄水池内部架设有过滤网,所述蓄水池底部连通有水管,所述水管远离蓄水池的一端连接有水压机,所述水压机连接供水系统。
优选地,所述砖石路的路基高于草地表面,所述草地的表面高于蓄水池的池顶。
优选地,所述过滤网为硬质支撑材料,所述过滤网与蓄水池池顶的垂直距离为1米以下。
优选地,所述紫外防虫灯顶部设有照明灯管,所述紫外防虫灯的侧面设有紫外灯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在草地上设置蓄水池,蓄水池内部架设有过滤网,蓄水池底部连通有水管,水管另一端连接有水压机,水压机连接供水系统,能够调整蓄水池的水位,实现了绿化带的蓄水防洪功能。
2.通过在砖石路两侧设置紫外防虫灯,紫外防虫灯顶部设有照明灯管,所述紫外防虫灯的侧面设有紫外灯管,实现了紫外防虫灯的照明和防虫两用功能。
3.通过在砖石路两侧设置高树木和条凳,可供居民休憩,并且具有防晒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住宅生态绿化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住宅生态绿化带的效果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住宅生态绿化带的蓄水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住宅生态绿化带的紫外防虫灯的结构图;
图中:1草地、2砖石路、3高树木、4条凳、5紫外防虫灯、6蓄水池、7景观石、8矮灌木、9过滤网、10水管、11水压机、12供水系统、13照明灯管、14紫外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4,一种住宅生态绿化带,包括草地1,所述草地1中间铺设砖石路2,所述砖石路2的两侧设置有高树木3,所述高树木3的树荫下设置有条凳4和紫外防虫灯5;所述草地1上设置有蓄水池6,所述蓄水池6水面上设有景观石7,所述蓄水池6的四周种植有矮灌木8。
所述蓄水池6内部架设有过滤网9,所述蓄水池6底部连通有水管10,所述水管10远离蓄水池6的一端连接有水压机11,所述水压机11连接供水系统12。
所述砖石路2的路基高于草地1表面,所述草地1的表面高于蓄水池6的池顶。
所述过滤网9为硬质支撑材料,所述过滤网9与蓄水池6池顶的垂直距离为1米以下。
所述紫外防虫灯5顶部设有照明灯管13,所述紫外防虫灯5的侧面设有紫外灯管14。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雨天,雨水沿着地势高低从砖石路,流经草地,汇入到蓄水池中,当水位超出蓄水池,启动水压机,将水抽出蓄水池,增强蓄水池及草地的排水能力;干旱时,启动水压机启动水压机,将供水系统的水注入至蓄水池,提高蓄水池的活水能力;晴天,条凳可供行人休憩,高树木提供树荫遮挡阳光;夜晚,可开启紫外防虫灯,实现照明和防虫两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住宅生态绿化带,包括一种住宅生态绿化带,包括草地,所述草地中间铺设砖石路,砖石路的两侧设置有高树木、条凳和紫外防虫灯;草地上设置有蓄水池,蓄水池水面上设有景观石,蓄水池的四周种植有矮灌木;蓄水池内部架设有过滤网,蓄水池底部连通有水管,水管另一端连接有水压机,水压机连接有供水系统;紫外防虫灯顶部设有照明灯管,紫外防虫灯的侧面设有紫外灯管。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住宅绿化带存在的缺点,提出了一种住宅生态绿化带,其具有可控制水位的蓄水池,防水能力佳,遇多雨天气能及时排出积水,并且设有供居民休憩的条凳,提供照明和防虫两用的防虫灯,功能齐全,适合大范围推广。
技术研发人员:袁媛;张成燕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东海岸园艺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6.28
技术公布日:2017.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