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机的秸秆收集箱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一种收割机的秸秆收集箱,所述秸秆收集箱连接在收割机的秸秆排出口上,该秸秆收集箱主要由前部与顶部开口的翻转箱和板状的固定板构成的;固定板固定在收割机本体上,在固定板两侧分别设有向后延伸的支撑臂,右支撑臂上连接有轴座,轴座上径向插装有销子,该销子与轴座之间设有复位弹性件,左支撑臂上连接有内设竖向滑槽的滑行架、并在滑槽内设有向下延伸的销子;翻转箱两侧侧板靠近固定板的上部为倒圆角结构,在翻转箱两侧侧板上分别设有对应且装配在轴座和滑行架上的转轴,每侧转轴上设有对应各自销子的销孔,滑行架与该侧转轴之间设有复位弹性件,翻转箱在收集型腔内重力和操作控制的双重作用下翻转卸料、在复位弹性件作用下翻转复位固定。
【专利说明】收割机的秸秆收集箱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作物的收割机,具体是一种收割机的秸杆收集箱。
【背景技术】
[0002]收割机是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的农作物收割机械,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常用的收割机在收割谷物时,将收割并脱粒的谷物秸杆直接从秸杆排出口排出,由于收割机缺乏相应的储纳器械,被收割机排出的秸杆随意的散铺在田间,从而导致秸杆的收集操作非常不便,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高强度的劳动,费时费力。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将收割并脱粒的秸杆直接进行集中堆放、操作方便、省时省力的收割机的秸杆收集箱。
[0004]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收割机的秸杆收集箱,所述秸杆收集箱连接在收割机的秸杆排出口上,该秸杆收集箱主要由前部与顶部开口的翻转箱和板状的固定板构成;所述固定板固定在收割机本体上,在固定板的两侧分别设有向后延伸的支撑臂,右支撑臂上连接有轴座,在轴座上径向插装有销子,该销子与轴座之间设有复位弹性件,左支撑臂上连接有滑行架,该滑行架内设有竖向滑槽、并在滑槽内设有向下延伸的销子;所述翻转箱的两侧侧板靠近固定板的上部为倒圆角结构,在翻转箱的两侧侧板上分别设有对应且装配在轴座和滑行架上的转轴,每侧转轴上设有对应各自销子的销孔,滑行架与该侧转轴之间设有复位弹性件,翻转箱在收集型腔内重力和操作控制的双重作用下翻转卸料,并在复位弹性件的作用下翻转复位固定。
[0005]进一步的,所述秸杆收集箱还包括弯折的导向翻板,该导向翻板由向前延伸的导向翼和延伸进收集型腔的压料翼一体组成,导向翼和压料翼之间的夹角为80?125°,所述导向翻板的弯折处连接有套筒;所述固定板的顶部通过支架支撑有轴杆,导向翻板的套筒套装在固定板的轴杆上,导向翻板的导向翼与固定板之间设有翻板复位弹性件。
[0006]进一步的,所述滑行架的滑槽下部设有横向的限位杆。
[0007]进一步的,所述翻转箱的底部为前低后高的倾斜结构。
[000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收割机本体的秸杆排出口上连接具有收集型腔的秸杆收集箱,将收割并脱粒的秸杆直接进行集中堆放,从而有效且大幅的提高了秸杆收集效率、降低了收集人员的劳动强度,省时省力;该秸杆收集箱的翻转箱能够在收集型腔内重力(秸杆重力)和操作控制的双重作用下翻转卸料、并在复位弹性件的作用下翻转复位固定,操作非常方便,实用性强。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11]图2是图1的右视图。
[0012]图3是图1的左视图。
[0013]图4是图1的A-A视图。
[0014]图中代号含义:1 一翻转箱;2 —固定板;3 —导向翻板;4一轴座;5—转轴;6—右销子;7—右支撑臂;8—翻板复位弹性件;9一支座;10—滑行架;11一左支撑臂;12—右复位弹性件;13—套筒;14一轴杆;15—左复位弹性件;16—滑槽;17—收集型腔;18—左销子;19一限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5]本实用新型连接固定在收割机的秸杆排出口上,用于收集收割机排出的脱粒秸杆,根据需要将收集好的秸杆在特定的地点进行卸料、堆放。
[0016]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主要由翻转箱1、固定板2和导向翻板3构成。
[0017]其中,固定板2为板状结构,通过螺栓等固定件固定在收割机本体上的秸杆排出口处。在固定板2的两侧分别设有向后延伸的支撑臂,右支撑臂7的后端连接有轴座4,在轴座4上径向插装有能够延伸进轴座4内部环空的右销子6,为了防止该右销子6脱落、方便右销子6复位,在右销子6与轴座4之间设有右复位弹性件12,该右复位弹性件12选用螺旋弹簧(当然也可以采用弹性橡胶等弹性件代替),右销子6的前端通过操作杆连接在收割机本体的驾驶室内;左支撑臂11的后端连接有滑行架10,该滑行架10内设有竖向的滑槽16,在滑槽16顶部的滑行架10上设有向下延伸的左销子18,为了限制滑动行程、防止滑动部件脱落,在滑行架10的滑槽16下部设有横向的限位杆19。在固定板2的顶部通过支架支撑有轴杆14。
[0018]翻转箱I为前部和顶部开口的结构,且为了可靠翻转,翻转箱I的底部为前(靠近固定板2的部分)低后(远离固定板2的部分)高的倾斜结构。翻转箱I的两侧侧板前上部(即靠近固定板2的上部)分别为倒圆角结构,圆角的底部幅度处在固定板2的顶部处。在翻转箱I的两侧侧板上分别设有向外延伸出的转轴5,两侧的转轴5分别对应右支撑臂7上的轴座4和左支撑臂11上的滑行架10,翻转箱I的两侧转轴5装配在轴座4和滑行架10,在无内部重力的作用下,翻转箱I的底部抵接在固定板2上,由固定板2将翻转箱I的前部开口封堵,翻转箱I与固定板2之间形成收集、储纳秸杆的收集型腔17。在翻转箱I的底部与固定板2抵接的状态下,前述右侧转轴5装配在轴座4的部分上设有与轴座4上的销子穿孔相对应的销孔,右销子6经轴座4上的穿孔插装在右侧转轴5的销孔内,限制转轴5在轴座4上相对旋转;前述左侧转轴5为T形结构,在左侧转轴5的顶部设有对应滑行架10上左销子18的销孔,滑行架10与左侧转轴5之间设有左复位弹性件15,该左复位弹性件15选用螺旋弹簧(当然也可以采用弹性橡胶等弹性件代替),在左复位弹性件15的作用下,滑行架10上的左销子18插装在左侧转轴5的销孔内,限制转轴5在滑行架10的滑槽16内相对旋转。
[0019]导向翻板3为弯折结构,由向前延伸的导向翼和延伸进收集型腔17的压料翼一体组成,导向翼和压料翼之间的夹角范围为80?125° (例如86°、或95°、或110°亦或122°等等),弯折部分处在导向翼和压料翼的过渡之间。在导向翻板3的弯折处连接有内径大于固定板2上轴杆14外径的套筒13,导向翻板3的套筒13套装在固定板2的轴杆14上。导向翻板3的导向翼外沿处与固定板2底部之间设有翻板复位弹性件8,该翻板复位弹性件8选用螺旋弹簧(当然也可以采用弹性橡胶等弹性件代替),翻板复位弹性件8的底端与固定板2底部的支座9连接,由翻板复位弹性件8将导向翻板3张紧。前述导向翻板3的导向翼应对接在收割机本体的秸杆排出口上,使收割机本体排出的秸杆通过导向翻板3的导向翼输送至压料翼上,再由压料翼落入收集型腔17内,在后续秸杆的重力下,导向翻板3的压料翼对收集型腔17内的秸杆进行拨向(往固定板2 —侧拨)、压实。当收集型腔17内收集的秸杆重量达到左侧复位弹性件15的张弹值时,翻转箱I的左侧转轴5从滑行架10的滑槽16内下滑并退出左销子18,届时操作人员通过驾驶室操作右销子6退出右侧转轴5,使翻转箱I的左右两侧转轴5均处于自由旋转状态,在秸杆重力作用下,翻转箱I向后翻转实现卸料;当完成卸料后,翻转箱I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前翻转直至与固定板2靠拢,在左、右复位弹性件的作用,翻转箱I翻转复位并由对应的销子固定。
[0020]本实用新型所提及的左、右区分仅为方便、清楚描述而作的相对区分,并非特定方向。
【权利要求】
1.一种收割机的秸杆收集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秸杆收集箱连接在收割机的秸杆排出口上,该秸杆收集箱主要由前部与顶部开口的翻转箱(I)和板状的固定板(2)构成;所述固定板(2)固定在收割机本体上,在固定板(2)的两侧分别设有向后延伸的支撑臂,右支撑臂(7 )上连接有轴座(4),在轴座(4)上径向插装有销子,该销子与轴座(4)之间设有复位弹性件,左支撑臂(11)上连接有滑行架(10),该滑行架(10)内设有竖向滑槽(16)、并在滑槽(16)内设有向下延伸的销子;所述翻转箱(I)的两侧侧板靠近固定板(2)的上部为倒圆角结构,在翻转箱(I)的两侧侧板上分别设有对应且装配在轴座(4)和滑行架(10)上的转轴(5 ),每侧转轴(5 )上设有对应各自销子的销孔,滑行架(1 )与该侧转轴(5 )之间设有复位弹性件,翻转箱(I)在收集型腔(17)内重力和操作控制的双重作用下翻转卸料,并在复位弹性件的作用下翻转复位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收割机的秸杆收集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秸杆收集箱还包括弯折的导向翻板(3),该导向翻板(3)由向前延伸的导向翼和延伸进收集型腔(17)的压料翼一体组成,导向翼和压料翼之间的夹角为80?125°,所述导向翻板(3)的弯折处连接有套筒(13);所述固定板(2)的顶部通过支架支撑有轴杆(14),导向翻板(3)的套筒(13)套装在固定板(2)的轴杆(14)上,导向翻板(3)的导向翼与固定板(2)之间设有翻板复位弹性件(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收割机的秸杆收集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行架(10)的滑槽(16)下部设有横向的限位杆(1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收割机的秸杆收集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箱(I)的底部为前低后高的倾斜结构。
【文档编号】A01D43/063GK203851485SQ201420062918
【公开日】2014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12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12日
【发明者】严申富 申请人:严申富